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的批准如同一道释放了巨大能量的闸门。“燧人氏”计划这台精密而庞大的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运转起来。基地西区,原本相对空闲的B7层在短短一周内被清空、改造,挂上了“生命信息与灵子响应实验室(LIR-Lab)”的白色铭牌。这里的气氛,与主实验区那种高能物理特有的、混合着金属、臭氧和巨大能量威压的感觉截然不同。LIR-Lab里弥漫的是一种“内敛的精密”——恒温恒湿的轻微嗡鸣,低温冰箱运行时散发的冷气,以及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消毒水味道。
陈醒站在实验室的中央控制室内,透过巨大的玻璃隔断,看着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安装和校准那些昂贵的设备。流式细胞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高密度脑电(EEG)与脑磁(MEG)记录系统、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设备……这些对于他这位理论物理学家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工具”。他熟悉它们背后的数据原理,却陌生于它们所探索的那个由碱基对、神经元放电和生物化学信号构成的、复杂到令人眩晕的生命内部宇宙。
苏青竹成了他在这片新领域最关键的引路人和执行者。她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扑在了实验室的筹建上,从设备采购清单的审定,到实验流程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制定,再到与即将加入的生物学、医学专家团队的对接,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她的长发常常只是简单地束在脑后,脸色因缺乏睡眠而显得有些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充满了开启一场宏大探险的专注与激情。
“感觉如何,陈大物理学家?”苏青竹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刚煮好的黑咖啡,“踏入我们‘湿实验’的领地,是不是觉得比处理抽象的能态方程还要头疼?”
陈醒接过咖啡,苦笑了一下:“至少方程是确定的,逻辑是清晰的。但这里……”他指了指窗外实验室里那些正在被组装的、用于分析生命奥秘的仪器,“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混沌系统,充满了噪声、个体差异和难以控制的变量。”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苏青竹抿了一口咖啡,语气坚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迹’。”
他们的第一步,就是启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这是一个在大规模人群中,通过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寻找与特定性状或疾病相关联的遗传变异的经典方法。现在,他们要将它应用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性状”上——对“灵子”能量的潜在敏感性或响应能力。
然而,他们面临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难题是:如何定义和测量“灵子响应能力”? 他们没有现成的“灵子响应度”量表,也无法像测量血压那样直接读出一个数值。
经过多次激烈的团队内部讨论,以及征询了外部顶尖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的意见,他们最终制定了一个多层级、渐进式的表型定义策略:
历史遗传谱系追溯:利用苏青竹团队已有的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锁定那些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具有卓越“贞人”或类似祭司职能的家族后裔。尽可能采集他们的DNA样本,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疑似敏感群体”(HSP)。
基线生理心理指标筛查: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一套极其详尽的基线评估,包括高级认知功能测试、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评估、感觉整合能力测试、甚至包括一些经过改良的、用于评估“超觉感知”或“共情能力”的心理量表。这些指标虽然不能直接证明“灵子响应”,但可能与之存在间接关联。
被动暴露观测: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志愿者在隔离观测室内,暴露于极其微弱、经过严格校准的、由修复后的龙纹仪(L-01)产生的标准“灵子”能量场(基于陈醒的“能量符文”模型生成,能量级别仅为最初实验的百万分之一)。同时,用高密度EEG/fNIRS/MEG等设备,实时监测其大脑活动、脑血流、神经振荡等指标的微小变化。寻找在暴露期间,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的生理信号模式。
“坐标”印记关联测试:这是一个更大胆、也更不确定的设想。陈醒提出,能否让志愿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短暂“观看”或“冥想”那个神秘的“坐标”能量印记?他们假设,对“灵子”架构具有内在敏感性的个体,可能会对这个印记产生独特的、可测量的神经或生理反应。
这个研究方案,尤其是后两条,在提交基地最高伦理委员会审议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辩论。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除了钱老、周立坤教授等基地核心管理层,还特意邀请了三位外部的伦理学家、一位资深的精神科医生和一位公众代表列席。
“我无法同意这个‘坐标’印记测试!”一位头发花白的伦理学家,李教授,语气严厉地敲着桌子,“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印记的本质!它来自一个远超我们理解的高维信息体,用人类的神经系统去直接‘接触’它,这无异于让一个原始部落的居民去直视核爆闪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精神错乱?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还是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意识层面的污染?这完全违背了‘不伤害’的基本原则!”
