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江湖朝堂融一体 科技民生绘盛景-《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武林学院的演武场上,晨雾尚未散尽,数十名身着练功服的学子已开始了每日的晨练。张三丰手持拂尘,立于场边,目光如炬地观察着学子们的动作,时不时上前纠正姿势。不远处,令狐冲正带领弟子演练独孤九剑的基础剑式,剑光闪烁间,却少了几分江湖争斗的戾气,多了几分强身健体的平和。

  “张院长,陛下今日要来学院视察,还请您做好准备。” 一名侍卫快步走到张三丰身边,低声说道。

  张三丰微微颔首:“知晓了。让学子们继续演练,莫要因陛下到来而慌乱。” 他深知,晁盖设立武林学院,并非要将江湖人士收编为朝堂工具,而是希望武学能真正融入民生,成为教化百姓、强身健体的手段。

  辰时过半,晁盖的銮驾缓缓驶入武林学院。他身着便服,未带过多随从,下车后便径直走向演武场。看到学子们认真演练的场景,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张院长,令狐掌门,看来这武林学院的成效,比朕预想的还要好。”

  张三丰与令狐冲连忙上前行礼,张三丰笑着回应:“陛下英明。如今已有不少百姓送子女前来求学,既学文,又习武,孩子们不仅身体强健,也懂得了礼义廉耻。”

  晁盖走到一名正在练拳的少年身边,少年约莫十二三岁,出拳虽略显稚嫩,却章法分明。“你叫什么名字?为何想来这里学习?” 晁盖轻声问道。

  少年停下动作,躬身行礼:“回陛下,学生叫王小虎,家在城外乡下。以前村里常有恶霸欺负人,我想学好武功,保护家人和乡亲,也想读书识字,将来能为陛下效力。”

  晁盖闻言,心中微动,伸手摸了摸少年的头:“好志向!只要你好好努力,将来定能实现愿望。” 他转头对张三丰说道,“学院可适当减免贫困学子的学费,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入学。”

  张三丰躬身领命:“臣遵旨。”

  离开演武场,晁盖来到学院的文化课教室。此时,徐光启正站在讲台上,为学子们讲解算术知识,黑板上画着复杂的几何图形。看到晁盖到来,徐光启连忙停下讲课,带领学子们行礼。

  “徐先生不必多礼,继续讲课便是。” 晁盖摆了摆手,找了个空位坐下,认真听了起来。徐光启将算术与实际生活结合,用丈量土地、计算粮草等例子讲解公式,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

  课后,晁盖与徐光启边走边谈。“徐先生,如今工匠营正在改良蒸汽机,你若有兴趣,可前往协助,将算术知识用于器械制造,定能事半功倍。”

  徐光启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臣早就想去工匠营学习,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若陛下允许,臣明日便前往!”

  晁盖点头应允,心中暗自盘算:科技与人才,乃是盛世根基。徐光启这般既有学识又肯实践的人才,正是华夏发展所急需的。

  离开武林学院,晁盖前往城南的农田。此时,朱停改良的蒸汽机抽水机已在田间投入使用。几台抽水机轰鸣着,将河流中的水引入灌溉渠,顺着渠道流向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农民们站在田埂上,脸上满是喜悦,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担心干旱颗粒无收。

  “陛下!您看这抽水机,真是太好用了!” 一位老农看到晁盖到来,激动地走上前,“往年天旱,俺们要挑着水桶去河边打水,一天也浇不了几亩地。现在有了这机器,几十亩地半天就能浇完,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晁盖笑着点头:“老人家放心,朝廷会继续推广这些新农具、新技术,让大家都能丰收,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转头对身旁的沈万三说道,“沈爱卿,后续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仅要推广抽水机,还要改良种子、修建水利,让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沈万三躬身领命:“臣已命人从南方引进高产稻种,在各地试种,同时组织工匠修建水渠,确保农田灌溉无忧。”

  夕阳西下,晁盖的銮驾缓缓返回皇宫。途中,他看到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百姓们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回到皇宫,晁盖来到御书房,吴用早已在此等候。“陛下,这是各地送来的奏折,主要是关于律法修订与互市通商的情况。” 吴用将一叠奏折递到晁盖面前。

  晁盖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起来。狄仁杰主持修订的《华夏律》已在各地试行,百姓们对明确的刑罚尺度与权利保障十分认可,各地犯罪率大幅下降;戚继光在西域开设的互市也十分火爆,西域诸国的马匹、皮毛与华夏的丝绸、瓷器、茶叶互通有无,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增进了与西域诸国的友谊。

  “很好!” 晁盖放下奏折,对吴用说道,“律法与通商是盛世的两大支柱,需继续完善。另外,远洋船队的消息何时能传回?”

  吴用回道:“据泉州港传来的消息,船队已抵达印度洋沿岸的天竺国,与当地国王建立了通商关系,正在收集当地的物产与地理信息,预计半年后可返回。”

  晁盖点头,眼中满是期待。远洋探索不仅能促进贸易,更能让华夏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让华夏的威名传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