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皇商司的值房里,晨雾与烛火缠成一团朦胧的白。陈琅握着狼毫的手悬在宣纸上,桑皮纸边缘已被指温熨得发烫 —— 纸上 “淮南盐债” 四字旁,朱砂圈出的 “庐州盐场三年收益抵押” 字样,像道淌血的伤口。窗外更鼓沉沉,漏壶里的水声混着远处坊市的更夫梆子,在寂静中愈发清晰。
“仲才这步棋,走得太险。” 王朴的竹杖叩击青砖,声音里裹着焦虑。这位枢密使素来以沉着着称,此刻却反复摩挲案头那封杨延玉的血书。信纸边角还残留着箭矢的割裂痕迹,赵虎带箭的战袍碎片压在最底,暗红血渍透过纸背渗出来,在盐债文书上洇出不规则的斑痕,恍若战场上未干的血迹。
陈琅忽然转身,檀木柜门开启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一股淡淡的驼毛腥气漫开 —— 里面是去年曹延禄留在汴梁的沙枣种子,这位归义军少主作为质子留京已有半年,此刻正在驿馆整理河西商路图。种子被细心装在琉璃小瓶里,瓶塞还系着敦煌特有的织锦。“王相公忘了?曹延禄还在京里。” 他捏起粒饱满的种子,指腹摩挲着种子粗糙的外壳,“上月他还说,归义军在淮南的茶栈被南唐刁难,正愁没由头出兵护商。”
王朴眉峰微蹙:“曹延禄虽是质子,身边只带了三百牙兵,顶得住赵匡胤的殿前司?” 他的竹杖无意识地敲击着青砖,在寂静中形成规律的节奏,仿佛在计算着兵力与胜算。
“顶不住,但能搅动浑水。” 陈琅在盐债文书上盖下钢印,“当” 的一声,钢印在 “三倍偿还” 旁压出缠枝纹,那纹路与皇室徽记颇有几分相似,却又暗藏河西纹样。“李筠觊觎盐利,曹延禄需商路,李彝殷贪财 —— 总有一款能让他们动兵。” 他的声音低沉而笃定,烛火在他眼底跳动,映出算计的光芒。
话音未落,陈磊抱着铜盆冲进来,脚步急促带起一阵风。盆里是滁州送来的股票残骸,焦黑纸页上沾着血手印,还能隐约辨认出 “盐引” 二字。“哥,殿前司的人在楚州散布谣言,说盐债是废纸!” 少年的声音带着几分慌乱,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陈琅抓起盐债文书,往驿馆方向去。石板路上还残留着夜露,他的皂靴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声响。刚出皇商司,就见曹延禄的牙兵牵着骆驼走过,驼铃叮当,背上驮着西域的葡萄酿 —— 这位少主正准备给陈琅送新到的河西特产。骆驼身上的鞍具装饰着精美的银饰,在晨光中闪烁。
“陈大哥!” 曹延禄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驼铃,露出腰间的弯刀。刀柄缠着金丝,刀鞘上雕刻着敦煌飞天的图案。“听说你要发盐债?归义军虽远在沙州,在淮南却有十二家茶栈,我带牙兵去守粮道!” 他拍着胸脯,甲胄上的狼头徽章晃得人眼花,“当年河西大旱,你用五十车茶换我们的瘦马,这份情,我得还!” 他的眼神炽热,带着西北汉子的豪爽与义气。
陈琅递过盐债文书:“不是帮我,是帮你自己。南唐占了淮南,归义军的茶驼就过不了淮水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护榷军的脚踏船藏在涡口芦苇荡,需人接应 —— 你的牙兵熟悉河西水战,正好派上用场。” 说话间,他注意到曹延禄身后的牙兵们正在整理行囊,有人在擦拭箭矢,有人在检查马鞍,每个人的动作都透着训练有素的干练。
曹延禄接过文书,指尖划过 “归义军” 三个字,忽然将弯刀往地上一顿:“我这就点兵!陈大哥放心,粮道在,我曹延禄的命就在!” 他转身时,披风扬起,露出内衬的暗纹,那是归义军特有的火焰图腾。
三日后,昭义节度使李筠的信使抵达汴梁。驿道上的尘土未散,信使捧着李筠的回函,站在枢密院外搓手 —— 信里明着说 “愿助护榷军”,暗里却问 “若护榷军溃散,盐场能否由昭义接管”。信纸上墨迹未干,还带着太行山的墨香。王朴看罢冷笑,将信推给陈琅:“李老狐狸这是等着捡便宜。” 他的手指敲了敲信纸,仿佛要敲碎李筠的算盘。
陈琅却提笔写了封密信,封入鎏金函。信笺上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笔都暗藏玄机。“让信使把这个带给李守节。” 他对王朴道,“李筠虽贪,儿子李守节却好文,我许他来汴京求学,做您的门生。” 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太平御览》的残本,准备一并送给李守节。
王朴一怔:“你要担保他?” 他的目光中带着疑惑与警惕,竹杖在地上轻轻点了点,像是在衡量这件事的利弊。
