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个性化支持计划的深入实施,让八十一名“种子”学员如同经过精心调校的独奏乐器,各自在专属的音域里发出了愈发纯熟而独特的音色。然而,陈醒与“补天”工程决策层的视野,早已超越了培养一群强大的个体。“科学修仙”的终极潜力,绝非简单的个人能力叠加,而在于能否实现 “1 1 > 2”甚至几何级数增长的协同效应。将这群特质迥异的“先行者”锻造成一个配合无间、能力互补的有机整体,成为了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
于是,代号“共鸣曲”的团队协作初训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能量与意识的同频共振原理,将个体的能量场与意识波,通过特定的协作模式,耦合成为一个更强大、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 “集体能量智能网络”。
首次团队协作训练,在一个新启用的、被称为“和弦厅”的圆形训练场进行。大厅地面镌刻着复杂的、可用于引导和稳定集体能量流的复合符文阵列,四周墙壁的材质能反射和均匀分布能量波动。八十一名学员被随机分为九个九人小组,陈醒、苏青竹及核心教员团队将在控制室进行全局监控与指导。
第一项训练任务看似简单:小组协同,在十分钟内,于场地中央共同构建并稳定维持一个标准的“基础防护性能量屏障”。这个屏障单个学员就能完成,但要求是九人能量同频同源,屏障强度需达到单人构建的五倍以上,且稳定性指标(能量波动方差)需低于特定阈值。
训练开始,场面一度混乱。
赵磐(刑天)所在的小组,充斥着力量型学员。他们一上来就试图用强大的个人能量“蛮干”,九股强悍但频率各异、流向混乱的能量流撞在一起,非但没有形成屏障,反而像炸药桶被点燃,引发了小范围的能量湍流和反冲,震得几名学员气血翻涌,屏障连雏形都无法凝聚。
“停!”陈醒的声音通过广播响起,“力量需要引导,而非对撞。感受你队友的能量频率,尝试调整自己,去‘附和’,而不是去‘压制’。”
另一边,林雅(精卫)所在的小组则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组内感知型学员居多,大家都能清晰地“听”到或“感觉”到彼此能量场的细微差别和不断变化。你嫌我的频率偏高显得“尖锐”,我觉得你的流速太慢显得“拖沓”,每个人都想将团队能量场调整到自己认为最“和谐”的状态,结果陷入了无休止的意念纠偏和微调之中,能量场如同紊乱的声波,始终无法锁定一个统一的基调,屏障自然也无法成型。
“追求绝对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不和谐。”苏青竹点出了关键,“接受不完美,寻找那个能让大多数人能量稳定输出的‘公约数’频率,先建立连接,再优化细节。”
李慕白(云师)的小组则试图用逻辑解决问题。他们迅速推选李慕白为“指挥官”,由他分析每个成员的能量参数,计算最优的频率组合与相位差,然后像分配CPU任务一样,给每个人下达精确的“能量输出指令”。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能量输出并非机械执行,每个人的意识波动、情绪起伏都会导致实际输出与指令存在偏差。“指挥官”李慕白不得不频繁重新计算和调整指令,整个系统显得僵化而脆弱,一次意外的情绪波动就可能让整个屏障失衡。
“意识不是程序,能量流不是数据包。”周立坤教授在控制室摇头,“过度的中央控制会扼杀系统的自适应能力。需要建立分布式感知与反馈机制。”
最令人意外的是周小苗(风后)所在的小组。这个小组成员构成复杂,有能力突出的,也有相对平庸的。当其他人还在为频率协调争吵不休时,周小苗并没有参与讨论,她只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闭上了眼睛。她体内那纯粹而活跃的能量场,仿佛拥有天然的包容性,开始无意识地、柔和地向四周弥漫,如同滴入水中的墨汁,缓慢而自然地与最近几位队员的能量场产生了初步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强制的统一,而是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温暖的“能量背景色”。受到这背景色的影响,其他队员躁动的能量仿佛找到了一个模糊的参照系,不由自主地开始向这个背景靠拢、调整。虽然过程缓慢,且屏障最终构建的强度刚过及格线,但整个过程的能量波动却异常平稳,几乎没有出现激烈的冲突。
“这是……涌现!”张云帆看着能量协同度曲线惊讶道,“自下而上,通过简单的局部互动,自发形成宏观有序!她的能量场像是一种天然的‘协同催化剂’!”
