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五年正月十五,淮水的春汛比往年早了整整两个月。
寿州城头的更鼓声刚敲过二更,李继勋正站在西瓮城的箭楼上,手里攥着半块青铜符。符上的 “义” 字被摩挲得发亮,与他腰间另半块拼在一起,正是当年义社十兄弟结义时的信物。风裹着河腥气扑在脸上,他望着对岸南唐营垒的灯火,忽然对身边的亲兵笑道:“明日若能突围,我请弟兄们喝磁州的烧刀子 —— 赵普那厮当年酿的,藏了快十年了。”
亲兵刚要接话,脚下的城楼突然剧烈震颤。不是敌军攻城的擂石震动,而是一种沉闷的、从地底深处传来的轰鸣。李继勋猛地按住箭垛,看见淮水下游的黑暗中,一道白练正逆着水流往上蹿 —— 那不是浪头,是堤坝决口的水头!
“不好!” 他嘶吼着拔剑,“皇甫晖那狗贼掘堤了!”
话音未落,第二道、第三道水头接踵而至,像脱缰的巨兽撞向寿州外城。夯土筑成的城墙在浊流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垛口的青砖簌簌坠落。守兵的惊叫声、兵器落水的哐当声、战马的悲鸣声瞬间淹没了夜空,李继勋被亲兵拽着往内城跑,奔过吊桥时回头望,只见第一道水头已漫过护城河,正顺着街道往城里灌。
“将军!粮库在东隅!” 亲兵嘶吼着指向城东,那里囤积着周军仅存的五万石粟米。李继勋的瞳孔骤然收缩 —— 粮库地势低洼,一旦被淹,三万守军不出三日就得饿死。他甩开亲兵的手,转身冲向粮库,玄色战袍被狂风吹得猎猎作响:“传我将令!火牌兵速往滁州报信,让赵点检速发援兵!其余人跟我护粮!”
粮库的木门早已被溃兵撞得稀烂。李继勋冲进去时,看见士兵们正踩着粮袋往高处爬,有人甚至用矛尖戳破粮仓,往怀里塞生米。“都给我住手!” 他挥剑劈断一根矛杆,火星溅在散落的粟米上,“皇商司的漕运船三日后就到,谁抢粮,我先斩了谁!”
可没人听他的。水头已经漫过门槛,浑浊的黄水里漂着兵器、尸体和断裂的屋梁。一个浑身湿透的小校哭喊着扑过来:“将军!西门塌了!皇甫晖的人乘着筏子进来了!”
李继勋踉跄着后退,撞在粮垛上。粟米从撞破的缝隙里涌出来,混着泥水在脚下积成黏糊糊的滩涂。他忽然看到墙角的账房 —— 那里堆着七箱粮册,记录着寿州所有粮草的入库、分发、损耗,一旦落入南唐之手,周军的布防和缺粮的窘境就会暴露无遗。
“火油!” 李继勋突然嘶吼,声音因急促的喘息变调,“把火油泼上去!”
亲兵们愣住了。那是救命的粮草,烧了,就算守住城也会饿死。李继勋拔剑架在最近一个士兵的脖子上,青铜符从怀里滑落,在泥水里闪着冷光:“我是主将!谁敢抗命?!”
