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彻骨的晨雾,如乳白色的巨毯,沉沉覆盖在奔腾咆哮的黄河水面上。两岸的枯草凝着霜棱,天地间一片肃杀,唯有河水永不停歇的轰鸣,撞击着岸边冰凌,发出碎玉般的声响。
河北岸,北秦东路军大营森然矗立。营寨扎得极稳,壕沟、拒马、箭楼一应俱全,显出名将手段。中军大纛之下,车骑将军独孤信按剑而立,玄甲黑袍,身形如岳,冷峻的目光穿透浓雾,望向对岸那片模糊而充满敌意的土地——河北。
他的身后,是数万默然肃立的东路军将士。铁甲寒刃反射着微弱的天光,形成一片冰冷的金属森林。呼吸化作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氤氲,无人交谈,唯有战马偶尔不耐地刨动蹄子,喷出重重的鼻息。一股积压已久的战意,在沉默中蓄积,几乎要将沉重的雾气撕裂。
“大将军,”副将策马近前,声音压得很低,唯恐打破了这战前的宁静,“各军已准备就绪,舟师已控扼上下游十里,先锋死士营已登船。”
独孤信没有回头,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依旧锁定着对岸。据探马回报,对岸确有魏军哨垒,兵力不详,但绝不会让他们轻松过河。陛下亲率主力于中路大破洛阳,震动天下,他独孤信身为东路统帅,绝不能在牵制任务上出半分纰漏。此次渡河,必须成功,而且要快,要猛,要打出北秦的军威,将河北魏军的主力牢牢吸在这里!
“传令,”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冰冷,如同这河边的寒气,“按甲字预案,动!”
令旗悄无声息地挥动。刹那间,原本静止的北秦大营如同苏醒的巨兽,开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第一批出动的是数十条快艇“走舸”,如同离弦之箭,破开雾霭,直冲对岸。船上满载着披着轻甲、手持劲弩和短刃的锐卒。他们的任务不是强攻,而是侦察和干扰,用弩箭清理可能存在的岸边哨探,抢占狭小的滩头立足点,掩护后续大军行动。
几乎在同时,上游和下游远处,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和喊杀声。那是疑兵!北秦舟师的艨艟战舰故意大张旗鼓地作出试图强渡的姿态,巨大的拍竿砸起冲天水柱,弩炮发射的火矢如同流星般划破雾霾,射向对岸空旷处。目的很简单——迷惑对岸守将,使其无法判断真正的渡河点。
真正的杀招,在独孤信正面。河面上,早已秘密集结的数百条大小船只——平底运兵船、加固的民船,甚至还有连接在一起的木筏——如同浮动的堡垒,开始向对岸进发。船上,是东路军最精锐的重步兵和弓弩手。他们紧握兵刃,目光死死盯着逐渐清晰的南岸轮廓。
对岸的魏军显然不是毫无准备。北岸的异动和疑兵的佯攻,终究是惊动了他们。尖锐的警号声从对岸哨垒中响起,打破了黄河的咆哮。零星的箭矢开始从南岸的矮坡、土垒后射来,落入水中,激起小小的水花。一些魏军的身影在雾气中隐约闪动,试图组织起防线。
“射!”北秦船队中的指挥官们厉声下令。
船上的北秦弩手立刻还击。更强的弩机,更精良的箭矢,瞬间形成密集的箭雨,覆盖了魏军可能藏身的区域。惨叫声隐约从对岸传来。北秦的走舸快艇也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贴着岸边疾驰,用弩箭精准点杀冒头的魏军。
渡河大军并未因这点抵抗而减速。船只拼命划动,桨橹翻飞,破开冰冷的河水。
突然,对岸一处土垒后响起一声沉闷的号角,紧接着,更多的魏军从预设的工事后涌出,看样子足有数百人,箭矢变得密集起来!显然,这里有一个魏军的警戒营垒。
一艘北秦运兵船被十多支火箭命中,船帆起火,浓烟滚滚,船上的士兵有些慌乱。
“稳住!举盾!加速划!”船上的校尉声嘶力竭地吼叫,亲自举起盾牌为桨手遮挡箭矢。
独孤信在北岸看得分明,眉头微皱。“令,‘霹雳车’发射三轮,覆盖敌军滩头阵地。”
设于北岸高地的数十架小型投石机发出了怒吼。浸满火油的陶罐划过优美的弧线,越过己方船队,狠狠砸在对岸魏军聚集的区域。
“轰!”“轰!轰!”
火罐碎裂,烈焰猛地腾起,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枯草,也吞噬了几个躲闪不及的魏兵。爆炸声和火光有效压制了魏军的箭矢,也造成了相当的混乱。
趁此机会,北秦先锋船队终于靠岸!跳板重重砸在泥泞的河滩上。
“杀!”
