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的偏殿内,灯火彻夜通明。堆积如山的简牍、绢帛公文几乎将宽大的书案淹没。陈衍揉着发胀的眉心,目光从一份关于某县豪强隐匿人口的弹劾奏章,移向另一份请求拨付春耕种子的急报,再看向一份报告流民滋事的文书。他放下朱笔,深深吸了一口气。攻克洛阳、横扫千军的畅快淋漓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更缠人的压力——治理一个庞大、残破且陌生的帝国腹地所带来的千头万绪。
崔浩、慕容月以及几位匆忙选拔上来负责具体政务的文官,皆面带倦容地坐在下首,显然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陛下,”崔浩的声音带着沙哑,指了指案头那堆积如山的职位空缺名录,“河南三十七郡,初步归附的县城逾两百。每郡需太守、丞、尉,每县需令、丞、尉及诸曹吏员…粗算下来,缺口数以千计!眼下莫说干才,便是能识文断字、勉强理事之人,都捉襟见肘。”
他面露难色:“启用旧魏降官?其心难测,恐阳奉阴违,甚至暗通北魏。从关中调人?关中本就需要人手,远水难救近火,且多数人不谙中原风情。就地选拔寒门士子?虽可解燃眉之急,然其缺乏经验,恐难当大任,且易受地方豪强摆布…”
人才,成了勒紧新朝脖颈的第一道绳索。无官治理,则政令不出洛阳,所谓的占领,只是一纸空文。
慕容月接口道,她的烦恼则更为具体:“夫君,各地请求调拨粮种、农具、耕牛的文书雪片般飞来。战乱之后,流民遍地,许多田地荒芜,春耕在即,若误了农时,今岁必闹饥荒,届时恐生大乱。恢复作坊、疏通商路也需时日,市面物资匮乏,物价腾贵,百姓怨声渐起。妾身虽竭力调度,然库存消耗极巨,输送渠道亦常遭溃兵匪类骚扰,压力…前所未有。”
经济凋敝,民生困苦,是新朝面临的又一重考验。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任何统治都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负责律法的官员则呈上了另一份难题:“陛下,各地旧案堆积如山,新案又不断发生。北魏律法与我大秦新政多有抵触,乡间多依宗法旧俗断事,豪强甚至私设公堂。新派去的官员往往无法可依,或沿用旧律,或凭一己好恶裁决,极其混乱。长此以往,法纪荡然,民心不服。”
法律秩序的空白与混乱,使得社会难以真正从战乱中恢复稳定。
陈衍站起身,走到殿窗前,望着窗外洛阳城稀疏的灯火。战争的创伤并非仅仅体现在残垣断壁上,更渗透在这庞大帝国肌体的每一次呼吸与脉搏中。
他沉默良久,方才转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人才之困,乃当务之急。”他缓缓开口,字句清晰,“即刻由中书省牵头,吏部配合,办一个‘政务速成班’!招募洛阳及周边略通文墨、身家清白的青年,不论士庶,经初步考核后,由尔等(指向崔浩等文官)亲自授课,讲授最基本的钱谷、刑名、公文条例。为期一月,结业后即刻派往各郡县充任低级吏员,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颁布求贤令,广贴各州郡:凡中原士人,无论此前任何官职,只要愿为大秦效力,通过考核,便可量才录用,既往不咎。重点考察其实务能力而非空谈清议。”
“再从关中,征调一批有经验的底层干吏,火速前来,充任郡县副职,以老带新,稳定局面。”
这是解决人才短缺的应急之策,兼具实用与冒险。
“经济民生之事,”他看向慕容月,“月儿,你多费心。成立‘劝农使司’,选派得力人手,分赴各州郡,督导春耕。官府可借贷粮种、农具与百姓,秋后偿还。鼓励垦荒,新垦之地三年内免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之奸商。优先恢复官营作坊,生产民生急需之物。”
“至于流民,”他沉吟道,“登记造册,以工代赈。参与修筑城墙、疏通河道、修复驿路者,每日发放口粮。愿归乡者,发给路费粮种。愿落户者,分配荒田。”
“法律之事,”他最后对司法官员道,“旧案暂缓,除十恶不赦之罪,余者待新政稳定后再行审理。新案一律参照朕已颁布的《大秦新政简令》处置,简令未详之处,由朝廷快马递送案例裁决之意见。重申禁止私刑,一切诉讼必须经由官府。尽快组织人手,以北魏律为基础,去其苛繁,补我新策,草拟《大秦律》草案,明年此时,朕要看到初稿!”
