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固城外的北府大营,如同一部精密而残酷的战争机器,持续不断地向孤城施加着压力。炮车的轰鸣、地道的掘进、以及日益紧缩的包围圈,都在一点点榨干着城内守军最后的生机。然而,就在胜利的天平不可逆转地倾斜之时,一个无形却更古老的敌人,伴随着秋日最后一丝燥热和日益堆积的污秽,悄然在北府军内部滋生——瘟疫的阴影,再次笼罩而来。
围城已逾两月,十数万大军、数万民夫、以及堆积如山的骡马辎重,密集地驻扎在广固城外这片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人畜排泄物、生活垃圾、战后未能及时彻底清理的尸骸、以及被污染的水源,在夏秋之交的余热作用下,迅速腐败、发酵,成为疫病滋生的温床。
起初,只是零星的病例。军医营上报,有几名士兵出现剧烈腹泻、呕吐、高烧不退的症状,被诊断为“霍乱”。随后,又出现了身上出现紫黑色瘀斑、高热寒战的病例,疑似“伤寒”或“斑疹伤寒”。患者被迅速隔离,但疫情并未因此止步,反而如同滴入清水中的墨点,悄然晕染开来。
每日因病减员的人数开始悄然攀升,虽然暂时还未达到影响战斗力的程度,但那日益浓郁的草药味和偶尔从隔离区传来的痛苦呻吟,却像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在营地上空,悄然侵蚀着军心。对战争的恐惧可以靠胜利和纪律压制,但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在极度痛苦中迅速死亡的“瘟神”的恐惧,却更容易滋生和蔓延。
陈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危险的暗流。他深知,在缺乏现代医学的古代,大规模军队最可怕的杀手往往不是敌人的刀剑,而是军营卫生恶化引发的瘟疫。历史上多少远征劲旅,未曾败于沙场,却溃于疫病。他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在北府军,尤其是在胜利前夕发生。
他立刻召集军中医官、各级将领及后勤官,颁布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的防疫条例:
一、严令饮水纪律: 重申所有人员必须饮用经过滤、沉淀后的井水,严禁取用任何地表水源,违令者重杖二十。设立专人监察取水点。
二、强制秽物处理: 各营必须挖掘深坑作为厕所,坑底撒石灰,便后必须覆土。严禁随地便溺,违者严惩。设立专门的“净厕郎”队伍,负责定期清理营厕,将污物运至远离营地和水源的下风处,深埋或焚烧。
三、死物处理: 战场遗骸必须尽快集中焚烧或深埋。病死牲畜一律焚烧,严禁食用。
四、个人卫生: 尽可能督促士兵勤洗衣物、用沸水烫洗食具。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强制隔离,其密切接触者亦需观察。
五、营区消毒: 每日派人在营区各处,尤其是人员密集处、厨房、医营周围洒生石灰粉消毒。
六、饮食管控: 严禁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饮水必须煮沸后方可饮用。
这些条例一经颁布,立刻在军中,尤其是在那些习惯了战场粗放生活的老兵和底层士卒中,引发了巨大的抵触和不解。
“呸!穷讲究!当兵吃粮,哪那么多臭规矩!”一个满脸虬髯的老队正,对着前来督促挖掘新厕所的军令官抱怨,“老子打了十几年仗,从京口打到广固,屎尿从来都是找个旮旯解决了事!不也活得好好的?撒石灰?埋那么深?有那力气不如多磨磨刀!”
“就是!喝个水还要等沉淀过滤?渴都渴死了!那河水以前不也喝过?”另一个老兵跟着起哄。
“净厕郎?娘的,让老子去掏大粪?不如让老子去攻城死了痛快!”被编入“净厕郎”队伍的士兵更是觉得受到了莫大侮辱,怨声载道。
许多老兵油子阳奉阴违,依旧偷偷跑到营区边缘的灌木丛里解决内急;清理厕所敷衍了事;甚至偷偷打捞被污染的河水饮用,声称“煮过了”。他们认为陈衍的这些命令是书生之见,是没事找事,削弱了军中的“阳气”和豪迈之气。
冲突终于在几天后爆发了。一队“净厕郎”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伙老兵又在营区下风处的河边低地随地便溺,并试图用河水清洗满是泥污的裹腿和食具。“净厕郎”上前制止,双方发生口角。老兵们仗着资历,出言不逊,甚至推搡起来。
“干什么!反了你们!敢管到老子头上?”