火油泼在粮囤上,遇着散落的粟米滚向四处。李继勋划着火折子,火苗在狂风中摇晃了三下,终于舔上浸油的麻袋。“轰” 的一声,烈焰冲天而起,把半边夜空照得通红。他站在火墙前,看着那些记录着数字的账册在火中卷曲、变黑,忽然想起赵匡胤当年的话:“大哥,将来咱们若成了事,这账本上的数字,就是弟兄们的性命。”
水头第三波冲击来临时,粮库的梁柱开始坍塌。李继勋被亲兵推着往后门退,却在门槛处绊了一跤 —— 是那半块青铜符。他弯腰去捡,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金属,就听见身后传来轰然巨响,粮库的穹顶整个塌了下来,火焰裹挟着热浪扑在背上。
“将军!” 亲兵们哭喊着伸手去拉,却被他猛地甩开。李继勋转身面对火海,手里高举着那半块青铜符,声音在噼啪的燃烧声中异常清晰:“告诉点检,我李继勋没让粮册资敌 ——”
话音被吞没在坍塌的烟尘里。
二
滁州行营的帅帐里,赵匡胤正对着淮南舆图出神。案上的烛台是缴获的南唐样式,盘龙底座缠着半融化的蜡油,像极了寿州城头凝固的血。他摩挲着舆图上 “寿州” 两个字,忽然觉得眼皮跳得厉害 —— 自昨夜起,派往寿州的传令兵就没一个回来。
“大哥总说淮水春汛凶险,” 他低声对身边的赵普道,“早让他往高处移营,偏不听。”
赵普刚从磁州矿监被召回,身上还带着煤屑的气息。他捧着刚沏好的茶,蒸汽模糊了脸上的疤痕 —— 那是去年复仇大计被皇帝柴荣识破贬官至磁州时,在采矿时被矿石碎屑砸到的。“点检稍安,李将军老成持重,” 他声音平淡,却精准地戳中要害,“倒是皇商司的漕运船,本该昨日到寿州,至今杳无音讯。”
赵匡胤的眉峰骤然蹙起。他抓起案上的军报,最上面那封是陈琅发来的,说 “漕运船遇南唐水师拦截,需暂缓三日”。当时只当是寻常延误,此刻想来,却像根刺扎在心头。“皇商司那帮文吏,” 他猛地将军报拍在案上,烛火都被震得摇晃,“眼里只有盐引股票,哪懂军情紧急!”
话未落,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快得像要踏碎营寨的栅栏。一个浑身湿透的骑兵连人带马冲进帐,甲胄上的泥水溅了赵匡胤一身:“点检!寿州…… 寿州溃堤了!”
赵匡胤猛地站起,腰间的佩剑撞在案角,发出刺耳的响声。“火牌兵呢?李将军呢?” 他揪住骑兵的甲胄,将人拎得离地半尺,“说清楚!”
骑兵的嘴唇哆嗦着,混着血水和泪水往下淌:“水太大…… 弟兄们没跑出来…… 李将军为了烧粮册,被埋在粮库里了……”
“哐当” 一声,赵匡胤的佩剑掉在地上。他踉跄着后退,撞在舆图架子上,整幅淮南舆图哗啦散落,卷轴滚到赵普脚边。赵普弯腰捡起,恰好看到 “皇商司漕运路线” 被朱砂标记得格外醒目,像一条猩红的血痕。
“烧粮册……” 赵匡胤喃喃自语,突然爆发出野兽般的咆哮,“他为什么要烧粮册?!若皇商司的船按时送到,他何至于此!”
他一脚踹翻案几,烛台摔在地上,火苗舔上散落的军报。赵普看着那些燃烧的纸页,其中就有陈琅的那封,“漕运延迟” 四个字在火中扭曲成狰狞的形状。“点检息怒,” 他适时开口,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沉痛,“当务之急是救寿州余兵,只是……”
“只是什么?”
“皇商司扣着盐引不放,” 赵普缓缓道,从袖中抽出一份文书,“末将从磁州来前,见通市局的安大福正将三万石盐往江南运 —— 说是要换南唐的茶叶,美其名曰‘商战’。”
赵匡胤的瞳孔瞬间布满血丝。他抓起地上的佩剑,剑刃在残烛下闪着寒光:“好一个商战!我大哥的命,在他们眼里怕是还不如一张盐引值钱!”
他大步冲出帅帐,帐外的亲兵见他目眦欲裂,吓得纷纷跪倒。“备马!” 赵匡胤嘶吼着翻身上马,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光,“随我去寿州!我倒要看看,皇商司的船是不是真比人命金贵!”