“担保他,就是拴住李筠。” 陈琅将密信交给信使,“告诉他,只要护榷军守住涡口,我保李守节入国子监,将来由您亲自举荐。” 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递给信使:“把这个也带上,就说是李守节求学的信物。”
信使离去时,正撞见赵匡胤的亲卫从对面走来。亲卫盯着曹延禄的牙兵往码头去,嘴角勾起阴笑 —— 赵普已伪造了大批盐债文书,正准备让磁州旧部散播,尤其是归义军那份,特意印上 “沙州私铸” 字样。伪造的文书被装在普通的麻布袋里,混杂在货物中,准备运往各地。
濠州军帐里,烛火摇曳。赵匡胤将伪造的盐债扔在案上,羊皮舆图上,淮南的位置被朱砂重重标记。赵普指着归义军的那份:“点检您看,这钢印粗糙,一看就是假的。流出去,天下人都会说藩镇和皇商司勾结,用废纸骗钱!”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指着涡口的位置,眼神中透着算计。
赵匡胤拔剑劈开案角,木屑纷飞:“不仅要让盐债成废纸,还要让李筠、曹延禄都背上骂名!” 他盯着淮南舆图,涡口的位置被朱砂圈了三重,“等他们的人进了淮南,就说是皇商司引藩镇入境,意图谋反!” 帐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声音,与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此时的楚州,李守节正拆看陈琅的密信。鎏金函里,除了陈琅的承诺,还有王朴的手书 “愿授《平边策》”。这位少年公子捧着密信,忽然对随从道:“给父亲回信,就说愿去汴京求学 —— 顺便看看,这淮南的盐债,到底值多少分量。” 他的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案头还放着未完成的诗稿。
随从刚要动笔,就见远处的淮河上,归义军的驼队正往涡口去,驼铃叮当,像串急促的鼓点。而更远处的芦苇荡里,护榷军的脚踏船正悄悄升帆,船板上,杨延玉握着赵虎带箭的战袍碎片,望着汴梁方向,不知陈琅的盐债能否引来援兵。船上的士兵们正在检查兵器,箭筒里插满了羽箭,船帆上印着护榷军的徽记。
汴京的夕阳将皇商司的影子拉得很长。陈琅站在值房里,看着曹延禄的牙兵乘船南下,忽然想起李守节的密信 —— 那孩子在信末问 “先生觉得,藩镇与朝廷,谁该得淮南”,他还没来得及回。窗外的风卷着盐债文书的草稿,在地上翻滚。陈琅忽然觉得,这纸比刀剑还锋利,能割开人心,也能缝合裂痕,只是不知最终会偏向哪头。而李守节是否会来汴京,李筠是否会因此投鼠忌器,都像悬在淮南上空的云,不知何时会下雨。远处的汴河上,商船往来如织,却不知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仲才这步棋,走得太险。” 王朴的竹杖叩击青砖,声音里裹着焦虑。这位枢密使素来以沉着着称,此刻却反复摩挲案头那封杨延玉的血书。信纸边角还残留着箭矢的割裂痕迹,赵虎带箭的战袍碎片压在最底,暗红血渍透过纸背渗出来,在盐债文书上洇出不规则的斑痕,恍若战场上未干的血迹。
陈琅忽然转身,檀木柜门开启时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一股淡淡的驼毛腥气漫开 —— 里面是去年曹延禄留在汴梁的沙枣种子,这位归义军少主作为质子留京已有半年,此刻正在驿馆整理河西商路图。种子被细心装在琉璃小瓶里,瓶塞还系着敦煌特有的织锦。“王相公忘了?曹延禄还在京里。” 他捏起粒饱满的种子,指腹摩挲着种子粗糙的外壳,“上月他还说,归义军在淮南的茶栈被南唐刁难,正愁没由头出兵护商。”
王朴眉峰微蹙:“曹延禄虽是质子,身边只带了三百牙兵,顶得住赵匡胤的殿前司?” 他的竹杖无意识地敲击着青砖,在寂静中形成规律的节奏,仿佛在计算着兵力与胜算。
“顶不住,但能搅动浑水。” 陈琅在盐债文书上盖下钢印,“当” 的一声,钢印在 “三倍偿还” 旁压出缠枝纹,那纹路与皇室徽记颇有几分相似,却又暗藏河西纹样。“李筠觊觎盐利,曹延禄需商路,李彝殷贪财 —— 总有一款能让他们动兵。” 他的声音低沉而笃定,烛火在他眼底跳动,映出算计的光芒。
话音未落,陈磊抱着铜盆冲进来,脚步急促带起一阵风。盆里是滁州送来的股票残骸,焦黑纸页上沾着血手印,还能隐约辨认出 “盐引” 二字。“哥,殿前司的人在楚州散布谣言,说盐债是废纸!” 少年的声音带着几分慌乱,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
陈琅抓起盐债文书,往驿馆方向去。石板路上还残留着夜露,他的皂靴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声响。刚出皇商司,就见曹延禄的牙兵牵着骆驼走过,驼铃叮当,背上驮着西域的葡萄酿 —— 这位少主正准备给陈琅送新到的河西特产。骆驼身上的鞍具装饰着精美的银饰,在晨光中闪烁。
