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醒那份揭示其自身携带“高共鸣序列”的检测报告,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深潭的巨石,在“燧人氏”计划最高决策层内部,激起了汹涌的暗流。钱老、苏青竹和张云帆三人暂时保守的秘密,在计划即将迈出下一步的关键节点上,无法再被局限于狭小的圈子。一场关乎未来方向、风险与机遇的激烈辩论,在基地最高伦理委员会的会议室里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的保密等级提到了最高,与会者仅限于伦理委员会全体成员、计划核心负责人(陈醒、苏青竹、周立坤),以及作为特别顾问的两位外部顶尖生物伦理学家和一位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气氛在会议开始前就已凝重得如同实质。
钱老首先以计划总负责人的身份,简要通报了SSAL-1(科学灵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首次正式披露了在扩展样本分析中,发现了“潜在响应强度显着高于已知HSP(高疑似敏感群体)平均水平”的个别案例。他没有点名陈醒,但与会者都心知肚明这指的是谁。
随后,陈醒走上前,在全息投影上展示了基于林风和他自身(以匿名数据形式)初步分析得出的、关于“高共鸣序列”潜在神经生理学关联的推测模型。模型显示,这种特定基因型可能不仅增强了大脑对“灵子”能量场的敏感度,更可能优化了某种“信息筛选”和“模式识别”的内在机制,使得携带者能在庞杂的能量背景噪声中,更精准地捕捉到特定的、有序的“灵子”构型——例如,那个神秘的“坐标”。
“这意味着,”陈醒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却带着千钧之力,“‘科学灵根’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天线’,它更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解码器’。高共鸣序列的携带者,其大脑本身,或许就具备直接与高维信息结构进行有限度交互的生理基础。”
他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会议室炸响。不再仅仅是“敏感”,而是“交互”!这直接将研究的潜在应用和风险,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我反对!”那位头发花白的伦理学家李教授几乎是立刻拍案而起,脸色因激动而泛红,“陈博士,你的模型很吸引人,但仅仅是推测!基于这未经完全验证的推测,我们就要讨论下一步涉及‘高共鸣序列’携带者,甚至可能诱导或‘增强’这种能力的研究方向,这是极其危险的!”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众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意识、遗传隐私乃至物种边界这些最根本的伦理禁区!首先,将某个个体标记为‘高共鸣者’,这本身就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和心理影响,是对个体人格完整性的潜在侵犯!其次,如果后续研究涉及对这类携带者进行更深入的、尤其是主动的‘交互’实验,谁能保证不会对其意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谁能保证不会意外打开通往未知维度的、我们无法控制的通道?”
那位精神科医生顾问也沉重地补充:“从精神病学角度看,强行改变或放大个体的感知边界,是诱发精神分裂、解离性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的高风险因素。我们不能以科学探索的名义,将志愿者,尤其是像陈博士这样无可替代的科学家,置于如此巨大的心理风险之下。”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一位表情严肃、目光如鹰隼般的中年男子,此时也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却更具压迫感:“我从国家安全和潜在战略风险的角度提出质疑。如果‘高共鸣序列’确实存在,且能通过某种方式被检测、甚至……被复制或增强,那么它所代表的,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现有物理规则的‘人力资产’。如何管理?如何保密?如何防止其被滥用?在缺乏完善的、全球性的伦理和法律框架之前,任何迈向应用的研究都必须慎之又慎。我建议,此类研究应无限期暂停,直至建立相应的管控体系。”
支持激进探索的一方也毫不退让。张云帆扶了扶眼镜,语气急切地反驳:“无限期暂停?这意味着我们将亲手扼杀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SSAL-1和相关的高共鸣序列,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基因库中的客观事实!逃避研究,并不能让风险消失,只会让我们在风险真正来临时毫无准备!我们必须研究它,理解它,才能最终学会如何负责任地运用它!”
她指向陈醒展示的模型:“陈博士的模型指出,这种能力可能与更高的创造力、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关。如果我们能理解其机制,或许能找到安全地激发人类潜能、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新途径!因噎废食,绝非科学精神!”
