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城下的短暂胜利,并未让杨延昭有丝毫松懈。他深知,那更像是一次成功的战术反击,凭借的是出其不意和耶律休哥一时的判断失误。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应对耶律休哥接下来的报复,以及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北疆的战略劣势。
行营之内,灯火彻夜不熄。杨延昭如同一个最精密的匠人,开始仔细打磨他手中的“利剑”——北疆的军政体系。
第一把剑:整军。
杨延昭以雷霆手段,对北疆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所有在王超、赵稹署理期间被安插进来的、能力不足或心思不纯的军官,被一律清退,或调任闲职。各级将领的位置,重新由经过战火考验、能力与忠诚俱佳的旧部接任。尤其是莫州失陷的责任,被严厉追究,数名临阵脱逃或指挥不力的将领被军法处置,悬首辕门,以儆效尤。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军心,也让所有将士明白,在杨太尉麾下,唯有战功与忠诚,方能立足。
同时,他进一步深化了之前开始的练兵改革。摒弃一切花架子,所有训练皆以实战为唯一标准。他亲自制定操典,强调各兵种协同、小队战术、野战生存以及……应对辽军各种战术(尤其是针对火器的反制措施)的能力。他要求每一个士卒,不仅要勇猛,更要学会思考,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能够独立判断,灵活应变。
第二把剑:固防。
杨延昭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瀛洲一城。他深知,漫长的边境线,处处都可能成为耶律休哥的下一个突破口。他下令,北疆所有州县、军寨,即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利用冬季辽军大规模行动相对困难的时机,发动军民,大规模加固城防,增修堡寨,尤其是在一些关键但防御薄弱的地带,建立起一道道相互呼应的警戒线和支撑点。
他特别重视信息传递系统。在原有的烽燧基础上,建立了更加高效、隐蔽的“铃铛驿”体系——以精干士卒伪装成行商、樵夫,携带特制的响铃或信鸽,在固定的秘密路线上传递消息,确保即便烽燧被拔,重要军情也能及时送达。
第三把剑:利器。
“星火营”和火器工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资源倾斜。杨延昭将缴获的部分辽国财帛,以及朝廷新拨付的赏赐,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火器的研发与生产中。杨洪坐镇定州工坊,日夜督造。不仅震天雷、轰天雷的产量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杨延昭超越时代的思路指引下(他隐晦地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议,由工匠们摸索实现),新的武器开始出现雏形:
· “火龙出水”:一种类似于后世火箭的武器,将火药筒绑在长箭上,点燃后喷射推进,射程远超弓弩,用于远程打击敌军密集阵型或纵火。
· “伏地冲天雷”:改进版的地雷,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采用拉发或绊发引信,隐蔽性更强。
· 火器战术革新:杨延昭不再将火器单纯视为守城利器,开始探索在野战中如何与骑兵、步兵协同。他训练“星火营”士卒进行快速的机动布设和精准的投掷,甚至尝试组建小股携带火器的突击队,用于渗透和破袭。
第四把剑:安内。
杨延昭深知,稳固的后方是前线胜利的保障。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心,巩固统治。严厉打击趁战乱囤积居奇、欺压百姓的豪强胥吏;组织军屯和民屯,鼓励垦荒,尽力恢复生产,储备粮草;妥善安置流民,分发种子农具,使其能安居乐业;甚至兴办了几所简陋的“义学”,让军中子弟和贫苦孩童能识文断字……这些举措,看似与军事无关,却极大地赢得了北疆民心,使得杨延昭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杨太尉在,他们才有活路,才有希望。
第五把剑:谋交。
杨延昭并未忘记外部的战略环境。他再次给河东的康保裔去信,这次的信件内容更加深入。他分析了宋、辽、西夏三方博弈的微妙态势,指出耶律休哥此番南侵受挫,国内压力必然增大,而西夏李元昊野心勃勃,绝不会坐视辽国独大。他提议,两家虽分属不同防区,但应加强情报共享,在战略上遥相呼应,若一方遭受猛攻,另一方当适时采取牵制行动,使辽与西夏无法全力对付任何一方。这几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军事同盟。
同时,他通过“锐眼司”的隐秘渠道,密切关注着汴梁的朝局动向,尤其是对王钦若、夏守恩等人的审讯结果。他需要确保朝中无人再能掣肘于他。
整个冬季,北疆如同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在杨延昭的掌控下,高效而沉默地运转着。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有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紧张施工和严密戒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以及一种磨刀霍霍的锐气。
耶律休哥那边,也异常安静。瀛洲城下的受挫,让他更加谨慎。他也在整顿兵马,积蓄力量,同时派出大量细作,试图摸清杨延昭的虚实和下一步动向。两位当世名帅,隔着数十里的风雪,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都在等待着最适合发出致命一击的时机。
