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框架已然坚实,律法、田制、官制、军制乃至史观皆已焕然一新,如同巨舰的龙骨、舵轮与风帆均已齐备。然而,在陈衍与崔浩等深谙治国之道的重臣看来,若要这艘巨舰行稳致远,凝聚千万人心,还需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那便是礼乐教化。 “礼”以别秩序,定尊卑,规范行为;“乐”以和人心,通情感,移风易俗。二者相辅相成,是维系社会和谐、提升文明认同、彰显王朝正统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前朝末世,礼崩乐坏,不仅是制度的崩溃,更是道德与文化的沦丧。永兴新朝欲开太平,必须在礼乐文化上重树标杆。
这一日,陈衍在太常寺卿和礼部尚书的陪同下,视察了太常寺下属的乐府和掌管仪仗的部门。所见景象,虽经初步整顿,仍难掩凋敝。乐官流失,乐器残旧,乐谱散佚;仪仗器物更是规格混乱,色彩暗淡,难以彰显新朝气象。
陈衍抚着一面漆皮剥落、铭文模糊的旧鼓,沉默良久,对随行官员道:“礼乐不可废弛。闻其乐而知其德,观其礼而明其序。如今制度初立,若礼乐不兴,何以教化万民?何以彰显永兴文明之盛?此事,需即刻着手,制定新朝之礼乐规范!”
他随即下令,由太常寺总揽,礼部协同,召集通晓音律的乐官、精通古礼的儒生、以及巧手工匠,立即着手三项工作:重定雅乐、规范仪仗、完善祭祀。
重定雅乐 是第一要务。太常寺内,争论异常激烈。
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乐官为首的传统派主张:“雅乐乃天地之正声,关乎国运,岂能轻改?当恢复古制,遵循《周礼》、《乐经》,演奏《韶》、《武》之乐,方能彰显正统,感格天地。”
而一些较为年轻的乐官和受邀的学者则提出异议:“古乐固然庄重,然曲高和寡,且年代久远,音律谱牒多已失传,难以复原。即便复原,其声沉闷缓慢,恐不合当今新朝开拓进取之气象!”
“陛下,”太常寺卿向陈衍请示,“此事关乎重大,臣等难以决断。”
陈衍听取了双方意见,沉思后决断道:“雅乐之要,在于‘雅正’二字,而非泥古不化。可汲取古乐之精神,融汇当今之气象。音律需庄重和谐,乐曲需大气磅礴,既要能用于祭祀天地、朝会大典,令闻者生敬畏之心;也要能鼓舞士气,提振民心。可创作新曲,如《永兴之乐》、《太平颂》等,主题当歌颂统一,赞美农耕,祈愿和平。旧乐中适宜者,可斟酌采用,但不必拘泥。”
有了皇帝的定调,乐官们开始忙碌起来。考证古乐律吕,尝试新的曲调组合。乐府内终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时而古朴庄严,时而昂扬激越。匠人们则奉命修复和制作新的乐器:编钟、编磬、琴、瑟、箫、笛……务必材质精良,音准精确。
规范仪仗 的工作同样繁重。礼部与太常寺参照古籍,结合新朝特点,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典礼的仪仗规格:皇帝卤簿的规模、旗帜的样式与颜色(玄色为底,金龙为饰)、百官朝服的形制与纹饰、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俎豆、玉帛、酒醴)等,皆有定式。力求在庄严隆重的同时,避免前朝的奢靡繁琐,体现出新朝的简朴与威严。将作监和军器监被要求按图制作,确保精美统一。
完善祭祀 制度则更为严肃。规定了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农、祭先蚕等国家级祭祀的详细流程、祭文格式、乐舞配合。尤其强调了祭祀的真诚与规范性,反对虚应故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要求主祭者与参与者必须心怀敬畏,通过庄严的仪式,强化对天地、祖先、社稷的感恩与敬畏之心,从而巩固帝国的精神支柱。
数月之后,一套初步的《永兴礼乐制》草案呈送御前。陈衍仔细审阅了其中的核心内容,并特意观摩了一次新雅乐的小型演练。
在太常寺的演练场上,新铸造的编钟被敲响,雄浑悠长的声音荡涤人心;改良后的鼓声沉厚有力,不再沉闷;新的乐曲融合了古典的庄重与时代的昂扬,令人听之不由肃然又振奋。新设计的仪仗器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金二色显得既神秘又威严。
陈衍颔首表示满意:“大体甚好。可先于冬至祭天、新年朝会等大典中试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他特别强调:“礼乐之用,在于教化,而非炫技。要让天下百姓通过参与或观礼,感受到秩序之美、和谐之贵,从而心生向往,自觉遵从礼法。各州郡县学,亦需传授基本礼仪;地方祭祀活动,需依制进行,潜移默化,移风易俗。”
《永兴礼乐制》的颁布与试行,标志着新朝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更高阶段。它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军事上的强大,开始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整合与提升。庄严的雅乐逐渐在重大典礼上取代了杂乱无章的旧乐;统一规范的仪仗,成为了皇室权威和国家秩序的视觉象征;严谨的祭祀仪式,则凝聚了官员与民众的文化认同。
这看似繁文缛节的工作,实则是在为帝国的肌体注入文明的基因,是在构建一种超越地域和出身的文化认同感。它告诉所有人,永兴王朝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政权,更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的文明实体。礼乐之功,润物无声,却深远持久,正在将“永兴”二字,深深地烙印在这个新兴帝国的文化灵魂之中。
这一日,陈衍在太常寺卿和礼部尚书的陪同下,视察了太常寺下属的乐府和掌管仪仗的部门。所见景象,虽经初步整顿,仍难掩凋敝。乐官流失,乐器残旧,乐谱散佚;仪仗器物更是规格混乱,色彩暗淡,难以彰显新朝气象。
陈衍抚着一面漆皮剥落、铭文模糊的旧鼓,沉默良久,对随行官员道:“礼乐不可废弛。闻其乐而知其德,观其礼而明其序。如今制度初立,若礼乐不兴,何以教化万民?何以彰显永兴文明之盛?此事,需即刻着手,制定新朝之礼乐规范!”
