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创投那笔数额惊人的资金,如同注入庞大引擎的一剂超强推进剂,瞬间点燃了激波风洞项目沉寂许久的潜能。合同签署的墨迹仿佛还带着滚烫的温度,整个风洞基地已然轰然运转起来,释放出令人心悸的效率。
曾经空旷的装配大厅,如今被巨大的金属构件彻底占据。天车低沉的嗡鸣成为永恒的背景音,粗壮的钢缆紧绷如弓弦,将那些闪烁着冷硬光泽、结构精密的试验段核心部件——喷管、试验舱、扩压器——缓缓吊起,精准地安置在预定的基座上。每一次沉重的金属撞击声,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上,那是进度在轰鸣着前进的鼓点。焊接的弧光此起彼伏,刺眼的白芒短暂地撕裂空间,随即留下青烟和灼热的气息。巨大的螺栓被液压扳手拧紧时发出的尖锐嘶鸣,尖锐得足以刺穿耳膜。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冷却液、新喷防锈漆和金属被高速切削后产生的特有焦糊气味,浓烈得化不开,这是属于工业建设的、充满力量感的交响。
工程师们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高效而沉默地运转着。他们或蜷缩在狭窄的设备间隙,借助头灯的光束,眯着眼核对图纸上细如发丝的标注;或围聚在控制台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的数据映亮他们专注而略显疲惫的脸庞。争论是常态,技术细节的碰撞在每一个角落发生,声音沙哑却异常执着。一个参数被反复推敲,一根线路被再三确认,一个微小的接口公差被锱铢必较。汗水浸透了工装的后背,在安全帽下沿凝成细小的水珠滚落。时间不再是按天计算,而是精确到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海纳的资金不仅带来了设备和材料,更带来了“只争朝夕”的死命令。项目总师吴涛的声音早已嘶哑,但他每天依旧像钉在指挥部里一样,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墙上的巨型进度表,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绿标记,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跟产加工”这四个字,在巨大的资金和严苛的时间表双重压力下,被赋予了近乎极限的含义。几个核心部件的供应商,生产线几乎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风洞试验室派驻的监造工程师,直接在工厂车间里搭起了行军床。图纸上任何微小的疑问,都必须当场解决,没有“明天再说”的余地。电话、视频会议、加密邮件在深夜依旧闪烁不停,跨越时区,跨越地域,只为确保加工精度丝毫不差,交货时间分秒不误。
安装、调试、联调……这些环节如同环环相扣的精密链条,在近乎疯狂的速度下被强行推进。一个试验段刚完成主体安装,负责测控系统的工程师就带着铺天盖地的线缆涌了进来。这边还在进行气密性测试,那边控制软件的模拟调试已经在隔壁的控制室同步展开。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某个传感器信号漂移,某处液压回路出现微小渗漏,控制算法在高压下出现未曾预料的震荡……每一次故障排查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工程师们熬红了眼,在巨大的设备间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线缆中寻找那根“捣乱”的神经。反复的联调更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全系统启动的轰鸣,都伴随着无数颗悬到嗓子眼的心。数据被一遍遍采集、分析、比对、修正。直到某一天深夜,当一组关键的气动参数在屏幕上稳定地落在预设的绿色区间内,整个控制室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疲惫却无比兴奋的低吼。技术指标,终于达到了设计之初瞄准的世界先进水平。汗水砸在控制台上,无声地裂开一小片深色。
真正的考验,终于来临。首次型号试验。目标直指国家激光武器项目那如同跗骨之蛆般存在的三大“死结”:材料在超高能激光轰击下的烧蚀耐受极限;庞大系统如何塞进实战平台的小型化瓶颈;以及激光发射瞬间自身产生的狂暴电磁干扰如何克服。
试验大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的铅块。巨大的激波风洞主体,此刻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巨兽,而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洪荒凶兽,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压。粗壮的管道和复杂的阀门网络在灯光下反射着幽冷的光。试验舱的观察窗厚得令人窒息,后面连接着的是这次试验的主角——一块经过特殊表面处理、承载着无数材料科学家心血的方形合金靶板。靶板旁,精密的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阵列,如同手术刀般对准了目标区域。
“各单元报告状态!”总控台前,项目总师吴涛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出,带着金属摩擦般的沙哑,穿透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主驱动段压力稳定,蓄能完成!”
