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技术转化-《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广固城外的北府军大营一角,原本属于南燕军械库的工棚如今炉火正旺,叮当之声不绝于耳,与营中其他地方的肃杀气氛迥然不同。这里成了陈衍临时的“技术融汇所”。

  缴获的南燕装备堆在一旁,几个面色仍带些惊惶却眼神专注的南燕工匠,正操着生硬的汉语,在北府工匠的协助下,拆解、讲解着鲜卑骑兵的装备精髓。慕容月一袭素衣,站在陈衍身侧,时而凝神倾听,时而用流利的鲜卑语补充或纠正,充当着不可或缺的桥梁。

  “将军请看,”一位脸上带着烫疤痕的南燕老匠人拿起一件做工精湛的鲜卑铁甲,“我大燕……呃,南燕骑兵,重冲锋破阵,此甲虽不及将军麾下的筒袖铠防护周全,但胜在关节灵活,重量更轻,利于长途奔袭与马上格斗。”他指着甲片连接处的牛皮衬和巧妙的叠压方式。

  陈衍拿起另一件带有独特弧度、边缘锐利的马槊槊首,手指抚过冰冷的锋刃:“这槊的锻打方式,似乎与我们不同。”

  “是,”老匠人点头,“我等善用‘冷锻法’反复捶打,虽耗时,但韧性与破甲能力极佳。槊首弧度乃为更容易滑开敌方甲胄,切入要害。”

  慕容月轻声补充:“鲜卑骑士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人马合一。他们的武器甲胄,皆是为了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与中原重甲步兵的理念,确有不同。”

  陈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北府军步兵天下无双,但骑兵始终是短板,以往多用作侦察、骚扰,难以与北方胡族精锐骑兵正面抗衡。刘裕的北伐宏图,最终必然要面对北魏的具装铁骑,补齐这块短板刻不容缓。

  “取其精华,融会贯通……”陈衍喃喃自语,快步走到一张粗糙的木案前,上面铺着羊皮纸,他已勾勒出数幅草图。

  “我们需要更强的骑兵!”他看向周围的工匠们,语气斩钉截铁,“但不是完全照搬鲜卑骑兵,而是要将他们的轻灵、迅捷与我们的坚韧、重防护结合起来。”

  他指向草图:“甲胄,在关键胸背、肩部嵌入我们的冷锻钢片,增强防护,但保留其关节灵活性,整体重量必须控制!马具,全面推广双马镫和高桥鞍!我看过俘虏的战马,他们只用单镫,甚至无镫,极大限制了骑士的发力与稳定性!”

  双马镫和高桥鞍的概念让南燕工匠们面面相觑,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异和狂热的光芒。他们是行家,瞬间就明白了这看似简单的改动,将对骑兵的战斗力带来何等翻天覆地的提升!骑士能更容易借力,更稳定地操控马匹、使用武器,甚至做出更复杂的战术动作。

  “武器!”陈衍又拿起那支马槊,“槊是好槊,但我们可以用焦炭炉提高锻打效率,用‘灌钢法’增加刃口硬度!还要为骑兵配属一种短柄的破甲锤,用于近身砸击重甲目标!”

  思路一旦打开,工匠们的热情也被点燃。北府工匠擅长攻坚和标准化量产,南燕工匠精通骑兵装备的细节与手感,双方起初还有些隔阂,但在共同的技术难题面前,很快便沉浸在热烈的讨论和试验中。炉火映照着他们淌满汗水的脸庞,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技艺传统,在这战火未熄的工棚里激烈碰撞、融合。

  数日后,第一套试制的“新式骑兵铠”和改良马槊、马具出炉。

  陈衍特意请来了刘裕和一批骑兵军官。当一名矫健的北府斥候,踩着双马镫,跨上配备高桥鞍的战马,身着融合了双方优点的轻便铁甲,挥舞着寒光闪闪的改良马槊,在校场上纵横驰骋、做出各种以往难以想象的劈砍、刺击、回身动作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刘裕目光锐利,死死盯着那名骑兵的动作,尤其是其下半身在马镫和马鞍支撑下展现出的惊人稳定性。他久经沙场,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好!好!好!”刘裕连说三个好字,用力一拍陈衍的肩膀,眼中满是激赏,“阿衍,你总是能给我惊喜!此等骑具若能量产,我北府铁骑成军之日可待!”

  他随即面色一肃:“立即抽调人手,设立骑兵军械所,优先打造马镫马鞍!甲胄兵器跟进!所需物料,我会命人全力保障!”他知道北府军的未来,乃至北伐的最终胜负,很可能就系于这看似微小的技术革新之上。

  陈衍拱手领命,看着校场上扬起的尘土,心中亦是澎湃。技术的力量,正在一点点改变这支军队的形态,也一点点撬动着这个时代的格局。

  然而,他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一个念头:如此急需精铁和熟手工匠的时候,建康答应的后续物资和人员,为何迟迟没有到位?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被眼前技术突破的兴奋所掩盖。但他不知道的是,建康的暗流,正在悄然侵蚀着这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