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苏青竹的发现:“灵潮”-《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周期研究小组”的成立,如同在砺锋谷内点亮了一盏探向无尽迷雾的孤灯。李慕白亲自坐镇,调动了所有可用的计算资源和古籍权限,而苏青竹,则是这盏灯最核心的执灯人,她的指尖在古老的刻痕与冰冷的数据之间穿梭,试图拼凑出那被遗忘的天地节律。

  压力是巨大的。陈醒的突破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整个宗门的未来系于一线;而这边,一个可能更为宏大、关乎文明周期命运的秘密正等待被揭开。苏青竹几乎不眠不休,原本就清瘦的身影更显单薄,但她的眼神却愈发明亮,那是一种探索者接近真相时的专注与炽热。

  她对那数百片巫祭骨片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和交叉验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波峰”、“波谷”划分,她开始深入每一个周期阶段的细节。

  她发现,在骨片的记载中,“息潮”的上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一种阶梯式、伴有周期性小幅震荡的特征。某些骨片上用极其隐晦的符号,标注着“小汐”、“微澜”之类的词语,与主潮汐的“大汐”相区别。

  “难道……灵气的复苏和衰退,本身也包含着更细微的波动?”苏青竹若有所思。她将龙吟阁近千年来相对精确的灵气环境数据与这些“小汐”的描述进行比对,果然发现了一些持续时间数十年到数百年不等的、较小的灵气波动周期!这些波动,在漫长的“大汐”面前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生活在其间的修士和文明而言,却可能意味着机遇或灾难。

  更让她心惊的发现,来自于对波峰和波谷过渡期的记载。

  在几个明确标识为“大汐由盛转衰”的时期,骨片上的记载风格骤然变得急促、混乱,甚至带着一种绝望的恐慌。不再是庄重的祭祀记录,而是充满了“天裂”、“地火奔涌”、“星坠如雨”、“灵脉枯竭”等灾难性描述。

  其中一片颜色暗沉、边缘有灼烧痕迹的龟甲上,铭刻着一副令人费解的图案:无数细小的光点从大地升起,汇入一条横贯天空的、扭曲的光带,而光带的尽头,仿佛连接着一片深邃的虚无。旁边的铭文残破不堪,只能勉强辨认出“……众生之灵……反哺……归寂……”等零星字眼。

  “反哺?归寂?”苏青竹反复咀嚼着这两个词,一个可怕的猜想在她脑海中形成。她立刻调取了“法术数据库”中所有关于能量守恒、灵能场熵增理论以及大规模能量转移的模型。

  “如果……如果我们将整个星球的灵能场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能量系统,”她对着光幕上自己构建的简化模型,声音微微发颤,“在‘灵潮’上涨期,系统从某种未知来源获得能量输入,灵气浓郁,万物生长,修行昌盛。这可以理解为‘充电’或‘蓄能’过程。”

  她的手指划过模型,指向那个代表波峰的顶点。

  “而当达到某个临界点,能量输入停止,或者……系统内部积累的‘熵’达到极限,无法维持这种高能态时,衰退就开始了。但这衰退可能并非温和的释放,而是……一种剧烈的、系统性的‘能量坍缩’或者‘灵能回归’?”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副光点升空、汇入光带的图案上。

  “这幅图描绘的,会不会就是那种‘坍缩’或‘回归’的景象?天地间的灵气,甚至……修士苦修而来的灵能、乃至生命本源,都被强制性地、大规模地抽离,反哺给某种更宏大的存在,或者回归于某种‘寂灭’状态?这就是‘反哺’与‘归寂’?”

  这个猜想让她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灵潮”的波谷,就不仅仅是“灵气稀薄”那么简单,而可能是一场席卷天地众生、无法抗拒的“灵能大劫”!那些上古文明的突然失落,或许并非慢慢消亡,而是在某个时间点,遭遇了这种恐怖的“能量回归”!

  她强压下心头的悸动,继续寻找证据。在另外几片明显属于不同文明时期、但都处于衰退期的骨片上,她发现了类似的记载:

  “……大巫以身饲天,祈缓其怒……”(似乎有强大的个体试图牺牲自己,延缓这个过程?)

  “……灵脉核心相继黯淡,如星火熄灭……”(能量源头的系统性衰竭?)

  “……凡有灵者,皆感魂悸,灵力如决堤之水,不受控地流向虚空……”(众生灵能被强制抽离的直观描述!)

  碎片化的证据,一步步指向那个令人绝望的结论。

  苏青竹将所有这些发现、猜想、模型和图像证据,整理成一份更为详尽的报告,命名为——《“灵潮”假说与周期性灵能大劫推测》。

  当她将这份报告呈交给李慕白时,整个核心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光幕上展示的图案和推论,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灵潮……大劫……”一位资深研究员喃喃道,脸色发白,“若此说为真,我等如今站在波峰之上,岂非……岂非坐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

  李慕白久久凝视着那副光点升空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深不见底的思虑。

  “恐慌解决不了问题。”他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青竹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危机,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危机的可能形态和机制。知道了敌人是谁,是什么样的敌人,我们才能思考应对之策。”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星图前,目光仿佛要穿透无尽虚空。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这个假说的真实性。青竹,你需要继续深挖,寻找更多关于‘能量回归’机制、触发条件、乃至……上古文明是否留下任何应对手段的记载,哪怕只是蛛丝马迹!”

  “其次,启动‘灵潮监测网’升级计划。我们要在龙吟阁境内,乃至与其他友好宗门合作,建立更密集、更灵敏的灵能环境监测站,不仅要监测浓度,还要监测灵能场的‘流向’和‘稳定性指标’,寻找任何可能预示‘坍缩’前兆的异常信号!”

  “第三,理论组,基于青竹的假说,开始构建‘灵能大劫’的数学模型。我们要推演其可能的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对不同修为修士、对阵法、对灵气环境的具体影响。”

  他的指令清晰而冷静,仿佛在部署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慕白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最终落在苏青竹身上,“此事,列为龙吟阁最高机密,仅限于在场诸位知晓。在找到确凿证据和可能的应对方案之前,绝不能泄露分毫,以免引起整个修真界的恐慌和动荡。”

  众人凛然称是。

  苏青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也有一股力量从心底升起。她的发现,不再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指引文明在可能到来的风暴中寻找生路的、沉甸甸的责任。

  她回到自己的工作台,看着那些沉默的骨片,仿佛能听到来自远古的、文明挽歌中的警示与祈求。她深吸一口气,再次拿起显微符文镜,将心神沉入那些更加晦涩、更加支离破碎的记载之中。

  她知道,她必须更快,必须在那个可能存在的“坍缩”到来之前,找到更多的线索,哪怕只是一线生机。龙吟阁的理论自信,在“灵潮”假说的阴影下,经历了一次淬火,少了几分张扬,多了几分面对终极问题的沉静与坚韧。他们不仅要超越传统,更要尝试……超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