“试验舱真空度达标!”
“激光器阵列预热完毕,能量输出稳定!”
“高速摄影系统就绪!”
“数据采集系统全通道开启!”
……
一连串急促而清晰的确认声从各个角落的通讯器里蹦出来,敲打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上。羊羽站在老吴侧后方稍远一点的控制台旁,他的位置能清晰看到所有关键参数的屏幕。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按在冰冷的金属台面上,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掌心却是一片滑腻的冷汗。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撞击,每一次搏动都牵扯着紧绷的神经。目光死死锁住主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
“试验启动,三、二、一……发射!”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只有风洞驱动段深处传来一声沉闷到足以撼动五脏六腑的“嗡——隆!”,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咆哮。紧接着,一道难以用肉眼捕捉的、蕴含着恐怖动能的激波,被压缩空气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推动着,瞬间贯穿了长长的管道,狠狠撞入试验舱!
几乎就在激波抵达的同一毫秒,舱内安置的强激光器阵列骤然点亮!那不是柔和的光线,而是一束凝聚到极致、狂暴得仿佛要撕裂空间的纯白色能量!它以光速迸发,精准地轰击在激波流场中剧烈震荡的靶板中心!
“轰——!”
一声沉闷的爆鸣,即便隔着厚重的观察窗和吸音材料,依然清晰地传入控制室。这并非爆炸,而是高能激光与激波流场、与靶材瞬间作用产生的能量释放!
主屏幕上,代表激光能量的曲线瞬间冲上令人心悸的峰值!代表靶材烧蚀速率的红色曲线疯狂上窜,但仅仅维持了不到半秒,便如同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猛地拐头向下,稳稳地回落并维持在一个远低于警戒阈值的绿色区间内!代表激光器内部关键元件温度、抗干扰回路稳定性的所有曲线,在经历了一波剧烈的震荡后,竟然都奇迹般地迅速平复下来!
“烧蚀速率……稳定!低于预期值25%!”
“小型化激光器阵列核心温度……回落!稳定在安全区!”
“抗干扰回路……成功抑制!自洽电磁场建立!信号清晰度……达标!”
“成功了!三大指标……全部达标!全部达标!”
负责监测不同分系统的工程师们,声音从最初的难以置信的喃喃,迅速变成了狂喜的嘶吼,在控制室里炸开!数据屏幕上,象征着“理想值”的那条细细的绿色虚线,被代表着实际结果的、坚定而饱满的蓝色曲线紧紧贴合,甚至在某些点上,蓝色曲线微微探入绿色虚线下方!
羊羽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控制室沸腾的空气都吸进肺里。一股滚烫的热流从心底直冲头顶,眼前竟有些模糊。他死死盯着那条倔强的蓝色曲线,盯着它稳稳地“咬”在理想值的下方。成功了!那三个如同梦魇般缠绕了项目组无数个日夜的“死结”,竟然在这一声激波的咆哮和一道激光的怒吼中,被硬生生地、近乎完美地……冲开了!为千瓦级强激光武器通向实战的最后一道雄关,轰开了一条坦途!
巨大的喜悦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控制室。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安全帽都撞到了天花板的管线;有人用力拍打着控制台,手掌通红也浑然不觉;有人摘下眼镜,胡乱地抹着眼角。总师吴涛紧绷如岩石般的肩膀终于垮塌下来,他重重地坐回椅子,长长地、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明显的颤抖。他拿起通讯器,声音低沉而缓慢,却蕴含着千钧之力:“报告指挥部,‘破冰’试验……圆满成功。三大技术瓶颈……突破!重复,瓶颈突破!”