“陈将军有令!此地临近水源,严禁污秽!”
“狗屁命令!老子看你们就是一群掏粪的软蛋!滚开!”
推搡很快升级为斗殴。闻讯赶来的执法队将双方都押了起来。
事情闹到了中军大帐。刘裕看着下面跪着的、兀自不服气的老兵和一脸委屈的“净厕郎”,眉头紧锁。他深知老兵是军中之胆,但陈衍的担忧他也明白。
陈衍站了出来,他没有直接斥责老兵,而是转向刘裕和帐中诸将,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大将军,诸位将军。可知为何我军围城两月,伤亡不过千余,而近日营中病倒者,已近五百之数?且每日仍在增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梗着脖子的老兵:“刀剑之伤,可见可治。疫病之害,无形无影,却能一传十,十传百!任你是百战猛士,一旦染上,上吐下泻,不过数日便可形销骨立,高烧谵语而死!死者浑身发黑,惨不忍睹!这非是鬼神作祟,乃是污秽之物中滋生出的‘瘴毒’,通过脏水、污物、蝇虫传播!”
他指着帐外:“广固城内如今是何光景?饿殍遍野,污秽横行,已有大疫之象!慕容超覆灭在即,难道我等要在胜利前夕,被从城里飘出来的‘瘴毒’,或者我们自己营中的污秽击垮吗?届时,无须燕军反扑,我军自溃!诸位将军的功勋,无数弟兄的血战,岂不付诸东流?!”
帐内一片寂静。陈衍的话,将个人习惯提升到了影响整个战局的高度。
陈衍又看向那几个老兵,语气稍缓,却更加沉重:“老哥几个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好汉,死都不怕,难道怕一点石灰泥土?怕一点规矩约束?你们不怕死,但若因你们一时便利,染了疫病,传给同帐的兄弟,传给冲锋陷阵的袍泽,让他们不是光荣地战死沙场,而是窝囊地病死在营帐里,腹泻至脱水而亡,你们心里过得去吗?!”
这话戳中了许多老兵的软肋。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却不能不在乎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
陈衍最后对刘裕拱手:“大将军!防疫如救火,军令必须如山!请准许我成立‘防疫督战队’,持您令箭,巡视各营,对违反防疫条例者,无论兵将,一律严惩不贷!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法!”
刘裕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拍案几:“准!即日起,陈衍所颁防疫条例,即为军令!违令者,视同违抗军机!执法队兼领防疫督察,有先执后奏之权!老兵也好,新兵也罢,谁再敢阳奉阴违,乱我军心,休怪军法无情!”
