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归途基石与深瞳初芒-《巴蜀玉脉》

  “探索一号”劈波斩浪,航向坚定地指向家园。船尾后方,无人岛与它所守护的KL海沟渐渐融入海平线的氤氲之中。然而,那道无形的能量链接与沉甸甸的责任,却如系在船锚上的巨缆,牢牢牵引着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神。

  暂时的威胁虽已解除,后方也给予了全力支持,但羊羽心中没有丝毫松懈。在命令下达、各部门高效运转准备返航的间隙,他飞速复盘整个探索过程,一个关键细节在脑海中不断放大——他们对深渊核心本体的了解,仍然过于依赖能量感知和远程扫描。那承载并储存近乎天文数字能量的材质本身,才是解锁所有技术的物理基石。

  “琼斯博士。”羊羽转向正小心翼翼处理密码箱的科学家,语气果断,“在彻底断开与核心的主动连接前,我们还有最后一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琼斯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即被领悟取代:“您是指……对核心结构,尤其是能量存储单元的物质构成,进行更深入的探测?”

  “没错。”羊羽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深潜者号”此前传回的深渊核心扫描数据。那宏伟的暗色金属棱柱与内部流淌的暗紫色能量流令人震撼,但关于其材质成分的分析,却因能量场的强烈干扰而模糊不清。“能量引导与控制是关键,但承载这能量的‘容器’,其价值或许不亚于控制技术本身。我们需要最清晰的高清结构扫描,如果可能,尝试进行微观层面的远程材质采样分析。”

  琼斯立刻领会了羊羽的战略远见。掌握控制方法如同拿到了威力无穷武器的开关,但若不能理解其制造材料与工艺,便永远无法复制、改进乃至超越。他迅速将密码箱重新接入控制台的专用接口:“利用‘钥匙’的权限,在核心能量场处于相对稳定输出状态时,应该可以短暂压制其表层的能量干扰屏障,为高精度扫描创造窗口。至于采样……‘深潜者号’是否具备非接触式微观粒子捕获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远程分析能力?”

  “有备用的微型LIbS探头和粒子收集器,原本用于极端环境下的矿物分析,精度足以进行初步元素鉴定。”林夕立刻接话,她已调出“深潜者号”的装备清单,“但这需要‘深潜者号’再次接近核心,并在极近距离操作,风险很高。”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羊羽决断道,“琼斯博士,你负责协调能量场稳定,为扫描和采样创造最佳条件。林夕,你指挥‘深潜者号’操作团队,执行最终探测任务。小满带队上岛,利用岛上的接收装置配合采样。这是我们离开前,能为后续研究留下的最宝贵的‘实物’依据。”

  命令下达,控制室内刚刚稍有缓和的气氛再次紧绷。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次在刀尖上跳舞的精密操作。

  “深潜者号”再次被缓缓释放入水,朝着那片深邃的幽蓝下潜。这一次,它的使命更加艰巨而具体。与此同时,陆小满率领的专家组和技术人员也乘小艇奔赴岛屿。

  在琼斯的精确操控下,黑色密码箱内的晶体板发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一道无形指令沿能量网络传至深渊。KL海沟深处,那巨大的“深渊核心”表面澎湃的能量光晕微微内敛,形成一层相对薄弱的“静默区”。岛上的接收装置也同步进入静默配合状态。

  “能量干扰已降至最低水平,窗口期预计只有十分钟!”“深潜者号”舱内,驾驶员紧握操纵杆,汇报着来自上方的指令。

  潜水器小心翼翼靠近那巨大的暗色金属结构,如同飞蛾靠近沉默的恒星。高清扫描阵列全开,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捕捉棱柱表面的每一处细微纹路、接缝和能量流动的痕迹。一只机械臂缓缓伸出,顶端的微型LIbS探头对准能量反应相对平缓的区域。

  “LIbS采样准备……发射!”

  一道微弱的激光脉冲精准打在核心表面,激发出一小团等离子体。光谱仪瞬间捕获了这转瞬即逝的光信号,将其转化为元素成分数据。

  “粒子收集器启动!”另一只机械臂上的微型吸附装置开启,试图捕获因激光作用或自然剥落的极微量表面颗粒。

  整个过程紧张有序,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控制室内,众人屏息凝神,注视着传回的高清图像与数据流。那暗色金属的表面在超高分辨率下,呈现出一种极其致密、仿佛天然结晶又带有精密加工痕迹的复杂结构,绝非任何已知金属或合金。

  “扫描完成!数据完整性99.8%!”

  “LIbS初步分析结果:检测到多种未知元素光谱特征!结构与现有元素周期表无法完全对应!”

  “粒子收集器捕获到少量纳米级颗粒,已密封保存!”