在遥远的西南某地,另一处国家大型激波风洞项目现场,因那场大地震,雄伟的厂房和试验大厅全部损坏塌陷,地震后只剩下裸露的、被撕裂的地基和横七竖八散落在地的钢筋骨架。恢复建设艰难重重,几台大型挖掘机和吊车孤零零地停在泥泞不堪的工地边缘,驾驶室里空无一人。雨水在巨大的基坑里积成了浑浊的池塘,倒映着铅灰色的、压抑的天空。临时搭建的工程指挥部板房里,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项目负责人卢岸,头发仿佛一夜之间白了大半,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狼藉,手里捏着的一份紧急型号任务需求清单,纸张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揉搓得卷曲发毛。
“……风域湖畔那边……听说已经跑起来了?”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沉寂,是负责结构的副总工。
卢岸没有回头,只是肩膀微微塌了一下,发出一声沉重到极点的叹息:“何止是跑起来……刚收到消息,他们首次型号试验,成了。激光武器那三个老大难,一口气全给解决了。”
房间里一片死寂,只剩下外面雨水敲打铁皮屋顶的单调声响,噼啪作响,敲得人心烦意乱。
“我们这里……”副总工的声音干涩,“光是清理场地、重新加固地基、等新的设计抗震评估批下来……最快也得一年半。厂房封顶、设备进场安装调试……没有两年,想都别想。”
卢岸猛地转过身,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不甘、焦虑和一种近乎绝望的紧迫感。他扬了扬手中那份厚厚的清单,纸张发出哗啦的脆响:“两年!你看看这些!新型高超音速的各种型号的气动热试验、下一代空天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验证、还有几个重点型号的关键气动数据……全都在排队!都在眼巴巴地等!等我们这口‘锅’!可我们现在……”他颓然地放下手,那份清单沉重地拍在桌子上,“连个灶台都没搭起来!只能看着人家锅里热气腾腾!我们拿什么去争?拿什么去抢时间?!”
副总工沉默着,目光扫过桌上另一份简报,标题赫然是《风域湖畔超高速激波风洞关键技术突破及试验能力通告》。简报下方,那行“材料烧蚀、小型化、抗干扰三大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文字,此刻显得无比刺眼。他拿起桌上的搪瓷缸,里面是早已凉透的浓茶,狠狠灌了一大口,苦涩的味道直冲喉咙,却压不住心底那份火烧火燎的焦灼和无可奈何的颓丧。
“等吧……”他放下缸子,声音像是砂纸磨过木头,“除了等,还能怎样?希望风域那边……能漏点汤出来吧。”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嘴里发苦。
曾经空旷的装配大厅,如今被巨大的金属构件彻底占据。天车低沉的嗡鸣成为永恒的背景音,粗壮的钢缆紧绷如弓弦,将那些闪烁着冷硬光泽、结构精密的试验段核心部件——喷管、试验舱、扩压器——缓缓吊起,精准地安置在预定的基座上。每一次沉重的金属撞击声,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上,那是进度在轰鸣着前进的鼓点。焊接的弧光此起彼伏,刺眼的白芒短暂地撕裂空间,随即留下青烟和灼热的气息。巨大的螺栓被液压扳手拧紧时发出的尖锐嘶鸣,尖锐得足以刺穿耳膜。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冷却液、新喷防锈漆和金属被高速切削后产生的特有焦糊气味,浓烈得化不开,这是属于工业建设的、充满力量感的交响。
工程师们如同精密仪器上的齿轮,高效而沉默地运转着。他们或蜷缩在狭窄的设备间隙,借助头灯的光束,眯着眼核对图纸上细如发丝的标注;或围聚在控制台前,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的数据映亮他们专注而略显疲惫的脸庞。争论是常态,技术细节的碰撞在每一个角落发生,声音沙哑却异常执着。一个参数被反复推敲,一根线路被再三确认,一个微小的接口公差被锱铢必较。汗水浸透了工装的后背,在安全帽下沿凝成细小的水珠滚落。时间不再是按天计算,而是精确到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海纳的资金不仅带来了设备和材料,更带来了“只争朝夕”的死命令。项目总师吴涛的声音早已嘶哑,但他每天依旧像钉在指挥部里一样,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墙上的巨型进度表,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绿标记,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跟产加工”这四个字,在巨大的资金和严苛的时间表双重压力下,被赋予了近乎极限的含义。几个核心部件的供应商,生产线几乎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风洞试验室派驻的监造工程师,直接在工厂车间里搭起了行军床。图纸上任何微小的疑问,都必须当场解决,没有“明天再说”的余地。电话、视频会议、加密邮件在深夜依旧闪烁不停,跨越时区,跨越地域,只为确保加工精度丝毫不差,交货时间分秒不误。
