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的晨雾还没散尽,陈琅的密信已递到杨延玉手中。桑皮纸被淮水湿气浸得发皱,上面的朱砂字却力透纸背:“护榷军乃皇商司武卫局旧部,熟淮水、善水战,此役当为主力;铁林卫为援,从左翼策应 —— 兵贵神速,需在皇甫晖水师列阵完毕前突袭,迟则生变。”
杨延玉捏着密信,指腹摩挲着 “武卫局旧部” 五个字,忽然想起三年前护榷军刚组建时的模样 —— 那时他们还叫 “通市水师”,船只是皇商司的漕运船改造的,士兵多是楚州渔民,却凭着对淮水的熟悉,在涡口击退过辽人的探船。如今虽因南征大局,兵权移交枢密院,可骨子里的水性与血性,从未变过。
“三弟,陈总掌事的意思是,让护榷军打主攻?” 杨盛的声音从帐外传来,他刚带着铁林卫的二十艘脚踏船抵达,玄甲上还沾着寿州的泥。杨延昭跟在后面,手里捧着新磨的箭镞,每支箭杆上都刻着 “杨” 字。
“大哥,护榷军熟水情,主攻最合适。” 杨延玉展开舆图,指着采石矶的水道,“这里有处暗礁区,南唐楼船吃水深,过不去;咱们的脚踏船小,能从暗礁后绕到他们右翼 —— 只是……” 他顿了顿,看向帐外,“殿前司的援军,还没到。”
按枢密院的部署,赵匡胤需派殿前司水师五千人,从右翼牵制南唐船队。可此时距约定时间已过一个时辰,江面上连帆影都没见着。杨延昭突然冷笑:“怕不是赵点检忙着攻濠州,把采石矶忘了?”
杨盛沉默半晌,忽然拍案:“不等了!陈总掌事说兵贵神速,咱们自己打!” 他转向铁林卫的百夫长,“传令下去,脚踏船装满干草与猛火油,待护榷军绕到右翼,就从左翼佯攻,吸引南唐火力。”
此时的采石矶江面,皇甫晖正站在旗舰 “破浪号” 上,看着手下将五十艘火船排列成阵。这些火船是用漕运船改造的,船板上涂满油脂,船舱里堆满干草,船头插着 “唐” 字旗,像一群伏在水面的火龙。“周军护榷军不过千余人,铁林卫是北地骑兵改的水师,不足为惧。” 他对副将道,“等他们来攻,就放火烧船,让淮水变成周军的坟场。”
未过半个时辰,江面上突然传来脚踏船的 “踏轮声”—— 杨延玉率护榷军的三十艘船,借着晨雾,从暗礁区绕到了南唐水师右翼。士兵们都是楚州渔民出身,熟悉水流,船在暗礁间穿梭自如,竟没发出一点声响。
“放箭!” 杨延玉一声令下,护榷军的弓弩手齐射,箭雨直奔南唐船帆。南唐士兵猝不及防,帆绳被射断,几艘楼船顿时失去动力,在江面打转。皇甫晖大怒,拔剑喝道:“放火船!把周军船烧了!”
五十艘火船顺着水流直冲而来,火借风势,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护榷军的船虽小,却被火船团团围住,船板被烧得噼啪作响,浓烟呛得士兵们咳嗽不止。有艘船的踏轮被烧坏,士兵们跳船逃生,刚游出不远,就被南唐的弓弩手射杀,江面泛起一片片血红。
“将军,船要烧着了!” 护榷军的副将大喊,他的左臂已被箭射穿,却仍握着刀砍断燃烧的帆绳。杨延玉身中两箭,一箭在肩,一箭在腿,却死死抓着船舷,嘶吼道:“把未着火的船连成阵!用湿棉絮挡火!”
