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重进率领的五万禁军精锐,连同西北诸路调集的兵马,号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西进,旌旗蔽日,烟尘滚滚。汴京城内,无论是朝堂衮衮诸公,还是市井升斗小民,皆翘首以盼,期待着西线能传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一扫金明寨失守的阴霾。
天波杨府内,气氛却并未因大军出征而轻松多少。杨延昭的担忧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反而与日俱增。他利用自己新建立的情报渠道,通过孟良联系的商队以及军中同僚的私下交流,密切关注着西线的战报。然而,最初传来的消息,就让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继迁用兵,果然如杨延昭所料,狡诈如狐,滑不留手。他并未选择在灵州城下与宋军主力硬碰硬,而是在宋军先锋部队抵达之前,便主动放弃了对灵州的部分包围,将主力悄然隐入了广袤的毛乌素沙地边缘以及连绵的丘陵之中。
田重进大军抵达灵州时,面对的几乎是一座空营和零星骚扰。初战“告捷”,收复灵州外围的消息传回汴京,引来一片欢呼。但只有深知兵事之人才能看出,这胜利是何其空洞——未能歼灭敌军主力,甚至未能重创其有生力量。
随后,西线的战事便彻底陷入了杨延昭最不愿看到的泥潭。
李继迁充分利用了地利优势,他麾下的党项骑兵来去如风,熟悉每一处沙丘、每一条干涸的河床。他们时而化整为零,不断袭击宋军的粮道和斥候小队;时而突然集结,利用复杂地形,对冒进的宋军一部发动迅猛打击,一击即走,绝不恋战。
宋军虽众,却如同巨拳打跳蚤,空有力量而无处施展。沉重的步卒和辎重在沙漠边缘行动迟缓,往往被党项轻骑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粮草转运困难,损耗巨大,加之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日益严重。
更令人忧心的是,来自朝廷、来自汴京的催促和压力,开始通过监军和快马,不断传到田重进的军中。“速战速决”、“勿耗钱粮”、“陛下望捷心切”……一道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这位老将。
田重进并非无能之辈,他深知李继迁的战术,也曾试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压缩李继迁的活动空间。但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在“畏敌不前”、“贻误战机”的舆论压力下,他不得不一次次下令部队深入沙地、丘陵,试图寻找敌军主力决战。
结果,往往是落入李继迁精心设置的陷阱。
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一支两千人的宋军偏师,因求功心切,孤军深入一处名为“葫芦峪”的险地,遭到李继迁主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回,朝野震动,弹劾田重进“指挥失当”、“丧师辱国”的奏章雪片般飞向中书省和枢密院。
潘美在朝堂之上,痛心疾首地指责田重进“年老昏聩”,“辜负圣恩”,并再次隐晦地提出,若非当初有人阻挠,若能更早、更果断地集结大军,或可避免今日之败。其矛头,隐隐指向了当初反对立刻大举西征的杨延昭等人。
杨延昭对此只能沉默。他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预见到了风险,却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历史的惯性,以及朝堂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和短视的急功近利,共同将西线的战事推向了深渊。
而更让他心头冰凉的,是来自北疆的消息。
耶律休哥虽然依旧没有大规模南侵的迹象,但其麾下的辽军游骑活动却愈发频繁,不断试探着宋军防线的虚实。数支精锐的辽军小队,甚至数次绕过边境哨卡,深入宋境数十里进行侦察和骚扰,其嚣张气焰,与西线宋军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
父亲杨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既要谨守皇帝“不得浪战”的严令,固守关隘,又要时刻提防耶律休哥可能发动的真正进攻,还要应对辽军无休止的骚扰和挑衅。军中求战的声音日益高涨,认为如此龟缩不出,实乃军人之耻。杨业只能在信中向佘太君透露其左右为难、如履薄冰的困境。
这一切,都印证了杨延昭最坏的猜想——李继迁与耶律休哥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某种默契! 一个在西线死死拖住宋军主力,不断放血;一个在北线虎视眈眈,蓄势待发。大宋,正被这两个强大的敌人,一步步拖入两线作战、疲于奔命的绝境!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杨延昭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着巨大的疆域图,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西线的溃败似乎已难以避免,现在最重要的,是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即耶律休哥在北疆发动全面进攻。
他必须让朝廷,让皇帝,清醒地认识到北疆潜在的危险,并立刻调整战略,将重心重新转回北线!
他再次铺开纸张,奋笔疾书。这一次,他不再空谈利弊,而是以西线战事的实际困境为例证,详细分析了李继迁战术的狡猾与难缠,明确指出西线战事短期内绝难结束,甚至可能长期化。在此基础上,他强烈呼吁朝廷,立刻停止对西线的无谓投入和催促,允许田重进采取更稳妥的守势,甚至可以考虑暂时放弃部分难以坚守的区域,收缩防线,保存实力。
同时,他恳请朝廷,立刻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北疆!加强北疆各要塞的兵力和物资储备,赋予前线主帅(指杨业)更大的临机决断之权,以应对耶律休哥随时可能发动的致命一击。他在奏疏中疾呼:“西线之失,或可止损;北疆若溃,则社稷危矣!”