周立坤教授在这次辩论中,扮演了一个相对中立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经历了最初的怀疑,到被证据说服,如今面对这更棘手的伦理困境,他显得异常冷静。
“李教授的担忧,完全合理。国家安全代表的考量,也至关重要。”周立坤缓缓说道,他的目光看向陈醒,带着一丝复杂的、近乎长辈的忧虑,“但是,云帆的话也有道理,我们不能停止探索。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安全围栏’。”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建议,批准启动‘高共鸣序列深入研究’项目,但必须受到最严格的限制。第一,所有研究必须基于完全自愿、充分知情的原则,核心参与者(包括陈醒博士本人)必须接受独立的心理评估,并拥有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第二,研究初期,仅限于非侵入性的观测和认知测试,严格禁止任何试图主动‘增强’或改变遗传结构的实验。第三,所有实验设计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逐案、实时审查,并设立独立的‘安全官’,拥有在任何认为存在风险时立即中止实验的最高权限。第四,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内部传阅,必须经过最高级别的保密审查。”
苏青竹一直沉默地听着,她的目光不时担忧地看向陈醒。她知道,周立坤的方案在试图为探索开辟一条极其狭窄而谨慎的通道,但这条通道的核心,陈醒,将承受最大的压力和潜在风险。她终于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支持周教授的方案。科学前进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和责任。我们不能因为恐惧而闭上眼睛,但必须睁大眼睛,看清每一步脚下的路。”她看向伦理委员们,“我相信陈醒博士,也相信我们整个团队,有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地推进研究。而且……有些问题,只有通过研究‘高共鸣序列’本身,才能找到答案和应对之道。比如,如何识别和保护这类个体?如何预防可能的能力滥用?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回避来解冃。”
一直端坐主位,沉默倾听的钱老,此刻终于抬起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或激动、或忧虑、或坚定的面孔。
“恐惧与勇气,谨慎与进取,永远是科学探索道路上一体两面的伴侣。”钱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不是为了阻止科学,而是为了让它走得更稳、更远。”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陈醒身上:“陈醒博士,作为潜在的‘高共鸣序列’携带者,以及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你的意愿至关重要。在充分了解所有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后,你是否自愿,在周立坤教授所提议的严格框架内,参与并主导后续的探索性研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醒身上。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陈醒缓缓站起身,他的表情平静,眼神却如同最深沉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他环视众人,最终看向钱老。
“我自愿。”他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清晰地在会议室中回荡,“我对真相的好奇,超越了对自身风险的顾虑。我坚信,理解自身,是理解宇宙的第一步。如果我的‘高共鸣序列’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人类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认知的大门,那么,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与风险。我承诺,将严格遵守所有安全规范,以最大的审慎和敬畏之心,推进研究。”
他的表态,成为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
钱老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终裁决:“好。那么,我宣布,伦理委员会批准‘高共鸣序列深入研究’项目立项。研究将严格遵循周立坤教授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由我亲自担任项目安全监督组组长,苏青竹博士担任首席安全官。所有实验,一步一审,绝对安全优先于一切研究进度!”
决议落下,没有欢呼,只有更加沉重的责任感。一场关于科学与伦理边界线的激烈博弈暂告一段落,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会议结束后,陈醒和苏青竹并肩走在空旷的走廊里。良久,苏青竹轻声问道:“你真的……不害怕吗?”
