天刚亮,东门外的荒地还蒙着层灰白雾气。
沈微澜已经站在田头了,手里攥着那张田契。她没说话,只是把纸角折了又折,直到听见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主子。”春棠提着布包走过来,“种子按您说的分好了,红薯在左边,高粱中间,玉米靠南边。”
夏蝉扛着锄头,袖子卷到胳膊肘:“草都清得差不多了,就等开沟。”
谢云峥背着个竹篓,里面是昨儿从官府领来的铁犁零件。他放下东西,看了眼地:“土太硬,得先破表层。”
“那就动手。”沈微澜把田契塞进怀里,挽起袖子,“别等水渠通了才开始,现在就得种。”
冬珞展开一张炭笔画的图:“我划了三块区,每块十亩,剩下二十亩留作备用。要是第一批不成,还有退路。”
秋蘅蹲下抓了把土,在指间捻了捻:“这土干得石头一般,水分锁不住。”
“再难也得试。”沈微澜接过夏蝉递来的锄头,一下砸进地里。
锄刃磕在硬土上,震得她虎口发麻。她咬牙再挥,一锄、两锄……手心很快磨出红印,接着渗出血丝。
春棠看见了,赶紧掏出手帕:“主子,我来吧。”
“不用。”她摇头,“他们看着呢。”
远处几个昨天跟着进城的老农正站在路边观望。有人犹豫着要不要靠近。
沈微澜抹了把汗,继续挖。谢云峥默默走到她旁边,接过锄头自己干起来。
一个上午过去,第一道沟终于开了出来。
“种。”沈微澜从布袋里倒出红薯苗,亲自摆进沟里,再覆土压实。
其他人也动了起来。夏蝉负责埋高粱籽,动作利落;春棠一边记账一边指挥挑水的人轮换;冬珞拿着小旗插标记;秋蘅则时不时停下来查看种子入土深浅。
太阳偏西时,五十亩地总算播完了种。
沈微澜坐在田埂上喘气,手上的血泡破了,沾着泥和草屑。
“明天就开始浇水。”她说。
“水不够。”春棠翻着本子,“一天最多运三十担,这片地全浇一遍得四天。”
“那就优先浇红薯。”沈微澜说,“它最耐旱,活一棵是一棵。”
夜里下了点小雨,不算大,但好歹润了地皮。
三天后,沈微澜天不亮就到了田里。
她沿着沟走,眼睛盯着地面。
“有芽吗?”夏蝉跟在后面问。
“没有。”她蹲下扒开土看,“种子还在底下,没动静。”
又过两天,零星冒出几株嫩苗,可叶子发黄,蔫头耷脑的。
“不对劲。”沈微澜叫来秋蘅,“你看看。”
秋蘅戴上薄手套,拔起一株弱苗,轻轻剥开根部:“根细,色白,没力气往下扎。”
她又取了土样放进瓷碗,加水搅匀,静了一会儿,指着底下一层白霜:“这是碱。”
“土里盐太多?”谢云峥皱眉。
“嗯。”秋蘅点头,“旱得太久,水蒸发后盐分留在土里。作物吸不了养分,只会枯死。”
“那怎么办?”春棠急了,“难道重新换土?五十亩啊,哪来那么多好土?”
“不用换。”秋蘅抬头,“我能调。”
“怎么调?”
“用药。”她说,“甘草、茯苓压酸,芒硝化碱,地龙干松土。混成泥糊涂在沟里,七天见效。”
“药材够吗?”冬珞问。
“空间里有。”秋蘅顿了顿,“但用量大,可能会影响以后治病用的储备。”
沈微澜没说话,走到一块死苗地前,蹲下用手抠了抠土。
土块硬得像砖。
她站起来:“用。”
“主子?”春棠愣住。
“我说,用。”她声音不大,但很稳,“我们现在不做,就没人能活到将来。药为救人而存,现在就是救人的时候。”
秋蘅看了她一眼,转身就走:“我去制药泥。”
当晚,所有人都没睡。
药房设在临时搭的棚子里,秋蘅带着春棠研磨药材,谢云峥和夏蝉负责筛土,冬珞计算比例,一勺一勺称量。
沈微澜守在炉边搅拌,火光映在她脸上,额头全是汗。
“要熬到什么时候?”夏蝉问。
“熬到够涂满每一条沟。”她说。
第三天夜里,药泥终于做好了。
第二天一早,队伍分成三组,沿着田垄一寸寸涂抹。
沈微澜亲自带队,手指沾满黑褐色的泥浆,指甲缝里全是渣。
“别漏一处。”她边抹边说,“这一片地,是我们唯一的指望。”
五天后。
沈微澜又来了。
她弯腰拨开一丛杂草,眼前突然一亮。
绿。
嫩绿色的小芽从土里钻出来,叶片舒展,颜色清亮。
她伸手碰了碰,叶子微微颤了一下。
“活了。”她低声说。
身后的春棠冲上来:“真的!这边也出了!”