有了刘裕的全力支持,陈衍的防疫条例被强制推行下去。执法队和“净厕郎”们挺直了腰杆。虽然仍有怨言,但无人再敢公开挑战。营区的卫生状况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厕所变得规范,垃圾得到清理,石灰粉末随处可见,取水秩序井然。
更重要的是,陈衍让军医营熬制了大量虽然苦涩、但据说能“辟秽防疫”的草药汤,强制每人每日饮用。虽然不知道具体效果多大,但这种举措本身,给了士兵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掌控感。
疫情蔓延的势头,终于被艰难地遏制住了。虽然每天仍有新的病例出现,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隔离区的情况也逐渐稳定下来。士兵们看着那些被严格隔离的病患,再看看日益整洁的营区,逐渐开始理解并接受这些“繁琐”的规矩。
慕容月也带着一些愿意帮忙的女眷,协助医官照顾病患,熬制药汤。她的行动,无形中也化解了一些抵触情绪。
这场发生在大军内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攻城拔寨。陈衍以其超越时代的认知、坚定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执行力,再次为北伐大军规避了一场潜在的灾难。广固城依旧矗立,但北府军的战旗,在变得更加整洁和有序的营地上空,飘扬得更加稳健。最终的胜利,不仅需要锋利的刀剑,也需要洁净的双手和健康的身体去夺取。
围城已逾两月,十数万大军、数万民夫、以及堆积如山的骡马辎重,密集地驻扎在广固城外这片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人畜排泄物、生活垃圾、战后未能及时彻底清理的尸骸、以及被污染的水源,在夏秋之交的余热作用下,迅速腐败、发酵,成为疫病滋生的温床。
起初,只是零星的病例。军医营上报,有几名士兵出现剧烈腹泻、呕吐、高烧不退的症状,被诊断为“霍乱”。随后,又出现了身上出现紫黑色瘀斑、高热寒战的病例,疑似“伤寒”或“斑疹伤寒”。患者被迅速隔离,但疫情并未因此止步,反而如同滴入清水中的墨点,悄然晕染开来。
每日因病减员的人数开始悄然攀升,虽然暂时还未达到影响战斗力的程度,但那日益浓郁的草药味和偶尔从隔离区传来的痛苦呻吟,却像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在营地上空,悄然侵蚀着军心。对战争的恐惧可以靠胜利和纪律压制,但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在极度痛苦中迅速死亡的“瘟神”的恐惧,却更容易滋生和蔓延。
陈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危险的暗流。他深知,在缺乏现代医学的古代,大规模军队最可怕的杀手往往不是敌人的刀剑,而是军营卫生恶化引发的瘟疫。历史上多少远征劲旅,未曾败于沙场,却溃于疫病。他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在北府军,尤其是在胜利前夕发生。
他立刻召集军中医官、各级将领及后勤官,颁布了一系列极其严格、甚至显得有些“不近人情”的防疫条例:
一、严令饮水纪律: 重申所有人员必须饮用经过滤、沉淀后的井水,严禁取用任何地表水源,违令者重杖二十。设立专人监察取水点。
二、强制秽物处理: 各营必须挖掘深坑作为厕所,坑底撒石灰,便后必须覆土。严禁随地便溺,违者严惩。设立专门的“净厕郎”队伍,负责定期清理营厕,将污物运至远离营地和水源的下风处,深埋或焚烧。
三、死物处理: 战场遗骸必须尽快集中焚烧或深埋。病死牲畜一律焚烧,严禁食用。
四、个人卫生: 尽可能督促士兵勤洗衣物、用沸水烫洗食具。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强制隔离,其密切接触者亦需观察。
五、营区消毒: 每日派人在营区各处,尤其是人员密集处、厨房、医营周围洒生石灰粉消毒。
六、饮食管控: 严禁食用腐败变质食物,饮水必须煮沸后方可饮用。
这些条例一经颁布,立刻在军中,尤其是在那些习惯了战场粗放生活的老兵和底层士卒中,引发了巨大的抵触和不解。
“呸!穷讲究!当兵吃粮,哪那么多臭规矩!”一个满脸虬髯的老队正,对着前来督促挖掘新厕所的军令官抱怨,“老子打了十几年仗,从京口打到广固,屎尿从来都是找个旮旯解决了事!不也活得好好的?撒石灰?埋那么深?有那力气不如多磨磨刀!”
“就是!喝个水还要等沉淀过滤?渴都渴死了!那河水以前不也喝过?”另一个老兵跟着起哄。
“净厕郎?娘的,让老子去掏大粪?不如让老子去攻城死了痛快!”被编入“净厕郎”队伍的士兵更是觉得受到了莫大侮辱,怨声载道。
许多老兵油子阳奉阴违,依旧偷偷跑到营区边缘的灌木丛里解决内急;清理厕所敷衍了事;甚至偷偷打捞被污染的河水饮用,声称“煮过了”。他们认为陈衍的这些命令是书生之见,是没事找事,削弱了军中的“阳气”和豪迈之气。
冲突终于在几天后爆发了。一队“净厕郎”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伙老兵又在营区下风处的河边低地随地便溺,并试图用河水清洗满是泥污的裹腿和食具。“净厕郎”上前制止,双方发生口角。老兵们仗着资历,出言不逊,甚至推搡起来。
“干什么!反了你们!敢管到老子头上?”
