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术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如同一条奔腾的江河,在砺锋谷内浩浩荡荡地展开,无数的数据、模型、算法如同涓涓细流,汇入这知识的汪洋。而在这片繁忙与喧嚣之下,一股潜流正在悄然涌动,其源头,正是砺锋谷的两位奠基人之一,陈醒。
相较于李慕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宏观理论构建和尖端技术突破上,陈醒始终扮演着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战力、确保砺锋谷武力屏障的角色。他不仅是管理者,更是“科学修仙”理念最早期、也是最强大的践行者。在“幽凰”、“灵枢”、“织网”乃至“法术数据库”的研发过程中,他从未停止将最新的理论和工具应用于自身的修行。
然而,近几个月来,陈醒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停滞已久的修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动。他早已达到金丹期大圆满的巅峰,距离那虚无缥缈的元婴境界,看似只隔着一层薄纱,却又如同天堑。但如今,这层薄纱正在剧烈地波动,仿佛随时可能被一股来自内部的力量撕裂。
他的静室,不再是传统的蒲团香案,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尖端实验室。四壁布满了实时监测他生命体征和能量流动的传感器,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在几面光幕之上。中央是一个特制的修炼平台,整合了“灵枢”系统的部分功能,可以辅助他进行极其精密的能量操控和内环境模拟。
此刻,陈醒盘坐于平台之上,双目微阖,眉头却紧锁着。他的体内,浩瀚如海的金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搏动着,每一次搏动,都引动着周身窍穴与天地灵气的疯狂共鸣。但这共鸣,却带着一种杂乱无章、濒临失控的躁动。
“能量流紊乱度提升百分之十七,核心灵力涡旋形成概率……百分之四十三,且仍在上升。”冰冷的电子音提示着风险。
陈醒没有强行压制,而是以一种绝对理性的态度,“观察”着自身的失控前兆。他调用神识,如同操作一台精密的扫描仪,将体内每一处细微的能量变化,都转化为数据,输入到他基于自身情况建立的“个性化修炼模型”之中。
“问题不在能量积累,我的金丹早已圆满,甚至溢满。”他心中冷静地分析,“瓶颈在于‘结构’,在于从‘固态金丹’到‘能量态元婴’的相变过程,缺乏一个稳定、高效的‘过渡模型’。”
传统的元婴突破之法,典籍中描述得玄之又玄,无非是“碎丹成婴”、“神与气合”、“一点灵光化元神”,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凶险。成功率低得令人发指,多少天资卓绝之辈止步于此,甚至丹碎人亡。
但陈醒不相信这仅仅是运气和顿悟的游戏。他认为,这必然是一个符合某种物理规律的能量形态跃迁过程,只是其条件极其苛刻,过程极其复杂,以至于难以被观测和理解。
他调出了“法术数据库”中所有与能量形态转换、高密度灵能结构稳定性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近期基于共振效应反推出的部分高阶能量场约束模型。
“金丹,可以视为一个高度压缩、稳定的灵能固体内核。”
“元婴,按照描述,则是一个具备部分能量态特性、可与天地更深层次共鸣、并能承载部分神识本源的复杂结构。”
“从固态到能量态……这类似于……物质的‘升华’?但需要在一个受控的、不至于彻底溃散的环境下完成,并且要保证‘神识印记’的完整转移和承载……”
一个大胆的、前所未有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或许……我可以不追求一次性‘碎丹’的冒险。”
“是否可以尝试……分阶段、可控的‘丹壳剥离’与‘元婴雏形构建’?”
他将这个构想输入模型,开始进行推演。
“第一步,利用高度集中的神识和精确的外部灵能场辅助,在金丹表面,打开一个微小的、可控的‘能量泄流孔’。”
“第二步,引导部分液化的高纯度丹元,通过这个孔洞流出,在外界强约束场的作用下,不使其溃散,而是按照预设的‘元婴能量结构模型’,开始构建最基础的‘胚胎’。”
“第三步,同步进行‘神识迁移’,将部分核心神识本源,安全地转移到这个新构建的‘胚胎’之中,形成初步的‘神气相连’。”
“第四步,重复此过程,逐步剥离丹壳,壮大元婴胚胎,直至金丹完全转化为初生的元婴,完成最终的形态稳固……”
这个方案,将原本一步到位的、充满毁灭与新生风险的剧烈过程,拆解成了多个相对温和、可控的步骤!虽然每一步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有了干预和修正的可能!
模型推演的结果显示,理论可行!但要求对能量和神识的控制,达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微观和精确程度,并且需要一个极其稳定和强大的外部能量场进行辅助约束,其复杂程度远超“灵枢”系统。
陈醒睁开眼,目光穿透静室的墙壁,仿佛看到了实验室深处那台还在不断升级的“灵枢”主机,以及“织网”计划中用于引发共振的协同塔。
“现有的技术……还不够。”他低声自语,“需要更强的计算力来实时调整能量场,需要更稳定的环境灵能供给,或许……还需要利用到共振原理,来为‘元婴雏形’的构建提供更强大的能量基础和与天地的连接……”
他意识到,自己的突破,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对砺锋谷现有技术体系的终极考验。他的突破过程,本身就将成为“科学修仙”理论最有力、最直接的验证——证明即使是元婴天堑,也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以更安全、更可控的方式跨越!