一条条指令发出,虽非尽善尽美,却针对眼下最棘手的难题提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殿内众臣精神稍振,纷纷领命而去。
然而,陈衍深知,这仅仅是开始。派下去的年轻吏员能否镇住地方老吏和豪强?借贷的粮种能否真正发到农户手中而非被胥吏中饱私囊?新的律令在天高皇帝远的乡间能否被执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监督和更深入的变革。
他再次看向窗外,夜色中的洛阳城仿佛一头刚刚结束冬眠、伤痕累累的巨兽,正在艰难地尝试挪动身躯。征服它需要勇气和力量,而治愈它、驱使它,则需要无比的耐心、智慧和手腕。“打天下”与“治天下”之间,隔着一道深邃的鸿沟,他正站在沟边,小心翼翼地搭建第一座桥梁。前方的路,似乎比战场更加迷雾重重。
崔浩、慕容月以及几位匆忙选拔上来负责具体政务的文官,皆面带倦容地坐在下首,显然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陛下,”崔浩的声音带着沙哑,指了指案头那堆积如山的职位空缺名录,“河南三十七郡,初步归附的县城逾两百。每郡需太守、丞、尉,每县需令、丞、尉及诸曹吏员…粗算下来,缺口数以千计!眼下莫说干才,便是能识文断字、勉强理事之人,都捉襟见肘。”
他面露难色:“启用旧魏降官?其心难测,恐阳奉阴违,甚至暗通北魏。从关中调人?关中本就需要人手,远水难救近火,且多数人不谙中原风情。就地选拔寒门士子?虽可解燃眉之急,然其缺乏经验,恐难当大任,且易受地方豪强摆布…”
人才,成了勒紧新朝脖颈的第一道绳索。无官治理,则政令不出洛阳,所谓的占领,只是一纸空文。
慕容月接口道,她的烦恼则更为具体:“夫君,各地请求调拨粮种、农具、耕牛的文书雪片般飞来。战乱之后,流民遍地,许多田地荒芜,春耕在即,若误了农时,今岁必闹饥荒,届时恐生大乱。恢复作坊、疏通商路也需时日,市面物资匮乏,物价腾贵,百姓怨声渐起。妾身虽竭力调度,然库存消耗极巨,输送渠道亦常遭溃兵匪类骚扰,压力…前所未有。”
经济凋敝,民生困苦,是新朝面临的又一重考验。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任何统治都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
负责律法的官员则呈上了另一份难题:“陛下,各地旧案堆积如山,新案又不断发生。北魏律法与我大秦新政多有抵触,乡间多依宗法旧俗断事,豪强甚至私设公堂。新派去的官员往往无法可依,或沿用旧律,或凭一己好恶裁决,极其混乱。长此以往,法纪荡然,民心不服。”
法律秩序的空白与混乱,使得社会难以真正从战乱中恢复稳定。
陈衍站起身,走到殿窗前,望着窗外洛阳城稀疏的灯火。战争的创伤并非仅仅体现在残垣断壁上,更渗透在这庞大帝国肌体的每一次呼吸与脉搏中。
他沉默良久,方才转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人才之困,乃当务之急。”他缓缓开口,字句清晰,“即刻由中书省牵头,吏部配合,办一个‘政务速成班’!招募洛阳及周边略通文墨、身家清白的青年,不论士庶,经初步考核后,由尔等(指向崔浩等文官)亲自授课,讲授最基本的钱谷、刑名、公文条例。为期一月,结业后即刻派往各郡县充任低级吏员,以解燃眉之急!”
“同时,颁布求贤令,广贴各州郡:凡中原士人,无论此前任何官职,只要愿为大秦效力,通过考核,便可量才录用,既往不咎。重点考察其实务能力而非空谈清议。”
“再从关中,征调一批有经验的底层干吏,火速前来,充任郡县副职,以老带新,稳定局面。”
这是解决人才短缺的应急之策,兼具实用与冒险。
“经济民生之事,”他看向慕容月,“月儿,你多费心。成立‘劝农使司’,选派得力人手,分赴各州郡,督导春耕。官府可借贷粮种、农具与百姓,秋后偿还。鼓励垦荒,新垦之地三年内免税。严厉打击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之奸商。优先恢复官营作坊,生产民生急需之物。”
“至于流民,”他沉吟道,“登记造册,以工代赈。参与修筑城墙、疏通河道、修复驿路者,每日发放口粮。愿归乡者,发给路费粮种。愿落户者,分配荒田。”
“法律之事,”他最后对司法官员道,“旧案暂缓,除十恶不赦之罪,余者待新政稳定后再行审理。新案一律参照朕已颁布的《大秦新政简令》处置,简令未详之处,由朝廷快马递送案例裁决之意见。重申禁止私刑,一切诉讼必须经由官府。尽快组织人手,以北魏律为基础,去其苛繁,补我新策,草拟《大秦律》草案,明年此时,朕要看到初稿!”
一条条指令发出,虽非尽善尽美,却针对眼下最棘手的难题提出了清晰的解决路径。殿内众臣精神稍振,纷纷领命而去。
然而,陈衍深知,这仅仅是开始。派下去的年轻吏员能否镇住地方老吏和豪强?借贷的粮种能否真正发到农户手中而非被胥吏中饱私囊?新的律令在天高皇帝远的乡间能否被执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监督和更深入的变革。
他再次看向窗外,夜色中的洛阳城仿佛一头刚刚结束冬眠、伤痕累累的巨兽,正在艰难地尝试挪动身躯。征服它需要勇气和力量,而治愈它、驱使它,则需要无比的耐心、智慧和手腕。“打天下”与“治天下”之间,隔着一道深邃的鸿沟,他正站在沟边,小心翼翼地搭建第一座桥梁。前方的路,似乎比战场更加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