赵普站在帐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弯腰捡起那半块从赵匡胤腰间掉落的青铜符 —— 是当年结义时,李继勋亲手给他的。符上的 “义” 字沾着些许蜡油,被他用指尖轻轻抹去,仿佛在擦拭什么碍眼的污渍。
三
寿州城的水面上,漂浮着无数灯笼。
那是幸存的周军点燃的火把,有的插在断墙上,有的绑在漂着的门板上,把浊流照得像条流淌着血的河。杨延玉抱着根断裂的矛杆,在水里挣扎着往内城游,头盔早就丢了,发髻散开,泥水糊了满脸。他身后,一个伤兵正被水头卷着往南漂,嘴里反复喊着 “将军烧了粮册”。
“往钟楼游!” 杨延玉嘶吼着调转方向,那里是寿州地势最高的地方。他抓住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将矛杆塞给她:“抓稳了!”
爬上钟楼残基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左臂脱臼了。借着远处的火光,他看见内城的屋脊在水里起伏,像一群溺水的巨兽。有士兵在敲残存的铜钟,钟声嘶哑得像哭,却没人来救援 —— 所有能漂的东西都被水头冲散了。
“杨将军!” 一个浑身焦黑的士兵爬过来,手里捧着半块烧焦的青铜符,“这是从粮库那边漂过来的……”
杨延玉的心脏骤然缩紧。那符他认得,李继勋常拿在手里摩挲。他接过符,金属的冰凉透过焦痕渗进掌心,突然想起三日前收到的家书,父亲杨业在信里说 “皇商司的漕运船已过楚州,不日便到”。可现在,船在哪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号角声。
不是周军的号调,是南唐水师的!杨延玉猛地抬头,看见黑暗中驶来数十艘筏子,上面站满了举着火把的南唐军,筏子边缘还挂着些东西 —— 仔细看去,竟是皇商司漕运船的旗帜!
“周军弟兄们!” 筏子上有人高喊,声音被风吹得飘忽,“陈琅的船早就跑了!降者有盐吃!”
水面上响起一阵骚动。有士兵开始往筏子游,嘴里喊着 “反正也是饿死”。杨延玉拔剑斩断身边一根绳索,绳索带着火星飞向最近的筏子:“谁敢降?!李将军用命保住的城,你们要拱手让人?!”
可他的声音太微弱了。更多的人被 “盐” 字勾动,像逐臭的苍蝇往筏子聚拢。杨延玉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消失在南唐的火把里,突然想起陈琅送来的那些漕运股票 —— 出发前,皇商司的人说 “这票能换盐换粮,比金银还管用”。可现在,股票在水里泡成了纸浆,连半粒盐都换不来。
黎明前最黑的时刻,杨延玉靠在钟楼的断壁上,看着南唐的筏子在城里穿梭。他把那半块青铜符塞进怀里,贴身藏着,然后撕下战袍一角,蘸着自己的血,在残存的钟体上写字。
血字歪歪扭扭,却异常清晰:
“皇商司误我。”
写完最后一笔,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淮水的水头渐渐退去,露出满地狼藉 —— 倒塌的房屋、泡胀的尸体、还有散落的、被泥水浸透的黄龙券和漕运股票。一只乌鸦落在钟楼上,啄食着那些纸券,仿佛在嘲笑这乱世里,连纸片都比人命更轻贱。
滁州方向,赵匡胤的骑兵正踏着晨雾狂奔。他看见寿州城头的黑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盘踞在淮水之上,突然勒住马缰,对着那方向举起了剑。
剑刃映着晨光,亮得刺眼。
“陈琅,” 他一字一顿地说,声音里淬着冰,“我大哥的命,我会让你 —— 还有你那皇商司,百倍偿还!”