写罢,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知道,这份奏疏比上一次更加尖锐,几乎是指着鼻子说朝廷之前的决策错了。可以想见,一旦呈上,必将引来潘美一系更猛烈的攻击。
但他别无选择。
他将奏疏密封好,再次通过母亲的关系,以最紧急的方式,送往父亲杨业处,希望他能以边帅的身份,将此议上达天听。这或许是他们父子,能为这个危局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了。
灵州的危局,已不仅仅是西北一隅的得失,它牵动着整个大宋的命运,也考验着杨延昭这个异世来客,能否真正撬动那看似不可逆转的历史车轮。
天波杨府内,气氛却并未因大军出征而轻松多少。杨延昭的担忧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消散,反而与日俱增。他利用自己新建立的情报渠道,通过孟良联系的商队以及军中同僚的私下交流,密切关注着西线的战报。然而,最初传来的消息,就让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李继迁用兵,果然如杨延昭所料,狡诈如狐,滑不留手。他并未选择在灵州城下与宋军主力硬碰硬,而是在宋军先锋部队抵达之前,便主动放弃了对灵州的部分包围,将主力悄然隐入了广袤的毛乌素沙地边缘以及连绵的丘陵之中。
田重进大军抵达灵州时,面对的几乎是一座空营和零星骚扰。初战“告捷”,收复灵州外围的消息传回汴京,引来一片欢呼。但只有深知兵事之人才能看出,这胜利是何其空洞——未能歼灭敌军主力,甚至未能重创其有生力量。
随后,西线的战事便彻底陷入了杨延昭最不愿看到的泥潭。
李继迁充分利用了地利优势,他麾下的党项骑兵来去如风,熟悉每一处沙丘、每一条干涸的河床。他们时而化整为零,不断袭击宋军的粮道和斥候小队;时而突然集结,利用复杂地形,对冒进的宋军一部发动迅猛打击,一击即走,绝不恋战。
宋军虽众,却如同巨拳打跳蚤,空有力量而无处施展。沉重的步卒和辎重在沙漠边缘行动迟缓,往往被党项轻骑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粮草转运困难,损耗巨大,加之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日益严重。
更令人忧心的是,来自朝廷、来自汴京的催促和压力,开始通过监军和快马,不断传到田重进的军中。“速战速决”、“勿耗钱粮”、“陛下望捷心切”……一道道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这位老将。
田重进并非无能之辈,他深知李继迁的战术,也曾试图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压缩李继迁的活动空间。但在朝廷的不断催促下,在“畏敌不前”、“贻误战机”的舆论压力下,他不得不一次次下令部队深入沙地、丘陵,试图寻找敌军主力决战。
结果,往往是落入李继迁精心设置的陷阱。
一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一支两千人的宋军偏师,因求功心切,孤军深入一处名为“葫芦峪”的险地,遭到李继迁主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回,朝野震动,弹劾田重进“指挥失当”、“丧师辱国”的奏章雪片般飞向中书省和枢密院。
潘美在朝堂之上,痛心疾首地指责田重进“年老昏聩”,“辜负圣恩”,并再次隐晦地提出,若非当初有人阻挠,若能更早、更果断地集结大军,或可避免今日之败。其矛头,隐隐指向了当初反对立刻大举西征的杨延昭等人。
杨延昭对此只能沉默。他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预见到了风险,却无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历史的惯性,以及朝堂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和短视的急功近利,共同将西线的战事推向了深渊。
而更让他心头冰凉的,是来自北疆的消息。
耶律休哥虽然依旧没有大规模南侵的迹象,但其麾下的辽军游骑活动却愈发频繁,不断试探着宋军防线的虚实。数支精锐的辽军小队,甚至数次绕过边境哨卡,深入宋境数十里进行侦察和骚扰,其嚣张气焰,与西线宋军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
父亲杨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既要谨守皇帝“不得浪战”的严令,固守关隘,又要时刻提防耶律休哥可能发动的真正进攻,还要应对辽军无休止的骚扰和挑衅。军中求战的声音日益高涨,认为如此龟缩不出,实乃军人之耻。杨业只能在信中向佘太君透露其左右为难、如履薄冰的困境。
这一切,都印证了杨延昭最坏的猜想——李继迁与耶律休哥之间,极有可能存在着某种默契! 一个在西线死死拖住宋军主力,不断放血;一个在北线虎视眈眈,蓄势待发。大宋,正被这两个强大的敌人,一步步拖入两线作战、疲于奔命的绝境!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杨延昭在自己的书房内,对着巨大的疆域图,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西线的溃败似乎已难以避免,现在最重要的,是阻止最坏情况的发生——即耶律休哥在北疆发动全面进攻。
他必须让朝廷,让皇帝,清醒地认识到北疆潜在的危险,并立刻调整战略,将重心重新转回北线!
他再次铺开纸张,奋笔疾书。这一次,他不再空谈利弊,而是以西线战事的实际困境为例证,详细分析了李继迁战术的狡猾与难缠,明确指出西线战事短期内绝难结束,甚至可能长期化。在此基础上,他强烈呼吁朝廷,立刻停止对西线的无谓投入和催促,允许田重进采取更稳妥的守势,甚至可以考虑暂时放弃部分难以坚守的区域,收缩防线,保存实力。
同时,他恳请朝廷,立刻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北疆!加强北疆各要塞的兵力和物资储备,赋予前线主帅(指杨业)更大的临机决断之权,以应对耶律休哥随时可能发动的致命一击。他在奏疏中疾呼:“西线之失,或可止损;北疆若溃,则社稷危矣!”
写罢,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知道,这份奏疏比上一次更加尖锐,几乎是指着鼻子说朝廷之前的决策错了。可以想见,一旦呈上,必将引来潘美一系更猛烈的攻击。
但他别无选择。
他将奏疏密封好,再次通过母亲的关系,以最紧急的方式,送往父亲杨业处,希望他能以边帅的身份,将此议上达天听。这或许是他们父子,能为这个危局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了。
灵州的危局,已不仅仅是西北一隅的得失,它牵动着整个大宋的命运,也考验着杨延昭这个异世来客,能否真正撬动那看似不可逆转的历史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