另一位精神科医生也忧心忡忡地补充:“即使是最低能量级别的暴露,我们也无法预测对志愿者潜意识的影响。可能诱发幻觉、妄想、解离性障碍……风险太高了。”
周立坤教授这次没有直接反对陈醒的方向,但也表达了深深的顾虑:“钱老,陈博士,我理解科学探索需要冒险。但人体实验的底线,我们必须守住。我认为,目前阶段,应该仅限于历史谱系追溯和基线指标筛查。主动暴露,尤其是接触那个未知‘坐标’,应该无限期搁置。”
陈醒静静地听着所有的反对意见,他知道这些担忧完全合理,甚至是他自己也在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等到所有人都发言完毕,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全息投影前。
“各位老师的担忧,我完全理解,并且感同身受。”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我们正站在一扇从未被开启的大门前,门后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恐惧和谨慎,是我们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锁。”
他操作投影,调出了龙纹仪(L-01)和那个“坐标”印记的能量结构图。
“但是,我们也拥有了一些前人所没有的‘工具’。”他指向那些复杂的能量拓扑结构,“这不是盲目的冒险。我们基于‘能量图谱假说’和‘可导通性’证明,已经能够初步理解并定量控制我们所使用的能量模式。我们设定的暴露剂量,经过严格计算,其能量强度低于任何已知能对生物体造成物理性损伤的阈值,甚至远低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类电磁辐射背景值。”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李教授身上。
“至于精神层面的风险……李教授,您说得对,我们无法完全预知。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探索。人类的意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如果‘灵子’架构是宇宙的底层现实,那么人类意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于此?这个印记,它可能是一种风险,但也可能是一把钥匙,一把帮助我们理解意识与宇宙如何连接的钥匙。”
“我们制定的安全措施是最高级别的。”苏青竹接过话头,详细解释道,“所有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精神状态评估和筛选;实验过程全程在医疗监护下进行;暴露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计算;一旦监测到任何生理或脑电指标的异常波动,系统会在千分之一秒内自动切断能量源;实验后还有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跟踪随访。我们不是在莽撞地推开那扇门,而是在用最精密的工具,尝试在门上钻一个极小的窥视孔。”
钱老始终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最终,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陈醒和苏青竹。
“你们能保证,绝对优先考虑志愿者的安全和权益?能保证在任何不确定的情况下,立刻停止?”
“我们能保证。”陈醒和苏青竹异口同声,语气没有丝毫犹豫。
钱老又看向周立坤和伦理委员会的成员们:“科学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评估与承担。因循守旧固然安全,但无法带来突破。我决定,批准GWAS研究方案,包括第三阶段的‘被动暴露观测’。”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但是,”钱老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第四阶段的‘坐标’印记测试,暂不批准。需要等到前三阶段获得足够的安全数据支撑,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再次评估后,方可考虑。同时,所有志愿者招募,必须遵循‘完全知情同意’原则,明确告知所有潜在风险,并由独立的第三方心理专家团队负责评估志愿者的理解能力和决策状态。有没有问题?”
“没有!”陈醒和苏青竹立刻回答。能得到进行到第三步的许可,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散会!”