士兵们立刻行动,用缆绳将船连在一起,又把随身携带的棉絮浸透水,覆盖在船板上。火舌舔舐着棉絮,发出 “滋滋” 的声响,却始终烧不透。杨延玉望着左翼,心里却沉了下去 —— 铁林卫的船还没动静,不是杨盛没动手,而是南唐的主力都被吸引到了右翼,左翼的火力比预想中强太多。
“大哥,左翼压力太大,铁林卫冲不过来!” 杨延昭的声音从箭雨中传来,他刚射穿一个南唐校尉的咽喉,箭囊里的箭就只剩三支了。
就在这时,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阵 “轰隆” 声 —— 杨盛竟下令点燃了铁林卫的十艘脚踏船!那些装满干草与猛火油的船,顺着风势冲向南唐船队,瞬间形成一道火墙,将南唐水师的左翼与中路隔开。
“铁林卫听令!随我冲锋!” 杨盛拔出铁枪,第一个跳上燃烧的船板。铁林卫的士兵们紧随其后,他们都是代州大战的老兵,惯于死战,踩着烧得发烫的船板,挥舞着刀枪冲向南唐船。杨延昭见状,立刻带着护榷军的弓弩手,从火墙缺口射向南唐士兵,箭无虚发。
皇甫晖没想到周军会自焚船只,一时慌了神。他刚要下令调整阵型,就见一支箭直冲面门 —— 是杨延昭的破甲箭!他慌忙躲闪,箭却射中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袍。“撤!快撤!” 皇甫晖捂着伤口,转身躲进船舱。
南唐水师没了主帅指挥,顿时乱作一团。有的船想掉头逃跑,却被火船挡住;有的船相互碰撞,沉入江底。护榷军的士兵们趁机跳上南唐楼船,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杨延玉忍着伤痛,砍倒一个南唐兵,却突然看见江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 —— 杨延昭被火浪掀入水中,正抱着一块船板挣扎。
“二哥!” 杨延玉大喊着跳下水,不顾江水中的火油,奋力游向杨延昭。此时的江面,已是一片火海,燃烧的船骸顺着水流漂动,浮尸与断箭铺满水面,连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当杨延玉将昏迷的杨延昭拖上岸时,战斗已近尾声。皇甫晖仅带着三十艘船,狼狈地往金陵方向逃窜;周军的船只剩十几艘,还都带着火。杨盛拄着铁枪站在岸边,玄甲被熏成黑色,左臂的伤口又裂开了,血顺着甲缝往下淌。
“大哥……” 杨延玉刚开口,就看见护榷军的老兵抱着一面烧焦的 “周” 字旗哭嚎。那面旗是护榷军组建时,陈琅亲手授予的,如今只剩下半截,上面的 “周” 字被火熏得模糊不清。“弟兄们没了…… 船也没了……” 老兵的哭声撕心裂肺,周围的士兵们都红了眼眶。
杨盛走到老兵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沙哑:“弟兄们没白死 —— 咱们打残了南唐水师,淮南的水路,保住了。” 他转头看向杨延玉,忽然想起陈琅密信里的话,“陈总掌事说,这场仗若输了,淮南就没了。我们没输,可代价…… 太大了。”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头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 是殿前司的斥候!他们勒住马,远远地望着江面上的火海,却没有靠近。杨延昭醒了过来,看着那些斥候,突然咬牙:“他们早就到了,一直在隔岸观火!”
杨延玉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山头有面 “赵” 字旗,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他忽然明白,赵匡胤根本没打算派援军,而是想借南唐水师的手,消耗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实力。掌心的密信被他攥得死紧,纸页划破了手,血珠滴在 “武卫局旧部” 五个字上,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夕阳西下时,采石矶的火还没灭。江面上的浮尸与船骸被染成金色,像一幅惨烈的画卷。杨延玉、杨盛、杨延昭三兄弟站在岸边,望着那片火海,谁都没有说话。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幸存者们,默默地收拾着同伴的尸体,有的士兵把脸埋在战友的尸体上,哭得像个孩子。
远处的濠州方向,赵匡胤正收到采石矶的战报。赵普捧着战报,脸上带着笑意:“点检,护榷军与铁林卫损失过半,南唐水师也残了 —— 咱们既没出兵,又坐收渔利,这买卖划算。”
赵匡胤冷笑一声,将战报扔在案上。他望着窗外,仿佛能看见采石矶的火海,掌心的青铜符又开始发烫。“划算?” 他低声道,“陈琅的护榷军没那么容易垮 —— 不过,损失过半,也够他心疼一阵了。”
而汴京的皇商司,陈琅正对着探闻局的战报发呆。上面写着 “护榷军与铁林卫幸存者不足五成,殿前司援军未到,全程隔岸观火”。他忽然抓起案上的盐引,狠狠摔在地上,盐引散落一地,像极了采石矶江面上的浮尸。
“赵匡胤……” 陈琅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你这是在毁大周的根基啊!”