安装、调试、联调……这些环节如同环环相扣的精密链条,在近乎疯狂的速度下被强行推进。一个试验段刚完成主体安装,负责测控系统的工程师就带着铺天盖地的线缆涌了进来。这边还在进行气密性测试,那边控制软件的模拟调试已经在隔壁的控制室同步展开。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某个传感器信号漂移,某处液压回路出现微小渗漏,控制算法在高压下出现未曾预料的震荡……每一次故障排查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工程师们熬红了眼,在巨大的设备间穿梭,在错综复杂的线缆中寻找那根“捣乱”的神经。反复的联调更是家常便饭,每一次全系统启动的轰鸣,都伴随着无数颗悬到嗓子眼的心。数据被一遍遍采集、分析、比对、修正。直到某一天深夜,当一组关键的气动参数在屏幕上稳定地落在预设的绿色区间内,整个控制室爆发出一阵压抑已久的、疲惫却无比兴奋的低吼。技术指标,终于达到了设计之初瞄准的世界先进水平。汗水砸在控制台上,无声地裂开一小片深色。
真正的考验,终于来临。首次型号试验。目标直指国家激光武器项目那如同跗骨之蛆般存在的三大“死结”:材料在超高能激光轰击下的烧蚀耐受极限;庞大系统如何塞进实战平台的小型化瓶颈;以及激光发射瞬间自身产生的狂暴电磁干扰如何克服。
试验大厅的气氛凝重得如同冻结的铅块。巨大的激波风洞主体,此刻不再是冰冷的钢铁巨兽,而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洪荒凶兽,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威压。粗壮的管道和复杂的阀门网络在灯光下反射着幽冷的光。试验舱的观察窗厚得令人窒息,后面连接着的是这次试验的主角——一块经过特殊表面处理、承载着无数材料科学家心血的方形合金靶板。靶板旁,精密的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阵列,如同手术刀般对准了目标区域。
“各单元报告状态!”总控台前,项目总师吴涛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出,带着金属摩擦般的沙哑,穿透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主驱动段压力稳定,蓄能完成!”
“试验舱真空度达标!”
“激光器阵列预热完毕,能量输出稳定!”
“高速摄影系统就绪!”
“数据采集系统全通道开启!”
……
一连串急促而清晰的确认声从各个角落的通讯器里蹦出来,敲打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上。羊羽站在老吴侧后方稍远一点的控制台旁,他的位置能清晰看到所有关键参数的屏幕。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按在冰冷的金属台面上,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掌心却是一片滑腻的冷汗。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撞击,每一次搏动都牵扯着紧绷的神经。目光死死锁住主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
“试验启动,三、二、一……发射!”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只有风洞驱动段深处传来一声沉闷到足以撼动五脏六腑的“嗡——隆!”,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咆哮。紧接着,一道难以用肉眼捕捉的、蕴含着恐怖动能的激波,被压缩空气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推动着,瞬间贯穿了长长的管道,狠狠撞入试验舱!
几乎就在激波抵达的同一毫秒,舱内安置的强激光器阵列骤然点亮!那不是柔和的光线,而是一束凝聚到极致、狂暴得仿佛要撕裂空间的纯白色能量!它以光速迸发,精准地轰击在激波流场中剧烈震荡的靶板中心!
“轰——!”
一声沉闷的爆鸣,即便隔着厚重的观察窗和吸音材料,依然清晰地传入控制室。这并非爆炸,而是高能激光与激波流场、与靶材瞬间作用产生的能量释放!
主屏幕上,代表激光能量的曲线瞬间冲上令人心悸的峰值!代表靶材烧蚀速率的红色曲线疯狂上窜,但仅仅维持了不到半秒,便如同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猛地拐头向下,稳稳地回落并维持在一个远低于警戒阈值的绿色区间内!代表激光器内部关键元件温度、抗干扰回路稳定性的所有曲线,在经历了一波剧烈的震荡后,竟然都奇迹般地迅速平复下来!
“烧蚀速率……稳定!低于预期值25%!”
“小型化激光器阵列核心温度……回落!稳定在安全区!”
“抗干扰回路……成功抑制!自洽电磁场建立!信号清晰度……达标!”
