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频段扫描启动后的四十八小时,是陈醒科研生涯中最为煎熬,也最为专注的四十八小时。庞大的“曦和”探测器如同一头苏醒的巨兽,以前所未有的“胃口”吞噬着来自宇宙和地壳深处、跨越巨大能量范围的各类信号。数据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入存储阵列,其总量远超平时数周甚至数月采集的数据。
陈醒几乎没有合眼,时刻监控着数据采集系统的状态,确保每一个通道都在正常工作,没有出现溢出或错误。他像守护着脆弱火种的原始人,生怕这最后的希望之火在寒风中熄灭。
维护窗口期结束,探测器恢复正常的中微子观测模式。而陈醒的面前,则堆积起一片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海洋—— petabytes 级别的原始数据,涵盖了从极低频的无线电噪声到高能伽马射线边缘的广阔能谱。
接下来的任务,是“淘金”。他要从这片充斥着已知物理过程本底噪声的海洋中,筛选出与那七个“幽灵信号”可能相关的“前兆”。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他首先根据那七个主信号精确的时间戳,从全频段数据中提取出相应的“时间切片”——在主信号出现前约十分钟到出现后约一分钟的所有频段数据。然后,他需要在这些时间切片内,寻找任何异常的、非随机的、并且与主信号存在潜在关联的波动。
工作量是天文数字。即使动用了申请到的超算资源,分析进程也异常缓慢。他设计了复杂的并行处理流程,将数据分割成无数个小块,分别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自相关分析、异常点检测等多种算法处理,然后再将结果汇总、比对。
最初的几天,结果令人沮丧。在各个能段,他都发现了大量的“异常”波动,但绝大多数都很容易识别为已知的来源——来自地面的无线电广播泄漏、探测器内部电子元件的热噪声、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他如同一个考古学家,首先要清理掉覆盖在遗址之上的层层现代垃圾。
李振国偶尔会过来看看,看着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频谱图和一堆堆被标记为“已排除”的假信号,只是默默地给他换上一杯热水,摇摇头离开。虽然没有明说,但那眼神里的意思很明显:早就告诉过你,这太困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陈醒没有气馁。他深知,如果“前兆”那么容易找到,它早就被发现了。他必须要有耐心,有更精巧的方法。
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七个主信号出现前的最后几秒钟,特别是那个疑似“前兆”抖动出现的千分之二秒窗口。他将这个微小时间窗口内、所有频段的数据进行了超精细的放大和联合分析,寻找任何跨频段的“协同”变化。
一天深夜,当超算中心发来又一批处理结果时,陈醒正就着冷掉的咖啡啃着压缩饼干。他习惯性地打开汇总报告,目光疲惫地扫过那些代表着“无显着发现”的统计图表。
突然,他的目光在一个极其偏僻的能段区域顿住了。
那是一个能量极低的频段,远低于“曦和”探测器常规关注的范畴,通常被认为是纯粹的电子学噪声区,信号强度微弱到几乎与探测器的本底无法区分。然而,在七个主信号出现前约千分之二秒的精确时刻,在这个低频区域的特定窄带上,分析算法标记出了一个极其微弱的、但统计上似乎存在“相干性”的能量抬升!
这个抬升的幅度,比主信号还要微弱几十倍,持续时间极短,不到百万分之一秒!如果不是他进行了这种极端精细的、针对特定时间点的联合分析,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陈醒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他放下饼干,坐直身体,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调出原始数据流,亲自进行最底层的信号处理,排除任何可能的算法误差。
一次,两次,三次……
不同的滤波参数,不同的基线扣除方法……
那个微弱到极点的相干性信号,顽强地存在着!它在七个时间切片中的五个里面,都清晰可辨!(另外两个时间切片,可能因为瞬时噪声过高而被淹没)。
这……这难道就是……
他强迫自己冷静,进行最严格的检验。他随机选取了探测器正常运行期间、没有任何“幽灵信号”出现的其他几百个时间点,对同样的低频窄带进行完全相同的分析。
结果:没有任何类似的相干性信号出现。那个信号,只与“幽灵信号”的出现存在关联!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进行了“盲分析”。他将包含真实信号和大量随机时间点的数据混合,交由另一个完全不懂物理背景的程序员编写的脚本进行搜索。脚本准确地在五个真实信号对应的时间点,标记出了这个低频相干性信号,而在随机时间点则一无所获。
概率!他需要计算随机噪声产生这种关联的概率!