吴岩(顽石)的参与则是团队训练面临的特殊挑战。他无法输出能量,也无法主动与队友连接。他所在的小组最初将他视为“累赘”。但在一次训练间隙,陈醒特意点出:“吴岩的存在,对你们而言,或许不是削弱,而是一种考验和机遇。考验你们能否在无法得到他能量支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结构的稳定;机遇在于,他的‘绝缘’特质,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融入,或许能成为团队防御中最坚固的‘盾心’。”
陈醒建议他们尝试一种“嵌套结构”,让其他八人构建的主屏障,将吴岩保护在中心,同时尝试将吴岩那坚固的“能量石球”特性,作为一种被动的“稳定锚”和“干扰缓冲器”来利用。虽然无法主动贡献能量,但他的存在本身,或许能提高团队能量场的“惯性”,使其更不易被外部干扰撼动。
首次团队训练,没有一组能完美完成任务。暴露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能量频率冲突、意识指挥混乱、个体与集体目标失衡、特殊特质无法融入……挫败感在学员中蔓延。
总结会上,陈醒没有批评任何人。
“今天的混乱,恰恰证明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与巨大潜力。”他的目光扫过有些沮丧的学员们,“你们每个人都像一种独特的化学元素,单独存在各有价值,但只有找到合适的‘化学键’和‘反应条件’,才能创造出拥有全新特性的化合物。”
“团队协作,不是削峰填谷,抹杀个性;而是扬长避短,互补共生。”他进一步阐述,“赵磐,你的强大力量需要林雅的敏锐感知来引导方向;林雅,你的精细调控需要李慕白的全局建模来规划路径;李慕白,你的逻辑框架需要周小苗的涌现特性来增加弹性;而吴岩,你的坚固特质,或许在未来能成为团队承受致命一击的最后壁垒。”
“接下来的训练,”陈醒宣布,“我们将重点探索几种基础的团队协作模式:例如‘同频共振放大器’模式,用于集中力量;‘复合感知网络’模式,用于扩大侦察;‘梯次防御链’模式,用于协同防御。你们需要在这些模式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学会如何将个人特质,转化为团队的优势。”
首次团队协作初训,在混乱与挫败中结束,却也成功地播下了“集体能量智能”的种子。学员们开始意识到,通往更高层次的道路,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闭门苦修,更在于能否与身边的同伴,奏响那一曲和谐而强大的“共鸣曲”。个人星图的璀璨,终需融入团队星海的壮丽,才能照亮那更加深邃未知的前路。
于是,代号“共鸣曲”的团队协作初训计划,被提上了日程。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能量与意识的同频共振原理,将个体的能量场与意识波,通过特定的协作模式,耦合成为一个更强大、更智能、更具适应性的 “集体能量智能网络”。
首次团队协作训练,在一个新启用的、被称为“和弦厅”的圆形训练场进行。大厅地面镌刻着复杂的、可用于引导和稳定集体能量流的复合符文阵列,四周墙壁的材质能反射和均匀分布能量波动。八十一名学员被随机分为九个九人小组,陈醒、苏青竹及核心教员团队将在控制室进行全局监控与指导。
第一项训练任务看似简单:小组协同,在十分钟内,于场地中央共同构建并稳定维持一个标准的“基础防护性能量屏障”。这个屏障单个学员就能完成,但要求是九人能量同频同源,屏障强度需达到单人构建的五倍以上,且稳定性指标(能量波动方差)需低于特定阈值。
训练开始,场面一度混乱。
赵磐(刑天)所在的小组,充斥着力量型学员。他们一上来就试图用强大的个人能量“蛮干”,九股强悍但频率各异、流向混乱的能量流撞在一起,非但没有形成屏障,反而像炸药桶被点燃,引发了小范围的能量湍流和反冲,震得几名学员气血翻涌,屏障连雏形都无法凝聚。
“停!”陈醒的声音通过广播响起,“力量需要引导,而非对撞。感受你队友的能量频率,尝试调整自己,去‘附和’,而不是去‘压制’。”
另一边,林雅(精卫)所在的小组则陷入了另一种困境。组内感知型学员居多,大家都能清晰地“听”到或“感觉”到彼此能量场的细微差别和不断变化。你嫌我的频率偏高显得“尖锐”,我觉得你的流速太慢显得“拖沓”,每个人都想将团队能量场调整到自己认为最“和谐”的状态,结果陷入了无休止的意念纠偏和微调之中,能量场如同紊乱的声波,始终无法锁定一个统一的基调,屏障自然也无法成型。
“追求绝对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不和谐。”苏青竹点出了关键,“接受不完美,寻找那个能让大多数人能量稳定输出的‘公约数’频率,先建立连接,再优化细节。”