他将自己的构想和模型数据带到了核心会议。
李慕白在仔细阅读后,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吐出一口气:“疯狂……但符合逻辑。陈醒,你这是在为自己设计一座跨越天堑的、独一无二的桥梁。”
苏青竹看着那分阶段剥离丹壳的构想,眼中异彩连连:“这……这简直像是将一颗种子,在体外先培育成幼苗,再移栽回体内生长,而非让种子直接在体内冒着风险破土!此法若成,意义非凡!”
整个砺锋谷最顶尖的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围绕陈醒的“临界突破计划”展开工作。李慕白亲自带队,优化“灵枢”系统,提升其计算精度和能量调控速度;赵铭的算法团队开始为陈醒的个性化模型编写最复杂的实时控制协议;工程团队则开始改造“共鸣大厅”,将其打造为一个能够提供超强稳定能量场和必要时引动特定环境共振的“突破舱”。
楚风等弟子虽然无法参与核心设计,但也感受到了谷内气氛的变化,那是一种混合了紧张、期待与历史使命感的凝重。他们知道,陈醒师叔/师伯,正在冲击那道无数修士梦寐以求却又望而生畏的门槛,而他所依仗的,正是他们日夜钻研的“科学”之道!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陈醒则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调整状态,他反复模拟着突破的每一个步骤,将可能出现的数万种意外情况及其应对方案都预演了无数遍,力求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这一天,他终于感觉准备就绪。所有的设备调试完成,所有的预案准备就绪,自身的状态也调整到了巅峰。
他立于改造一新的“共鸣大厅”中央,李慕白在主控台前向他点头示意,苏青竹、赵铭等核心成员各就各位,目光凝重地透过观测窗聚焦在他身上。
“临界突破计划,第一阶段,启动。”陈醒的声音通过通讯法器传出,平静无波。
强大的能量场将他笼罩,“灵枢”系统全功率运行,无数传感器将他的生命数据实时传递。
陈醒深吸一口气,闭上了双眼,全部心神沉入体内那枚已达到能量饱和、如同小型恒星般灼热搏动的金丹。
最危险、最精微的第一步——丹壳穿刺与能量泄流,开始了。
他的神识,凝聚成比发丝还要纤细千万倍的能量探针,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金丹那坚固无比的外壳,寻找着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最薄弱的“结构节点”。
整个大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历史性的一刻。陈醒的修为,正逼近那决定命运的临界点,而科学修仙的成色,也即将迎来最严峻、最辉煌的考验。
相较于李慕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宏观理论构建和尖端技术突破上,陈醒始终扮演着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战力、确保砺锋谷武力屏障的角色。他不仅是管理者,更是“科学修仙”理念最早期、也是最强大的践行者。在“幽凰”、“灵枢”、“织网”乃至“法术数据库”的研发过程中,他从未停止将最新的理论和工具应用于自身的修行。
然而,近几个月来,陈醒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停滞已久的修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动。他早已达到金丹期大圆满的巅峰,距离那虚无缥缈的元婴境界,看似只隔着一层薄纱,却又如同天堑。但如今,这层薄纱正在剧烈地波动,仿佛随时可能被一股来自内部的力量撕裂。
他的静室,不再是传统的蒲团香案,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尖端实验室。四壁布满了实时监测他生命体征和能量流动的传感器,数据如瀑布般流淌在几面光幕之上。中央是一个特制的修炼平台,整合了“灵枢”系统的部分功能,可以辅助他进行极其精密的能量操控和内环境模拟。
此刻,陈醒盘坐于平台之上,双目微阖,眉头却紧锁着。他的体内,浩瀚如海的金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搏动着,每一次搏动,都引动着周身窍穴与天地灵气的疯狂共鸣。但这共鸣,却带着一种杂乱无章、濒临失控的躁动。
“能量流紊乱度提升百分之十七,核心灵力涡旋形成概率……百分之四十三,且仍在上升。”冰冷的电子音提示着风险。
陈醒没有强行压制,而是以一种绝对理性的态度,“观察”着自身的失控前兆。他调用神识,如同操作一台精密的扫描仪,将体内每一处细微的能量变化,都转化为数据,输入到他基于自身情况建立的“个性化修炼模型”之中。
“问题不在能量积累,我的金丹早已圆满,甚至溢满。”他心中冷静地分析,“瓶颈在于‘结构’,在于从‘固态金丹’到‘能量态元婴’的相变过程,缺乏一个稳定、高效的‘过渡模型’。”
传统的元婴突破之法,典籍中描述得玄之又玄,无非是“碎丹成婴”、“神与气合”、“一点灵光化元神”,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凶险。成功率低得令人发指,多少天资卓绝之辈止步于此,甚至丹碎人亡。
但陈醒不相信这仅仅是运气和顿悟的游戏。他认为,这必然是一个符合某种物理规律的能量形态跃迁过程,只是其条件极其苛刻,过程极其复杂,以至于难以被观测和理解。
他调出了“法术数据库”中所有与能量形态转换、高密度灵能结构稳定性相关的资料,尤其是近期基于共振效应反推出的部分高阶能量场约束模型。
“金丹,可以视为一个高度压缩、稳定的灵能固体内核。”
“元婴,按照描述,则是一个具备部分能量态特性、可与天地更深层次共鸣、并能承载部分神识本源的复杂结构。”
“从固态到能量态……这类似于……物质的‘升华’?但需要在一个受控的、不至于彻底溃散的环境下完成,并且要保证‘神识印记’的完整转移和承载……”
一个大胆的、前所未有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或许……我可以不追求一次性‘碎丹’的冒险。”
“是否可以尝试……分阶段、可控的‘丹壳剥离’与‘元婴雏形构建’?”
