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高大的城墙,在北府军日益紧缩的包围和持续不断的器械骚扰下,依然屹立。然而,坚固的砖石能抵挡炮石弩箭,却难以阻挡另一种无形武器的侵蚀——那就是在人心中蔓延的恐惧、猜疑和绝望。刘裕深谙“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道理,在军事压力已然足够的情况下,一场精心策划、多管齐下的心理战,悄然拉开了序幕,目标直指长安城内已然脆弱不堪的人心。
寂静的深夜,或是雾气弥漫的清晨,总有一些被削尖、绑着纸条的箭矢,或被偷偷放置的细小竹管,越过城墙,落入长安的坊市之中。纸条上写的,并非是劝降的官样文章,而是种种精心编织、真假掺半的谣言:
“姚泓已密遣心腹,携珍宝欲降晋,独留满城军民送死!”
“宋公(刘裕)有令:只诛姚氏一族,献城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抵抗者,城破之日,尽屠!”
“北地姚弼旧部欲开宣平门迎晋军,清除异己!”
“城中粮尽,官仓之米只供姚氏亲军,我等皆饿死耳!”
这些谣言,如同致命的病毒,在饥饿、恐慌的人群中飞速传播。它们利用了城中早已存在的矛盾:皇族与普通将士的矛盾、不同派系的矛盾、军官与士卒的矛盾、甚至饥民与官府的矛盾。
起初,还有人斥之为晋军的诡计。但当有人发现官仓发放的粮食确实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当看到某些将领的亲兵依旧面色红润,当一些神秘的火灾和械斗真的在夜间发生……谣言便逐渐被当成了真相。
猜忌如同瘟疫般滋生。士兵不再信任长官,百姓怨恨军队,甚至军中不同派系之间也互相提防,见死不救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末日即将来临,只能各自求生”的阴暗心态,笼罩了整个长安。
除了散布谣言,刘裕更注重精准打击。他充分利用了王懿等一批投降的后秦高级将领和官员的价值。
王懿亲自修书数封,射入城中, 那些他熟知、且如今仍在城中担任要职的旧日同僚。信中并非空泛的劝降,而是具体分析利害:
“姚秦气数已尽,兄长岂不见渭水之败?徒守孤城,无异于抱薪救火。宋求贤若渴,如弟虽不才,亦得重用,保全身家富贵。兄之才远胜于弟,若能审时度势,献门以降,非但无过,反有大功于新朝!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些信件的杀伤力极大。收到信的人,往往陷入巨大的煎熬。他们与王懿共事多年,知根知底,王懿的现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信中所言,句句戳中他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贪念。是陪着姚泓这艘破船一起沉没,还是抓住机会,成为新朝的功臣?
甚至有一些胆大心细的北府细作,通过各种渠道,与城内的某些实权人物取得了联系,许以更具体的承诺和保证。
军事行动也成为了心理战的一部分。北府军的攻击开始变得富有选择性。
对于抵抗激烈的区域,炮石弩箭毫不留情,进行毁灭性打击,展示其无可抗拒的武力,强化守军“抵抗必死”的认知。
而对于一些抵抗意志明显薄弱、或者有暗中联络迹象的防区,北府军的攻击则雷声大雨点小,有时甚至故意网开一面,允许少量人员“侥幸”逃脱,让其将恐慌情绪带回城内。
对于试图出城投降的个别士卒或小股部队,北府军则严格遵守诺言,予以接纳,给予食物,并对其进行简短“教育”后,有时甚至会放其回城,让他们成为活的广告,讲述晋军的“宽大”和“守信”。
这种区别对待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城内的分化。那些遭受猛攻的部队怨气冲天,认为自己是替死鬼;而那些被“放过”的部队则心存侥幸,抵抗意志更加薄弱。
而所有心理战术能够生效的终极基础,依旧是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
围城日久,城内的存粮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最初还能保证军队的口粮,后来只能减半发放,稀粥能照见人影。普通百姓更是早已断粮,只能挖掘草根树皮,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饿殍随处可见,呻吟哭嚎之声日夜不息。
饥饿,是最有效的瓦解剂。它剥去了人性最后的尊严和忠诚。什么国仇家恨,什么君臣大义,在空空如也的肚腹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人们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食物,活下去。
当北府军偶尔用抛石机将一些热腾腾的饼饵投入城中时,引发的不再是嘲笑,而是疯狂的争抢和踩踏。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比千言万语的劝降书更直接地击垮了人们的心理防线。
长安城,从内部开始腐烂、发臭。城墙依旧高大,但守城者的意志已经千疮百孔。军队纪律涣散,逃亡事件与日俱增。将领们各怀鬼胎,有的暗中联络准备献城,有的则抓紧最后时间搜刮财富,准备后路。姚泓躲在深宫,发出的诏令几乎无人听从,他的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刘裕的策略,正在一点点地抽干长安最后抵抗的底气。这座巨大的城市,虽然还没有被物理攻破,但其精神内核早已崩溃。它像一颗被蛀空的大树,外表看似完好,只需最后一阵微风,便会轰然倒塌。北府军的最终总攻,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只是去接收一个早已在心理上投降了的城市。
寂静的深夜,或是雾气弥漫的清晨,总有一些被削尖、绑着纸条的箭矢,或被偷偷放置的细小竹管,越过城墙,落入长安的坊市之中。纸条上写的,并非是劝降的官样文章,而是种种精心编织、真假掺半的谣言:
“姚泓已密遣心腹,携珍宝欲降晋,独留满城军民送死!”
