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辽国残部西遁,耶律大石立西辽-《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高丽、交趾使臣带来的朝贡喜讯,尚未在汴梁城百姓的茶余饭后中消散,一份来自北疆的八百里加急军报,便被信使飞马送入皇城,直达御前。

  军报由镇守北疆的大将,双鞭将呼延灼,亲自签发。内容言简意赅,却字字千钧:

  “臣呼延灼谨奏:据夜不收(侦察兵)多方探查并擒获辽军散卒核实,辽国余孽耶律大石,已率残部精锐约两万帐(约十万军民),携大量牲畜辎重,于三月前悄然离开漠北腹地,一路向西遁走。其部穿越金山(阿尔泰山),已进入乃蛮、克烈等部地界。近日得西域商旅传闻,耶律大石已于虎思斡耳朵(后世楚河流域)之地,大会西域诸部,重建辽祚,称‘菊儿汗’(意为汗中之汗),国号仍为‘辽’,史称‘西辽’(哈剌契丹)。其势初成,控弦之士恐不下五万,西域诸国多有归附者。”

  军报的最后,呼延灼补充了自己的判断:“耶律大石,人杰也。其西遁,非惧我兵锋,实为避我锋芒,另辟天地。西辽立国,虽暂与我朝远隔大漠,然其志不小,他日若坐大,必为华夏西顾之患。臣已加派斥候,严密监控西域动向,并请旨定夺。”

  御书房内,晁盖将这份军报递给侍立一旁的狄仁杰、王阳明、卢俊义等核心重臣传阅。气氛略显凝重。

  卢俊义看完,浓眉一扬,率先开口:“陛下,耶律大石此獠,确是枭雄!当年辽国覆灭在即,他能力挽狂澜,保得残部,已显其能。如今竟能远走万里,于异域再建国度,此等坚韧与谋略,非常人可及。西辽,不可小觑。”

  王阳明沉吟道:“阳明观之,此乃‘势’之必然。陛下天威,如日中天。耶律大石知不可与陛下争锋于东方,故效仿汉之班超,远走西域,以求生机。其立国西域,短期内确与我朝无直接冲突,甚至可牵制西域乃至更西之势力。”

  狄仁杰捋须点头,补充道:“怀英(狄仁杰字)以为,王尚书所言极是。西辽初立,根基未稳,其首要之敌,乃西域本地突厥语各部、黑汗王朝(喀喇汗国)残余,乃至更西的花剌子模等。其欲立足,必先经营西方,无暇东顾。然,正如卢帅所言,纵虎归山,终成后患。需早做筹谋。”

  晁盖静静听着臣子的分析,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上轻轻敲击。耶律大石,这个名字他自然不陌生。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此人便是以一己之力延续辽祚近百年的传奇人物。如今在这个因他到来而改变的时间线里,这位枭雄依然展现出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诸位爱卿分析得都在理。”晁盖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耶律大石西遁立国,于眼下而言,确是减轻了北疆的直接压力,使得我能更专注于内政革新与南洋开拓。此人,也算替朕扫清了漠北最后的障碍。”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起来:“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更何况是一头远遁的猛虎。今日其势弱,可忽略不计;待其羽翼丰满,整合西域,必生东归之念。即便不东归,一个强大的政权控扼西方商路,亦非帝国之福。”

  “陛下圣明。”众人齐声道。

  “呼延灼将军增派斥候,监控西域,做得很好。”晁盖做出决策,“传朕旨意:”

  “一、加封呼延灼为安北都护,总揽漠南漠北一切军政事务。继续加强对草原各部的羁縻与安抚,推广农耕,建立稳固防线,确保北疆无虞。”

  “二、命时迁(已升任军情司主官)麾下‘神行司’,挑选精干人手,扮作商旅,渗透入西域,重点搜集西辽之国力、军备、与周边关系等情报。”

  “三、着鸿胪寺,以恭贺新邻之名,试探性派遣一支小型使团前往西辽,一则示好,避免过早刺激;二则实地观察,摸清虚实。使团人选需精明强干,可由燕青带队。”

  “四、西线战略,暂以‘抚’与‘察’为主。帝国当前重心,仍在‘格物院’与‘南洋开拓’。待内部稳固,水师强盛,科技有成之日……”

  晁盖没有再说下去,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已昭示了他的雄心。他不会现在就去劳师远征,但那辽阔的西域,那古老的丝绸之路,迟早要重新纳入华夏的版图。耶律大石的西辽,不过是他西进路上,一个需要晚些时候再去解决的障碍罢了。

  “臣等遵旨!”狄仁杰等人领命,心中对皇帝的深谋远虑更为叹服。不争一时之短长,着眼长远布局,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气度。

  很快,相应的旨意便以六百里加急发出。北疆的呼延灼接到旨意后,更加紧了经营;汴梁城中,燕青也开始物色人选,准备踏上西行的漫漫旅途。

  耶律大石在西域立国的消息,并未在帝国境内引起太大波澜。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那是一个太过遥远的地方。他们的目光,更多被神机坊(格物院)日夜不停传来的奇怪轰鸣、以及港口日益增多的新奇船只所吸引。

  帝国的车轮,依旧沿着晁盖设定的轨道,朝着工业与海洋的方向,坚定地前行。而西辽的建立,如同历史长河中泛起的一朵涟漪,虽未改变大河奔流的方向,却也为未来更广阔天地的角逐,埋下了一个遥远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