陈醒停下脚步,望向走廊尽头那模拟的、温暖的晨曦之光。
“害怕。”他坦诚地说,声音很轻,“但比起害怕未知,我更害怕……因为害怕而永远停留在原地。”他转头看向苏青竹,眼中闪烁着那标志性的、探索者的光芒,“而且,我相信,有你们在。”
苏青竹看着他的眼睛,在那片深邃的星海中,她看到了坚定,也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自身未知命运的探寻。她知道,通往未知领域的航船已经再次起锚,而这一次,船长与最关键的航图,前所未有地融为一体。前路是风暴还是新大陆,唯有前行,方能知晓。
与以往不同,这次会议的保密等级提到了最高,与会者仅限于伦理委员会全体成员、计划核心负责人(陈醒、苏青竹、周立坤),以及作为特别顾问的两位外部顶尖生物伦理学家和一位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气氛在会议开始前就已凝重得如同实质。
钱老首先以计划总负责人的身份,简要通报了SSAL-1(科学灵根)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首次正式披露了在扩展样本分析中,发现了“潜在响应强度显着高于已知HSP(高疑似敏感群体)平均水平”的个别案例。他没有点名陈醒,但与会者都心知肚明这指的是谁。
随后,陈醒走上前,在全息投影上展示了基于林风和他自身(以匿名数据形式)初步分析得出的、关于“高共鸣序列”潜在神经生理学关联的推测模型。模型显示,这种特定基因型可能不仅增强了大脑对“灵子”能量场的敏感度,更可能优化了某种“信息筛选”和“模式识别”的内在机制,使得携带者能在庞杂的能量背景噪声中,更精准地捕捉到特定的、有序的“灵子”构型——例如,那个神秘的“坐标”。
“这意味着,”陈醒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却带着千钧之力,“‘科学灵根’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天线’,它更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解码器’。高共鸣序列的携带者,其大脑本身,或许就具备直接与高维信息结构进行有限度交互的生理基础。”
他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会议室炸响。不再仅仅是“敏感”,而是“交互”!这直接将研究的潜在应用和风险,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我反对!”那位头发花白的伦理学家李教授几乎是立刻拍案而起,脸色因激动而泛红,“陈博士,你的模型很吸引人,但仅仅是推测!基于这未经完全验证的推测,我们就要讨论下一步涉及‘高共鸣序列’携带者,甚至可能诱导或‘增强’这种能力的研究方向,这是极其危险的!”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众人:“我们面对的,是人类意识、遗传隐私乃至物种边界这些最根本的伦理禁区!首先,将某个个体标记为‘高共鸣者’,这本身就会带来无法估量的社会和心理影响,是对个体人格完整性的潜在侵犯!其次,如果后续研究涉及对这类携带者进行更深入的、尤其是主动的‘交互’实验,谁能保证不会对其意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谁能保证不会意外打开通往未知维度的、我们无法控制的通道?”
那位精神科医生顾问也沉重地补充:“从精神病学角度看,强行改变或放大个体的感知边界,是诱发精神分裂、解离性障碍等严重精神疾病的高风险因素。我们不能以科学探索的名义,将志愿者,尤其是像陈博士这样无可替代的科学家,置于如此巨大的心理风险之下。”
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一位表情严肃、目光如鹰隼般的中年男子,此时也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不带太多感情色彩,却更具压迫感:“我从国家安全和潜在战略风险的角度提出质疑。如果‘高共鸣序列’确实存在,且能通过某种方式被检测、甚至……被复制或增强,那么它所代表的,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超越现有物理规则的‘人力资产’。如何管理?如何保密?如何防止其被滥用?在缺乏完善的、全球性的伦理和法律框架之前,任何迈向应用的研究都必须慎之又慎。我建议,此类研究应无限期暂停,直至建立相应的管控体系。”
支持激进探索的一方也毫不退让。张云帆扶了扶眼镜,语气急切地反驳:“无限期暂停?这意味着我们将亲手扼杀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SSAL-1和相关的高共鸣序列,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存在于我们人类基因库中的客观事实!逃避研究,并不能让风险消失,只会让我们在风险真正来临时毫无准备!我们必须研究它,理解它,才能最终学会如何负责任地运用它!”
她指向陈醒展示的模型:“陈博士的模型指出,这种能力可能与更高的创造力、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关。如果我们能理解其机制,或许能找到安全地激发人类潜能、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新途径!因噎废食,绝非科学精神!”