他调动了超算资源,进行了数万次的蒙特卡洛模拟。结果出来时,他几乎停止了呼吸——
p值小于 10^-6 !
这意味着,随机涨落产生这种关联的可能性,低于百万分之一!
这不是偶然!
这绝不是偶然!
那个存在于极低频段的、持续时间极短的相干性信号,就是“幽灵信号”的“前兆”!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是那个神秘信使在正式敲门之前,在另一个维度上轻轻叩响的门铃!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同暖流,瞬间冲遍了他的四肢百骸,连日来的疲惫、焦虑、压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靠在椅背上,仰头望着主控室冰冷的天花板,眼眶竟然有些湿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质疑、所有的赌上一切的冒险,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他不仅确认了“幽灵信号”不是偶然,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预测它的道路!通过监测这个极其微弱的低频相干性“前兆”,他们可以在千分之二秒后,精准地期待“幽灵信号”的到来!
这不仅仅是重复性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更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这个信号!他们可以在信号到来时,调动所有设备进行最精细的测量,可以调整探测器的运行模式以捕获更多信息,甚至可以尝试进行一些主动的“干预”实验!
陈醒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他立刻开始着手撰写一份极其严谨的、数据驱动的分析报告。他没有提及任何“灵子”之类的宏大概念,而是完全专注于现象本身:
发现: 在“曦和”探测器极低频段(具体频段参数),识别出一种与已知“异常信号”(E-742 keV)存在强关联(p < 10^-6)的微秒级相干性“前兆”信号。
特征: 描述了该“前兆”信号的精确能段、时间结构、与主信号的时间差、以及在七个已确认事件中的出现率(5/7)。
预测价值: 明确指出了该“前兆”信号可用于对主信号进行高置信度的短期(毫秒级)预测。
后续建议: 建议立即基于此发现,建立实时“前兆”监测与预警系统,并规划下一阶段的针对性观测实验。
报告完成后,他首先发给了赵教授和李振国。
半小时后,赵教授和李振国几乎是同时冲进了主控室。赵教授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报告,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电,紧紧盯着陈醒:“小陈!这……这数据核实过了吗?确定吗?!”
“赵教授,所有分析流程和数据都在这里,我反复核验过很多遍了,也进行了盲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p值小于百万分之一。”陈醒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振国则是一把抓住陈醒的肩膀,用力晃了晃,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好小子!真有你的!全频段扫描!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这下看谁还敢说我们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赵教授深吸了几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走到主控台前,亲自调阅了部分关键数据和处理过程,仔细查看着。良久,他抬起头,看向陈醒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那是一种混合着震惊、赞赏和如释重负的复杂情绪。
“立刻!立刻按照陈醒的建议,搭建实时预警系统!”赵教授对李振国下令,语气斩钉截铁,“所需资源,项目组全力保障!王主任那边,我去说!”
他转向陈醒,用力拍了拍他的手臂,声音有些哽咽:“小陈……辛苦了!你……你做到了!”