“宋公(刘裕)有令:只诛姚氏一族,献城者赏千金,封万户侯!抵抗者,城破之日,尽屠!”
“北地姚弼旧部欲开宣平门迎晋军,清除异己!”
“城中粮尽,官仓之米只供姚氏亲军,我等皆饿死耳!”
这些谣言,如同致命的病毒,在饥饿、恐慌的人群中飞速传播。它们利用了城中早已存在的矛盾:皇族与普通将士的矛盾、不同派系的矛盾、军官与士卒的矛盾、甚至饥民与官府的矛盾。
起初,还有人斥之为晋军的诡计。但当有人发现官仓发放的粮食确实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当看到某些将领的亲兵依旧面色红润,当一些神秘的火灾和械斗真的在夜间发生……谣言便逐渐被当成了真相。
猜忌如同瘟疫般滋生。士兵不再信任长官,百姓怨恨军队,甚至军中不同派系之间也互相提防,见死不救的情况时有发生。一种“末日即将来临,只能各自求生”的阴暗心态,笼罩了整个长安。
除了散布谣言,刘裕更注重精准打击。他充分利用了王懿等一批投降的后秦高级将领和官员的价值。
王懿亲自修书数封,射入城中, 那些他熟知、且如今仍在城中担任要职的旧日同僚。信中并非空泛的劝降,而是具体分析利害:
“姚秦气数已尽,兄长岂不见渭水之败?徒守孤城,无异于抱薪救火。宋求贤若渴,如弟虽不才,亦得重用,保全身家富贵。兄之才远胜于弟,若能审时度势,献门以降,非但无过,反有大功于新朝!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些信件的杀伤力极大。收到信的人,往往陷入巨大的煎熬。他们与王懿共事多年,知根知底,王懿的现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信中所言,句句戳中他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贪念。是陪着姚泓这艘破船一起沉没,还是抓住机会,成为新朝的功臣?
甚至有一些胆大心细的北府细作,通过各种渠道,与城内的某些实权人物取得了联系,许以更具体的承诺和保证。
军事行动也成为了心理战的一部分。北府军的攻击开始变得富有选择性。
对于抵抗激烈的区域,炮石弩箭毫不留情,进行毁灭性打击,展示其无可抗拒的武力,强化守军“抵抗必死”的认知。
而对于一些抵抗意志明显薄弱、或者有暗中联络迹象的防区,北府军的攻击则雷声大雨点小,有时甚至故意网开一面,允许少量人员“侥幸”逃脱,让其将恐慌情绪带回城内。
对于试图出城投降的个别士卒或小股部队,北府军则严格遵守诺言,予以接纳,给予食物,并对其进行简短“教育”后,有时甚至会放其回城,让他们成为活的广告,讲述晋军的“宽大”和“守信”。
这种区别对待的策略,进一步加剧了城内的分化。那些遭受猛攻的部队怨气冲天,认为自己是替死鬼;而那些被“放过”的部队则心存侥幸,抵抗意志更加薄弱。
而所有心理战术能够生效的终极基础,依旧是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
围城日久,城内的存粮以惊人的速度消耗。最初还能保证军队的口粮,后来只能减半发放,稀粥能照见人影。普通百姓更是早已断粮,只能挖掘草根树皮,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饿殍随处可见,呻吟哭嚎之声日夜不息。
饥饿,是最有效的瓦解剂。它剥去了人性最后的尊严和忠诚。什么国仇家恨,什么君臣大义,在空空如也的肚腹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人们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食物,活下去。
当北府军偶尔用抛石机将一些热腾腾的饼饵投入城中时,引发的不再是嘲笑,而是疯狂的争抢和踩踏。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比千言万语的劝降书更直接地击垮了人们的心理防线。
长安城,从内部开始腐烂、发臭。城墙依旧高大,但守城者的意志已经千疮百孔。军队纪律涣散,逃亡事件与日俱增。将领们各怀鬼胎,有的暗中联络准备献城,有的则抓紧最后时间搜刮财富,准备后路。姚泓躲在深宫,发出的诏令几乎无人听从,他的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刘裕的策略,正在一点点地抽干长安最后抵抗的底气。这座巨大的城市,虽然还没有被物理攻破,但其精神内核早已崩溃。它像一颗被蛀空的大树,外表看似完好,只需最后一阵微风,便会轰然倒塌。北府军的最终总攻,与其说是军事行动,不如说只是去接收一个早已在心理上投降了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