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龙潜南狩 暗流涌动-《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汴京皇宫。

  韦小宝在御前侍卫值房里假寐,耳朵却竖得老高。远处传来的喊杀声越来越近,宫墙外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他悄悄起身,溜到窗边观望。

  韦兄弟,情况不妙啊。海大富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压低声音道,皇上已经在准备南巡了。

  韦小宝眼珠一转:老海,你去御膳房准备些干粮。我去找王安,让他把重要文书都带上。

  辰时二刻,养心殿内一片混乱。

  赵桓面色惨白,在龙案前来回踱步。宰相白时中、枢密使李纲等重臣跪了一地。

  陛下,快走吧!白时中叩首道,东门已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李纲泪流满面:臣愿率禁军死守皇城,为陛下断后!

  就在这时,韦小宝急匆匆跑进来:陛下,密道已经准备好了!禁军统领张叔夜正在外面接应!

  赵桓长叹一声:天亡大宋啊!

  在韦小宝、海大富等人护卫下,赵桓带着皇后、太子以及二十七位大臣,匆匆进入通往城外的密道。

  这密道阴暗潮湿,只能容一人通过。韦小宝举着火把在前引路,海大富断后。王安则抱着一匣重要文书,紧随皇帝身后。

  快!快!赵桓不断催促,龙袍被岩壁刮破也浑然不觉。

  突然,前方传来一声巨响,密道剧烈摇晃。

  怎么回事?赵桓惊恐地问。

  韦小宝侧耳倾听:好像是华夏军在炸城墙,震到了密道。

  海大富急道:陛下,密道可能要塌,得快些走!

  众人连滚带爬,终于在密道坍塌前逃出地面。出口设在城南十里外的一处荒庙。

  众人刚出密道,就听见汴京方向杀声震天。回头望去,只见城头旗帜已换,华夏龙旗在朝阳中格外刺眼。

  陛下,此地不宜久留。张叔夜牵来准备好的马匹,请陛下速速启程。

  这一路南逃,可谓凄惨无比。原本三千禁军,在出城时就被冲散大半,如今只剩八百余人。大臣们的家眷多未跟上,哭声不绝于耳。

  行至中午,在一条小河边歇脚。赵桓看着狼狈不堪的群臣,不禁泪下:

  朕无能,连累诸位爱卿了。

  白时中劝慰:陛下保重龙体,只要到了应天府,就可重整旗鼓。

  韦小宝趁机凑到海大富身边低语:老海,得想办法给晁大哥报信。

  海大富眯着眼睛:等到了应天府,找个机会放信鸽。

  三月二十五,历经五日的颠簸,众人终于抵达应天府。

  知府赵野早已得到消息,率全城官员在城外迎接。见到皇帝狼狈的模样,无不痛哭流涕。

  臣等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赵桓勉强振作精神:众卿平身。如今国难当头,还需诸位同心协力。

  应天府衙被临时改为行宫。虽然比不上汴京皇宫,总算有了落脚之处。

  安顿下来后,韦小宝立即开始行动。他借口巡视防务,在城墙上找到一处僻静所在,将写好的密信塞进信鸽腿上的竹管。

  去吧,去找晁大哥。他低声说着,将信鸽抛向空中。

  三月二十八,行宫正堂。

  赵桓端坐临时搬来的龙椅,群臣分列两旁。虽然竭力保持威仪,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惶惶不安。

  众卿。赵桓声音沙哑,如今局势危急,可有良策?

  白时中率先出列:陛下,当务之急是联络各地藩镇,特别是江南的方腊。若能与其结盟,或可扭转局势。

  李纲立即反对:不可!方腊乃是反贼,与其结盟,岂不是与虎谋皮?

  那李相有何高见?白时中反问。

  李纲道:应当固守应天,同时诏令天下兵马勤王。西军尚有十万之众,川蜀、两湖都有忠义之师...

  远水难救近火!枢密副使许翰插话,华夏军势如破竹,等各地兵马赶到,恐怕应天早已不保!

  朝堂上顿时吵成一片。主和派主张联络方腊,主战派要求死守待援,还有一派建议继续南逃。

  韦小宝站在殿角,冷眼旁观。他注意到海大富悄悄退出大殿,想必是去接收情报了。

  退朝后,韦小宝回到住处,海大富已经在等他了。

  小宝,情况不妙。海大富低声道,方腊的使者已经到了,正在与白时中密谈。

  韦小宝皱眉:这老狐狸,果然要卖主求荣。

  还有更糟的。海大富继续道,我打听到,有些大臣已经在暗中准备降表了。

  这时王安也溜了进来:我在文书房看到几份密奏,都是建议迁都临安的。

  韦小宝眼珠一转:得想办法给晁大哥报信。老海,你还能弄到信鸽吗?

  海大富摇头:现在管控很严,信鸽都被收走了。

  那就得想别的办法了。韦小宝沉吟道,我听说城西有个丐帮分舵,或许可以...

  四月朔日,第二次朝会。

  赵桓看起来更加憔悴,显然这几天都没睡好。

  众卿,朕思之再三,决定采纳白相的建议。他疲惫地说,许翰,你即刻出使江南,与方腊商议结盟之事。

  李纲大惊:陛下三思!方狼子野心,若引狼入室...

  李相不必多言。赵桓摆手,朕意已决。

  退朝后,李纲独自在殿外长跪不起,痛哭流涕。韦小宝远远看着,心中暗叹:这李纲倒是个忠臣,可惜...

  当晚,韦小宝设法混出府衙,来到城西破庙。果然找到了丐帮弟子。

  把这封信务必送到汴京。他塞给丐帮弟子一锭银子,事关重大,千万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