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长安,空气中弥漫着槐花的甜香,也夹杂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躁动。帝国首次科举取士,终于在万千瞩目与争议中拉开了帷幕。这不仅是寒门士子跃龙门的唯一阶梯,亦是新朝打破数百年门阀垄断、彰显“唯才是举”决心的试金石。整个帝国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礼部贡院那重重紧闭的大门之内。
贡院之外,车水马龙。有锦衣华服、仆从如云的士族子弟,神情倨傲,志在必得;更有更多布衣青衫、风尘仆仆的寒门学子,眼神中混合着渴望、忐忑与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卖了微薄的家产,千里迢迢赶赴长安,只为抓住这亘古未有的机遇。
考场之内,气氛更是肃穆到近乎凝滞。高耸的砖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只有巡考官员沉稳而规律的脚步声,以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考题由皇帝陈衍与中书令崔浩亲自拟定,兼涉经义、策论、算学,旨在选拔通晓典籍、明悉时务、能办实事之才。
寒门学子大多伏案疾书,眉头紧锁,额上沁出细汗,将平生所学乃至一路所见民生多艰,尽数倾注于笔端。而部分士族子弟,则显得从容许多,甚至有人偶尔抬眼,与远处巡考的某位官员有瞬间不易察觉的眼神交汇,嘴角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数日鏖战,终于放榜。
贡院外墙之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当那覆盖着礼部大印的皇榜被吏员郑重贴上时,人群瞬间沸腾,向前涌去。惊呼声、欢呼声、叹息声、质疑声……种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几乎要掀翻附近的屋瓦。
“中了!我中了!”一个穿着打补丁长衫的年轻书生,看着榜上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浑身发抖,泪流满面,仰天长啸。
但更多的,是失落和越来越响的议论声。
“怎么可能?!柳家那小子,平日只知走马章台,文章狗屁不通,他居然高中甲榜第七?”
“还有赵侍郎的侄儿,听说考前一个月还在平康坊厮混,策论竟能写得花团锦簇?”
“看看甲榜前列,十之七八,仍是崔、卢、李、郑这些高门大姓!这科举,与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又有何区别?!”
“定然有鬼!我不服!”
质疑声如同野火般蔓延。尤其是几位在士林中颇有才名、此次却意外落第的寒门学子,更是面色铁青,双拳紧握。而一些侥幸得中的寒门子弟,在最初的狂喜后,也被周遭怀疑和愤怒的目光所笼罩,喜悦荡然无存。
骚动很快惊动了有司。数名落第学子联名敲响了长安府衙门口的登闻鼓,血泪控诉科举不公,直指有考官泄题、受贿,有世家子请人代笔、夹带。
消息以最快速度呈报至御前。
紫宸殿内,陈衍的面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他手中捏着一份密报,来自他秘密派遣、混入考生中监听舆论的“察事听子”。另一份,则是崔浩呈上的、关于几个可疑中举者答卷的比对分析——其文风与平日所作截然不同,策论中提及的某些新政细节,甚至超出了公开讨论的范围。
“好,很好。”陈衍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朕给他们机会,他们却把朕的恩科,当成了他们延续门阀特权的游戏场!把科举,当成了又一个可以交易的市集!”
崔浩立于下首,神色凝重:“陛下息怒。此事关乎国朝取士大典的信誉,关乎天下寒士之心,必须彻查,严惩不贷。然,涉事者恐牵连甚广,需……”他是在提醒皇帝,牵一发可能动全身。
“无需顾忌!”陈衍猛地一拍御案,声震殿宇,“无论是谁,无论其祖上何等功勋,门第何等显赫,敢在朕的眼皮底下,在帝国首次科举中动手脚,就是在掘我大秦的根基!查!给朕一查到底!让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让独孤信派兵协助,若有抗法者,格杀勿论!”
