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微澜站在田边,看着几个百姓领了种子走远。太阳刚升起来,风里还带着夜里的凉气。
谢云峥站在她旁边,手扶着铁锹柄。“该推了。”
她点头。“一田绿救不了一城饿。”
春棠抱着册子从棚子里出来。“主子,今早十七户来领种,都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东街三族长聚了两天,说新法乱耕,要招天罚。”
沈微澜没说话,走到试验田边上蹲下,抓了把土在手里搓了搓。
夏蝉走过来,站她身后。“要不要我去把那几个老东西拎来?”
“不行。”沈微澜抬头,“吓得住人,吓不服心。”
秋蘅提着药箱也过来了。“我刚看了土样,缺养分,不是地不行,是以前没养好。”
冬珞从另一边走近,手里拿着一张纸。“有人在街上传话,说这苗吃了会断子绝孙。”
沈微澜冷笑一声。“那就让他们来说个明白。”
“您想怎么办?”谢云峥问。
“开个会。”她说,“当着全城人的面,讲清楚这法子怎么来的,怎么用的,能收多少粮。”
春棠眼睛一亮。“我可以把产量画成图,让人一看就懂。”
“你去准备。”沈微澜站起来,“我要让每个人都看清,什么叫靠天吃饭,什么叫靠人活命。”
几个人往棚子走。阳光照在田上,水还在慢慢流。
进棚后,沈微澜坐在小凳上,翻开记录本。“这不是胡编乱造,是切实记录下来的。”
春棠拿出笔墨。“我画两块田,一块干裂,一块有水有苗,再标上数字。”
“对。”沈微澜点头,“还要写清楚,一亩用水比原来少一半。”
冬珞翻着手里的书。“他们肯定拿《齐民要术》压人,说祖宗之法不能改。”
“那就翻给他们看。”沈微澜伸手,“书里写‘因地变法’,哪块地都一样?旱了三年的地,还能按从前种?”
谢云峥靠在门框上。“要是他们说女子不该管农事呢?”
“我不是来管事的。”她抬眼看他,“我是来救命的。人都快饿死了,还讲什么男女?”
他嘴角动了动,没说话。
秋蘅打开药箱,拿出个小瓶。“我熬了个土质分析的药水,当场滴土就能看出颜色变化,比空口说强。”
“好。”沈微澜点头,“到时候你来演示。”
夏蝉摸了摸袖子里的剑。“万一有人闹事?”
“不动手。”沈微澜盯着她,“咱们讲理,他们动手,就是认输了。”
春棠已经画好了草图,铺在地上。“您看这样行不行?左边是老田,右边是新田,下面写产量和用水量。”
“加一行字。”沈微澜说,“‘同样的天,不同的活法’。”
“好!”春棠提笔就写。
冬珞又递过一页纸。“这是我整理的历朝旱灾应对办法,有记载的都会改耕法。他们要是说这是异端,我就问他们——前朝大旱十年,百姓吃观音土的时候,祖宗在哪?”
沈微澜笑了下。“这话留着最后说。”
天快黑时,图板摆好了,册子也抄了三份。棚子里点起油灯,火光晃在墙上。
谢云峥起身想去外面看看,刚掀帘子,外头跑进来一个村民。
“沈姑娘!东街那三家,把种子退回来了!”
“为什么?”沈微澜立刻站起来。
“说是……怕惹天怒,宁可饿死也不种妖苗。”
“谁说的?”
“族长们带着三个老农来的,在门口嚷呢,说你们骗人,种这个要遭报应。”
沈微澜抓起外衣就往外走。
外面已经围了不少人。三个老头站在棚前,手里捧着种子袋子,脸色硬得很。
她走过去,声音不高。“各位种了几代田?”
一个白胡子老头答:“我家五代。”
“那去年亩产多少?”
老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我来说吧。”沈微澜回头,“春棠。”
春棠立刻上前,打开册子:“去年旱情最重,李家庄平均亩产二斗八升。今年试验田第七天发芽,第十五天抽叶,土壤检测显示肥力提升四成,预计亩产六斗五升。”
人群安静了些。
秋蘅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土。“这是我们今天从西坡取的土,滴一点药水就能看出缺什么。以前不知道,所以年年亏收。现在知道了,就能补。”
她把药水滴进去,土变成淡红色。
“这不是什么妖法,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办法。”
有个年轻男人挤出来。“那……真能多打粮?”