这一刻,陈醒知道,他赢了。不是赢了某个人,而是赢得了数据的认可,赢得了通往真相下一道关卡的钥匙。
他看向主控室中央的全息投影,那片由中微子数据构成的星云依旧在旋转。
但现在,他知道,在这片星云的背景深处,除了中微子,还流淌着一种更加神秘、更加基本的“讯息”。而他,已经捕捉到了解读这讯息的第一个密码。
确认,这不是偶然。
一个新的时代,或许真的即将在他手中开启。
陈醒几乎没有合眼,时刻监控着数据采集系统的状态,确保每一个通道都在正常工作,没有出现溢出或错误。他像守护着脆弱火种的原始人,生怕这最后的希望之火在寒风中熄灭。
维护窗口期结束,探测器恢复正常的中微子观测模式。而陈醒的面前,则堆积起一片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海洋—— petabytes 级别的原始数据,涵盖了从极低频的无线电噪声到高能伽马射线边缘的广阔能谱。
接下来的任务,是“淘金”。他要从这片充斥着已知物理过程本底噪声的海洋中,筛选出与那七个“幽灵信号”可能相关的“前兆”。
这无疑是大海捞针。他首先根据那七个主信号精确的时间戳,从全频段数据中提取出相应的“时间切片”——在主信号出现前约十分钟到出现后约一分钟的所有频段数据。然后,他需要在这些时间切片内,寻找任何异常的、非随机的、并且与主信号存在潜在关联的波动。
工作量是天文数字。即使动用了申请到的超算资源,分析进程也异常缓慢。他设计了复杂的并行处理流程,将数据分割成无数个小块,分别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自相关分析、异常点检测等多种算法处理,然后再将结果汇总、比对。
最初的几天,结果令人沮丧。在各个能段,他都发现了大量的“异常”波动,但绝大多数都很容易识别为已知的来源——来自地面的无线电广播泄漏、探测器内部电子元件的热噪声、宇宙线在大气中产生的次级粒子……他如同一个考古学家,首先要清理掉覆盖在遗址之上的层层现代垃圾。
李振国偶尔会过来看看,看着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频谱图和一堆堆被标记为“已排除”的假信号,只是默默地给他换上一杯热水,摇摇头离开。虽然没有明说,但那眼神里的意思很明显:早就告诉过你,这太困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陈醒没有气馁。他深知,如果“前兆”那么容易找到,它早就被发现了。他必须要有耐心,有更精巧的方法。
他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七个主信号出现前的最后几秒钟,特别是那个疑似“前兆”抖动出现的千分之二秒窗口。他将这个微小时间窗口内、所有频段的数据进行了超精细的放大和联合分析,寻找任何跨频段的“协同”变化。
一天深夜,当超算中心发来又一批处理结果时,陈醒正就着冷掉的咖啡啃着压缩饼干。他习惯性地打开汇总报告,目光疲惫地扫过那些代表着“无显着发现”的统计图表。
突然,他的目光在一个极其偏僻的能段区域顿住了。
那是一个能量极低的频段,远低于“曦和”探测器常规关注的范畴,通常被认为是纯粹的电子学噪声区,信号强度微弱到几乎与探测器的本底无法区分。然而,在七个主信号出现前约千分之二秒的精确时刻,在这个低频区域的特定窄带上,分析算法标记出了一个极其微弱的、但统计上似乎存在“相干性”的能量抬升!
这个抬升的幅度,比主信号还要微弱几十倍,持续时间极短,不到百万分之一秒!如果不是他进行了这种极端精细的、针对特定时间点的联合分析,根本不可能被发现!
陈醒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他放下饼干,坐直身体,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调出原始数据流,亲自进行最底层的信号处理,排除任何可能的算法误差。
一次,两次,三次……
不同的滤波参数,不同的基线扣除方法……
那个微弱到极点的相干性信号,顽强地存在着!它在七个时间切片中的五个里面,都清晰可辨!(另外两个时间切片,可能因为瞬时噪声过高而被淹没)。
这……这难道就是……
他强迫自己冷静,进行最严格的检验。他随机选取了探测器正常运行期间、没有任何“幽灵信号”出现的其他几百个时间点,对同样的低频窄带进行完全相同的分析。
结果:没有任何类似的相干性信号出现。那个信号,只与“幽灵信号”的出现存在关联!