冰雪渐渐消融,春草开始萌发。北疆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但这个春天,注定将被战火与铁血染红。
杨延昭站在定州城头,抚摸着冰凉的城垛,远眺北方。他手中的剑,已经磨得锋利。耶律休哥,你的“疲宋”之策已破,僵持之势已成。接下来,该轮到我,来选择战场和时间了。
他转身走下城楼,对等候在一旁的杨延光、杨洪沉声道:
“传令各军,备战。我们的‘客人’,快要等不及了。”
行营之内,灯火彻夜不熄。杨延昭如同一个最精密的匠人,开始仔细打磨他手中的“利剑”——北疆的军政体系。
第一把剑:整军。
杨延昭以雷霆手段,对北疆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所有在王超、赵稹署理期间被安插进来的、能力不足或心思不纯的军官,被一律清退,或调任闲职。各级将领的位置,重新由经过战火考验、能力与忠诚俱佳的旧部接任。尤其是莫州失陷的责任,被严厉追究,数名临阵脱逃或指挥不力的将领被军法处置,悬首辕门,以儆效尤。此举极大地震慑了军心,也让所有将士明白,在杨太尉麾下,唯有战功与忠诚,方能立足。
同时,他进一步深化了之前开始的练兵改革。摒弃一切花架子,所有训练皆以实战为唯一标准。他亲自制定操典,强调各兵种协同、小队战术、野战生存以及……应对辽军各种战术(尤其是针对火器的反制措施)的能力。他要求每一个士卒,不仅要勇猛,更要学会思考,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能够独立判断,灵活应变。
第二把剑:固防。
杨延昭的目光并未局限于瀛洲一城。他深知,漫长的边境线,处处都可能成为耶律休哥的下一个突破口。他下令,北疆所有州县、军寨,即刻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利用冬季辽军大规模行动相对困难的时机,发动军民,大规模加固城防,增修堡寨,尤其是在一些关键但防御薄弱的地带,建立起一道道相互呼应的警戒线和支撑点。
他特别重视信息传递系统。在原有的烽燧基础上,建立了更加高效、隐蔽的“铃铛驿”体系——以精干士卒伪装成行商、樵夫,携带特制的响铃或信鸽,在固定的秘密路线上传递消息,确保即便烽燧被拔,重要军情也能及时送达。
第三把剑:利器。
“星火营”和火器工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资源倾斜。杨延昭将缴获的部分辽国财帛,以及朝廷新拨付的赏赐,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火器的研发与生产中。杨洪坐镇定州工坊,日夜督造。不仅震天雷、轰天雷的产量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杨延昭超越时代的思路指引下(他隐晦地提出一些方向性建议,由工匠们摸索实现),新的武器开始出现雏形:
· “火龙出水”:一种类似于后世火箭的武器,将火药筒绑在长箭上,点燃后喷射推进,射程远超弓弩,用于远程打击敌军密集阵型或纵火。
· “伏地冲天雷”:改进版的地雷,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采用拉发或绊发引信,隐蔽性更强。
· 火器战术革新:杨延昭不再将火器单纯视为守城利器,开始探索在野战中如何与骑兵、步兵协同。他训练“星火营”士卒进行快速的机动布设和精准的投掷,甚至尝试组建小股携带火器的突击队,用于渗透和破袭。
第四把剑:安内。
杨延昭深知,稳固的后方是前线胜利的保障。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心,巩固统治。严厉打击趁战乱囤积居奇、欺压百姓的豪强胥吏;组织军屯和民屯,鼓励垦荒,尽力恢复生产,储备粮草;妥善安置流民,分发种子农具,使其能安居乐业;甚至兴办了几所简陋的“义学”,让军中子弟和贫苦孩童能识文断字……这些举措,看似与军事无关,却极大地赢得了北疆民心,使得杨延昭的统治基础更加牢固。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杨太尉在,他们才有活路,才有希望。
第五把剑:谋交。
杨延昭并未忘记外部的战略环境。他再次给河东的康保裔去信,这次的信件内容更加深入。他分析了宋、辽、西夏三方博弈的微妙态势,指出耶律休哥此番南侵受挫,国内压力必然增大,而西夏李元昊野心勃勃,绝不会坐视辽国独大。他提议,两家虽分属不同防区,但应加强情报共享,在战略上遥相呼应,若一方遭受猛攻,另一方当适时采取牵制行动,使辽与西夏无法全力对付任何一方。这几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军事同盟。
同时,他通过“锐眼司”的隐秘渠道,密切关注着汴梁的朝局动向,尤其是对王钦若、夏守恩等人的审讯结果。他需要确保朝中无人再能掣肘于他。
整个冬季,北疆如同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在杨延昭的掌控下,高效而沉默地运转着。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有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紧张施工和严密戒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以及一种磨刀霍霍的锐气。
耶律休哥那边,也异常安静。瀛洲城下的受挫,让他更加谨慎。他也在整顿兵马,积蓄力量,同时派出大量细作,试图摸清杨延昭的虚实和下一步动向。两位当世名帅,隔着数十里的风雪,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都在等待着最适合发出致命一击的时机。
冰雪渐渐消融,春草开始萌发。北疆的又一个春天来临,但这个春天,注定将被战火与铁血染红。
杨延昭站在定州城头,抚摸着冰凉的城垛,远眺北方。他手中的剑,已经磨得锋利。耶律休哥,你的“疲宋”之策已破,僵持之势已成。接下来,该轮到我,来选择战场和时间了。
他转身走下城楼,对等候在一旁的杨延光、杨洪沉声道:
“传令各军,备战。我们的‘客人’,快要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