夜色渐深,采石矶的火终于灭了,只剩下刺鼻的焦糊味。杨延玉在江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护榷军与铁林卫战死弟兄之墓”,没有名字,因为太多尸体,早已辨认不清。杨盛和杨延昭陪在他身边,江风吹过,带着血腥味,三人的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三尊沉默的雕像。
这场胜利,来得太惨烈。而殿前司的隔岸观火,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心里,也扎进了陈琅与赵匡胤之间,让本就裂痕加深的关系,彻底失去了修复的可能。
杨延玉捏着密信,指腹摩挲着 “武卫局旧部” 五个字,忽然想起三年前护榷军刚组建时的模样 —— 那时他们还叫 “通市水师”,船只是皇商司的漕运船改造的,士兵多是楚州渔民,却凭着对淮水的熟悉,在涡口击退过辽人的探船。如今虽因南征大局,兵权移交枢密院,可骨子里的水性与血性,从未变过。
“三弟,陈总掌事的意思是,让护榷军打主攻?” 杨盛的声音从帐外传来,他刚带着铁林卫的二十艘脚踏船抵达,玄甲上还沾着寿州的泥。杨延昭跟在后面,手里捧着新磨的箭镞,每支箭杆上都刻着 “杨” 字。
“大哥,护榷军熟水情,主攻最合适。” 杨延玉展开舆图,指着采石矶的水道,“这里有处暗礁区,南唐楼船吃水深,过不去;咱们的脚踏船小,能从暗礁后绕到他们右翼 —— 只是……” 他顿了顿,看向帐外,“殿前司的援军,还没到。”
按枢密院的部署,赵匡胤需派殿前司水师五千人,从右翼牵制南唐船队。可此时距约定时间已过一个时辰,江面上连帆影都没见着。杨延昭突然冷笑:“怕不是赵点检忙着攻濠州,把采石矶忘了?”
杨盛沉默半晌,忽然拍案:“不等了!陈总掌事说兵贵神速,咱们自己打!” 他转向铁林卫的百夫长,“传令下去,脚踏船装满干草与猛火油,待护榷军绕到右翼,就从左翼佯攻,吸引南唐火力。”
此时的采石矶江面,皇甫晖正站在旗舰 “破浪号” 上,看着手下将五十艘火船排列成阵。这些火船是用漕运船改造的,船板上涂满油脂,船舱里堆满干草,船头插着 “唐” 字旗,像一群伏在水面的火龙。“周军护榷军不过千余人,铁林卫是北地骑兵改的水师,不足为惧。” 他对副将道,“等他们来攻,就放火烧船,让淮水变成周军的坟场。”
未过半个时辰,江面上突然传来脚踏船的 “踏轮声”—— 杨延玉率护榷军的三十艘船,借着晨雾,从暗礁区绕到了南唐水师右翼。士兵们都是楚州渔民出身,熟悉水流,船在暗礁间穿梭自如,竟没发出一点声响。
“放箭!” 杨延玉一声令下,护榷军的弓弩手齐射,箭雨直奔南唐船帆。南唐士兵猝不及防,帆绳被射断,几艘楼船顿时失去动力,在江面打转。皇甫晖大怒,拔剑喝道:“放火船!把周军船烧了!”
五十艘火船顺着水流直冲而来,火借风势,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护榷军的船虽小,却被火船团团围住,船板被烧得噼啪作响,浓烟呛得士兵们咳嗽不止。有艘船的踏轮被烧坏,士兵们跳船逃生,刚游出不远,就被南唐的弓弩手射杀,江面泛起一片片血红。
“将军,船要烧着了!” 护榷军的副将大喊,他的左臂已被箭射穿,却仍握着刀砍断燃烧的帆绳。杨延玉身中两箭,一箭在肩,一箭在腿,却死死抓着船舷,嘶吼道:“把未着火的船连成阵!用湿棉絮挡火!”