“成功了!三大指标……全部达标!全部达标!”
负责监测不同分系统的工程师们,声音从最初的难以置信的喃喃,迅速变成了狂喜的嘶吼,在控制室里炸开!数据屏幕上,象征着“理想值”的那条细细的绿色虚线,被代表着实际结果的、坚定而饱满的蓝色曲线紧紧贴合,甚至在某些点上,蓝色曲线微微探入绿色虚线下方!
羊羽猛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整个控制室沸腾的空气都吸进肺里。一股滚烫的热流从心底直冲头顶,眼前竟有些模糊。他死死盯着那条倔强的蓝色曲线,盯着它稳稳地“咬”在理想值的下方。成功了!那三个如同梦魇般缠绕了项目组无数个日夜的“死结”,竟然在这一声激波的咆哮和一道激光的怒吼中,被硬生生地、近乎完美地……冲开了!为千瓦级强激光武器通向实战的最后一道雄关,轰开了一条坦途!
巨大的喜悦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控制室。有人激动地跳了起来,安全帽都撞到了天花板的管线;有人用力拍打着控制台,手掌通红也浑然不觉;有人摘下眼镜,胡乱地抹着眼角。总师吴涛紧绷如岩石般的肩膀终于垮塌下来,他重重地坐回椅子,长长地、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那气息带着明显的颤抖。他拿起通讯器,声音低沉而缓慢,却蕴含着千钧之力:“报告指挥部,‘破冰’试验……圆满成功。三大技术瓶颈……突破!重复,瓶颈突破!”
在遥远的西南某地,另一处国家大型激波风洞项目现场,因那场大地震,雄伟的厂房和试验大厅全部损坏塌陷,地震后只剩下裸露的、被撕裂的地基和横七竖八散落在地的钢筋骨架。恢复建设艰难重重,几台大型挖掘机和吊车孤零零地停在泥泞不堪的工地边缘,驾驶室里空无一人。雨水在巨大的基坑里积成了浑浊的池塘,倒映着铅灰色的、压抑的天空。临时搭建的工程指挥部板房里,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项目负责人卢岸,头发仿佛一夜之间白了大半,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那片狼藉,手里捏着的一份紧急型号任务需求清单,纸张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揉搓得卷曲发毛。
“……风域湖畔那边……听说已经跑起来了?”一个沙哑的声音打破沉寂,是负责结构的副总工。
卢岸没有回头,只是肩膀微微塌了一下,发出一声沉重到极点的叹息:“何止是跑起来……刚收到消息,他们首次型号试验,成了。激光武器那三个老大难,一口气全给解决了。”
房间里一片死寂,只剩下外面雨水敲打铁皮屋顶的单调声响,噼啪作响,敲得人心烦意乱。
“我们这里……”副总工的声音干涩,“光是清理场地、重新加固地基、等新的设计抗震评估批下来……最快也得一年半。厂房封顶、设备进场安装调试……没有两年,想都别想。”
卢岸猛地转过身,布满红血丝的眼睛里充满了不甘、焦虑和一种近乎绝望的紧迫感。他扬了扬手中那份厚厚的清单,纸张发出哗啦的脆响:“两年!你看看这些!新型高超音速的各种型号的气动热试验、下一代空天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验证、还有几个重点型号的关键气动数据……全都在排队!都在眼巴巴地等!等我们这口‘锅’!可我们现在……”他颓然地放下手,那份清单沉重地拍在桌子上,“连个灶台都没搭起来!只能看着人家锅里热气腾腾!我们拿什么去争?拿什么去抢时间?!”
副总工沉默着,目光扫过桌上另一份简报,标题赫然是《风域湖畔超高速激波风洞关键技术突破及试验能力通告》。简报下方,那行“材料烧蚀、小型化、抗干扰三大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文字,此刻显得无比刺眼。他拿起桌上的搪瓷缸,里面是早已凉透的浓茶,狠狠灌了一大口,苦涩的味道直冲喉咙,却压不住心底那份火烧火燎的焦灼和无可奈何的颓丧。
“等吧……”他放下缸子,声音像是砂纸磨过木头,“除了等,还能怎样?希望风域那边……能漏点汤出来吧。”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觉得嘴里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