伦理审查的通过,意味着最后的障碍被移除。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基因组学研究在绝密状态下悄然启动。
招募志愿者的工作谨慎而高效地展开。除了从军队、科研机构内部筛选背景清白、动机纯粹的志愿者外,苏青竹团队的历史遗传谱系追溯小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民间家谱数据库、历史地方志交叉比对,成功联系到了三个自称是商代某着名贞人氏族后裔的家族。经过初步接触和严格的背景调查,其中两个家族的共计十七名成员,在签署了厚厚的知情同意书后,同意提供DNA样本并参与后续研究。
实验室里,开始出现新的面孔。来自顶尖医学院的分子遗传学家张云帆博士,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语速极快的年轻女性,负责主导GWAS的数据分析。还有神经科学家、生物信息学专家、临床研究协调员……LIR-Lab迅速从一个空荡荡的楼层,变成了一个拥有近百名研究人员、日夜运转的科研枢纽。
第一批五百份志愿者(包括五十名HSP成员)的血液样本被采集、编号、匿名化处理。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日夜不停地工作,将珍贵的DNA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然后,这些承载着生命最核心密码的分子,被送上高通量测序平台,转化为浩如烟海的ATCG碱基序列数据。
控制室内,陈醒、苏青竹和张云帆站在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前。屏幕上,代表着数百万个SNP位点的数据点,如同宇宙星辰般被点亮,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与“灵子响应”相关的遗传密码。
“数据质控通过,基因分型完成率99.8%,群体分层结构良好。”张云帆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可以进行关联性分析了。”
“开始吧。”陈醒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张云帆敲下回车键。
庞大的计算资源被调用,复杂的统计模型开始运行,在海量的基因数据与精心定义的“灵子响应”表型数据之间,进行着数以亿计次的关联计算。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进度条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可能淹没在统计噪声中,也可能……石破天惊。
陈醒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仿佛看到了无数条隐藏在生命深处的、若隐若现的丝线,它们可能连接着远古的贞人、神秘的龙纹仪、高维的“坐标”,以及此刻正在实验室外正常生活着的、那些志愿者们平凡而又非凡的身体。
答案,就隐藏在这片由碱基对构成的星辰大海之中。他们刚刚扬帆起航,驶向这片未知的生命遗传之海,去寻找那可能决定人类与宇宙深层架构关系的、最初的密码。
陈醒站在实验室的中央控制室内,透过巨大的玻璃隔断,看着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安装和校准那些昂贵的设备。流式细胞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高密度脑电(EEG)与脑磁(MEG)记录系统、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设备……这些对于他这位理论物理学家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工具”。他熟悉它们背后的数据原理,却陌生于它们所探索的那个由碱基对、神经元放电和生物化学信号构成的、复杂到令人眩晕的生命内部宇宙。
苏青竹成了他在这片新领域最关键的引路人和执行者。她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扑在了实验室的筹建上,从设备采购清单的审定,到实验流程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制定,再到与即将加入的生物学、医学专家团队的对接,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她的长发常常只是简单地束在脑后,脸色因缺乏睡眠而显得有些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充满了开启一场宏大探险的专注与激情。
“感觉如何,陈大物理学家?”苏青竹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刚煮好的黑咖啡,“踏入我们‘湿实验’的领地,是不是觉得比处理抽象的能态方程还要头疼?”
