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基地的夜空,似乎比昆仑的更加清澈,星子如同被精心擦拭过的钻石,冰冷而锐利地钉在墨蓝色的天鹅绒幕布上。林夕独坐湖畔,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微凉的湖水,漾开一圈圈涟漪,也搅动了周围浓郁而温顺的灵能场。她的思绪,却早已穿透大气,漫游于那片生命禁区般的深空。
“信息载体……”她喃喃自语。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生命织锦”本质的长期思考与昆仑实践后的必然推演。在昆仑,她亲眼目睹了山脉本身如何被“编码”,如何从一个相对沉寂的巨型地质结构,转化为一个活跃的、具备强大防御与调和能力的能量场。这个过程,核心并非创造了新的生命,而是“激活”和“重构”了山脉本身固有的、沉睡的“信息”。
这让她联想到更古老的智慧。道家所说的“符箓”,是否就是一种将特定“信息”承载于朱砂与黄纸之上的尝试?古老的阵法,是否是通过特定的几何结构与能量节点,在空间中烙印下可持续运转的“信息程序”?这些看似玄奥的东西,或许其底层逻辑,与她的“生命信息编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试图绕过物质形态的局限,直接与更深层的能量规则对话。
但如何将这种模糊的构想,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可工程化的科学技术?这才是横亘在眼前的巨大鸿沟。
第二天,在项目组的首次全体研讨会上,林夕将自己的思考,连同那些古老的猜想,一并抛给了在座的顶尖头脑。
“……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确定‘信息载体’的物理形态。”林夕环视会议室,这里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思维碰撞是突破的关键。“它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极高的稳定性,能够在地表及近地空间恶劣环境下长期存在而不衰变;第二,良好的能量亲和性,能够与灵能产生有效互动,承载并传递‘生命信息模式’;第三,具备可编程性或可塑性,允许我们‘写入’不同的编码;第四,最好具备一定的自我复制或自我组织能力,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部署。”
条件苛刻得令人咋舌。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疯狂搜索着可能的答案。
“从现有材料科学的角度看,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物质……几乎不存在。”材料学首席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尤其是能量亲和性与可编程性,这涉及到物质的基本结构与非经典物理效应。”
“或许,我们不该局限于传统的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一位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名叫陈星,试探性地开口。他擅长量子场论与弦理论推导。“如果‘生命信息模式’是一种超越经典物理的‘场’或‘拓扑结构’,那么载体本身,是否可以是一种‘人工规范场’?或者,利用特定能级下的量子凝聚态,比如一种高度有序的‘灵能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这种状态下,大量粒子协同一致,或许可以像一面完美的镜子,反射和放大特定的信息模式。”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立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量子态极度脆弱,环境噪声足以导致退相干,如何维持其稳定性?”
“灵能作为一种尚未完全纳入现有物理框架的相互作用,其与量子凝聚态的耦合机制是什么?”
“即使理论上可行,如何在宏观尺度制备和维持这种凝聚态?”
质疑声此起彼伏,陈星有些招架不住,但眼神中的光芒并未熄灭。
“另一种思路,”一位研究生物矿化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专家插言,“我们可以向自然界学习。某些深海细菌可以利用地磁场的能量,一些古菌的细胞壁结构异常稳定,甚至能耐受强烈的辐射。我们是否可以筛选或基因改造出某种微生物,使其能够合成一种特殊的、具备能量导性的生物晶体?这种晶体作为‘硬件’,承载我们设计的‘信息编码软件’?”
“生物路径的稳定性、可控性和规模化生产是巨大挑战。”另一位合成生物学家指出,“而且,将希望寄托于生命体的变异和进化,时间尺度上我们可能等不起。”
林夕静静地听着,没有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径。她知道,在探索未知时,最危险的不是想法荒谬,而是思维僵化。
“陈研究员提出的量子凝聚态路径,虽然挑战巨大,但代表了最前沿的探索方向。王教授,请您牵头,组织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团队,对‘灵能bEc’的可行性进行深度建模和模拟计算,我们需要先在数学上证明其存在可能性。”
“生物晶体路径同样有价值。李教授,麻烦您带领团队,立即启动对全球极端环境样本,特别是那些已知存在灵能异常区域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寻找任何可能具备能量信息承载潜力的天然生物或矿物材料。”
“同时,”林夕目光转向信息工程专家,“我们需要独立于载体物理形态,先尝试构建‘生命信息编码’的理论模型和‘编译’规则。如何将昆仑之环的成功经验,抽象成一套可移植的‘代码’?”