“陈大哥!” 曹延禄翻身下马,玄色披风扫过驼铃,露出腰间的弯刀。刀柄缠着金丝,刀鞘上雕刻着敦煌飞天的图案。“听说你要发盐债?归义军虽远在沙州,在淮南却有十二家茶栈,我带牙兵去守粮道!” 他拍着胸脯,甲胄上的狼头徽章晃得人眼花,“当年河西大旱,你用五十车茶换我们的瘦马,这份情,我得还!” 他的眼神炽热,带着西北汉子的豪爽与义气。
陈琅递过盐债文书:“不是帮我,是帮你自己。南唐占了淮南,归义军的茶驼就过不了淮水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护榷军的脚踏船藏在涡口芦苇荡,需人接应 —— 你的牙兵熟悉河西水战,正好派上用场。” 说话间,他注意到曹延禄身后的牙兵们正在整理行囊,有人在擦拭箭矢,有人在检查马鞍,每个人的动作都透着训练有素的干练。
曹延禄接过文书,指尖划过 “归义军” 三个字,忽然将弯刀往地上一顿:“我这就点兵!陈大哥放心,粮道在,我曹延禄的命就在!” 他转身时,披风扬起,露出内衬的暗纹,那是归义军特有的火焰图腾。
三日后,昭义节度使李筠的信使抵达汴梁。驿道上的尘土未散,信使捧着李筠的回函,站在枢密院外搓手 —— 信里明着说 “愿助护榷军”,暗里却问 “若护榷军溃散,盐场能否由昭义接管”。信纸上墨迹未干,还带着太行山的墨香。王朴看罢冷笑,将信推给陈琅:“李老狐狸这是等着捡便宜。” 他的手指敲了敲信纸,仿佛要敲碎李筠的算盘。
陈琅却提笔写了封密信,封入鎏金函。信笺上的字迹工整而有力,每一笔都暗藏玄机。“让信使把这个带给李守节。” 他对王朴道,“李筠虽贪,儿子李守节却好文,我许他来汴京求学,做您的门生。” 说罢,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太平御览》的残本,准备一并送给李守节。
王朴一怔:“你要担保他?” 他的目光中带着疑惑与警惕,竹杖在地上轻轻点了点,像是在衡量这件事的利弊。
“担保他,就是拴住李筠。” 陈琅将密信交给信使,“告诉他,只要护榷军守住涡口,我保李守节入国子监,将来由您亲自举荐。” 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递给信使:“把这个也带上,就说是李守节求学的信物。”
信使离去时,正撞见赵匡胤的亲卫从对面走来。亲卫盯着曹延禄的牙兵往码头去,嘴角勾起阴笑 —— 赵普已伪造了大批盐债文书,正准备让磁州旧部散播,尤其是归义军那份,特意印上 “沙州私铸” 字样。伪造的文书被装在普通的麻布袋里,混杂在货物中,准备运往各地。
濠州军帐里,烛火摇曳。赵匡胤将伪造的盐债扔在案上,羊皮舆图上,淮南的位置被朱砂重重标记。赵普指着归义军的那份:“点检您看,这钢印粗糙,一看就是假的。流出去,天下人都会说藩镇和皇商司勾结,用废纸骗钱!”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指着涡口的位置,眼神中透着算计。
赵匡胤拔剑劈开案角,木屑纷飞:“不仅要让盐债成废纸,还要让李筠、曹延禄都背上骂名!” 他盯着淮南舆图,涡口的位置被朱砂圈了三重,“等他们的人进了淮南,就说是皇商司引藩镇入境,意图谋反!” 帐外传来士兵操练的声音,与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此时的楚州,李守节正拆看陈琅的密信。鎏金函里,除了陈琅的承诺,还有王朴的手书 “愿授《平边策》”。这位少年公子捧着密信,忽然对随从道:“给父亲回信,就说愿去汴京求学 —— 顺便看看,这淮南的盐债,到底值多少分量。” 他的书房里,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案头还放着未完成的诗稿。
随从刚要动笔,就见远处的淮河上,归义军的驼队正往涡口去,驼铃叮当,像串急促的鼓点。而更远处的芦苇荡里,护榷军的脚踏船正悄悄升帆,船板上,杨延玉握着赵虎带箭的战袍碎片,望着汴梁方向,不知陈琅的盐债能否引来援兵。船上的士兵们正在检查兵器,箭筒里插满了羽箭,船帆上印着护榷军的徽记。
汴京的夕阳将皇商司的影子拉得很长。陈琅站在值房里,看着曹延禄的牙兵乘船南下,忽然想起李守节的密信 —— 那孩子在信末问 “先生觉得,藩镇与朝廷,谁该得淮南”,他还没来得及回。窗外的风卷着盐债文书的草稿,在地上翻滚。陈琅忽然觉得,这纸比刀剑还锋利,能割开人心,也能缝合裂痕,只是不知最终会偏向哪头。而李守节是否会来汴京,李筠是否会因此投鼠忌器,都像悬在淮南上空的云,不知何时会下雨。远处的汴河上,商船往来如织,却不知一场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