“你自己看。”春棠把图板举高,“一样的天,一样的人,差在这儿。”
那人盯着图,慢慢点头。
冬珞冷声说:“还有人传话,说吃了这粮会断子绝孙。我问一句,去年饿死的人,有没有子孙?”
众人沉默。
一个老婆婆颤声问:“我家那块地,能种吗?”
“能。”沈微澜看着她,“明天来登记,每户三包,先种半亩试试。收成了,再来领剩下的。”
退种子的老头还站着,但手松了。
沈微澜看向他们。“你们怕的,我们都想过。可事实摆在眼前——老法子救不了人,新法子能。我不逼你们种,但我请你们明天来看看。看看这田怎么浇,怎么施肥,怎么长苗。看完再说要不要试。”
没人再说话。
那三个老头互相看了看,终于转身走了。种子袋留在地上。
人群渐渐散了。
回棚后,沈微澜坐在灯下,把明天要说的话再理一遍。
谢云峥给她倒了杯热水。“他们会来的。”
“必须来。”她说,“不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活路。”
春棠收拾完图板。“我把图再描清楚些,明天贴在台子上。”
“嗯。”沈微澜点头,“冬珞,你把那些书页挑最有力的几段抄出来。”
“已经好了。”冬珞递过一张纸。
秋蘅检查完药水。“我夜里再熬一批,确保明天不出错。”
夏蝉站在门口:“我守在外面,不过得防着有人使坏。”沈微澜抬头道:“别太紧绷,明天是讲理的日子,不是打架的日子。”
灯影晃着四个人的脸。外面风刮过田埂,发出沙沙声。
沈微澜合上本子。“时间不多,大家都歇会儿。明天辰时,开坛论耕。”
她站起来,走到棚口,望着黑下来的田。
“我要让全城听见一句话。”
她回头。
“不是祖宗错了,是我们不能再等了。”
谢云峥站在她旁边,手扶着铁锹柄。“该推了。”
她点头。“一田绿救不了一城饿。”
春棠抱着册子从棚子里出来。“主子,今早十七户来领种,都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东街三族长聚了两天,说新法乱耕,要招天罚。”
沈微澜没说话,走到试验田边上蹲下,抓了把土在手里搓了搓。
夏蝉走过来,站她身后。“要不要我去把那几个老东西拎来?”
“不行。”沈微澜抬头,“吓得住人,吓不服心。”
秋蘅提着药箱也过来了。“我刚看了土样,缺养分,不是地不行,是以前没养好。”
冬珞从另一边走近,手里拿着一张纸。“有人在街上传话,说这苗吃了会断子绝孙。”
沈微澜冷笑一声。“那就让他们来说个明白。”
“您想怎么办?”谢云峥问。
“开个会。”她说,“当着全城人的面,讲清楚这法子怎么来的,怎么用的,能收多少粮。”
春棠眼睛一亮。“我可以把产量画成图,让人一看就懂。”
“你去准备。”沈微澜站起来,“我要让每个人都看清,什么叫靠天吃饭,什么叫靠人活命。”
几个人往棚子走。阳光照在田上,水还在慢慢流。
进棚后,沈微澜坐在小凳上,翻开记录本。“这不是胡编乱造,是切实记录下来的。”
春棠拿出笔墨。“我画两块田,一块干裂,一块有水有苗,再标上数字。”
“对。”沈微澜点头,“还要写清楚,一亩用水比原来少一半。”
冬珞翻着手里的书。“他们肯定拿《齐民要术》压人,说祖宗之法不能改。”
“那就翻给他们看。”沈微澜伸手,“书里写‘因地变法’,哪块地都一样?旱了三年的地,还能按从前种?”
谢云峥靠在门框上。“要是他们说女子不该管农事呢?”
“我不是来管事的。”她抬眼看他,“我是来救命的。人都快饿死了,还讲什么男女?”