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的北秦锐卒如同下山的猛虎,咆哮着冲下船,结阵向前推进,与试图冲下来阻挡的魏军撞在一起!
刹那间,金属交击声、怒吼声、惨叫声取代了黄河的咆哮,成为河岸的主旋律。滩头变成了血腥的角斗场。北秦军凭借更好的装备和一股锐气,硬生生在滩头站稳了脚跟,并不断扩大控制范围。
后续的船只源源不断地靠岸,投入更多的生力军。
独孤信看到先锋已然得手,不再犹豫,沉声道:“中军,渡河!”
更大的楼船开始移动,载着中军主力以及独孤信的将旗,驶向对岸。
越靠近南岸,血腥味和硝烟味就越发浓重。河滩上,尸体横陈,河水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北秦的军旗已经插上了魏军的废弃垒墙,士兵们正在清理最后的抵抗据点。
当独孤信的战船靠岸,他踏着跳板,稳步踏上河北土地时,最后一股顽抗的魏军也被歼灭。一个校尉奔来,脸上混着血水和汗水,抱拳道:“禀大将军,滩头阵地已肃清!歼敌约三百,俘获数十,余者溃散。我军伤亡百余。”
独孤信目光扫过战场,看着士兵们忙碌地巩固阵地,救护伤员,将俘虏押解下去。他点了点头:“做得不错。速派游骑,向前侦查二十里,警惕魏军反扑。后续部队加快渡河速度,天黑前,我要看到全军立寨于此!”
“诺!”
独孤信不再说话,转身望向北方。辽阔的河北平原在冬日的雾霭中向远方延伸,看似平静,却不知隐藏着多少凶险和杀机。这里曾是中原腹地,如今却沦于胡虏之手多年。而他,独孤信,作为陛下麾下的利刃,终于将战火烧回了这里。
他的任务不是孤军深入,而是像一颗最坚固的钉子,牢牢钉在这里,吸引、牵制住尽可能多的北魏兵力,让他们无法西顾洛阳,无法支援正被陛下主力痛击的拓跋焘。
风卷起战旗,猎猎作响。身后,是无数北秦将士正在有序登陆,军容鼎盛。独孤信深吸一口冰冷而带着血腥味的空气,眼中锐利的光芒更盛。
河北,他来了。而魏虏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河北岸,北秦东路军大营森然矗立。营寨扎得极稳,壕沟、拒马、箭楼一应俱全,显出名将手段。中军大纛之下,车骑将军独孤信按剑而立,玄甲黑袍,身形如岳,冷峻的目光穿透浓雾,望向对岸那片模糊而充满敌意的土地——河北。
他的身后,是数万默然肃立的东路军将士。铁甲寒刃反射着微弱的天光,形成一片冰冷的金属森林。呼吸化作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氤氲,无人交谈,唯有战马偶尔不耐地刨动蹄子,喷出重重的鼻息。一股积压已久的战意,在沉默中蓄积,几乎要将沉重的雾气撕裂。
“大将军,”副将策马近前,声音压得很低,唯恐打破了这战前的宁静,“各军已准备就绪,舟师已控扼上下游十里,先锋死士营已登船。”
独孤信没有回头,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依旧锁定着对岸。据探马回报,对岸确有魏军哨垒,兵力不详,但绝不会让他们轻松过河。陛下亲率主力于中路大破洛阳,震动天下,他独孤信身为东路统帅,绝不能在牵制任务上出半分纰漏。此次渡河,必须成功,而且要快,要猛,要打出北秦的军威,将河北魏军的主力牢牢吸在这里!
“传令,”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冰冷,如同这河边的寒气,“按甲字预案,动!”
