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降卒整编-《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洛阳西郊,原本空旷的河滩地被开辟成连绵数里的庞大营区。这里没有坚固的营垒,只有简陋的木栅和壕沟,以及密密麻麻、如同蚁群般的帐篷。这里便是容纳数万北魏降卒的临时营地。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和一种压抑不安的气息。这些曾经的战士,如今成了俘虏,前途未卜,每日只能依靠大秦发放的稀粥果腹,眼神中充满了茫然、恐惧以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

  持续的甄别工作已接近尾声。在大秦军官和“察事听子”的严密监控下,所有降卒被逐一登记造册,详细记录其姓名、籍贯、原属部队、军职、特长乃至社会关系。一批批须发花白、伤病缠身或明显体弱的老兵被筛选出来;另一些则因性情桀骜、或有明显抵触情绪而被单独标记。

  这日,一队大秦军官在一群如狼似虎的甲士护卫下,再次进入营地。所有降卒被驱赶到营地中央的空地上,黑压压地站成一片。

  为首的大秦将领登上临时搭建的木台,目光如电扫过下方一张张紧张的面孔,声如洪钟:

  “奉大秦皇帝陛下令旨!尔等昔日为虎作伥,抗拒天兵,本应严惩!然陛下仁德,念尔等多是胁从,且天下初定,需与民更始,特开恩典!”

  人群一阵细微的骚动,无数双眼睛抬了起来。

  “经甄别,年老者、体弱者、伤病难愈者,即刻发放路引干粮,遣散归乡,与家人团聚,好生耕作,永为良民!”

  命令下达,人群中顿时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和哭泣声。许多被点到名的老弱残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颤巍巍地走出队列,向着洛阳方向磕头谢恩,然后在秦军士兵的引导下,领取微薄却足以活命的资粮,踏上渺茫的归家之路。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营地的管理压力,也向剩余降卒展示了新朝的“恩”。

  待这批人离去后,北秦将领的声音再次响起,变得更加严厉:

  “其余人等,皆在壮年,曾食魏禄,岂能白费米粮?陛下有旨,给你们一条将功折罪、重获新生之路!”

  他宣布了整编计划:所有合格降卒,将被打散原有编制,与部分北秦精锐老兵混合,组建新的部队,号为“定远军”。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营地如同一个巨大的筛炼场。被选中的降卒被重新编组,每百人一队,每五队一营,营中军官皆由北秦军官担任,副职则择优从表现顺从、确有才能的降卒中选拔。大秦老兵则作为骨干,填充到各队之中,既起表率作用,也负责监视。

  整编过程雷厉风行,任何试图拉帮结派、保留旧部关系的行为都被严厉制止。昔日同袍被刻意分开,陌生的面孔组成新的集体。

  恩威并施的策略被运用到极致。

  一方面,“定远军”的待遇显着提高。他们换上了虽旧却整洁的北秦军服,每日伙食与北秦正军看齐,有了饱饭吃,甚至偶尔能见到荤腥。军饷也开始按时发放,与大秦士兵等同。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新生”的可能,抵触情绪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军纪之严苛,远超北魏时期。颁布的《定远军律条》简单明了,触犯者,无论情节轻重,处罚都极重。开小差者,斩;聚众喧哗者,鞭刑;对抗上官者,立斩不赦。大秦军官执法如山,毫不容情。开营头几天,就有数十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营门示众,用最血腥的方式震慑了所有心怀侥幸者。

  除了肉体上的约束,思想上的灌输也同步进行。每日操练之余,会有文吏或 老兵来给他们“讲课”。内容无非是揭露北魏朝廷后期的腐败无能、贵族奢靡、赏罚不公,讲述大秦皇帝陈衍的英明神武、爱兵如子,描绘大秦统治下的关中是如何富足安定,强调他们如今是为统一天下、终结乱世而战,是光荣的“反正义士”。

  起初,降卒们只是麻木地听着。但久而久之,对比以往的遭遇和眼前的待遇,一些人内心深处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底层出身、在北魏军中备受欺压的士兵,逐渐对新的集体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归属感。

  整编初步完成后,考验随之而来。

  王镇恶下令,调派两个新编的“定远军”营队,配合一营大秦老兵,前往洛阳西南山区,清剿一股据山为王的北魏溃兵和土匪。任务强度不高,风险可控。

  出发前,王镇恶亲自训话:“此乃陛下与朝廷给尔等的机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奋勇杀敌者,记功受赏!畏缩不前者,军法从事!临阵倒戈者,诛灭全队!”

  新编的“定远军”士卒们,穿着陌生的号衣,握着刚刚熟悉的新制式兵器,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大秦军官的带领下开赴战场。这是他们的投名状,也是他们能否被新朝接纳的第一次实战检验。

  校场上,旌旗招展。王镇恶望着这支渐行渐远、成分复杂的队伍,目光深沉。他知道,这是一步险棋,但也是一步能将数万潜在威胁转化为有效力量的必行之棋。这些降卒熟悉中原地理风情,其中不乏善战之辈,若能成功消化,大秦军力将得到极大补充,为下一步的北上征战奠定坚实基础。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严密的组织、铁的纪律,以及能否让他们看到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