夏蝉从另一边跑过来:“高粱也冒头了,比之前壮实!”
冬珞拿着纸笔快速记着:“东区出苗率回升至六成,叶色正常。”
谢云峥站在田埂上,看着整片地慢慢泛青,转头看向沈微澜:“你猜对了。”
沈微澜没答话,只是蹲在那里,指尖轻轻托起一片新叶。
风吹过来,带着一点湿润的气息。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有光。
“秋蘅。”她回头喊。
秋蘅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罐:“我还剩半罐药泥,要不要再补一次?”
“补。”沈微澜说,“趁势追击,不能松手。”
“可药材不多了。”春棠小声提醒。
“那就省着用。”她说,“每一株苗都金贵,不能浪费。”
下午,老农们陆续来了。
有人提着水桶,有人扛着扁担,站在田边不敢进来。
沈微澜走出去:“想帮忙吗?”
一个老头颤巍巍地说:“俺们……能干啥?”
“挑水。”她说,“一天三趟,管饭。”
老头猛地点头:“能!俺能!”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田里。
女人拔草,男人运水,孩子蹲在边上数苗。
沈微澜站在中央,看着这片地一点点变样。
傍晚收工时,她累得直不起腰。
谢云峥扶她坐下:“明天你还来?”
“当然。”她喝了口水,“我得看着它们长大。”
“你不信命。”他说。
“我不信等。”她擦掉嘴角的水渍,“只信动手。”
夜深了,田边只剩一盏油灯。
冬珞还在画图,记录今日生长数据。
夏蝉巡视一圈回来:“没野猪脚印,苗都好好的。”
秋蘅捧着一碗凉茶走来:“喝点,润嗓子。”
沈微澜接过,吹了吹,没喝,放在脚边。
她望着田里那一片隐约可见的绿意,忽然说:“我们当初离开侯府的时候,也没人觉得我能活下来。”
她抬起手,看了看掌心结痂的伤口。
“可我还是走到了这里。”
几天后,阳光正好。
新苗已经长到一寸高,绿油油的一片。
沈微澜蹲在地头,正教一个孩子怎么辨认杂草。
“这个叶子尖的是苗,这个圆叶子趴地的是草,明白吗?”
孩子点点头:“姐姐,它会一直长吗?”
她摸了摸孩子的头:“只要你每天来看它,它就不会死。”
远处,谢云峥和春棠在核对账目。
“石灰用完了。”春棠说,“粗布还剩三匹。”
“再去官府领。”沈微澜站起身,“就说试验田需要。”
“城主会不会嫌我们拿太多?”春棠担心。
“不会。”她说,“他要看结果。我们活着,就是结果。”
正说着,冬珞快步走来:“主子,有人往田里撒灰!”
“什么?”夏蝉立刻拔出短刃。
“就在西角,刚发现的。”冬珞脸色沉着,“不是自然落的,是人为洒的。”
沈微澜眼神一冷:“走,去看看。”
几人迅速赶到西边田角。
果然,一小片刚出的苗被撒上了白色粉末,叶子已经开始发褐卷边。
秋蘅蹲下闻了闻:“是生石灰,想烧死根。”
“谁干的?”夏蝉怒了,“敢动我们的地?”
