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余波未平-《重生杨家六郎,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辽国舰队如同来时一般突兀,撤得也干净利落。当南方水师主力浩浩荡荡驶入登州外海时,面对的只剩下被焚毁的沙门岛水寨残骸和一片空阔的海域。持续数月的登州海患,以辽军的主动退却而告终。

  消息传开,沿海州县一片欢腾,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汴梁朝堂之上,也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气氛。赵恒在欣慰之余,更是将此次危机的化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自己果断调兵和皇城司的“得力”办案,对主导水师北调、力主坚守的曹玮等人褒奖有加。

  然而,在这看似圆满的结局之下,被强行压下的暗流却在更深、更黑暗的地方汹涌奔腾。

  定州,宣抚使司。

  海患平息的消息传来,并未让杨延昭感到丝毫轻松。他关注的焦点,早已从海上转移到了汴梁和江南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王钦若称病不朝,其侄儿已被皇城司下狱,虽然尚未牵扯到他本人,但已是元气大伤。”杨延光汇报着来自汴梁的最新动向,“江南那边,沈半城等几个大海商的核心产业被查封了不少,抓了不少人,但几个首脑似乎提前得到了风声,隐匿了起来,皇城司正在全力缉拿。”

  杨延昭点了点头,这些都在他预料之中。王钦若树大根深,不可能因此事而彻底倒台,但经此一挫,其势焰必然收敛,短时间内应无力再对北疆进行掣肘。而那些江南海商,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棋子,真正的幕后黑手,恐怕依旧隐藏在迷雾之后。

  “孙敬呢?”杨延昭问道。

  “张耆动作很快,在皇城司查到绸缎商人之后,立刻以‘行为不端、结交奸商’为由,将孙敬革职查办,押送汴梁了。看样子,是想尽快撇清关系。”杨延光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杨延昭冷笑一声:“弃车保帅,倒是果断。” 张耆此举,既是为了自保,恐怕也包含了王钦若一系的断尾求生之意。孙敬此去汴梁,下场可想而知。

  “六郎,如今海患已平,朝中王钦若一派暂时偃旗息鼓,我们是否……”杨延光话未说完,但意思很明显,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相对宽松的时期,进一步巩固北疆,甚至解决一些内部问题?

  杨延昭却摇了摇头,目光投向南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座繁华而危险的帝都:“风波看似平息,实则暗潮更凶。王钦若虽挫,但其党羽仍在,怨恨必深。皇城司借机坐大,李宪如今权势熏天,是福是祸犹未可知。更何况……”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通敌案并未真正了结。‘海东青’是谁?登州弩箭如何流出?江南海商背后的保护伞到底还有谁?这些关键问题,皇城司查清楚了吗?还是说……有人不想让他们查清楚?”

  杨延光闻言,神色也凝重起来。的确,皇城司最近的行动,看似雷厉风行,抓了不少虾兵蟹将,也打击了王钦若的势力,但对于最核心的问题,却始终隔着一层纱。这背后,恐怕牵扯到了更高层级、连皇城司都感到投鼠忌器的人物。

  “那我们……”

  “以静制动,静观其变。”杨延昭沉声道,“北疆是我们的根本,绝不能乱。继续整军经武,加固防务,尤其是沿海的沧州、霸州方向,不能因辽军撤退而松懈。对内,稳住军心,消化此次点校兵员带来的影响。至于朝堂和江南……”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让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都灵醒着。该我们知道的,一件不能漏;不该我们插手的,半步不要越。现在,比的是耐心。”

  汴梁,王钦若府邸。

  虽称病不朝,但王钦若的书房内却并不平静。他脸色阴沉地坐在太师椅上,听着心腹管家的汇报。

  “……侄少爷在狱中吃了些苦头,但咬死了只是寻常生意往来,并未吐露其他。江南那边,沈老鬼等人藏得很深,皇城司一时也找不到。只是我们几家在江南的生意,损失惨重,几个关键位置上都换上了李宪的人。”

  王钦若闭着眼睛,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扶手,半晌才缓缓道:“损失些钱财,折损些外围人手,都是小事。只要根基未动,便有东山再起之日。李宪……哼,不过是一条仗着主子势吠叫的恶犬,迟早有他倒霉的时候!”

  他睁开眼,眼中满是怨毒:“倒是那杨延昭……此次若非他多事,截获那艘船,岂会引来如此多的麻烦!此獠不除,终是我等心腹大患!”

  管家低声道:“相爷,如今他圣眷未衰,北疆又离不开他,恐怕……”

  “圣眷?”王钦若嗤笑一声,“帝王心术,最是难测。今日倚为干城,明日便可视若仇寇。杨延昭连立大功,威震南北,你以为官家心中就真的毫无芥蒂?如今不过是倚仗他守边罢了。我们只需耐心等待,等待他犯错,等待边境有变,或者……等待官家对他的那点信任,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他顿了顿,阴冷地道:“告诉我们在北疆的人(暗指张耆),暂时收敛,潜伏待机。杨延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