多条技术路径并进的策略被确定下来。项目组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理论组在陈星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在数学上遇到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描述灵能与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方程组复杂到令人绝望,且缺乏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一次次陷入混沌。而生物组从各地采集回的样本,虽然发现了几种对灵能表现出微弱感应的特殊微生物和矿物晶体,但其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低得可怜,距离实用标准遥不可及。
几天过去,项目进展微乎其微,一种焦躁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在团队中蔓延。
羊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他没有直接干预研究,而是安排了一次短暂的团队建设活动——组织核心成员参观风域湖基地的原始生态保护区,那里是“生命织锦”理论最初的萌芽地。
行走在苍翠欲滴的林木之间,感受着脚下松软的泥土和空气中浓郁的生命气息,林夕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她蹲下身,仔细观察着一片苔藓,它们紧紧依附在岩石表面,看似脆弱,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存活,甚至能缓慢地分解岩石,改变环境。
“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创造’全新的载体了?”林夕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身边的羊羽和陈星。“风域湖,昆仑……‘生命织锦’的强大,在于它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与共生。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已经存在,并且与灵能场天然亲和的东西?”
她的目光掠过湖面,望向更远处基地边缘的那些实验性灵能作物,它们的长势明显优于普通区域。她又想起在昆仑,那些被“编码”后,生命力变得异常顽强的雪线植物。
“也许,‘信息载体’并非某种需要我们从无到有、凭空创造出来的奇异物质。”林夕的眼神越来越亮,“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某种我们司空见惯,但其更深层潜力尚未被发掘的‘普通’物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创造载体,而是‘唤醒’载体固有的、与灵能共鸣的潜力,并找到将‘编码’精准‘写入’的方法。”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陈星脑中的迷雾!“林政委,您的意思是……我们或许不需要追求那种绝对稳定、完美的‘惰性’载体,而是可以利用物质与灵能场相互作用后产生的‘非线性响应’?就像……就像某些半导体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从绝缘态变为导态?”
“没错!”林夕站起身,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生命本身,就是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完美承载信息的‘死物’,但或许,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利用物质的‘活性’——一种受控的、可引导的、对灵能敏感的‘活性’!这种活性不一定来自生命体,可能来自物质本身的某种量子特性或宏观量子效应!”
一个新的、融合了生物路径与量子路径的思路逐渐清晰:寻找一种具备“灵能响应活性”的基础材料,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晶体,也可能是一种复合材料,当其处于特定的能量场中时,其物理性质如导电性、介电常数、晶格振动频率会发生剧烈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可逆且可控的。然后,通过精密的能量束比如高度聚焦的、承载了特定编码的“烛龙”激光的衍生技术或场效应,将“生命信息模式”像刻录光盘一样,“写入”这种材料的活性状态中,使其永久或半永久地保持这种携带信息的“亚稳态”。
这个思路将问题分解了:寻找合适的“活性基质材料”,研究稳定产生和控制“灵能激发场”的技术,开发“信息写入”的工艺。
研究方向调整后,进展开始加速。材料团队不再执着于寻找完美的天然载体,转而利用基地的尖端设备,尝试人工合成各种可能的“活性基质”。他们尝试了掺杂了稀有灵能同位素的特殊陶瓷,尝试了具有奇异电子能带的拓扑绝缘体,尝试了基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复合灵敏材料……
与此同时,理论组不再死磕完整的“灵能bEc”理论,而是集中精力,与信息工程组合作,基于昆仑之环的海量数据,尝试构建简化的“生命信息编码”模型。他们将复杂的能量场波动,分解成不同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组合,试图找到其中与防御、调和、伪装等特定功能对应的“特征码”。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反复试错的过程。实验室的灯火彻夜不熄,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声从未间断。
转机出现在一个凌晨。负责监测一批新型“钇钡铜氧—灵能同位素复合陶瓷”样本的研究员,在对其进行常规灵能场辐照时,发现了一组异常数据。当辐照场的频率调整到某个极其狭窄的特定波段时,样本的电阻率瞬间下降了六个数量级,同时对外部灵能场的“吸附”和“调制”效应增强了近百倍!并且,当撤去辐照场后,这种“超导—灵敏”状态竟然维持了长达数分钟才缓慢衰减!
“阈值行为!这是典型的非线性阈值行为!”得到消息的陈星几乎是冲进了实验室,他看着那重复出现的异常数据峰值,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们找到了!这种复合材料,就是我们要找的‘活性基质’!那个特定的辐照频率,就是激活它的‘钥匙’!”
消息迅速传开,所有疲惫都被一扫而空。林夕和羊羽立刻赶到实验室。
“立刻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测量所有相关参数!”