陈醒接过咖啡,苦笑了一下:“至少方程是确定的,逻辑是清晰的。但这里……”他指了指窗外实验室里那些正在被组装的、用于分析生命奥秘的仪器,“每一个数据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混沌系统,充满了噪声、个体差异和难以控制的变量。”
“这就是生命的本质,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苏青竹抿了一口咖啡,语气坚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条‘迹’。”
他们的第一步,就是启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这是一个在大规模人群中,通过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寻找与特定性状或疾病相关联的遗传变异的经典方法。现在,他们要将它应用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性状”上——对“灵子”能量的潜在敏感性或响应能力。
然而,他们面临的首要也是最根本的难题是:如何定义和测量“灵子响应能力”? 他们没有现成的“灵子响应度”量表,也无法像测量血压那样直接读出一个数值。
经过多次激烈的团队内部讨论,以及征询了外部顶尖遗传学家和生物统计学家的意见,他们最终制定了一个多层级、渐进式的表型定义策略:
历史遗传谱系追溯:利用苏青竹团队已有的考古和历史文献研究,锁定那些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具有卓越“贞人”或类似祭司职能的家族后裔。尽可能采集他们的DNA样本,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疑似敏感群体”(HSP)。
基线生理心理指标筛查: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一套极其详尽的基线评估,包括高级认知功能测试、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评估、感觉整合能力测试、甚至包括一些经过改良的、用于评估“超觉感知”或“共情能力”的心理量表。这些指标虽然不能直接证明“灵子响应”,但可能与之存在间接关联。
被动暴露观测: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让志愿者在隔离观测室内,暴露于极其微弱、经过严格校准的、由修复后的龙纹仪(L-01)产生的标准“灵子”能量场(基于陈醒的“能量符文”模型生成,能量级别仅为最初实验的百万分之一)。同时,用高密度EEG/fNIRS/MEG等设备,实时监测其大脑活动、脑血流、神经振荡等指标的微小变化。寻找在暴露期间,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显着差异的生理信号模式。
“坐标”印记关联测试:这是一个更大胆、也更不确定的设想。陈醒提出,能否让志愿者(在充分知情同意并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短暂“观看”或“冥想”那个神秘的“坐标”能量印记?他们假设,对“灵子”架构具有内在敏感性的个体,可能会对这个印记产生独特的、可测量的神经或生理反应。
这个研究方案,尤其是后两条,在提交基地最高伦理委员会审议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辩论。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除了钱老、周立坤教授等基地核心管理层,还特意邀请了三位外部的伦理学家、一位资深的精神科医生和一位公众代表列席。
“我无法同意这个‘坐标’印记测试!”一位头发花白的伦理学家,李教授,语气严厉地敲着桌子,“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印记的本质!它来自一个远超我们理解的高维信息体,用人类的神经系统去直接‘接触’它,这无异于让一个原始部落的居民去直视核爆闪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精神错乱?不可逆的神经损伤?还是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意识层面的污染?这完全违背了‘不伤害’的基本原则!”
另一位精神科医生也忧心忡忡地补充:“即使是最低能量级别的暴露,我们也无法预测对志愿者潜意识的影响。可能诱发幻觉、妄想、解离性障碍……风险太高了。”
周立坤教授这次没有直接反对陈醒的方向,但也表达了深深的顾虑:“钱老,陈博士,我理解科学探索需要冒险。但人体实验的底线,我们必须守住。我认为,目前阶段,应该仅限于历史谱系追溯和基线指标筛查。主动暴露,尤其是接触那个未知‘坐标’,应该无限期搁置。”
陈醒静静地听着所有的反对意见,他知道这些担忧完全合理,甚至是他自己也在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等到所有人都发言完毕,他才缓缓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全息投影前。
“各位老师的担忧,我完全理解,并且感同身受。”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我们正站在一扇从未被开启的大门前,门后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恐惧和谨慎,是我们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安全锁。”
他操作投影,调出了龙纹仪(L-01)和那个“坐标”印记的能量结构图。
“但是,我们也拥有了一些前人所没有的‘工具’。”他指向那些复杂的能量拓扑结构,“这不是盲目的冒险。我们基于‘能量图谱假说’和‘可导通性’证明,已经能够初步理解并定量控制我们所使用的能量模式。我们设定的暴露剂量,经过严格计算,其能量强度低于任何已知能对生物体造成物理性损伤的阈值,甚至远低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类电磁辐射背景值。”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在李教授身上。
“至于精神层面的风险……李教授,您说得对,我们无法完全预知。但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探索。人类的意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如果‘灵子’架构是宇宙的底层现实,那么人类意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于此?这个印记,它可能是一种风险,但也可能是一把钥匙,一把帮助我们理解意识与宇宙如何连接的钥匙。”
“我们制定的安全措施是最高级别的。”苏青竹接过话头,详细解释道,“所有志愿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精神状态评估和筛选;实验过程全程在医疗监护下进行;暴露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计算;一旦监测到任何生理或脑电指标的异常波动,系统会在千分之一秒内自动切断能量源;实验后还有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跟踪随访。我们不是在莽撞地推开那扇门,而是在用最精密的工具,尝试在门上钻一个极小的窥视孔。”
钱老始终沉默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最终,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陈醒和苏青竹。
“你们能保证,绝对优先考虑志愿者的安全和权益?能保证在任何不确定的情况下,立刻停止?”