皇帝的震怒,如同九天雷霆,瞬间席卷了整个长安。三司衙门灯火彻夜通明,差役四出。一时间,往日车马盈门的几个高门府邸,被如狼似虎的兵士围住,相关涉案的考官、士子及其家族成员,被一一锁拿问话。搜出的贿金、密信、甚至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稿纸,成为了铁证。
案件很快水落石出。确有一名礼部郎中收受巨额贿赂,泄露部分策论方向;数名世家子勾结考场胥吏,夹带经文或请枪手代笔;甚至还有企图在誊录试卷时偷梁换柱的勾当。
审判结果迅速而残酷。
主犯礼部郎中及数名核心舞弊者,被押赴西市口,明正典刑,斩首示众。其家产抄没,亲族流放边陲。
所有涉案舞弊中举的士子,一律剥夺功名,终身禁考,其家族亦受重罚,削爵夺禄,声名扫地。
负有失察之责的礼部主官,虽未直接参与,亦被严厉申饬,罚俸降职。
紧接着,陈衍颁布严旨,宣布此次科举甲榜作废,择日由他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重考策论!所有参考学子,无论之前是否涉嫌,皆需重考。同时,颁布《科场律》,详细规定科举流程、防弊措施以及舞弊者极其严厉的惩罚条例。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西市口的血迹尚未冲刷干净,贡院之前,又迎来了重考的日子。
这一次,考场戒备之森严,气氛之肃杀,前所未有。巡考官员全部更换,由皇帝亲信和军中抽调的铁面将领担任。所有考生经历极其严格的搜身,笔墨纸砚均由考场统一提供。陈衍本人,更是亲临贡院,在高台之上默坐监考,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每一个鸦雀无声的考生。
那些昔日倨傲的士族子弟,此刻面色苍白,汗出如浆,握笔的手都在微微颤抖。而寒门学子,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与重视,他们压抑着激动,奋力书写。
重考放榜,皇榜之上的名字,已然大变。诸多凭借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名列前茅,而少数确有实学的士族子弟,亦得以保留功名。
站在榜下,看着那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的寒门进士,看着周围百姓由衷的欢呼赞叹,陈衍对身旁的崔浩和慕容月沉声道:“看到吗?这才是帝国需要的人才!今日流的血,杀的官,废的榜,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朕的科举,不是儿戏!朕要的,是能做事、敢做事、心系天下的官,不是只会吟风弄月、钻营舞弊的蠹虫!”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远处那些噤若寒蝉的豪门方向:“任何想在这条路上设置障碍、玩弄手段的人,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够不够朕的刀快!”
科举风波,以一场血腥的清洗和帝王的绝对意志而告终。它沉重打击了旧有门阀势力试图渗透和扭曲新选官制度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天下寒士之心,也彻底确立了科举制度在新朝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改革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但陈衍用最直接、最酷烈的方式,为自己,也为帝国,劈开了这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阻碍。帝国的车轮,在碾过阴谋与鲜血后,继续向着预定的方向,坚定前行。
贡院之外,车水马龙。有锦衣华服、仆从如云的士族子弟,神情倨傲,志在必得;更有更多布衣青衫、风尘仆仆的寒门学子,眼神中混合着渴望、忐忑与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他们中的许多人,变卖了微薄的家产,千里迢迢赶赴长安,只为抓住这亘古未有的机遇。
考场之内,气氛更是肃穆到近乎凝滞。高耸的砖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息,只有巡考官员沉稳而规律的脚步声,以及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考题由皇帝陈衍与中书令崔浩亲自拟定,兼涉经义、策论、算学,旨在选拔通晓典籍、明悉时务、能办实事之才。
寒门学子大多伏案疾书,眉头紧锁,额上沁出细汗,将平生所学乃至一路所见民生多艰,尽数倾注于笔端。而部分士族子弟,则显得从容许多,甚至有人偶尔抬眼,与远处巡考的某位官员有瞬间不易察觉的眼神交汇,嘴角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数日鏖战,终于放榜。
贡院外墙之下,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当那覆盖着礼部大印的皇榜被吏员郑重贴上时,人群瞬间沸腾,向前涌去。惊呼声、欢呼声、叹息声、质疑声……种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几乎要掀翻附近的屋瓦。
“中了!我中了!”一个穿着打补丁长衫的年轻书生,看着榜上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浑身发抖,泪流满面,仰天长啸。
但更多的,是失落和越来越响的议论声。
“怎么可能?!柳家那小子,平日只知走马章台,文章狗屁不通,他居然高中甲榜第七?”
“还有赵侍郎的侄儿,听说考前一个月还在平康坊厮混,策论竟能写得花团锦簇?”
“看看甲榜前列,十之七八,仍是崔、卢、李、郑这些高门大姓!这科举,与以往的九品中正制,又有何区别?!”
“定然有鬼!我不服!”
