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剌加海峡之战的惨败,如同一声丧钟,在印度洋沿岸的葡萄牙据点敲响。残存的葡萄牙船只带着损兵折将、主帅阵亡的噩耗,狼狈逃回果阿总督府。整个葡萄牙东方帝国陷入了一片震惊与恐慌之中。他们终于意识到,远东出现的这个庞大帝国,并非传说中富饶而孱弱的国度,而是一个拥有着不逊于甚至超过他们的强大海军力量、且作战意志极其坚定的可怕对手。
继续武力对抗,在可预见的未来,已不现实。葡萄牙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虽以强硬着称,但也是一位务实的统治者。在评估了惨重的损失和华夏帝国展现出的恐怖实力后,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决定改变策略,尝试通过外交手段,为葡萄牙在东方保住一丝残存的利益和颜面。
几乎与此同时,岳飞在满剌加也审时度势。虽然取得大胜,但他深知远征疲惫,后勤线漫长,且帝国战略重心仍在消化南洋,不宜与一个遥远的西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若能与葡萄牙达成协议,暂时稳定西方战线,将极大有利于帝国集中精力经营南洋,并向东(太平洋)探索。
于是,在一种微妙的默契下,双方通过被俘的葡萄牙军官以及活跃在印度洋的阿拉伯商人传递信息,达成了进行和谈的意向。
谈判地点,定在了满剌加城。华夏帝国方面,以新任满剌加都护、礼部侍郎赵士祯为主使,岳飞坐镇后方,以武力为后盾;葡萄牙方面,则由果阿总督特使、一位经验丰富的贵族兼船长迪奥戈·门德斯·德·瓦斯康塞洛斯率领。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葡萄牙特使起初仍试图保持殖民者的傲慢,提出了一些诸如“允许葡萄牙商船在满剌加自由贸易”、“释放所有战俘”、“赔偿葡萄牙舰队损失”等不切实际的要求。
对此,赵士祯在岳飞的授意下,态度极为强硬。他拿出华夏帝国的国书,义正词严地宣告:
“满剌加乃天朝藩属,受帝国保护。尔等蛮夷,不识天威,擅动刀兵,败军之将,安敢言勇?今日和谈,非为乞和,乃天朝上国,有好生之德,予尔等一线生机!”
他提出了帝国的底线条款:
1.
葡萄牙王国承认华夏帝国对满剌加及南洋诸藩的宗主权,永不侵犯。
2.
葡萄牙势力范围退至印度西海岸以西,不得再向东越过锡兰(斯里兰卡)海域。
3.
允许葡萄牙商船在指定的帝国港口(如满剌加、爪哇)进行有限贸易,但必须遵守帝国法令,缴纳关税,且不得传教、不得滋事。
4.
双方交换战俘,但葡萄牙需支付一定的赎金。
5.
葡萄牙派正式使团,前往华夏帝都汴梁,朝见大皇帝,呈递国书,以示臣服。
这些条款,几乎完全剥夺了葡萄牙在东方的扩张成果,将其势力范围大幅向西压缩。瓦斯康塞洛斯据理力争,但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满剌加港外华夏舰队那森然的炮口和港口上空飘扬的龙旗,都在无声地提醒他战败的事实。最终,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现实面前,葡萄牙特使不得不签署了这份城下之盟——《马六甲条约》。
条约签订的消息,随着快船迅速传遍南洋和印度洋。所有势力都明白,一个新时代来临了。东方海洋的霸权,已经无可争议地归属于华夏帝国。葡萄牙的东方殖民事业遭到了重挫,其通往香料群岛的梦想就此破灭。
条约签署后不久,一支由三艘船只组成的葡萄牙使团,在瓦斯康塞洛斯的带领下,怀着复杂、屈辱而又充满好奇的心情,扬帆北上,前往那个只存在于传说和惨痛教训中的庞大帝国都城——汴梁。
数月后,葡萄牙使团抵达天津港(帝国新扩建的北方大港)。当他们换乘内河船只,沿着运河驶向汴梁时,沿途所见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震撼。
宽阔平坦的水泥官道、往来如织的巨型漕船、运河两岸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以及远方隐约可见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巨大工场(神机坊下属的工厂)……这一切都展现出一个远超他们想象的、高度发达和组织严密的文明。