周立坤教授在这次辩论中,扮演了一个相对中立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经历了最初的怀疑,到被证据说服,如今面对这更棘手的伦理困境,他显得异常冷静。
“李教授的担忧,完全合理。国家安全代表的考量,也至关重要。”周立坤缓缓说道,他的目光看向陈醒,带着一丝复杂的、近乎长辈的忧虑,“但是,云帆的话也有道理,我们不能停止探索。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安全围栏’。”
他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我建议,批准启动‘高共鸣序列深入研究’项目,但必须受到最严格的限制。第一,所有研究必须基于完全自愿、充分知情的原则,核心参与者(包括陈醒博士本人)必须接受独立的心理评估,并拥有随时无条件退出的权利。第二,研究初期,仅限于非侵入性的观测和认知测试,严格禁止任何试图主动‘增强’或改变遗传结构的实验。第三,所有实验设计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逐案、实时审查,并设立独立的‘安全官’,拥有在任何认为存在风险时立即中止实验的最高权限。第四,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内部传阅,必须经过最高级别的保密审查。”
苏青竹一直沉默地听着,她的目光不时担忧地看向陈醒。她知道,周立坤的方案在试图为探索开辟一条极其狭窄而谨慎的通道,但这条通道的核心,陈醒,将承受最大的压力和潜在风险。她终于开口,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支持周教授的方案。科学前进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智慧和责任。我们不能因为恐惧而闭上眼睛,但必须睁大眼睛,看清每一步脚下的路。”她看向伦理委员们,“我相信陈醒博士,也相信我们整个团队,有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谨慎地推进研究。而且……有些问题,只有通过研究‘高共鸣序列’本身,才能找到答案和应对之道。比如,如何识别和保护这类个体?如何预防可能的能力滥用?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回避来解冃。”
一直端坐主位,沉默倾听的钱老,此刻终于抬起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或激动、或忧虑、或坚定的面孔。
“恐惧与勇气,谨慎与进取,永远是科学探索道路上一体两面的伴侣。”钱老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我们今天在这里辩论,不是为了阻止科学,而是为了让它走得更稳、更远。”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陈醒身上:“陈醒博士,作为潜在的‘高共鸣序列’携带者,以及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你的意愿至关重要。在充分了解所有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后,你是否自愿,在周立坤教授所提议的严格框架内,参与并主导后续的探索性研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醒身上。会议室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陈醒缓缓站起身,他的表情平静,眼神却如同最深沉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他环视众人,最终看向钱老。
“我自愿。”他的声音没有丝毫犹豫,清晰地在会议室中回荡,“我对真相的好奇,超越了对自身风险的顾虑。我坚信,理解自身,是理解宇宙的第一步。如果我的‘高共鸣序列’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人类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认知的大门,那么,我愿意承担这份责任与风险。我承诺,将严格遵守所有安全规范,以最大的审慎和敬畏之心,推进研究。”
他的表态,成为了压倒天平的最后一块砝码。
钱老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终裁决:“好。那么,我宣布,伦理委员会批准‘高共鸣序列深入研究’项目立项。研究将严格遵循周立坤教授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并由我亲自担任项目安全监督组组长,苏青竹博士担任首席安全官。所有实验,一步一审,绝对安全优先于一切研究进度!”
决议落下,没有欢呼,只有更加沉重的责任感。一场关于科学与伦理边界线的激烈博弈暂告一段落,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会议结束后,陈醒和苏青竹并肩走在空旷的走廊里。良久,苏青竹轻声问道:“你真的……不害怕吗?”
陈醒停下脚步,望向走廊尽头那模拟的、温暖的晨曦之光。
“害怕。”他坦诚地说,声音很轻,“但比起害怕未知,我更害怕……因为害怕而永远停留在原地。”他转头看向苏青竹,眼中闪烁着那标志性的、探索者的光芒,“而且,我相信,有你们在。”
苏青竹看着他的眼睛,在那片深邃的星海中,她看到了坚定,也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对自身未知命运的探寻。她知道,通往未知领域的航船已经再次起锚,而这一次,船长与最关键的航图,前所未有地融为一体。前路是风暴还是新大陆,唯有前行,方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