质疑声如同野火般蔓延。尤其是几位在士林中颇有才名、此次却意外落第的寒门学子,更是面色铁青,双拳紧握。而一些侥幸得中的寒门子弟,在最初的狂喜后,也被周遭怀疑和愤怒的目光所笼罩,喜悦荡然无存。
骚动很快惊动了有司。数名落第学子联名敲响了长安府衙门口的登闻鼓,血泪控诉科举不公,直指有考官泄题、受贿,有世家子请人代笔、夹带。
消息以最快速度呈报至御前。
紫宸殿内,陈衍的面色阴沉得能滴下水来。他手中捏着一份密报,来自他秘密派遣、混入考生中监听舆论的“察事听子”。另一份,则是崔浩呈上的、关于几个可疑中举者答卷的比对分析——其文风与平日所作截然不同,策论中提及的某些新政细节,甚至超出了公开讨论的范围。
“好,很好。”陈衍的声音冰冷,不带一丝感情,“朕给他们机会,他们却把朕的恩科,当成了他们延续门阀特权的游戏场!把科举,当成了又一个可以交易的市集!”
崔浩立于下首,神色凝重:“陛下息怒。此事关乎国朝取士大典的信誉,关乎天下寒士之心,必须彻查,严惩不贷。然,涉事者恐牵连甚广,需……”他是在提醒皇帝,牵一发可能动全身。
“无需顾忌!”陈衍猛地一拍御案,声震殿宇,“无论是谁,无论其祖上何等功勋,门第何等显赫,敢在朕的眼皮底下,在帝国首次科举中动手脚,就是在掘我大秦的根基!查!给朕一查到底!让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让独孤信派兵协助,若有抗法者,格杀勿论!”
皇帝的震怒,如同九天雷霆,瞬间席卷了整个长安。三司衙门灯火彻夜通明,差役四出。一时间,往日车马盈门的几个高门府邸,被如狼似虎的兵士围住,相关涉案的考官、士子及其家族成员,被一一锁拿问话。搜出的贿金、密信、甚至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稿纸,成为了铁证。
案件很快水落石出。确有一名礼部郎中收受巨额贿赂,泄露部分策论方向;数名世家子勾结考场胥吏,夹带经文或请枪手代笔;甚至还有企图在誊录试卷时偷梁换柱的勾当。
审判结果迅速而残酷。
主犯礼部郎中及数名核心舞弊者,被押赴西市口,明正典刑,斩首示众。其家产抄没,亲族流放边陲。
所有涉案舞弊中举的士子,一律剥夺功名,终身禁考,其家族亦受重罚,削爵夺禄,声名扫地。
负有失察之责的礼部主官,虽未直接参与,亦被严厉申饬,罚俸降职。
紧接着,陈衍颁布严旨,宣布此次科举甲榜作废,择日由他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重考策论!所有参考学子,无论之前是否涉嫌,皆需重考。同时,颁布《科场律》,详细规定科举流程、防弊措施以及舞弊者极其严厉的惩罚条例。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西市口的血迹尚未冲刷干净,贡院之前,又迎来了重考的日子。
这一次,考场戒备之森严,气氛之肃杀,前所未有。巡考官员全部更换,由皇帝亲信和军中抽调的铁面将领担任。所有考生经历极其严格的搜身,笔墨纸砚均由考场统一提供。陈衍本人,更是亲临贡院,在高台之上默坐监考,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每一个鸦雀无声的考生。
那些昔日倨傲的士族子弟,此刻面色苍白,汗出如浆,握笔的手都在微微颤抖。而寒门学子,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平与重视,他们压抑着激动,奋力书写。
重考放榜,皇榜之上的名字,已然大变。诸多凭借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名列前茅,而少数确有实学的士族子弟,亦得以保留功名。
站在榜下,看着那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的寒门进士,看着周围百姓由衷的欢呼赞叹,陈衍对身旁的崔浩和慕容月沉声道:“看到吗?这才是帝国需要的人才!今日流的血,杀的官,废的榜,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朕的科举,不是儿戏!朕要的,是能做事、敢做事、心系天下的官,不是只会吟风弄月、钻营舞弊的蠹虫!”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远处那些噤若寒蝉的豪门方向:“任何想在这条路上设置障碍、玩弄手段的人,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够不够朕的刀快!”
科举风波,以一场血腥的清洗和帝王的绝对意志而告终。它沉重打击了旧有门阀势力试图渗透和扭曲新选官制度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天下寒士之心,也彻底确立了科举制度在新朝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改革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但陈衍用最直接、最酷烈的方式,为自己,也为帝国,劈开了这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阻碍。帝国的车轮,在碾过阴谋与鲜血后,继续向着预定的方向,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