风从淮水那边吹来,带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焦糊味,吹得他玄甲上的披风猎猎作响,像一面复仇的旗帜。
寿州城头的更鼓声刚敲过二更,李继勋正站在西瓮城的箭楼上,手里攥着半块青铜符。符上的 “义” 字被摩挲得发亮,与他腰间另半块拼在一起,正是当年义社十兄弟结义时的信物。风裹着河腥气扑在脸上,他望着对岸南唐营垒的灯火,忽然对身边的亲兵笑道:“明日若能突围,我请弟兄们喝磁州的烧刀子 —— 赵普那厮当年酿的,藏了快十年了。”
亲兵刚要接话,脚下的城楼突然剧烈震颤。不是敌军攻城的擂石震动,而是一种沉闷的、从地底深处传来的轰鸣。李继勋猛地按住箭垛,看见淮水下游的黑暗中,一道白练正逆着水流往上蹿 —— 那不是浪头,是堤坝决口的水头!
“不好!” 他嘶吼着拔剑,“皇甫晖那狗贼掘堤了!”
话音未落,第二道、第三道水头接踵而至,像脱缰的巨兽撞向寿州外城。夯土筑成的城墙在浊流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垛口的青砖簌簌坠落。守兵的惊叫声、兵器落水的哐当声、战马的悲鸣声瞬间淹没了夜空,李继勋被亲兵拽着往内城跑,奔过吊桥时回头望,只见第一道水头已漫过护城河,正顺着街道往城里灌。
“将军!粮库在东隅!” 亲兵嘶吼着指向城东,那里囤积着周军仅存的五万石粟米。李继勋的瞳孔骤然收缩 —— 粮库地势低洼,一旦被淹,三万守军不出三日就得饿死。他甩开亲兵的手,转身冲向粮库,玄色战袍被狂风吹得猎猎作响:“传我将令!火牌兵速往滁州报信,让赵点检速发援兵!其余人跟我护粮!”
粮库的木门早已被溃兵撞得稀烂。李继勋冲进去时,看见士兵们正踩着粮袋往高处爬,有人甚至用矛尖戳破粮仓,往怀里塞生米。“都给我住手!” 他挥剑劈断一根矛杆,火星溅在散落的粟米上,“皇商司的漕运船三日后就到,谁抢粮,我先斩了谁!”
可没人听他的。水头已经漫过门槛,浑浊的黄水里漂着兵器、尸体和断裂的屋梁。一个浑身湿透的小校哭喊着扑过来:“将军!西门塌了!皇甫晖的人乘着筏子进来了!”
李继勋踉跄着后退,撞在粮垛上。粟米从撞破的缝隙里涌出来,混着泥水在脚下积成黏糊糊的滩涂。他忽然看到墙角的账房 —— 那里堆着七箱粮册,记录着寿州所有粮草的入库、分发、损耗,一旦落入南唐之手,周军的布防和缺粮的窘境就会暴露无遗。
“火油!” 李继勋突然嘶吼,声音因急促的喘息变调,“把火油泼上去!”
亲兵们愣住了。那是救命的粮草,烧了,就算守住城也会饿死。李继勋拔剑架在最近一个士兵的脖子上,青铜符从怀里滑落,在泥水里闪着冷光:“我是主将!谁敢抗命?!”