他将这个构想输入模型,开始进行推演。
“第一步,利用高度集中的神识和精确的外部灵能场辅助,在金丹表面,打开一个微小的、可控的‘能量泄流孔’。”
“第二步,引导部分液化的高纯度丹元,通过这个孔洞流出,在外界强约束场的作用下,不使其溃散,而是按照预设的‘元婴能量结构模型’,开始构建最基础的‘胚胎’。”
“第三步,同步进行‘神识迁移’,将部分核心神识本源,安全地转移到这个新构建的‘胚胎’之中,形成初步的‘神气相连’。”
“第四步,重复此过程,逐步剥离丹壳,壮大元婴胚胎,直至金丹完全转化为初生的元婴,完成最终的形态稳固……”
这个方案,将原本一步到位的、充满毁灭与新生风险的剧烈过程,拆解成了多个相对温和、可控的步骤!虽然每一步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有了干预和修正的可能!
模型推演的结果显示,理论可行!但要求对能量和神识的控制,达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微观和精确程度,并且需要一个极其稳定和强大的外部能量场进行辅助约束,其复杂程度远超“灵枢”系统。
陈醒睁开眼,目光穿透静室的墙壁,仿佛看到了实验室深处那台还在不断升级的“灵枢”主机,以及“织网”计划中用于引发共振的协同塔。
“现有的技术……还不够。”他低声自语,“需要更强的计算力来实时调整能量场,需要更稳定的环境灵能供给,或许……还需要利用到共振原理,来为‘元婴雏形’的构建提供更强大的能量基础和与天地的连接……”
他意识到,自己的突破,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对砺锋谷现有技术体系的终极考验。他的突破过程,本身就将成为“科学修仙”理论最有力、最直接的验证——证明即使是元婴天堑,也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以更安全、更可控的方式跨越!
他将自己的构想和模型数据带到了核心会议。
李慕白在仔细阅读后,沉默了许久,才缓缓吐出一口气:“疯狂……但符合逻辑。陈醒,你这是在为自己设计一座跨越天堑的、独一无二的桥梁。”
苏青竹看着那分阶段剥离丹壳的构想,眼中异彩连连:“这……这简直像是将一颗种子,在体外先培育成幼苗,再移栽回体内生长,而非让种子直接在体内冒着风险破土!此法若成,意义非凡!”
整个砺锋谷最顶尖的力量被迅速动员起来,围绕陈醒的“临界突破计划”展开工作。李慕白亲自带队,优化“灵枢”系统,提升其计算精度和能量调控速度;赵铭的算法团队开始为陈醒的个性化模型编写最复杂的实时控制协议;工程团队则开始改造“共鸣大厅”,将其打造为一个能够提供超强稳定能量场和必要时引动特定环境共振的“突破舱”。
楚风等弟子虽然无法参与核心设计,但也感受到了谷内气氛的变化,那是一种混合了紧张、期待与历史使命感的凝重。他们知道,陈醒师叔/师伯,正在冲击那道无数修士梦寐以求却又望而生畏的门槛,而他所依仗的,正是他们日夜钻研的“科学”之道!
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陈醒则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调整状态,他反复模拟着突破的每一个步骤,将可能出现的数万种意外情况及其应对方案都预演了无数遍,力求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这一天,他终于感觉准备就绪。所有的设备调试完成,所有的预案准备就绪,自身的状态也调整到了巅峰。
他立于改造一新的“共鸣大厅”中央,李慕白在主控台前向他点头示意,苏青竹、赵铭等核心成员各就各位,目光凝重地透过观测窗聚焦在他身上。
“临界突破计划,第一阶段,启动。”陈醒的声音通过通讯法器传出,平静无波。
强大的能量场将他笼罩,“灵枢”系统全功率运行,无数传感器将他的生命数据实时传递。
陈醒深吸一口气,闭上了双眼,全部心神沉入体内那枚已达到能量饱和、如同小型恒星般灼热搏动的金丹。
最危险、最精微的第一步——丹壳穿刺与能量泄流,开始了。
他的神识,凝聚成比发丝还要纤细千万倍的能量探针,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金丹那坚固无比的外壳,寻找着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最薄弱的“结构节点”。
整个大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那历史性的一刻。陈醒的修为,正逼近那决定命运的临界点,而科学修仙的成色,也即将迎来最严峻、最辉煌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