“信息工程组准备,一旦确认稳定性,立刻尝试进行初步的‘信息写入’测试!就用我们刚刚定义的那组最简单的‘强化’编码!”
“材料组,分析这种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找出关键控制因素,想办法延长其活性状态的维持时间!”
命令一道道下达,整个团队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随后的几个小时,好消息不断传来。实验被成功重复,稳定性得到确认。信息工程组利用精密的灵能场调制器,成功将一组代表“局部灵能场强度提升5%”的简化编码,“写入”了处于活性状态的陶瓷片。
当编码写入完成,外部激发场撤去后,研究人员们屏息凝神地监测着那片看似普通的暗灰色陶瓷片。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以陶瓷片为中心,周围约一立方米范围内的灵能场强度,真的以一种极其稳定的方式,维持在了比环境背景高出约5%的水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了超过半小时,才随着陶瓷片活性状态的衰减而逐渐消失。
成功了!尽管只是最初步、最微小的成功,但它证明了“信息载体”路线的可行性!他们找到了一种可以人为“编程”的、能够影响现实能量场的介质!
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是突破漫长黑暗后见到第一缕曙光时的狂喜。
林夕紧紧握着那片已经恢复普通的陶瓷片,指尖能感受到一丝残留的、温润的能量感。她看向羊羽,在他眼中也看到了同样的激动与如释重负。
“这只是第一步。”林夕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找到了‘纸’和‘笔’,接下来,是要学会书写更复杂的‘文章’,并且让这篇文章存续的时间更长,影响的范围更广。”
羊羽重重地点头:“我立刻向最高指挥部汇报初步进展。有了这个突破口,我相信,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们倾斜!”
就在风域湖基地沉浸在突破的喜悦中时,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同步轨道上,一颗隶属于“天地一体化雷达灵能侦测系统”的新型监测卫星,其高灵敏度灵能探测模块的示数,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微弱到几乎被系统自身噪声淹没的异常波动。
波动的特征,与数据库中那个最高优先级的威胁识别模板,存在千分之三的相似度。
按照预设逻辑,此次事件因信噪比过低、持续时间过短,未被触发最高警报,但一条标记为“低置信度异常事件”的记录,被自动生成,并加密传输至“星脑”核心数据库,等待更深度的、非实时的相关性分析。
深空的沉默,似乎并非永恒。
“信息载体……”她喃喃自语。这个概念的提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对“生命织锦”本质的长期思考与昆仑实践后的必然推演。在昆仑,她亲眼目睹了山脉本身如何被“编码”,如何从一个相对沉寂的巨型地质结构,转化为一个活跃的、具备强大防御与调和能力的能量场。这个过程,核心并非创造了新的生命,而是“激活”和“重构”了山脉本身固有的、沉睡的“信息”。
这让她联想到更古老的智慧。道家所说的“符箓”,是否就是一种将特定“信息”承载于朱砂与黄纸之上的尝试?古老的阵法,是否是通过特定的几何结构与能量节点,在空间中烙印下可持续运转的“信息程序”?这些看似玄奥的东西,或许其底层逻辑,与她的“生命信息编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试图绕过物质形态的局限,直接与更深层的能量规则对话。
但如何将这种模糊的构想,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可工程化的科学技术?这才是横亘在眼前的巨大鸿沟。
第二天,在项目组的首次全体研讨会上,林夕将自己的思考,连同那些古老的猜想,一并抛给了在座的顶尖头脑。
“……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确定‘信息载体’的物理形态。”林夕环视会议室,这里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的思维碰撞是突破的关键。“它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极高的稳定性,能够在地表及近地空间恶劣环境下长期存在而不衰变;第二,良好的能量亲和性,能够与灵能产生有效互动,承载并传递‘生命信息模式’;第三,具备可编程性或可塑性,允许我们‘写入’不同的编码;第四,最好具备一定的自我复制或自我组织能力,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部署。”
条件苛刻得令人咋舌。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疯狂搜索着可能的答案。
“从现有材料科学的角度看,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物质……几乎不存在。”材料学首席王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尤其是能量亲和性与可编程性,这涉及到物质的基本结构与非经典物理效应。”
“或许,我们不该局限于传统的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一位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名叫陈星,试探性地开口。他擅长量子场论与弦理论推导。“如果‘生命信息模式’是一种超越经典物理的‘场’或‘拓扑结构’,那么载体本身,是否可以是一种‘人工规范场’?或者,利用特定能级下的量子凝聚态,比如一种高度有序的‘灵能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在这种状态下,大量粒子协同一致,或许可以像一面完美的镜子,反射和放大特定的信息模式。”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立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量子态极度脆弱,环境噪声足以导致退相干,如何维持其稳定性?”