火油泼在粮囤上,遇着散落的粟米滚向四处。李继勋划着火折子,火苗在狂风中摇晃了三下,终于舔上浸油的麻袋。“轰” 的一声,烈焰冲天而起,把半边夜空照得通红。他站在火墙前,看着那些记录着数字的账册在火中卷曲、变黑,忽然想起赵匡胤当年的话:“大哥,将来咱们若成了事,这账本上的数字,就是弟兄们的性命。”
水头第三波冲击来临时,粮库的梁柱开始坍塌。李继勋被亲兵推着往后门退,却在门槛处绊了一跤 —— 是那半块青铜符。他弯腰去捡,指尖刚触到冰凉的金属,就听见身后传来轰然巨响,粮库的穹顶整个塌了下来,火焰裹挟着热浪扑在背上。
“将军!” 亲兵们哭喊着伸手去拉,却被他猛地甩开。李继勋转身面对火海,手里高举着那半块青铜符,声音在噼啪的燃烧声中异常清晰:“告诉点检,我李继勋没让粮册资敌 ——”
话音被吞没在坍塌的烟尘里。
二
滁州行营的帅帐里,赵匡胤正对着淮南舆图出神。案上的烛台是缴获的南唐样式,盘龙底座缠着半融化的蜡油,像极了寿州城头凝固的血。他摩挲着舆图上 “寿州” 两个字,忽然觉得眼皮跳得厉害 —— 自昨夜起,派往寿州的传令兵就没一个回来。
“大哥总说淮水春汛凶险,” 他低声对身边的赵普道,“早让他往高处移营,偏不听。”
赵普刚从磁州矿监被召回,身上还带着煤屑的气息。他捧着刚沏好的茶,蒸汽模糊了脸上的疤痕 —— 那是去年复仇大计被皇帝柴荣识破贬官至磁州时,在采矿时被矿石碎屑砸到的。“点检稍安,李将军老成持重,” 他声音平淡,却精准地戳中要害,“倒是皇商司的漕运船,本该昨日到寿州,至今杳无音讯。”
赵匡胤的眉峰骤然蹙起。他抓起案上的军报,最上面那封是陈琅发来的,说 “漕运船遇南唐水师拦截,需暂缓三日”。当时只当是寻常延误,此刻想来,却像根刺扎在心头。“皇商司那帮文吏,” 他猛地将军报拍在案上,烛火都被震得摇晃,“眼里只有盐引股票,哪懂军情紧急!”
话未落,帐外突然传来马蹄声,快得像要踏碎营寨的栅栏。一个浑身湿透的骑兵连人带马冲进帐,甲胄上的泥水溅了赵匡胤一身:“点检!寿州…… 寿州溃堤了!”
赵匡胤猛地站起,腰间的佩剑撞在案角,发出刺耳的响声。“火牌兵呢?李将军呢?” 他揪住骑兵的甲胄,将人拎得离地半尺,“说清楚!”
骑兵的嘴唇哆嗦着,混着血水和泪水往下淌:“水太大…… 弟兄们没跑出来…… 李将军为了烧粮册,被埋在粮库里了……”
“哐当” 一声,赵匡胤的佩剑掉在地上。他踉跄着后退,撞在舆图架子上,整幅淮南舆图哗啦散落,卷轴滚到赵普脚边。赵普弯腰捡起,恰好看到 “皇商司漕运路线” 被朱砂标记得格外醒目,像一条猩红的血痕。
“烧粮册……” 赵匡胤喃喃自语,突然爆发出野兽般的咆哮,“他为什么要烧粮册?!若皇商司的船按时送到,他何至于此!”
他一脚踹翻案几,烛台摔在地上,火苗舔上散落的军报。赵普看着那些燃烧的纸页,其中就有陈琅的那封,“漕运延迟” 四个字在火中扭曲成狰狞的形状。“点检息怒,” 他适时开口,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沉痛,“当务之急是救寿州余兵,只是……”
“只是什么?”
“皇商司扣着盐引不放,” 赵普缓缓道,从袖中抽出一份文书,“末将从磁州来前,见通市局的安大福正将三万石盐往江南运 —— 说是要换南唐的茶叶,美其名曰‘商战’。”
赵匡胤的瞳孔瞬间布满血丝。他抓起地上的佩剑,剑刃在残烛下闪着寒光:“好一个商战!我大哥的命,在他们眼里怕是还不如一张盐引值钱!”
他大步冲出帅帐,帐外的亲兵见他目眦欲裂,吓得纷纷跪倒。“备马!” 赵匡胤嘶吼着翻身上马,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光,“随我去寿州!我倒要看看,皇商司的船是不是真比人命金贵!”
