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如刀,刮过建康城高耸的夯土包砖城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城墙上,巡逻的桓楚士兵裹紧了皮裘,咒骂着这该死的天气和更该死的差事。一张墨迹未干的告示被风拍打在冰冷的砖石上,上面是桓玄新颁布的严令:“禁传邪谣,尤禁‘炭灰甲胄’之语,违者枭首,邻里连坐!”
城内死寂。昔日孩童嬉闹的巷弄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吹动破旧门板的吱呀声。桓玄的爪牙——那些穿着崭新皮甲、眼神凶狠的“楚卫”,正挨家挨户搜查,稍有可疑便破门而入,将任何哼唱童谣的嫌疑者拖走。恐惧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曾经因“炭灰铠甲”童谣而凝聚的微弱暖意。
城墙根下,一处被废弃的排水涵洞深处,微弱的光线从刻意遮挡的缝隙中透出。陈衍、阿毛和老魏围着一件奇特的装置。它主体是一个利用废弃水车齿轮改造的复杂木架,连接着几根可以调节伸缩的青铜杆,杆的末端固定着几枚异常坚硬、打磨锋利的金刚砂錾头(取材自玉器作坊废弃工具)。旁边是一个利用护城河水闸落差驱动的小型水轮模型,水流带动轮轴,轮轴通过精巧的齿轮和牛筋绞盘带动青铜杆做缓慢、规律的往复运动。
“成了!”阿毛压低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轻轻拨动一个木制卡榫。装置发出极其轻微、几不可闻的“咔哒”声,青铜杆带着錾头向前精准地递进了一小段距离。“水流驱动,齿轮变速,牛筋缓冲,这‘刻痕机’力道均匀,声音比老鼠啃木头还小!”
老魏仅存的独臂抚摸着冰冷的青铜杆,浑浊的眼睛盯着那金刚砂錾头:“力道够深?砖石不比木头软。”
“试过了,”陈衍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拿起一块白天从城墙根偷凿下来的旧城砖碎块,上面已有几道深浅一致、排列规律的刻痕。他将碎块递给老魏,“金刚砂能破砖皮,刻痕深度足够,且不易被风雨短期磨灭。关键是要快,要在巡逻间隙完成足够多的‘点’。”
他们摊开一张沾满泥污的葛布,上面是“炭灰童谣”的歌词,但每个字都被陈衍用长短不一的横线和点(类似原始摩斯密码)重新编码。旁边是城墙某段区域的详细草图,标明了巡逻路线、时间间隔和最佳刻写位置——靠近墙根,阴影最深,砖缝苔藓最厚处,刻痕可藏于其中。
“刻痕不是字,是点划组合,”陈衍指着葛布上的密码,“‘肩吞护寒肩’对应‘短-长-短-长-短’的组合刻痕。巡逻队只认字,不识此‘天书’。百姓日日经过,见墙上突现奇异点痕,必与禁谣之事联想,口耳相传,便是新的‘无声童谣’!这城墙,就是我们的公告板!”
子时三刻,巡逻火把的移动规律被摸清。一段巡逻间隙稍长的背阴墙根下。陈衍和阿毛如同壁虎般紧贴冰冷的城墙。老魏在涵洞口望风,耳朵紧贴洞壁。
阿毛迅速将“刻痕机”的基座用特制泥浆(掺入糯米汁,速干且无声)固定在选好的几块砖缝间。陈衍校准位置,将第一个代表“肩”字起笔的短刻痕密码输入卡榫。他轻轻打开暗渠引入的一小股水流。
水流驱动微型水轮,齿轮无声啮合,牛筋绞盘缓缓收紧。青铜杆带着金刚砂錾头,在选定的砖缝苔藓下方,稳定而精准地推进。
“嗤…”极其细微的摩擦声,几乎被风声完全掩盖。坚硬的砖粉无声落下,混入墙根泥土。一道长约半寸、深约两分的笔直刻痕,清晰地出现在青灰色的城砖上。
陈衍紧盯城墙上方,心脏在胸腔里狂跳。阿毛的手心全是汗,却稳稳扶着支架。
一个点刻完,陈衍迅速拨动卡榫,输入下一个“长”刻痕的指令。青铜杆收回,调整距离,再次推进。这一次刻痕更长、更深。
时间在寂静的刻划中流逝。巡逻士兵沉重的脚步声和铠甲摩擦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每一次都让涵洞内外三人的神经绷紧到极限。
终于,代表“肩吞护寒肩”这一句的五组长短刻痕,如同五枚隐秘的印章,深深烙印在古老的城墙根下。它们巧妙地隐藏在砖缝的阴影和苔藓的脉络里,不凑近细看,只会以为是岁月侵蚀的痕迹。
陈衍迅速关闭水流,阿毛麻利地拆卸装置,用湿布抹去泥浆痕迹。两人如同鬼魅般退回涵洞深处。
老魏松了口气,独臂拍了拍陈衍的肩膀,指了指洞外。
天边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鱼肚白。巡逻的士兵打着哈欠换岗,对脚下城墙根那几道新鲜的、承载着无声呐喊的刻痕,毫无察觉。
陈衍靠在冰冷的洞壁上,疲惫却目光灼灼。他仿佛看到,当晨曦照亮城墙,第一个路过的挑夫,或是一个被母亲紧紧捂住嘴的孩子,无意间瞥见那些奇异的刻痕。疑惑,联想,然后一个眼神,一次低语……被强权扼杀的童谣,将在冰冷的砖石上获得重生,化作更隐秘、更坚韧的符号,在恐惧的寒风中悄然传递。
城内死寂。昔日孩童嬉闹的巷弄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吹动破旧门板的吱呀声。桓玄的爪牙——那些穿着崭新皮甲、眼神凶狠的“楚卫”,正挨家挨户搜查,稍有可疑便破门而入,将任何哼唱童谣的嫌疑者拖走。恐惧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曾经因“炭灰铠甲”童谣而凝聚的微弱暖意。
城墙根下,一处被废弃的排水涵洞深处,微弱的光线从刻意遮挡的缝隙中透出。陈衍、阿毛和老魏围着一件奇特的装置。它主体是一个利用废弃水车齿轮改造的复杂木架,连接着几根可以调节伸缩的青铜杆,杆的末端固定着几枚异常坚硬、打磨锋利的金刚砂錾头(取材自玉器作坊废弃工具)。旁边是一个利用护城河水闸落差驱动的小型水轮模型,水流带动轮轴,轮轴通过精巧的齿轮和牛筋绞盘带动青铜杆做缓慢、规律的往复运动。
“成了!”阿毛压低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轻轻拨动一个木制卡榫。装置发出极其轻微、几不可闻的“咔哒”声,青铜杆带着錾头向前精准地递进了一小段距离。“水流驱动,齿轮变速,牛筋缓冲,这‘刻痕机’力道均匀,声音比老鼠啃木头还小!”