  岛上,陆小满团队也利用专用采样工具,顺利完成任务并安全撤离。

  十分钟窗口期刚过,深渊核心表面的能量光晕再次增强,“深潜者号”迅速后撤,结束了这次冒险而成功的终极探测。

  当“深潜者号”安全回收,与陆小满团队带回满载高清结构数据和珍贵微观样本的存储单元时,控制室内爆发出由衷的掌声。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羊羽审视着这些数据和样本清单,心中稍定。有了这些,返回风域湖基地后的研究便不再是无源之水。

  返航旅程在高度戒备中平稳度过。“海洋开拓者号”似乎被那记精准强大的能量干扰震慑,未立即采取报复行动,或许也在评估这超乎理解的力量。沿途,偶尔出现在远方监测屏上的他国飞机或船只,在“探索一号”及护航编队显示的坚决姿态下,均保持了谨慎距离。

  羊羽与林夕利用这段航程,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深瞳”科考站和后续研究的规划草案。对于上级批准列装的四套1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他们并不意外,这本身就是羊羽三年前在风域湖主导的“龙脉”项目的成果预演与实战化检验。该项目当时已突破百兆瓦级连续波激光的大气传输衰减补偿与精准聚焦等关键技术,证明了其作为区域防空、反导乃至反低轨卫星武器的巨大潜力。如今直接部署KL岛,正是将战略威慑前置的关键一步。

  更令他们振奋的是,风域湖基地启动了2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预研,代号“龙行天下”。这意味着本土研发正向更高功率、更强威力迈进。羊羽早已将这支预研梯队,视为未来应对复杂局势的王牌。

  当“探索一号”庞大的船体缓缓驶入熟悉的军港,岸边飘扬的旗帜与迎接队伍映入眼帘时,船上所有人员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踏实。历时数月,历经生死考验,他们终于带着前所未有的发现与希望归来。

  欢迎仪式简短隆重,最高指挥部代表亲临,肯定考察队的卓越功勋后,随即转入高效严谨的交接程序。

  琼斯博士与他那片刻不离的黑色密码箱,由严密特遣小队护送,第一时间前往风域湖基地深处新设立的“深渊科技联合研究组”。那里已汇聚全国顶尖的物理学家、能量武器专家、材料学家与密码学家,他们将与琼斯一同,对“钥匙”及其背后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度破解。

  而由林夕亲自押运的、封装在特制容器中的深海样本(包括可燃冰、奇异生物组织碎片以及最珍贵的深渊核心微观颗粒)与高清数据存储单元,则被送往同样设在风域湖基地的“超常材料分析与模拟中心”。

  羊羽汇报完毕后,几乎未作停歇,立刻投入新角色。根据指挥部命令,他全权负责风域湖基地200兆瓦“龙行天下”项目的实战化转型,并将预研梯队正式升格为战略级主攻梯队。同时,他受命牵头组建针对深渊核心材料的研究团队。

  凭借深厚学术背景与此次科考的权威地位,羊羽迅速从全国调兵遣将。短短数日,一支堪称国内材料学界“梦之队”的专家小组在风域湖集结完毕。领衔的是德高望重的科学院院士、高温高压材料学泰斗陈明远教授,成员包括纳米材料专家、极端环境冶金专家、晶体生长理论权威以及同步辐家、中子散射等大科学装置的分析专家。

  在高度保密的分析中心内,陈院士带领团队对那微不足道却重若千钧的纳米级颗粒展开了夜以继日的分析。

  实验室中,各种尖端仪器昼夜不息。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颗粒呈现出完美的晶格排列,但其晶格常数与对称性前所未见。x射线光电子能谱与俄歇电子能谱揭示了异常复杂的表面元素构成与强烈的电子关联效应。

  “不可思议……”陈院士凝视屏幕上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微颤,“这种材料的原子结合能极高,结构稳定性远超金刚石。更奇特的是,其电子能带结构显示,它可能是一种天然的‘拓扑绝缘体’体相材料,表面或界面存在高度活跃的导电态——这或许正是它能高效传导和存储那种特殊能量的关键!”

  进一步实验发现,该材料在特定频率能量激发下,会表现出近乎零电阻的超导特性,且临界温度远高于已知超导体。同时,它对热与电磁辐射的耗散极低,意味着能量存储效率惊人。

  “羊所长,”陈院士在初步报告会上难掩兴奋,“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深渊结晶’。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其物理性质颠覆了现有认知。若能实现人工合成,哪怕仅部分模拟其特性,都将在能源存储、超导技术乃至量子计算领域引发革命!KL海沟下的那个巨构,不仅是能源装置,本身更是一座超乎想象的材料宝库!”

  羊羽聆听着汇报,目光深邃。这一结果印证了他的猜想。深渊核心的价值是立体、多维的。掌控其能源是第一步,理解其控制技术是第二步,而破解其材料奥秘,将是支撑前两步并最终实现超越的第三步,也是最根基的一步。

  他望向窗外,风域湖基地远郊的新试验场上,200兆瓦“龙行天下”激光系统的小型化发射装置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光泽。有了对深渊能源的更深理解,有了对核心材料的突破性研究,这支即将成型的主攻梯队,未来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电力,很可能与遥远KL海沟下的无限能源产生更深层次的联动。

  归途的终点,亦是新征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