为了进一步确认,他进行了“盲分析”。他将包含真实信号和大量随机时间点的数据混合,交由另一个完全不懂物理背景的程序员编写的脚本进行搜索。脚本准确地在五个真实信号对应的时间点,标记出了这个低频相干性信号,而在随机时间点则一无所获。
概率!他需要计算随机噪声产生这种关联的概率!
他调动了超算资源,进行了数万次的蒙特卡洛模拟。结果出来时,他几乎停止了呼吸——
p值小于 10^-6 !
这意味着,随机涨落产生这种关联的可能性,低于百万分之一!
这不是偶然!
这绝不是偶然!
那个存在于极低频段的、持续时间极短的相干性信号,就是“幽灵信号”的“前兆”!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现象,是那个神秘信使在正式敲门之前,在另一个维度上轻轻叩响的门铃!
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同暖流,瞬间冲遍了他的四肢百骸,连日来的疲惫、焦虑、压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靠在椅背上,仰头望着主控室冰冷的天花板,眼眶竟然有些湿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质疑、所有的赌上一切的冒险,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他不仅确认了“幽灵信号”不是偶然,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条预测它的道路!通过监测这个极其微弱的低频相干性“前兆”,他们可以在千分之二秒后,精准地期待“幽灵信号”的到来!
这不仅仅是重复性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更意味着他们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这个信号!他们可以在信号到来时,调动所有设备进行最精细的测量,可以调整探测器的运行模式以捕获更多信息,甚至可以尝试进行一些主动的“干预”实验!
陈醒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他立刻开始着手撰写一份极其严谨的、数据驱动的分析报告。他没有提及任何“灵子”之类的宏大概念,而是完全专注于现象本身:
发现: 在“曦和”探测器极低频段(具体频段参数),识别出一种与已知“异常信号”(E-742 keV)存在强关联(p < 10^-6)的微秒级相干性“前兆”信号。
特征: 描述了该“前兆”信号的精确能段、时间结构、与主信号的时间差、以及在七个已确认事件中的出现率(5/7)。
预测价值: 明确指出了该“前兆”信号可用于对主信号进行高置信度的短期(毫秒级)预测。
后续建议: 建议立即基于此发现,建立实时“前兆”监测与预警系统,并规划下一阶段的针对性观测实验。
报告完成后,他首先发给了赵教授和李振国。
半小时后,赵教授和李振国几乎是同时冲进了主控室。赵教授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报告,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电,紧紧盯着陈醒:“小陈!这……这数据核实过了吗?确定吗?!”
“赵教授,所有分析流程和数据都在这里,我反复核验过很多遍了,也进行了盲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p值小于百万分之一。”陈醒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振国则是一把抓住陈醒的肩膀,用力晃了晃,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狂喜:“好小子!真有你的!全频段扫描!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这下看谁还敢说我们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赵教授深吸了几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他走到主控台前,亲自调阅了部分关键数据和处理过程,仔细查看着。良久,他抬起头,看向陈醒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那是一种混合着震惊、赞赏和如释重负的复杂情绪。
“立刻!立刻按照陈醒的建议,搭建实时预警系统!”赵教授对李振国下令,语气斩钉截铁,“所需资源,项目组全力保障!王主任那边,我去说!”
他转向陈醒,用力拍了拍他的手臂,声音有些哽咽:“小陈……辛苦了!你……你做到了!”
这一刻,陈醒知道,他赢了。不是赢了某个人,而是赢得了数据的认可,赢得了通往真相下一道关卡的钥匙。
他看向主控室中央的全息投影,那片由中微子数据构成的星云依旧在旋转。
但现在,他知道,在这片星云的背景深处,除了中微子,还流淌着一种更加神秘、更加基本的“讯息”。而他,已经捕捉到了解读这讯息的第一个密码。
确认,这不是偶然。
一个新的时代,或许真的即将在他手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