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尘埃落定-《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杨延嗣率领的三千铁骑,如同刺破阴云的雷霆,以无可阻挡的气势,狠狠凿入了因久攻不下而略显疲沓、注意力分散的辽军中军!他们根本不顾两侧刺来的长矛和射来的冷箭,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那杆黄金狼头大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宰了耶律休哥!

  “保护于越!”

  “结阵!快结阵!”

  耶律休哥的亲卫们惊慌失措,拼命试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但杨延嗣这支骑兵的速度太快,冲击太猛,又是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发起突袭,仓促之间的防线如同纸糊一般,被一冲即垮!

  杨延嗣一马当先,手中长枪舞动如轮,所过之处,人仰马翻,血雨纷飞。他身后的骑兵更是如同疯虎,紧紧跟随着他们的将军,用战马的铁蹄和手中的刀剑,在辽军密集的阵型中硬生生趟开了一条血路!

  耶律休哥看着在自家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越来越近的杨延嗣,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惊骇之色!他身边虽然还有层层亲卫,但对方那种同归于尽的气势,让他感到了致命的威胁!

  “拦住他!不惜一切代价拦住他!”耶律休哥声嘶力竭地大吼,自己却在亲兵的保护下,不由自主地向后移动。

  主帅的退缩,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开来。中军的混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前方正在攻城的部队。许多辽军士卒回头看到中军大乱,帅旗移动,顿时军心浮动,攻势为之一滞!

  城头之上,压力骤减的守军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援军!是我们的骑兵!”

  “太尉威武!杀啊!”

  杨延昭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厉声下令:“全军听令!出城!反击!!”

  “轰隆隆——”

  莫州另外几处城门也同时洞开!焦赞率领跳荡营悍卒,杨延光指挥定州主力步卒,如同决堤的洪水,从城中汹涌杀出!他们憋屈了太久,此刻将所有的愤怒、所有的力量,都倾泻到了已然动摇的辽军头上!

  前有城池久攻不克,侧有骑兵亡命突袭,后有守军全面反击!辽军彻底陷入了三面受敌、指挥失灵的绝境!

  兵败如山倒!

  恐慌如同燎原的野火,瞬间席卷了整个辽军阵营。士卒们再也顾不上什么军令,丢盔弃甲,四散奔逃,只求远离那片如同地狱般的战场。将领们试图弹压,但在这种全面的崩溃面前,任何努力都是徒劳。

  耶律休哥在中军亲卫的拼死保护下,且战且退,看着眼前这片如同雪崩般的溃败景象,心如刀绞,一口鲜血再次涌上喉头,又被他强行咽了下去。他知道,完了!一切都完了!不仅莫州夺不回,这八万大军,恐怕也要葬送于此!

  “于越!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亲兵统领看着越来越近的杨延嗣骑兵,焦急地喊道。

  耶律休哥最后看了一眼混乱的战场,看了一眼那面在城头傲然屹立的“杨”字大旗,眼中充满了刻骨的怨毒与无尽的悲凉。他猛地调转马头,在最后一批忠心耿耿的亲卫簇拥下,向着北方,仓皇遁逃。

  主帅一逃,辽军的抵抗意志彻底瓦解,演变成了一场单方面的大追杀与溃逃。

  杨延嗣还想率军追击,却被城头鸣金收兵的信号阻止。杨延昭深知,穷寇莫追,耶律休哥虽败,但其亲卫力量尚存,盲目追击恐遭反噬。眼下最重要的是巩固战果,清理战场。

  残阳如血,映照着莫州城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旌旗、兵甲、辎重丢弃得到处都是,无数失去主人的战马在战场上悲鸣徘徊。

  当夜幕降临时,震天的厮杀声终于渐渐平息,只剩下伤兵的呻吟和清理战场的脚步声。经此一役,耶律休哥带来的八万辽军主力,伤亡、被俘、溃散者超过大半,元气大伤,短期内再也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南侵。

  莫州会战,以宋军一场酣畅淋漓、决定性的胜利告终!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北疆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杨延昭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杨无敌”的称号,不再仅仅局限于军中,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汴梁朝堂,在经历了短暂的死寂之后,爆发出了狂热的欢呼。官家赵恒手持捷报,激动得双手颤抖,连日来的担忧、猜忌、恐惧,此刻全都化为了巨大的喜悦和……一丝难以言喻的释然与庆幸。他立刻下旨,大赦天下,犒赏三军,并对杨延昭及其麾下将士进行了一系列足以载入史册的超格封赏。这一次,再无人敢有丝毫异议。

  而辽国境内,则是一片哀鸿。耶律休哥惨败而归,损兵折将,威望扫地,国内反对势力趁机发难,迫使他交出了部分兵权,辽国南侵的势头被彻底遏制,陷入了内部纷争和休养生息之中。

  经此一战,北疆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长达十数年的和平时期。

  ……

  数月后,定州。

  宣抚使司后院,不再像以往那般充斥着紧张肃杀的气氛。杨延昭难得有暇,正与母亲佘太君、妻子柴郡主在庭院中闲话家常。年幼的子女在院中嬉戏,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

  “昭儿,如今北疆已定,你也该好好歇歇了。”佘太君看着儿子眉宇间依旧残留的疲惫,心疼地说道。

  杨延昭微微一笑,给母亲斟上一杯热茶:“让母亲挂心了。如今边患暂平,确是该休养生息一番。只是,治国如烹小鲜,北疆百废待兴,诸多事宜,还需细细打理。”

  他的目光平和而深邃,少了几分战场上的凌厉,多了几分封疆大吏的沉稳。他知道,战争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北疆真正变得富庶强盛,是摆在他面前更长远、也更艰巨的任务。

  这时,杨延光拿着一封书信走了进来:“六郎,康保裔将军的信。”

  杨延昭接过信,展开观看。信中,康保裔除了祝贺莫州大捷外,更多的是探讨边境屯田、互市贸易、以及如何共同应对可能来自西夏的威胁等具体事务。两位惺惺相惜的边帅,在战争结束后,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

  放下信,杨延昭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株经历寒冬、已然抽出新芽的老树。

  烽火暂熄,尘埃落定。

  他,杨延昭,从一个背负着历史遗憾的穿越者,到如今权倾北疆、名动天下的杨太尉,一路走来,充满了荆棘、血火与算计。他改变了杨业战死、杨延玉被俘的悲剧,扭转了北宋初期对辽作战的颓势,为自己,也为这个时代,杀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血路。

  然而,他深知,历史的惯性依然强大,内部的倾轧从未停止,外部的威胁也只是暂时蛰伏。脚下的路,还很长。

  但至少此刻,他可以稍微停下脚步,享受这片刻的安宁,看着这片他用生命和智慧守护的土地,在春风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低声吟诵着,目光越过庭院,投向了那广袤而无垠的、已然孕育着新希望的北疆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