赵普站在帐门口,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他弯腰捡起那半块从赵匡胤腰间掉落的青铜符 —— 是当年结义时,李继勋亲手给他的。符上的 “义” 字沾着些许蜡油,被他用指尖轻轻抹去,仿佛在擦拭什么碍眼的污渍。
三
寿州城的水面上,漂浮着无数灯笼。
那是幸存的周军点燃的火把,有的插在断墙上,有的绑在漂着的门板上,把浊流照得像条流淌着血的河。杨延玉抱着根断裂的矛杆,在水里挣扎着往内城游,头盔早就丢了,发髻散开,泥水糊了满脸。他身后,一个伤兵正被水头卷着往南漂,嘴里反复喊着 “将军烧了粮册”。
“往钟楼游!” 杨延玉嘶吼着调转方向,那里是寿州地势最高的地方。他抓住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将矛杆塞给她:“抓稳了!”
爬上钟楼残基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左臂脱臼了。借着远处的火光,他看见内城的屋脊在水里起伏,像一群溺水的巨兽。有士兵在敲残存的铜钟,钟声嘶哑得像哭,却没人来救援 —— 所有能漂的东西都被水头冲散了。
“杨将军!” 一个浑身焦黑的士兵爬过来,手里捧着半块烧焦的青铜符,“这是从粮库那边漂过来的……”
杨延玉的心脏骤然缩紧。那符他认得,李继勋常拿在手里摩挲。他接过符,金属的冰凉透过焦痕渗进掌心,突然想起三日前收到的家书,父亲杨业在信里说 “皇商司的漕运船已过楚州,不日便到”。可现在,船在哪里?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号角声。
不是周军的号调,是南唐水师的!杨延玉猛地抬头,看见黑暗中驶来数十艘筏子,上面站满了举着火把的南唐军,筏子边缘还挂着些东西 —— 仔细看去,竟是皇商司漕运船的旗帜!
“周军弟兄们!” 筏子上有人高喊,声音被风吹得飘忽,“陈琅的船早就跑了!降者有盐吃!”
水面上响起一阵骚动。有士兵开始往筏子游,嘴里喊着 “反正也是饿死”。杨延玉拔剑斩断身边一根绳索,绳索带着火星飞向最近的筏子:“谁敢降?!李将军用命保住的城,你们要拱手让人?!”
可他的声音太微弱了。更多的人被 “盐” 字勾动,像逐臭的苍蝇往筏子聚拢。杨延玉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消失在南唐的火把里,突然想起陈琅送来的那些漕运股票 —— 出发前,皇商司的人说 “这票能换盐换粮,比金银还管用”。可现在,股票在水里泡成了纸浆,连半粒盐都换不来。
黎明前最黑的时刻,杨延玉靠在钟楼的断壁上,看着南唐的筏子在城里穿梭。他把那半块青铜符塞进怀里,贴身藏着,然后撕下战袍一角,蘸着自己的血,在残存的钟体上写字。
血字歪歪扭扭,却异常清晰:
“皇商司误我。”
写完最后一笔,东方泛起了鱼肚白。淮水的水头渐渐退去,露出满地狼藉 —— 倒塌的房屋、泡胀的尸体、还有散落的、被泥水浸透的黄龙券和漕运股票。一只乌鸦落在钟楼上,啄食着那些纸券,仿佛在嘲笑这乱世里,连纸片都比人命更轻贱。
滁州方向,赵匡胤的骑兵正踏着晨雾狂奔。他看见寿州城头的黑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盘踞在淮水之上,突然勒住马缰,对着那方向举起了剑。
剑刃映着晨光,亮得刺眼。
“陈琅,” 他一字一顿地说,声音里淬着冰,“我大哥的命,我会让你 —— 还有你那皇商司,百倍偿还!”
风从淮水那边吹来,带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焦糊味,吹得他玄甲上的披风猎猎作响,像一面复仇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