他嘴角动了动,没说话。
秋蘅打开药箱,拿出个小瓶。“我熬了个土质分析的药水,当场滴土就能看出颜色变化,比空口说强。”
“好。”沈微澜点头,“到时候你来演示。”
夏蝉摸了摸袖子里的剑。“万一有人闹事?”
“不动手。”沈微澜盯着她,“咱们讲理,他们动手,就是认输了。”
春棠已经画好了草图,铺在地上。“您看这样行不行?左边是老田,右边是新田,下面写产量和用水量。”
“加一行字。”沈微澜说,“‘同样的天,不同的活法’。”
“好!”春棠提笔就写。
冬珞又递过一页纸。“这是我整理的历朝旱灾应对办法,有记载的都会改耕法。他们要是说这是异端,我就问他们——前朝大旱十年,百姓吃观音土的时候,祖宗在哪?”
沈微澜笑了下。“这话留着最后说。”
天快黑时,图板摆好了,册子也抄了三份。棚子里点起油灯,火光晃在墙上。
谢云峥起身想去外面看看,刚掀帘子,外头跑进来一个村民。
“沈姑娘!东街那三家,把种子退回来了!”
“为什么?”沈微澜立刻站起来。
“说是……怕惹天怒,宁可饿死也不种妖苗。”
“谁说的?”
“族长们带着三个老农来的,在门口嚷呢,说你们骗人,种这个要遭报应。”
沈微澜抓起外衣就往外走。
外面已经围了不少人。三个老头站在棚前,手里捧着种子袋子,脸色硬得很。
她走过去,声音不高。“各位种了几代田?”
一个白胡子老头答:“我家五代。”
“那去年亩产多少?”
老头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我来说吧。”沈微澜回头,“春棠。”
春棠立刻上前,打开册子:“去年旱情最重,李家庄平均亩产二斗八升。今年试验田第七天发芽,第十五天抽叶,土壤检测显示肥力提升四成,预计亩产六斗五升。”
人群安静了些。
秋蘅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土。“这是我们今天从西坡取的土,滴一点药水就能看出缺什么。以前不知道,所以年年亏收。现在知道了,就能补。”
她把药水滴进去,土变成淡红色。
“这不是什么妖法,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办法。”
有个年轻男人挤出来。“那……真能多打粮?”
“你自己看。”春棠把图板举高,“一样的天,一样的人,差在这儿。”
那人盯着图,慢慢点头。
冬珞冷声说:“还有人传话,说吃了这粮会断子绝孙。我问一句,去年饿死的人,有没有子孙?”
众人沉默。
一个老婆婆颤声问:“我家那块地,能种吗?”
“能。”沈微澜看着她,“明天来登记,每户三包,先种半亩试试。收成了,再来领剩下的。”
退种子的老头还站着,但手松了。
沈微澜看向他们。“你们怕的,我们都想过。可事实摆在眼前——老法子救不了人,新法子能。我不逼你们种,但我请你们明天来看看。看看这田怎么浇,怎么施肥,怎么长苗。看完再说要不要试。”
没人再说话。
那三个老头互相看了看,终于转身走了。种子袋留在地上。
人群渐渐散了。
回棚后,沈微澜坐在灯下,把明天要说的话再理一遍。
谢云峥给她倒了杯热水。“他们会来的。”
“必须来。”她说,“不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活路。”
春棠收拾完图板。“我把图再描清楚些,明天贴在台子上。”
“嗯。”沈微澜点头,“冬珞,你把那些书页挑最有力的几段抄出来。”
“已经好了。”冬珞递过一张纸。
秋蘅检查完药水。“我夜里再熬一批,确保明天不出错。”
夏蝉站在门口:“我守在外面,不过得防着有人使坏。”沈微澜抬头道:“别太紧绷,明天是讲理的日子,不是打架的日子。”
灯影晃着四个人的脸。外面风刮过田埂,发出沙沙声。
沈微澜合上本子。“时间不多,大家都歇会儿。明天辰时,开坛论耕。”
她站起来,走到棚口,望着黑下来的田。
“我要让全城听见一句话。”
她回头。
“不是祖宗错了,是我们不能再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