“灵能作为一种尚未完全纳入现有物理框架的相互作用,其与量子凝聚态的耦合机制是什么?”
“即使理论上可行,如何在宏观尺度制备和维持这种凝聚态?”
质疑声此起彼伏,陈星有些招架不住,但眼神中的光芒并未熄灭。
“另一种思路,”一位研究生物矿化和极端环境微生物的专家插言,“我们可以向自然界学习。某些深海细菌可以利用地磁场的能量,一些古菌的细胞壁结构异常稳定,甚至能耐受强烈的辐射。我们是否可以筛选或基因改造出某种微生物,使其能够合成一种特殊的、具备能量导性的生物晶体?这种晶体作为‘硬件’,承载我们设计的‘信息编码软件’?”
“生物路径的稳定性、可控性和规模化生产是巨大挑战。”另一位合成生物学家指出,“而且,将希望寄托于生命体的变异和进化,时间尺度上我们可能等不起。”
林夕静静地听着,没有轻易否定任何一条路径。她知道,在探索未知时,最危险的不是想法荒谬,而是思维僵化。
“陈研究员提出的量子凝聚态路径,虽然挑战巨大,但代表了最前沿的探索方向。王教授,请您牵头,组织理论物理和量子信息团队,对‘灵能bEc’的可行性进行深度建模和模拟计算,我们需要先在数学上证明其存在可能性。”
“生物晶体路径同样有价值。李教授,麻烦您带领团队,立即启动对全球极端环境样本,特别是那些已知存在灵能异常区域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寻找任何可能具备能量信息承载潜力的天然生物或矿物材料。”
“同时,”林夕目光转向信息工程专家,“我们需要独立于载体物理形态,先尝试构建‘生命信息编码’的理论模型和‘编译’规则。如何将昆仑之环的成功经验,抽象成一套可移植的‘代码’?”
多条技术路径并进的策略被确定下来。项目组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开始全速运转。
理论组在陈星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在数学上遇到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描述灵能与量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方程组复杂到令人绝望,且缺乏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一次次陷入混沌。而生物组从各地采集回的样本,虽然发现了几种对灵能表现出微弱感应的特殊微生物和矿物晶体,但其承载和传递信息的效率低得可怜,距离实用标准遥不可及。
几天过去,项目进展微乎其微,一种焦躁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在团队中蔓延。
羊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他没有直接干预研究,而是安排了一次短暂的团队建设活动——组织核心成员参观风域湖基地的原始生态保护区,那里是“生命织锦”理论最初的萌芽地。
行走在苍翠欲滴的林木之间,感受着脚下松软的泥土和空气中浓郁的生命气息,林夕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她蹲下身,仔细观察着一片苔藓,它们紧紧依附在岩石表面,看似脆弱,却能在严酷的环境中存活,甚至能缓慢地分解岩石,改变环境。
“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创造’全新的载体了?”林夕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身边的羊羽和陈星。“风域湖,昆仑……‘生命织锦’的强大,在于它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与共生。我们是否忽略了那些已经存在,并且与灵能场天然亲和的东西?”
她的目光掠过湖面,望向更远处基地边缘的那些实验性灵能作物,它们的长势明显优于普通区域。她又想起在昆仑,那些被“编码”后,生命力变得异常顽强的雪线植物。
“也许,‘信息载体’并非某种需要我们从无到有、凭空创造出来的奇异物质。”林夕的眼神越来越亮,“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某种我们司空见惯,但其更深层潜力尚未被发掘的‘普通’物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创造载体,而是‘唤醒’载体固有的、与灵能共鸣的潜力,并找到将‘编码’精准‘写入’的方法。”
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陈星脑中的迷雾!“林政委,您的意思是……我们或许不需要追求那种绝对稳定、完美的‘惰性’载体,而是可以利用物质与灵能场相互作用后产生的‘非线性响应’?就像……就像某些半导体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会从绝缘态变为导态?”
“没错!”林夕站起身,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生命本身,就是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完美承载信息的‘死物’,但或许,真正的突破口在于利用物质的‘活性’——一种受控的、可引导的、对灵能敏感的‘活性’!这种活性不一定来自生命体,可能来自物质本身的某种量子特性或宏观量子效应!”