“陈将军有令!此地临近水源,严禁污秽!”
“狗屁命令!老子看你们就是一群掏粪的软蛋!滚开!”
推搡很快升级为斗殴。闻讯赶来的执法队将双方都押了起来。
事情闹到了中军大帐。刘裕看着下面跪着的、兀自不服气的老兵和一脸委屈的“净厕郎”,眉头紧锁。他深知老兵是军中之胆,但陈衍的担忧他也明白。
陈衍站了出来,他没有直接斥责老兵,而是转向刘裕和帐中诸将,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大将军,诸位将军。可知为何我军围城两月,伤亡不过千余,而近日营中病倒者,已近五百之数?且每日仍在增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梗着脖子的老兵:“刀剑之伤,可见可治。疫病之害,无形无影,却能一传十,十传百!任你是百战猛士,一旦染上,上吐下泻,不过数日便可形销骨立,高烧谵语而死!死者浑身发黑,惨不忍睹!这非是鬼神作祟,乃是污秽之物中滋生出的‘瘴毒’,通过脏水、污物、蝇虫传播!”
他指着帐外:“广固城内如今是何光景?饿殍遍野,污秽横行,已有大疫之象!慕容超覆灭在即,难道我等要在胜利前夕,被从城里飘出来的‘瘴毒’,或者我们自己营中的污秽击垮吗?届时,无须燕军反扑,我军自溃!诸位将军的功勋,无数弟兄的血战,岂不付诸东流?!”
帐内一片寂静。陈衍的话,将个人习惯提升到了影响整个战局的高度。
陈衍又看向那几个老兵,语气稍缓,却更加沉重:“老哥几个都是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好汉,死都不怕,难道怕一点石灰泥土?怕一点规矩约束?你们不怕死,但若因你们一时便利,染了疫病,传给同帐的兄弟,传给冲锋陷阵的袍泽,让他们不是光荣地战死沙场,而是窝囊地病死在营帐里,腹泻至脱水而亡,你们心里过得去吗?!”
这话戳中了许多老兵的软肋。他们可以不在乎自己,却不能不在乎身边同生共死的兄弟。
陈衍最后对刘裕拱手:“大将军!防疫如救火,军令必须如山!请准许我成立‘防疫督战队’,持您令箭,巡视各营,对违反防疫条例者,无论兵将,一律严惩不贷!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法!”
刘裕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拍案几:“准!即日起,陈衍所颁防疫条例,即为军令!违令者,视同违抗军机!执法队兼领防疫督察,有先执后奏之权!老兵也好,新兵也罢,谁再敢阳奉阴违,乱我军心,休怪军法无情!”
有了刘裕的全力支持,陈衍的防疫条例被强制推行下去。执法队和“净厕郎”们挺直了腰杆。虽然仍有怨言,但无人再敢公开挑战。营区的卫生状况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善:厕所变得规范,垃圾得到清理,石灰粉末随处可见,取水秩序井然。
更重要的是,陈衍让军医营熬制了大量虽然苦涩、但据说能“辟秽防疫”的草药汤,强制每人每日饮用。虽然不知道具体效果多大,但这种举措本身,给了士兵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掌控感。
疫情蔓延的势头,终于被艰难地遏制住了。虽然每天仍有新的病例出现,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隔离区的情况也逐渐稳定下来。士兵们看着那些被严格隔离的病患,再看看日益整洁的营区,逐渐开始理解并接受这些“繁琐”的规矩。
慕容月也带着一些愿意帮忙的女眷,协助医官照顾病患,熬制药汤。她的行动,无形中也化解了一些抵触情绪。
这场发生在大军内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攻城拔寨。陈衍以其超越时代的认知、坚定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执行力,再次为北伐大军规避了一场潜在的灾难。广固城依旧矗立,但北府军的战旗,在变得更加整洁和有序的营地上空,飘扬得更加稳健。最终的胜利,不仅需要锋利的刀剑,也需要洁净的双手和健康的身体去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