“我们能保证。”陈醒和苏青竹异口同声,语气没有丝毫犹豫。
钱老又看向周立坤和伦理委员会的成员们:“科学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未知风险的评估与承担。因循守旧固然安全,但无法带来突破。我决定,批准GWAS研究方案,包括第三阶段的‘被动暴露观测’。”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但是,”钱老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第四阶段的‘坐标’印记测试,暂不批准。需要等到前三阶段获得足够的安全数据支撑,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再次评估后,方可考虑。同时,所有志愿者招募,必须遵循‘完全知情同意’原则,明确告知所有潜在风险,并由独立的第三方心理专家团队负责评估志愿者的理解能力和决策状态。有没有问题?”
“没有!”陈醒和苏青竹立刻回答。能得到进行到第三步的许可,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散会!”
伦理审查的通过,意味着最后的障碍被移除。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基因组学研究在绝密状态下悄然启动。
招募志愿者的工作谨慎而高效地展开。除了从军队、科研机构内部筛选背景清白、动机纯粹的志愿者外,苏青竹团队的历史遗传谱系追溯小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民间家谱数据库、历史地方志交叉比对,成功联系到了三个自称是商代某着名贞人氏族后裔的家族。经过初步接触和严格的背景调查,其中两个家族的共计十七名成员,在签署了厚厚的知情同意书后,同意提供DNA样本并参与后续研究。
实验室里,开始出现新的面孔。来自顶尖医学院的分子遗传学家张云帆博士,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语速极快的年轻女性,负责主导GWAS的数据分析。还有神经科学家、生物信息学专家、临床研究协调员……LIR-Lab迅速从一个空荡荡的楼层,变成了一个拥有近百名研究人员、日夜运转的科研枢纽。
第一批五百份志愿者(包括五十名HSP成员)的血液样本被采集、编号、匿名化处理。自动化核酸提取仪日夜不停地工作,将珍贵的DNA从细胞核中分离出来。然后,这些承载着生命最核心密码的分子,被送上高通量测序平台,转化为浩如烟海的ATCG碱基序列数据。
控制室内,陈醒、苏青竹和张云帆站在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幕前。屏幕上,代表着数百万个SNP位点的数据点,如同宇宙星辰般被点亮,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与“灵子响应”相关的遗传密码。
“数据质控通过,基因分型完成率99.8%,群体分层结构良好。”张云帆熟练地操作着控制台,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可以进行关联性分析了。”
“开始吧。”陈醒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张云帆敲下回车键。
庞大的计算资源被调用,复杂的统计模型开始运行,在海量的基因数据与精心定义的“灵子响应”表型数据之间,进行着数以亿计次的关联计算。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进度条缓慢而坚定地向前移动。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结果可能一无所获,可能淹没在统计噪声中,也可能……石破天惊。
陈醒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仿佛看到了无数条隐藏在生命深处的、若隐若现的丝线,它们可能连接着远古的贞人、神秘的龙纹仪、高维的“坐标”,以及此刻正在实验室外正常生活着的、那些志愿者们平凡而又非凡的身体。
答案,就隐藏在这片由碱基对构成的星辰大海之中。他们刚刚扬帆起航,驶向这片未知的生命遗传之海,去寻找那可能决定人类与宇宙深层架构关系的、最初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