进入汴梁城,这种震撼达到了顶点。高耸的城墙、宏伟的宫殿、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衣着各色的人群(包括许多他们从未见过的种族)、以及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作为世界中心的自信心从容,都让这些来自欧洲的使者目瞪口呆。他们原本心中残存的一丝“蛮夷”的优越感,在此刻被击得粉碎。
葡萄牙使团被安排在鸿胪寺的番馆居住,受到了符合礼仪但绝不热情的接待。他们带来的礼物——自鸣钟、天文仪器、镶嵌着宝石的十字架、精美的羊毛挂毯等,被登记造册,送入皇宫。而他们迫切希望见到的华夏皇帝晁盖,却并未立刻召见他们。
晁盖在御书房内,听着狄仁杰和王阳明关于葡萄牙使团的汇报,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红毛番鬼,总算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晁盖把玩着一件葡萄牙进贡的玻璃器皿,“让他们在汴梁多住些时日,好好看看我天朝上国的气象。也让我们的官员、工匠,有机会近距离看看这些西洋之物,摸摸他们的底细。”
“陛下圣明。”王阳明道,“西洋器物,确有其精巧之处,其天文历法、数学几何,亦有可借鉴之地。然,其人心性贪婪,宗教偏执,不可不防。此次使团入京,既是彰显国威,亦是窥探我朝虚实之机。”
“无妨。”晁盖摆摆手,“让他们看。朕正要让他们知道,何为天朝底蕴!传旨鸿胪寺,可安排他们参观神机坊外围工场、皇家学院格物院,但核心区域,严禁靠近。至于何时召见……等朕忙完秋收大典再说。”
晁盖有意晾一晾这些西方使者,既要磨掉他们最后的骄矜,也要为帝国消化南洋胜利果实、应对可能的新挑战争取时间。
葡萄牙使团的入京,标志着东西方两个伟大文明,在经历了最初的武装冲突后,第一次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在帝国的中心进行了正式的接触。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正伴随着西洋使团的到来,悄然揭开了序幕。而帝国的掌舵者晁盖,正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筹划着下一步的棋局。
继续武力对抗,在可预见的未来,已不现实。葡萄牙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虽以强硬着称,但也是一位务实的统治者。在评估了惨重的损失和华夏帝国展现出的恐怖实力后,他不得不接受现实,决定改变策略,尝试通过外交手段,为葡萄牙在东方保住一丝残存的利益和颜面。
几乎与此同时,岳飞在满剌加也审时度势。虽然取得大胜,但他深知远征疲惫,后勤线漫长,且帝国战略重心仍在消化南洋,不宜与一个遥远的西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若能与葡萄牙达成协议,暂时稳定西方战线,将极大有利于帝国集中精力经营南洋,并向东(太平洋)探索。
于是,在一种微妙的默契下,双方通过被俘的葡萄牙军官以及活跃在印度洋的阿拉伯商人传递信息,达成了进行和谈的意向。
谈判地点,定在了满剌加城。华夏帝国方面,以新任满剌加都护、礼部侍郎赵士祯为主使,岳飞坐镇后方,以武力为后盾;葡萄牙方面,则由果阿总督特使、一位经验丰富的贵族兼船长迪奥戈·门德斯·德·瓦斯康塞洛斯率领。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葡萄牙特使起初仍试图保持殖民者的傲慢,提出了一些诸如“允许葡萄牙商船在满剌加自由贸易”、“释放所有战俘”、“赔偿葡萄牙舰队损失”等不切实际的要求。
对此,赵士祯在岳飞的授意下,态度极为强硬。他拿出华夏帝国的国书,义正词严地宣告:
“满剌加乃天朝藩属,受帝国保护。尔等蛮夷,不识天威,擅动刀兵,败军之将,安敢言勇?今日和谈,非为乞和,乃天朝上国,有好生之德,予尔等一线生机!”
