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频现,谶语风行,将长安城乃至整个北秦境内的舆论烘托至前所未有的沸点。那层窗户纸已被天命的“吉兆”捅得千疮百孔,只待最后一步的捅破。未央宫内外,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场必然到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劝进大戏,即将上演。这一次,不再是试探,而是遵循古礼、庄严肃穆、旨在将权力交接完美嵌入天命与礼法框架内的盛大仪式。
数日后的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太极殿内焚起了象征性的檀香,烟气袅袅,平添几分肃穆。百官的神情不再是激动与期待,而是换上了近乎虔诚的庄重。他们似乎不再是请求,而是在履行一项神圣的、关乎国本的历史使命。
果然,朝议刚起,程序便直接进入了主题。这一次,劝进的阵容更加庞大,不仅仅是三省六部的长官,几乎满朝文武,除极少数品阶过低者,全部出列,黑压压地跪满了一地。为首的依旧是崔浩,他手中捧着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奏章,而是一卷用明黄绢帛精心书写的、由百官联署的《劝进表》。
“臣等,再拜顿首,冒死上言!”崔浩的声音洪亮而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前番所奏,实出至诚,乃百官万民之公心。陛下谦冲退让,圣德昭彰,臣等感佩万分。然,天命不可以固辞,人心不可以终违!”
“近日以来,祥瑞迭出,谶应屡显,此乃昊天上帝、后土神只,垂象示意,眷顾我秦,明明白白!陛下若再执谦逊,是逆天也,是负民也!臣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岂能坐视天命受阻,民心失望?”
他的言辞比上一次更加恳切,逻辑也更加严密,将陈衍的谦逊直接与“逆天负民”联系起来,堵住了退路。
“伏惟陛下,念创业之艰难,思守成之不易。察乾坤之历数,顺亿兆之讴歌。仰答灵只之休徵,俯从臣民之恳愿。早降纶音,勉徇舆情,即皇帝之位,定天下之本!则社稷幸甚!苍生幸甚!臣等幸甚!”
言毕,他深深叩首。身后百官齐声高呼,声浪如同经过排练般整齐划一:“臣等恳请陛下,顺天应人,早正大位!”
这一次,连许多中级将领和官员也加入了呼喊,阵容之盛,几乎代表了整个北秦统治集团的核心意志。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御座。陈衍今日穿着更为正式的玄色深衣,头戴进贤冠,面色沉静如水。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殿下跪伏的群臣,脸上露出比上一次更加凝重、更加为难的神色。
他沉默的时间更长,仿佛在进行极其艰难的天人交战。最终,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声音中充满了真诚的无奈与沉重的责任感:
“诸卿……何苦如此相逼?”
他步下御阶,走到崔浩面前,却没有立刻扶他,而是对着全体百官,沉痛道:“寡人非是不知诸卿与万民之心,亦非不感上天垂示之意。然,帝位之重,重于泰山!寡人德才浅薄,虽效古人之勤勉,恐难荷此万钧之担。昔日微功,实赖众卿之力,岂敢据为己有,而僭越至此?”
“若因寡人一己之名位,而致使后世讥讽,史笔如铁,寡人岂不成了千古罪人?此事……万万不可,诸卿且再勿言,免使寡人心中不安,亦免使天下人笑我北秦无人,竟需逼迫主上!”
这是第二次辞让,理由从单纯的“德薄”上升到了“恐负后世名声”和“为北秦声誉着想”,拒绝得更加“深刻”,也更加“为人着想”。
“陛下!”王镇恶猛地抬起头,虎目含泪,声音带着武人特有的直率和激愤,“陛下若再不答应,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俺们这些老兄弟,跟着陛下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图的是什么?不就图个名正言顺,跟着真龙天子开创万世太平吗?陛下若坚持不允,俺……俺们这帮粗人,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难道要俺们跪死在这大殿之上吗?”
“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群臣再次叩首,许多人甚至发出了压抑的哽咽之声,场面悲壮而感人。
陈衍看着这一幕,眼神复杂,最终重重一甩袖,转身不再看他们,声音似乎带着一丝疲惫的愠怒:“退朝!此事……休要再提!”