一个新的、融合了生物路径与量子路径的思路逐渐清晰:寻找一种具备“灵能响应活性”的基础材料,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晶体,也可能是一种复合材料,当其处于特定的能量场中时,其物理性质如导电性、介电常数、晶格振动频率会发生剧烈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可逆且可控的。然后,通过精密的能量束比如高度聚焦的、承载了特定编码的“烛龙”激光的衍生技术或场效应,将“生命信息模式”像刻录光盘一样,“写入”这种材料的活性状态中,使其永久或半永久地保持这种携带信息的“亚稳态”。
这个思路将问题分解了:寻找合适的“活性基质材料”,研究稳定产生和控制“灵能激发场”的技术,开发“信息写入”的工艺。
研究方向调整后,进展开始加速。材料团队不再执着于寻找完美的天然载体,转而利用基地的尖端设备,尝试人工合成各种可能的“活性基质”。他们尝试了掺杂了稀有灵能同位素的特殊陶瓷,尝试了具有奇异电子能带的拓扑绝缘体,尝试了基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复合灵敏材料……
与此同时,理论组不再死磕完整的“灵能bEc”理论,而是集中精力,与信息工程组合作,基于昆仑之环的海量数据,尝试构建简化的“生命信息编码”模型。他们将复杂的能量场波动,分解成不同的“频率”、“振幅”和“相位”组合,试图找到其中与防御、调和、伪装等特定功能对应的“特征码”。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且反复试错的过程。实验室的灯火彻夜不熄,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声从未间断。
转机出现在一个凌晨。负责监测一批新型“钇钡铜氧—灵能同位素复合陶瓷”样本的研究员,在对其进行常规灵能场辐照时,发现了一组异常数据。当辐照场的频率调整到某个极其狭窄的特定波段时,样本的电阻率瞬间下降了六个数量级,同时对外部灵能场的“吸附”和“调制”效应增强了近百倍!并且,当撤去辐照场后,这种“超导—灵敏”状态竟然维持了长达数分钟才缓慢衰减!
“阈值行为!这是典型的非线性阈值行为!”得到消息的陈星几乎是冲进了实验室,他看着那重复出现的异常数据峰值,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们找到了!这种复合材料,就是我们要找的‘活性基质’!那个特定的辐照频率,就是激活它的‘钥匙’!”
消息迅速传开,所有疲惫都被一扫而空。林夕和羊羽立刻赶到实验室。
“立刻重复实验,确认稳定性!测量所有相关参数!”
“信息工程组准备,一旦确认稳定性,立刻尝试进行初步的‘信息写入’测试!就用我们刚刚定义的那组最简单的‘强化’编码!”
“材料组,分析这种复合材料的合成工艺,找出关键控制因素,想办法延长其活性状态的维持时间!”
命令一道道下达,整个团队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随后的几个小时,好消息不断传来。实验被成功重复,稳定性得到确认。信息工程组利用精密的灵能场调制器,成功将一组代表“局部灵能场强度提升5%”的简化编码,“写入”了处于活性状态的陶瓷片。
当编码写入完成,外部激发场撤去后,研究人员们屏息凝神地监测着那片看似普通的暗灰色陶瓷片。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以陶瓷片为中心,周围约一立方米范围内的灵能场强度,真的以一种极其稳定的方式,维持在了比环境背景高出约5%的水平!并且,这种效应持续了超过半小时,才随着陶瓷片活性状态的衰减而逐渐消失。
成功了!尽管只是最初步、最微小的成功,但它证明了“信息载体”路线的可行性!他们找到了一种可以人为“编程”的、能够影响现实能量场的介质!
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是突破漫长黑暗后见到第一缕曙光时的狂喜。
林夕紧紧握着那片已经恢复普通的陶瓷片,指尖能感受到一丝残留的、温润的能量感。她看向羊羽,在他眼中也看到了同样的激动与如释重负。
“这只是第一步。”林夕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但却充满了力量,“我们找到了‘纸’和‘笔’,接下来,是要学会书写更复杂的‘文章’,并且让这篇文章存续的时间更长,影响的范围更广。”
羊羽重重地点头:“我立刻向最高指挥部汇报初步进展。有了这个突破口,我相信,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们倾斜!”
就在风域湖基地沉浸在突破的喜悦中时,远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同步轨道上,一颗隶属于“天地一体化雷达灵能侦测系统”的新型监测卫星,其高灵敏度灵能探测模块的示数,出现了一次极其短暂、微弱到几乎被系统自身噪声淹没的异常波动。
波动的特征,与数据库中那个最高优先级的威胁识别模板,存在千分之三的相似度。
按照预设逻辑,此次事件因信噪比过低、持续时间过短,未被触发最高警报,但一条标记为“低置信度异常事件”的记录,被自动生成,并加密传输至“星脑”核心数据库,等待更深度的、非实时的相关性分析。
深空的沉默,似乎并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