李慕白(云师)的小组则试图用逻辑解决问题。他们迅速推选李慕白为“指挥官”,由他分析每个成员的能量参数,计算最优的频率组合与相位差,然后像分配CPU任务一样,给每个人下达精确的“能量输出指令”。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能量输出并非机械执行,每个人的意识波动、情绪起伏都会导致实际输出与指令存在偏差。“指挥官”李慕白不得不频繁重新计算和调整指令,整个系统显得僵化而脆弱,一次意外的情绪波动就可能让整个屏障失衡。
“意识不是程序,能量流不是数据包。”周立坤教授在控制室摇头,“过度的中央控制会扼杀系统的自适应能力。需要建立分布式感知与反馈机制。”
最令人意外的是周小苗(风后)所在的小组。这个小组成员构成复杂,有能力突出的,也有相对平庸的。当其他人还在为频率协调争吵不休时,周小苗并没有参与讨论,她只是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闭上了眼睛。她体内那纯粹而活跃的能量场,仿佛拥有天然的包容性,开始无意识地、柔和地向四周弥漫,如同滴入水中的墨汁,缓慢而自然地与最近几位队员的能量场产生了初步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强制的统一,而是形成了一种模糊的、温暖的“能量背景色”。受到这背景色的影响,其他队员躁动的能量仿佛找到了一个模糊的参照系,不由自主地开始向这个背景靠拢、调整。虽然过程缓慢,且屏障最终构建的强度刚过及格线,但整个过程的能量波动却异常平稳,几乎没有出现激烈的冲突。
“这是……涌现!”张云帆看着能量协同度曲线惊讶道,“自下而上,通过简单的局部互动,自发形成宏观有序!她的能量场像是一种天然的‘协同催化剂’!”
吴岩(顽石)的参与则是团队训练面临的特殊挑战。他无法输出能量,也无法主动与队友连接。他所在的小组最初将他视为“累赘”。但在一次训练间隙,陈醒特意点出:“吴岩的存在,对你们而言,或许不是削弱,而是一种考验和机遇。考验你们能否在无法得到他能量支持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结构的稳定;机遇在于,他的‘绝缘’特质,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融入,或许能成为团队防御中最坚固的‘盾心’。”
陈醒建议他们尝试一种“嵌套结构”,让其他八人构建的主屏障,将吴岩保护在中心,同时尝试将吴岩那坚固的“能量石球”特性,作为一种被动的“稳定锚”和“干扰缓冲器”来利用。虽然无法主动贡献能量,但他的存在本身,或许能提高团队能量场的“惯性”,使其更不易被外部干扰撼动。
首次团队训练,没有一组能完美完成任务。暴露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能量频率冲突、意识指挥混乱、个体与集体目标失衡、特殊特质无法融入……挫败感在学员中蔓延。
总结会上,陈醒没有批评任何人。
“今天的混乱,恰恰证明了团队协作的必要性与巨大潜力。”他的目光扫过有些沮丧的学员们,“你们每个人都像一种独特的化学元素,单独存在各有价值,但只有找到合适的‘化学键’和‘反应条件’,才能创造出拥有全新特性的化合物。”
“团队协作,不是削峰填谷,抹杀个性;而是扬长避短,互补共生。”他进一步阐述,“赵磐,你的强大力量需要林雅的敏锐感知来引导方向;林雅,你的精细调控需要李慕白的全局建模来规划路径;李慕白,你的逻辑框架需要周小苗的涌现特性来增加弹性;而吴岩,你的坚固特质,或许在未来能成为团队承受致命一击的最后壁垒。”
“接下来的训练,”陈醒宣布,“我们将重点探索几种基础的团队协作模式:例如‘同频共振放大器’模式,用于集中力量;‘复合感知网络’模式,用于扩大侦察;‘梯次防御链’模式,用于协同防御。你们需要在这些模式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学会如何将个人特质,转化为团队的优势。”
首次团队协作初训,在混乱与挫败中结束,却也成功地播下了“集体能量智能”的种子。学员们开始意识到,通往更高层次的道路,不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闭门苦修,更在于能否与身边的同伴,奏响那一曲和谐而强大的“共鸣曲”。个人星图的璀璨,终需融入团队星海的壮丽,才能照亮那更加深邃未知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