沈微澜盯着地面残留的脚印,淡淡道:“知道我们怕什么,才专挑这时候下手。”
她站直身子,环视众人:“他们以为,毁了苗,我们就输了。”
她弯腰捡起一截断枝,插在受害地块中央。
“可只要还有一根苗活着——”
她盯着那截树枝,一字一句地说:
“我们就没输。”
沈微澜已经站在田头了,手里攥着那张田契。她没说话,只是把纸角折了又折,直到听见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主子。”春棠提着布包走过来,“种子按您说的分好了,红薯在左边,高粱中间,玉米靠南边。”
夏蝉扛着锄头,袖子卷到胳膊肘:“草都清得差不多了,就等开沟。”
谢云峥背着个竹篓,里面是昨儿从官府领来的铁犁零件。他放下东西,看了眼地:“土太硬,得先破表层。”
“那就动手。”沈微澜把田契塞进怀里,挽起袖子,“别等水渠通了才开始,现在就得种。”
冬珞展开一张炭笔画的图:“我划了三块区,每块十亩,剩下二十亩留作备用。要是第一批不成,还有退路。”
秋蘅蹲下抓了把土,在指间捻了捻:“这土干得石头一般,水分锁不住。”
“再难也得试。”沈微澜接过夏蝉递来的锄头,一下砸进地里。
锄刃磕在硬土上,震得她虎口发麻。她咬牙再挥,一锄、两锄……手心很快磨出红印,接着渗出血丝。
春棠看见了,赶紧掏出手帕:“主子,我来吧。”
“不用。”她摇头,“他们看着呢。”
远处几个昨天跟着进城的老农正站在路边观望。有人犹豫着要不要靠近。
沈微澜抹了把汗,继续挖。谢云峥默默走到她旁边,接过锄头自己干起来。
一个上午过去,第一道沟终于开了出来。
“种。”沈微澜从布袋里倒出红薯苗,亲自摆进沟里,再覆土压实。
其他人也动了起来。夏蝉负责埋高粱籽,动作利落;春棠一边记账一边指挥挑水的人轮换;冬珞拿着小旗插标记;秋蘅则时不时停下来查看种子入土深浅。
太阳偏西时,五十亩地总算播完了种。
沈微澜坐在田埂上喘气,手上的血泡破了,沾着泥和草屑。
“明天就开始浇水。”她说。
“水不够。”春棠翻着本子,“一天最多运三十担,这片地全浇一遍得四天。”
“那就优先浇红薯。”沈微澜说,“它最耐旱,活一棵是一棵。”
夜里下了点小雨,不算大,但好歹润了地皮。
三天后,沈微澜天不亮就到了田里。
她沿着沟走,眼睛盯着地面。
“有芽吗?”夏蝉跟在后面问。
“没有。”她蹲下扒开土看,“种子还在底下,没动静。”
又过两天,零星冒出几株嫩苗,可叶子发黄,蔫头耷脑的。
“不对劲。”沈微澜叫来秋蘅,“你看看。”
秋蘅戴上薄手套,拔起一株弱苗,轻轻剥开根部:“根细,色白,没力气往下扎。”
她又取了土样放进瓷碗,加水搅匀,静了一会儿,指着底下一层白霜:“这是碱。”
“土里盐太多?”谢云峥皱眉。
“嗯。”秋蘅点头,“旱得太久,水蒸发后盐分留在土里。作物吸不了养分,只会枯死。”
“那怎么办?”春棠急了,“难道重新换土?五十亩啊,哪来那么多好土?”
“不用换。”秋蘅抬头,“我能调。”
“怎么调?”
“用药。”她说,“甘草、茯苓压酸,芒硝化碱,地龙干松土。混成泥糊涂在沟里,七天见效。”
“药材够吗?”冬珞问。
“空间里有。”秋蘅顿了顿,“但用量大,可能会影响以后治病用的储备。”
沈微澜没说话,走到一块死苗地前,蹲下用手抠了抠土。
土块硬得像砖。
她站起来:“用。”
“主子?”春棠愣住。
“我说,用。”她声音不大,但很稳,“我们现在不做,就没人能活到将来。药为救人而存,现在就是救人的时候。”
秋蘅看了她一眼,转身就走:“我去制药泥。”
当晚,所有人都没睡。
药房设在临时搭的棚子里,秋蘅带着春棠研磨药材,谢云峥和夏蝉负责筛土,冬珞计算比例,一勺一勺称量。
沈微澜守在炉边搅拌,火光映在她脸上,额头全是汗。
“要熬到什么时候?”夏蝉问。
“熬到够涂满每一条沟。”她说。
第三天夜里,药泥终于做好了。
第二天一早,队伍分成三组,沿着田垄一寸寸涂抹。
沈微澜亲自带队,手指沾满黑褐色的泥浆,指甲缝里全是渣。
“别漏一处。”她边抹边说,“这一片地,是我们唯一的指望。”
五天后。
沈微澜又来了。
她弯腰拨开一丛杂草,眼前突然一亮。
绿。
嫩绿色的小芽从土里钻出来,叶片舒展,颜色清亮。
她伸手碰了碰,叶子微微颤了一下。
“活了。”她低声说。
身后的春棠冲上来:“真的!这边也出了!”