老魏仅存的独臂抚摸着冰冷的青铜杆,浑浊的眼睛盯着那金刚砂錾头:“力道够深?砖石不比木头软。”
“试过了,”陈衍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他拿起一块白天从城墙根偷凿下来的旧城砖碎块,上面已有几道深浅一致、排列规律的刻痕。他将碎块递给老魏,“金刚砂能破砖皮,刻痕深度足够,且不易被风雨短期磨灭。关键是要快,要在巡逻间隙完成足够多的‘点’。”
他们摊开一张沾满泥污的葛布,上面是“炭灰童谣”的歌词,但每个字都被陈衍用长短不一的横线和点(类似原始摩斯密码)重新编码。旁边是城墙某段区域的详细草图,标明了巡逻路线、时间间隔和最佳刻写位置——靠近墙根,阴影最深,砖缝苔藓最厚处,刻痕可藏于其中。
“刻痕不是字,是点划组合,”陈衍指着葛布上的密码,“‘肩吞护寒肩’对应‘短-长-短-长-短’的组合刻痕。巡逻队只认字,不识此‘天书’。百姓日日经过,见墙上突现奇异点痕,必与禁谣之事联想,口耳相传,便是新的‘无声童谣’!这城墙,就是我们的公告板!”
子时三刻,巡逻火把的移动规律被摸清。一段巡逻间隙稍长的背阴墙根下。陈衍和阿毛如同壁虎般紧贴冰冷的城墙。老魏在涵洞口望风,耳朵紧贴洞壁。
阿毛迅速将“刻痕机”的基座用特制泥浆(掺入糯米汁,速干且无声)固定在选好的几块砖缝间。陈衍校准位置,将第一个代表“肩”字起笔的短刻痕密码输入卡榫。他轻轻打开暗渠引入的一小股水流。
水流驱动微型水轮,齿轮无声啮合,牛筋绞盘缓缓收紧。青铜杆带着金刚砂錾头,在选定的砖缝苔藓下方,稳定而精准地推进。
“嗤…”极其细微的摩擦声,几乎被风声完全掩盖。坚硬的砖粉无声落下,混入墙根泥土。一道长约半寸、深约两分的笔直刻痕,清晰地出现在青灰色的城砖上。
陈衍紧盯城墙上方,心脏在胸腔里狂跳。阿毛的手心全是汗,却稳稳扶着支架。
一个点刻完,陈衍迅速拨动卡榫,输入下一个“长”刻痕的指令。青铜杆收回,调整距离,再次推进。这一次刻痕更长、更深。
时间在寂静的刻划中流逝。巡逻士兵沉重的脚步声和铠甲摩擦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每一次都让涵洞内外三人的神经绷紧到极限。
终于,代表“肩吞护寒肩”这一句的五组长短刻痕,如同五枚隐秘的印章,深深烙印在古老的城墙根下。它们巧妙地隐藏在砖缝的阴影和苔藓的脉络里,不凑近细看,只会以为是岁月侵蚀的痕迹。
陈衍迅速关闭水流,阿毛麻利地拆卸装置,用湿布抹去泥浆痕迹。两人如同鬼魅般退回涵洞深处。
老魏松了口气,独臂拍了拍陈衍的肩膀,指了指洞外。
天边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鱼肚白。巡逻的士兵打着哈欠换岗,对脚下城墙根那几道新鲜的、承载着无声呐喊的刻痕,毫无察觉。
陈衍靠在冰冷的洞壁上,疲惫却目光灼灼。他仿佛看到,当晨曦照亮城墙,第一个路过的挑夫,或是一个被母亲紧紧捂住嘴的孩子,无意间瞥见那些奇异的刻痕。疑惑,联想,然后一个眼神,一次低语……被强权扼杀的童谣,将在冰冷的砖石上获得重生,化作更隐秘、更坚韧的符号,在恐惧的寒风中悄然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