他提出了帝国的底线条款:
1.
葡萄牙王国承认华夏帝国对满剌加及南洋诸藩的宗主权,永不侵犯。
2.
葡萄牙势力范围退至印度西海岸以西,不得再向东越过锡兰(斯里兰卡)海域。
3.
允许葡萄牙商船在指定的帝国港口(如满剌加、爪哇)进行有限贸易,但必须遵守帝国法令,缴纳关税,且不得传教、不得滋事。
4.
双方交换战俘,但葡萄牙需支付一定的赎金。
5.
葡萄牙派正式使团,前往华夏帝都汴梁,朝见大皇帝,呈递国书,以示臣服。
这些条款,几乎完全剥夺了葡萄牙在东方的扩张成果,将其势力范围大幅向西压缩。瓦斯康塞洛斯据理力争,但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满剌加港外华夏舰队那森然的炮口和港口上空飘扬的龙旗,都在无声地提醒他战败的事实。最终,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现实面前,葡萄牙特使不得不签署了这份城下之盟——《马六甲条约》。
条约签订的消息,随着快船迅速传遍南洋和印度洋。所有势力都明白,一个新时代来临了。东方海洋的霸权,已经无可争议地归属于华夏帝国。葡萄牙的东方殖民事业遭到了重挫,其通往香料群岛的梦想就此破灭。
条约签署后不久,一支由三艘船只组成的葡萄牙使团,在瓦斯康塞洛斯的带领下,怀着复杂、屈辱而又充满好奇的心情,扬帆北上,前往那个只存在于传说和惨痛教训中的庞大帝国都城——汴梁。
数月后,葡萄牙使团抵达天津港(帝国新扩建的北方大港)。当他们换乘内河船只,沿着运河驶向汴梁时,沿途所见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震撼。
宽阔平坦的水泥官道、往来如织的巨型漕船、运河两岸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以及远方隐约可见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巨大工场(神机坊下属的工厂)……这一切都展现出一个远超他们想象的、高度发达和组织严密的文明。
进入汴梁城,这种震撼达到了顶点。高耸的城墙、宏伟的宫殿、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衣着各色的人群(包括许多他们从未见过的种族)、以及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作为世界中心的自信心从容,都让这些来自欧洲的使者目瞪口呆。他们原本心中残存的一丝“蛮夷”的优越感,在此刻被击得粉碎。
葡萄牙使团被安排在鸿胪寺的番馆居住,受到了符合礼仪但绝不热情的接待。他们带来的礼物——自鸣钟、天文仪器、镶嵌着宝石的十字架、精美的羊毛挂毯等,被登记造册,送入皇宫。而他们迫切希望见到的华夏皇帝晁盖,却并未立刻召见他们。
晁盖在御书房内,听着狄仁杰和王阳明关于葡萄牙使团的汇报,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红毛番鬼,总算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晁盖把玩着一件葡萄牙进贡的玻璃器皿,“让他们在汴梁多住些时日,好好看看我天朝上国的气象。也让我们的官员、工匠,有机会近距离看看这些西洋之物,摸摸他们的底细。”
“陛下圣明。”王阳明道,“西洋器物,确有其精巧之处,其天文历法、数学几何,亦有可借鉴之地。然,其人心性贪婪,宗教偏执,不可不防。此次使团入京,既是彰显国威,亦是窥探我朝虚实之机。”
“无妨。”晁盖摆摆手,“让他们看。朕正要让他们知道,何为天朝底蕴!传旨鸿胪寺,可安排他们参观神机坊外围工场、皇家学院格物院,但核心区域,严禁靠近。至于何时召见……等朕忙完秋收大典再说。”
晁盖有意晾一晾这些西方使者,既要磨掉他们最后的骄矜,也要为帝国消化南洋胜利果实、应对可能的新挑战争取时间。
葡萄牙使团的入京,标志着东西方两个伟大文明,在经历了最初的武装冲突后,第一次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在帝国的中心进行了正式的接触。一个全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正伴随着西洋使团的到来,悄然揭开了序幕。而帝国的掌舵者晁盖,正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筹划着下一步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