夏蝉从另一边跑过来:“高粱也冒头了,比之前壮实!”
冬珞拿着纸笔快速记着:“东区出苗率回升至六成,叶色正常。”
谢云峥站在田埂上,看着整片地慢慢泛青,转头看向沈微澜:“你猜对了。”
沈微澜没答话,只是蹲在那里,指尖轻轻托起一片新叶。
风吹过来,带着一点湿润的气息。
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有光。
“秋蘅。”她回头喊。
秋蘅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罐:“我还剩半罐药泥,要不要再补一次?”
“补。”沈微澜说,“趁势追击,不能松手。”
“可药材不多了。”春棠小声提醒。
“那就省着用。”她说,“每一株苗都金贵,不能浪费。”
下午,老农们陆续来了。
有人提着水桶,有人扛着扁担,站在田边不敢进来。
沈微澜走出去:“想帮忙吗?”
一个老头颤巍巍地说:“俺们……能干啥?”
“挑水。”她说,“一天三趟,管饭。”
老头猛地点头:“能!俺能!”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田里。
女人拔草,男人运水,孩子蹲在边上数苗。
沈微澜站在中央,看着这片地一点点变样。
傍晚收工时,她累得直不起腰。
谢云峥扶她坐下:“明天你还来?”
“当然。”她喝了口水,“我得看着它们长大。”
“你不信命。”他说。
“我不信等。”她擦掉嘴角的水渍,“只信动手。”
夜深了,田边只剩一盏油灯。
冬珞还在画图,记录今日生长数据。
夏蝉巡视一圈回来:“没野猪脚印,苗都好好的。”
秋蘅捧着一碗凉茶走来:“喝点,润嗓子。”
沈微澜接过,吹了吹,没喝,放在脚边。
她望着田里那一片隐约可见的绿意,忽然说:“我们当初离开侯府的时候,也没人觉得我能活下来。”
她抬起手,看了看掌心结痂的伤口。
“可我还是走到了这里。”
几天后,阳光正好。
新苗已经长到一寸高,绿油油的一片。
沈微澜蹲在地头,正教一个孩子怎么辨认杂草。
“这个叶子尖的是苗,这个圆叶子趴地的是草,明白吗?”
孩子点点头:“姐姐,它会一直长吗?”
她摸了摸孩子的头:“只要你每天来看它,它就不会死。”
远处,谢云峥和春棠在核对账目。
“石灰用完了。”春棠说,“粗布还剩三匹。”
“再去官府领。”沈微澜站起身,“就说试验田需要。”
“城主会不会嫌我们拿太多?”春棠担心。
“不会。”她说,“他要看结果。我们活着,就是结果。”
正说着,冬珞快步走来:“主子,有人往田里撒灰!”
“什么?”夏蝉立刻拔出短刃。
“就在西角,刚发现的。”冬珞脸色沉着,“不是自然落的,是人为洒的。”
沈微澜眼神一冷:“走,去看看。”
几人迅速赶到西边田角。
果然,一小片刚出的苗被撒上了白色粉末,叶子已经开始发褐卷边。
秋蘅蹲下闻了闻:“是生石灰,想烧死根。”
“谁干的?”夏蝉怒了,“敢动我们的地?”
沈微澜盯着地面残留的脚印,淡淡道:“知道我们怕什么,才专挑这时候下手。”
她站直身子,环视众人:“他们以为,毁了苗,我们就输了。”
她弯腰捡起一截断枝,插在受害地块中央。
“可只要还有一根苗活着——”
她盯着那截树枝,一字一句地说:
“我们就没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