他随即下令,由太常寺总揽,礼部协同,召集通晓音律的乐官、精通古礼的儒生、以及巧手工匠,立即着手三项工作:重定雅乐、规范仪仗、完善祭祀。
重定雅乐 是第一要务。太常寺内,争论异常激烈。
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乐官为首的传统派主张:“雅乐乃天地之正声,关乎国运,岂能轻改?当恢复古制,遵循《周礼》、《乐经》,演奏《韶》、《武》之乐,方能彰显正统,感格天地。”
而一些较为年轻的乐官和受邀的学者则提出异议:“古乐固然庄重,然曲高和寡,且年代久远,音律谱牒多已失传,难以复原。即便复原,其声沉闷缓慢,恐不合当今新朝开拓进取之气象!”
“陛下,”太常寺卿向陈衍请示,“此事关乎重大,臣等难以决断。”
陈衍听取了双方意见,沉思后决断道:“雅乐之要,在于‘雅正’二字,而非泥古不化。可汲取古乐之精神,融汇当今之气象。音律需庄重和谐,乐曲需大气磅礴,既要能用于祭祀天地、朝会大典,令闻者生敬畏之心;也要能鼓舞士气,提振民心。可创作新曲,如《永兴之乐》、《太平颂》等,主题当歌颂统一,赞美农耕,祈愿和平。旧乐中适宜者,可斟酌采用,但不必拘泥。”
有了皇帝的定调,乐官们开始忙碌起来。考证古乐律吕,尝试新的曲调组合。乐府内终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时而古朴庄严,时而昂扬激越。匠人们则奉命修复和制作新的乐器:编钟、编磬、琴、瑟、箫、笛……务必材质精良,音准精确。
规范仪仗 的工作同样繁重。礼部与太常寺参照古籍,结合新朝特点,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典礼的仪仗规格:皇帝卤簿的规模、旗帜的样式与颜色(玄色为底,金龙为饰)、百官朝服的形制与纹饰、祭祀时所用的器物(俎豆、玉帛、酒醴)等,皆有定式。力求在庄严隆重的同时,避免前朝的奢靡繁琐,体现出新朝的简朴与威严。将作监和军器监被要求按图制作,确保精美统一。
完善祭祀 制度则更为严肃。规定了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农、祭先蚕等国家级祭祀的详细流程、祭文格式、乐舞配合。尤其强调了祭祀的真诚与规范性,反对虚应故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要求主祭者与参与者必须心怀敬畏,通过庄严的仪式,强化对天地、祖先、社稷的感恩与敬畏之心,从而巩固帝国的精神支柱。
数月之后,一套初步的《永兴礼乐制》草案呈送御前。陈衍仔细审阅了其中的核心内容,并特意观摩了一次新雅乐的小型演练。
在太常寺的演练场上,新铸造的编钟被敲响,雄浑悠长的声音荡涤人心;改良后的鼓声沉厚有力,不再沉闷;新的乐曲融合了古典的庄重与时代的昂扬,令人听之不由肃然又振奋。新设计的仪仗器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金二色显得既神秘又威严。
陈衍颔首表示满意:“大体甚好。可先于冬至祭天、新年朝会等大典中试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他特别强调:“礼乐之用,在于教化,而非炫技。要让天下百姓通过参与或观礼,感受到秩序之美、和谐之贵,从而心生向往,自觉遵从礼法。各州郡县学,亦需传授基本礼仪;地方祭祀活动,需依制进行,潜移默化,移风易俗。”
《永兴礼乐制》的颁布与试行,标志着新朝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更高阶段。它不再仅仅是满足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军事上的强大,开始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整合与提升。庄严的雅乐逐渐在重大典礼上取代了杂乱无章的旧乐;统一规范的仪仗,成为了皇室权威和国家秩序的视觉象征;严谨的祭祀仪式,则凝聚了官员与民众的文化认同。
这看似繁文缛节的工作,实则是在为帝国的肌体注入文明的基因,是在构建一种超越地域和出身的文化认同感。它告诉所有人,永兴王朝不仅是一个强大的政权,更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气质和精神追求的文明实体。礼乐之功,润物无声,却深远持久,正在将“永兴”二字,深深地烙印在这个新兴帝国的文化灵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