令旗悄无声息地挥动。刹那间,原本静止的北秦大营如同苏醒的巨兽,开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第一批出动的是数十条快艇“走舸”,如同离弦之箭,破开雾霭,直冲对岸。船上满载着披着轻甲、手持劲弩和短刃的锐卒。他们的任务不是强攻,而是侦察和干扰,用弩箭清理可能存在的岸边哨探,抢占狭小的滩头立足点,掩护后续大军行动。
几乎在同时,上游和下游远处,响起了震天的战鼓和喊杀声。那是疑兵!北秦舟师的艨艟战舰故意大张旗鼓地作出试图强渡的姿态,巨大的拍竿砸起冲天水柱,弩炮发射的火矢如同流星般划破雾霾,射向对岸空旷处。目的很简单——迷惑对岸守将,使其无法判断真正的渡河点。
真正的杀招,在独孤信正面。河面上,早已秘密集结的数百条大小船只——平底运兵船、加固的民船,甚至还有连接在一起的木筏——如同浮动的堡垒,开始向对岸进发。船上,是东路军最精锐的重步兵和弓弩手。他们紧握兵刃,目光死死盯着逐渐清晰的南岸轮廓。
对岸的魏军显然不是毫无准备。北岸的异动和疑兵的佯攻,终究是惊动了他们。尖锐的警号声从对岸哨垒中响起,打破了黄河的咆哮。零星的箭矢开始从南岸的矮坡、土垒后射来,落入水中,激起小小的水花。一些魏军的身影在雾气中隐约闪动,试图组织起防线。
“射!”北秦船队中的指挥官们厉声下令。
船上的北秦弩手立刻还击。更强的弩机,更精良的箭矢,瞬间形成密集的箭雨,覆盖了魏军可能藏身的区域。惨叫声隐约从对岸传来。北秦的走舸快艇也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贴着岸边疾驰,用弩箭精准点杀冒头的魏军。
渡河大军并未因这点抵抗而减速。船只拼命划动,桨橹翻飞,破开冰冷的河水。
突然,对岸一处土垒后响起一声沉闷的号角,紧接着,更多的魏军从预设的工事后涌出,看样子足有数百人,箭矢变得密集起来!显然,这里有一个魏军的警戒营垒。
一艘北秦运兵船被十多支火箭命中,船帆起火,浓烟滚滚,船上的士兵有些慌乱。
“稳住!举盾!加速划!”船上的校尉声嘶力竭地吼叫,亲自举起盾牌为桨手遮挡箭矢。
独孤信在北岸看得分明,眉头微皱。“令,‘霹雳车’发射三轮,覆盖敌军滩头阵地。”
设于北岸高地的数十架小型投石机发出了怒吼。浸满火油的陶罐划过优美的弧线,越过己方船队,狠狠砸在对岸魏军聚集的区域。
“轰!”“轰!轰!”
火罐碎裂,烈焰猛地腾起,迅速蔓延开来,点燃了枯草,也吞噬了几个躲闪不及的魏兵。爆炸声和火光有效压制了魏军的箭矢,也造成了相当的混乱。
趁此机会,北秦先锋船队终于靠岸!跳板重重砸在泥泞的河滩上。
“杀!”
身披重甲、手持利刃的北秦锐卒如同下山的猛虎,咆哮着冲下船,结阵向前推进,与试图冲下来阻挡的魏军撞在一起!
刹那间,金属交击声、怒吼声、惨叫声取代了黄河的咆哮,成为河岸的主旋律。滩头变成了血腥的角斗场。北秦军凭借更好的装备和一股锐气,硬生生在滩头站稳了脚跟,并不断扩大控制范围。
后续的船只源源不断地靠岸,投入更多的生力军。
独孤信看到先锋已然得手,不再犹豫,沉声道:“中军,渡河!”
更大的楼船开始移动,载着中军主力以及独孤信的将旗,驶向对岸。
越靠近南岸,血腥味和硝烟味就越发浓重。河滩上,尸体横陈,河水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北秦的军旗已经插上了魏军的废弃垒墙,士兵们正在清理最后的抵抗据点。
当独孤信的战船靠岸,他踏着跳板,稳步踏上河北土地时,最后一股顽抗的魏军也被歼灭。一个校尉奔来,脸上混着血水和汗水,抱拳道:“禀大将军,滩头阵地已肃清!歼敌约三百,俘获数十,余者溃散。我军伤亡百余。”
独孤信目光扫过战场,看着士兵们忙碌地巩固阵地,救护伤员,将俘虏押解下去。他点了点头:“做得不错。速派游骑,向前侦查二十里,警惕魏军反扑。后续部队加快渡河速度,天黑前,我要看到全军立寨于此!”
“诺!”
独孤信不再说话,转身望向北方。辽阔的河北平原在冬日的雾霭中向远方延伸,看似平静,却不知隐藏着多少凶险和杀机。这里曾是中原腹地,如今却沦于胡虏之手多年。而他,独孤信,作为陛下麾下的利刃,终于将战火烧回了这里。
他的任务不是孤军深入,而是像一颗最坚固的钉子,牢牢钉在这里,吸引、牵制住尽可能多的北魏兵力,让他们无法西顾洛阳,无法支援正被陛下主力痛击的拓跋焘。
风卷起战旗,猎猎作响。身后,是无数北秦将士正在有序登陆,军容鼎盛。独孤信深吸一口冰冷而带着血腥味的空气,眼中锐利的光芒更盛。
河北,他来了。而魏虏的噩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