第二次劝进,在皇帝更加“痛苦”和“坚决”的拒绝中结束。
又过了几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劝进,如期而至。
这一次的规模达到了顶峰。不仅全体文武百官到场,长安城内外的士绅耆老、僧道代表、甚至还有特意从周边郡县赶来的“民意代表”,密密麻麻地跪满了太极殿以及殿外的巨大广场。人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劝进表由崔浩、王镇恶以及一位百岁人瑞般的耆老共同呈上。劝进的理由已经不再需要新的创意,所有的言语都已在前两次中用尽。此刻,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种无声的、庞大的、近乎凝固的集体意志之中。
“臣等(草民等)——三叩首!伏请陛下!正位称尊!”成千上万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低沉而恢宏,如同海潮般拍打着未央宫的宫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陈衍站在高高的御阶之上,俯瞰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前两次的纠结与为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仿佛终于被某种巨大力量所推动的肃穆。
他沉默着,目光缓缓扫过崔浩、王镇恶、慕容月(在帘后),扫过每一张充满期盼的脸。这一次,他没有再说什么推辞的言语。
长时间的静默,使得空气都仿佛变得粘稠沉重。
数日后的大朝会,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太极殿内焚起了象征性的檀香,烟气袅袅,平添几分肃穆。百官的神情不再是激动与期待,而是换上了近乎虔诚的庄重。他们似乎不再是请求,而是在履行一项神圣的、关乎国本的历史使命。
果然,朝议刚起,程序便直接进入了主题。这一次,劝进的阵容更加庞大,不仅仅是三省六部的长官,几乎满朝文武,除极少数品阶过低者,全部出列,黑压压地跪满了一地。为首的依旧是崔浩,他手中捧着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奏章,而是一卷用明黄绢帛精心书写的、由百官联署的《劝进表》。
“臣等,再拜顿首,冒死上言!”崔浩的声音洪亮而沉稳,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前番所奏,实出至诚,乃百官万民之公心。陛下谦冲退让,圣德昭彰,臣等感佩万分。然,天命不可以固辞,人心不可以终违!”
“近日以来,祥瑞迭出,谶应屡显,此乃昊天上帝、后土神只,垂象示意,眷顾我秦,明明白白!陛下若再执谦逊,是逆天也,是负民也!臣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岂能坐视天命受阻,民心失望?”
他的言辞比上一次更加恳切,逻辑也更加严密,将陈衍的谦逊直接与“逆天负民”联系起来,堵住了退路。
“伏惟陛下,念创业之艰难,思守成之不易。察乾坤之历数,顺亿兆之讴歌。仰答灵只之休徵,俯从臣民之恳愿。早降纶音,勉徇舆情,即皇帝之位,定天下之本!则社稷幸甚!苍生幸甚!臣等幸甚!”
言毕,他深深叩首。身后百官齐声高呼,声浪如同经过排练般整齐划一:“臣等恳请陛下,顺天应人,早正大位!”
这一次,连许多中级将领和官员也加入了呼喊,阵容之盛,几乎代表了整个北秦统治集团的核心意志。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御座。陈衍今日穿着更为正式的玄色深衣,头戴进贤冠,面色沉静如水。他缓缓起身,目光扫过殿下跪伏的群臣,脸上露出比上一次更加凝重、更加为难的神色。
他沉默的时间更长,仿佛在进行极其艰难的天人交战。最终,他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声音中充满了真诚的无奈与沉重的责任感:
“诸卿……何苦如此相逼?”
他步下御阶,走到崔浩面前,却没有立刻扶他,而是对着全体百官,沉痛道:“寡人非是不知诸卿与万民之心,亦非不感上天垂示之意。然,帝位之重,重于泰山!寡人德才浅薄,虽效古人之勤勉,恐难荷此万钧之担。昔日微功,实赖众卿之力,岂敢据为己有,而僭越至此?”
“若因寡人一己之名位,而致使后世讥讽,史笔如铁,寡人岂不成了千古罪人?此事……万万不可,诸卿且再勿言,免使寡人心中不安,亦免使天下人笑我北秦无人,竟需逼迫主上!”
这是第二次辞让,理由从单纯的“德薄”上升到了“恐负后世名声”和“为北秦声誉着想”,拒绝得更加“深刻”,也更加“为人着想”。
“陛下!”王镇恶猛地抬起头,虎目含泪,声音带着武人特有的直率和激愤,“陛下若再不答应,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俺们这些老兄弟,跟着陛下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图的是什么?不就图个名正言顺,跟着真龙天子开创万世太平吗?陛下若坚持不允,俺……俺们这帮粗人,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难道要俺们跪死在这大殿之上吗?”
“请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群臣再次叩首,许多人甚至发出了压抑的哽咽之声,场面悲壮而感人。
陈衍看着这一幕,眼神复杂,最终重重一甩袖,转身不再看他们,声音似乎带着一丝疲惫的愠怒:“退朝!此事……休要再提!”
第二次劝进,在皇帝更加“痛苦”和“坚决”的拒绝中结束。
又过了几日,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劝进,如期而至。
这一次的规模达到了顶峰。不仅全体文武百官到场,长安城内外的士绅耆老、僧道代表、甚至还有特意从周边郡县赶来的“民意代表”,密密麻麻地跪满了太极殿以及殿外的巨大广场。人们屏息静气,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劝进表由崔浩、王镇恶以及一位百岁人瑞般的耆老共同呈上。劝进的理由已经不再需要新的创意,所有的言语都已在前两次中用尽。此刻,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种无声的、庞大的、近乎凝固的集体意志之中。
“臣等(草民等)——三叩首!伏请陛下!正位称尊!”成千上万人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低沉而恢宏,如同海潮般拍打着未央宫的宫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陈衍站在高高的御阶之上,俯瞰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前两次的纠结与为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仿佛终于被某种巨大力量所推动的肃穆。
他沉默着,目光缓缓扫过崔浩、王镇恶、慕容月(在帘后),扫过每一张充满期盼的脸。这一次,他没有再说什么推辞的言语。
长时间的静默,使得空气都仿佛变得粘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