士兵们立刻行动,用缆绳将船连在一起,又把随身携带的棉絮浸透水,覆盖在船板上。火舌舔舐着棉絮,发出 “滋滋” 的声响,却始终烧不透。杨延玉望着左翼,心里却沉了下去 —— 铁林卫的船还没动静,不是杨盛没动手,而是南唐的主力都被吸引到了右翼,左翼的火力比预想中强太多。
“大哥,左翼压力太大,铁林卫冲不过来!” 杨延昭的声音从箭雨中传来,他刚射穿一个南唐校尉的咽喉,箭囊里的箭就只剩三支了。
就在这时,江面上突然传来一阵 “轰隆” 声 —— 杨盛竟下令点燃了铁林卫的十艘脚踏船!那些装满干草与猛火油的船,顺着风势冲向南唐船队,瞬间形成一道火墙,将南唐水师的左翼与中路隔开。
“铁林卫听令!随我冲锋!” 杨盛拔出铁枪,第一个跳上燃烧的船板。铁林卫的士兵们紧随其后,他们都是代州大战的老兵,惯于死战,踩着烧得发烫的船板,挥舞着刀枪冲向南唐船。杨延昭见状,立刻带着护榷军的弓弩手,从火墙缺口射向南唐士兵,箭无虚发。
皇甫晖没想到周军会自焚船只,一时慌了神。他刚要下令调整阵型,就见一支箭直冲面门 —— 是杨延昭的破甲箭!他慌忙躲闪,箭却射中左臂,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袍。“撤!快撤!” 皇甫晖捂着伤口,转身躲进船舱。
南唐水师没了主帅指挥,顿时乱作一团。有的船想掉头逃跑,却被火船挡住;有的船相互碰撞,沉入江底。护榷军的士兵们趁机跳上南唐楼船,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杨延玉忍着伤痛,砍倒一个南唐兵,却突然看见江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 —— 杨延昭被火浪掀入水中,正抱着一块船板挣扎。
“二哥!” 杨延玉大喊着跳下水,不顾江水中的火油,奋力游向杨延昭。此时的江面,已是一片火海,燃烧的船骸顺着水流漂动,浮尸与断箭铺满水面,连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当杨延玉将昏迷的杨延昭拖上岸时,战斗已近尾声。皇甫晖仅带着三十艘船,狼狈地往金陵方向逃窜;周军的船只剩十几艘,还都带着火。杨盛拄着铁枪站在岸边,玄甲被熏成黑色,左臂的伤口又裂开了,血顺着甲缝往下淌。
“大哥……” 杨延玉刚开口,就看见护榷军的老兵抱着一面烧焦的 “周” 字旗哭嚎。那面旗是护榷军组建时,陈琅亲手授予的,如今只剩下半截,上面的 “周” 字被火熏得模糊不清。“弟兄们没了…… 船也没了……” 老兵的哭声撕心裂肺,周围的士兵们都红了眼眶。
杨盛走到老兵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声音沙哑:“弟兄们没白死 —— 咱们打残了南唐水师,淮南的水路,保住了。” 他转头看向杨延玉,忽然想起陈琅密信里的话,“陈总掌事说,这场仗若输了,淮南就没了。我们没输,可代价…… 太大了。”
就在这时,远处的山头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 是殿前司的斥候!他们勒住马,远远地望着江面上的火海,却没有靠近。杨延昭醒了过来,看着那些斥候,突然咬牙:“他们早就到了,一直在隔岸观火!”
杨延玉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山头有面 “赵” 字旗,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他忽然明白,赵匡胤根本没打算派援军,而是想借南唐水师的手,消耗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实力。掌心的密信被他攥得死紧,纸页划破了手,血珠滴在 “武卫局旧部” 五个字上,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夕阳西下时,采石矶的火还没灭。江面上的浮尸与船骸被染成金色,像一幅惨烈的画卷。杨延玉、杨盛、杨延昭三兄弟站在岸边,望着那片火海,谁都没有说话。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幸存者们,默默地收拾着同伴的尸体,有的士兵把脸埋在战友的尸体上,哭得像个孩子。
远处的濠州方向,赵匡胤正收到采石矶的战报。赵普捧着战报,脸上带着笑意:“点检,护榷军与铁林卫损失过半,南唐水师也残了 —— 咱们既没出兵,又坐收渔利,这买卖划算。”
赵匡胤冷笑一声,将战报扔在案上。他望着窗外,仿佛能看见采石矶的火海,掌心的青铜符又开始发烫。“划算?” 他低声道,“陈琅的护榷军没那么容易垮 —— 不过,损失过半,也够他心疼一阵了。”
而汴京的皇商司,陈琅正对着探闻局的战报发呆。上面写着 “护榷军与铁林卫幸存者不足五成,殿前司援军未到,全程隔岸观火”。他忽然抓起案上的盐引,狠狠摔在地上,盐引散落一地,像极了采石矶江面上的浮尸。
“赵匡胤……” 陈琅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你这是在毁大周的根基啊!”
夜色渐深,采石矶的火终于灭了,只剩下刺鼻的焦糊味。杨延玉在江边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护榷军与铁林卫战死弟兄之墓”,没有名字,因为太多尸体,早已辨认不清。杨盛和杨延昭陪在他身边,江风吹过,带着血腥味,三人的玄甲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像三尊沉默的雕像。
这场胜利,来得太惨烈。而殿前司的隔岸观火,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护榷军与铁林卫的心里,也扎进了陈琅与赵匡胤之间,让本就裂痕加深的关系,彻底失去了修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