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封城追赃安商户 义诊换粮稳蜀民-《大周皇商》

  显德八年七月初五,成都的晨光刚驱散晨雾,城外就传来整齐的马蹄声。八千名护榷军身着玄色铠甲,手持长枪,在荆楚将领边镐的率领下,沿着米仓道疾驰而来 —— 这是陈琅从荆楚紧急调派的援军,目的只有一个:封锁成都,追缴劫掠赃物,稳住已濒临崩溃的蜀地秩序。

  “传我命令!即刻封锁成都四城门,凡携带财物出城的士兵,一律扣押审查!” 边镐勒停战马,对着身后的护榷军高声下令。士兵们迅速分散,接管了城门守卫,将原本驻守的保宁军士兵替换下来。城门处很快设立起检查卡,护榷军手持名册,逐一核对出城人员的身份,但凡士兵模样、携带麻袋的,都要开箱检查。

  第一个被拦下的是保宁军的一名小校。他骑着马,马背上驮着两个鼓鼓的麻袋,声称 “是运往军营的粮草”。护榷军士兵打开麻袋,里面却装满了金银首饰、蜀锦绸缎,还有几锭刻着 “蜀宫” 字样的黄金。“这就是你说的粮草?” 边镐走到小校面前,眼神冰冷,“拿下!” 两名护榷军士兵上前,将小校按在地上,戴上镣铐。

  类似的场景,在四个城门同时上演。短短一上午,护榷军就扣押了三十余名携带赃物的士兵,追回赃银两千两、蜀锦一百多匹。消息传到城内,陈琅立刻命人在西市、南市等商户聚集区张贴告示,上面用朱笔写着:“凡遭劫掠的商户,可持凭证到皇商司登记损失,三日内必追回赃物,返还商户;若有士兵拒不交赃,一律军法处置!”

  绸缎铺的张掌柜看到告示,半信半疑地带着被烧毁的账簿,来到皇商司登记。当他看到护榷军追回的蜀锦中,有几匹正是自己店铺被抢的 “云纹锦” 时,激动得老泪纵横:“陈大人真的说到做到!我们商户有救了!” 消息传开,商户们纷纷前往皇商司登记,有的拿着被抢的首饰匣子,有的带着被砸坏的账本,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希望。

  陈琅坐在临时衙署里,亲自督办追赃事宜。苏九算捧着登记册,逐一核对赃物与商户损失:“张掌柜的绸缎铺被抢蜀锦五十匹,已追回三十匹;李顺的盐铺被抢盐袋二十袋,已追回十袋;银号王老板被抢银子三千两,已追回一千五百两……”

  “不够。” 陈琅打断他,语气坚定,“再加大搜查力度,保宁军的军营、士兵的住处,都要查!另外,派人去青城山、都江堰等地,那些士兵很可能把赃物藏在乡下的据点,一定要全部追回!”

  护榷军按照陈琅的命令,展开了全城搜查。在保宁军的一处军营里,士兵们从床底下、马厩里搜出了大量赃物,甚至有士兵把蜀锦藏在铠甲里,把银子缝在衣服夹层中。到第三日傍晚,护榷军共追回赃银五千两、蜀锦三百匹、药材两千斤,还有无数金银首饰、玉器古玩。

  陈琅亲自在西市主持赃物返还仪式。张掌柜领回属于自己的蜀锦,当场就哭了:“谢谢陈大人!谢谢大周!我以后一定好好缴税,支持大人的改革!” 李顺虽然只追回了一半盐袋,却也对陈琅感激不已:“陈大人,您不仅帮我们追回赃物,还让我们有粮吃,这份恩情,我们蜀地百姓记一辈子!”

  商户们的怒火渐渐平息,可城内的受伤百姓,还在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劫掠发生后,许多百姓被士兵砍伤、打伤,却没钱请医抓药,只能在家中忍受痛苦。陈琅得知情况,立刻从荆楚调运了一批疗伤草药,又从皇商司抽调十名医官,在成都城内设立了五处 “义诊点”。

  义诊点刚开张,就挤满了受伤的百姓。第一个来就诊的是李顺的妻子,她的胳膊被士兵砍伤,伤口已经化脓,疼得抬不起来。医官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敷上特制的药膏,又给她开了一副消炎的草药,轻声说:“夫人放心,按时换药、吃药,半个月就能好。” 李顺的妻子接过草药,泪水涟涟:“谢谢医官,谢谢陈大人!我们以为没人管我们了,没想到……”

  医官笑着摇头:“陈大人说了,百姓是大周的根本,怎么会不管?你们好好养伤,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义诊点的忙碌,从清晨持续到深夜。医官们顾不上吃饭、喝水,不停地为百姓疗伤、配药。单日接诊就超过两百人,有的是被砍伤的商户,有的是被推倒摔伤的老人,还有的是被士兵惊吓过度的孩童。医官们不仅治疗身体的伤痛,还耐心安抚百姓的情绪,告诉他们 “陈大人会保护大家,不会再让劫掠发生”。

  城西的王婆婆,儿子在劫掠中被士兵砍死,她自己也被推倒摔伤了腿。医官为她包扎伤口时,她哭着说:“我儿子没了,我也不想活了……” 医官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婆婆,您还有孙儿要照顾啊。陈大人已经追回了赃物,还会给您分粮食、种子,只要好好活着,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王婆婆看着医官真诚的眼神,渐渐停止了哭泣,眼中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希望。

  解决了商户与百姓的伤病问题,陈琅又将目光投向了粮价。劫掠发生后,成都的粮商们趁机囤积居奇,粮价从百文 \/ 石涨到了三百文 \/ 石,许多百姓买不起粮,只能靠啃树皮、挖野菜充饥。若不尽快稳住粮价,恐会引发更大的民乱。

  七月初十,陈琅在皇商司衙署召集成都的粮商议事。粮商们坐在大厅里,一个个神色紧张,他们知道陈琅刚处理完劫掠的事,现在又找他们,肯定是为了粮价的问题。

  “诸位,成都粮价飞涨,百姓买不起粮,再这样下去,恐生民变。” 陈琅开门见山,“我今日找大家来,是想与大家合作,推出‘盐引换粮’政策。”

  粮商们面面相觑,不知陈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姓刘的粮商忍不住问:“陈大人,什么是‘盐引换粮’?”

  “很简单。” 陈琅笑着解释,“粮商们向惠民粮铺供应粮食,每供应一石粮,就能兑换一张盐引。战后,大家凭盐引到荆南的盐场领取一斤盐。盐是蜀地的稀缺品,在江南能卖高价,利润丰厚,比大家囤积粮食赚的钱更多。”

  粮商们眼睛一亮。盐在蜀地确实稀缺,后蜀时就经常缺盐,百姓们甚至用粮食换盐。若能凭粮换盐引,战后领取盐再转卖,确实能赚不少钱。刘粮商第一个表态:“陈大人,我愿意供应五千石粮!” 其他粮商见状,也纷纷响应,有的说供应三千石,有的说供应八千石。

  短短十日,粮商们就向惠民粮铺供应了五万石粮食。陈琅立刻下令,将惠民粮铺的粮价调回百文 \/ 石,比粮商的成本价还低三成。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前往粮铺买粮,队伍排了好几里地。“终于能买到便宜粮了!” 一个老农买了两石粮,笑着说,“陈大人真是咱们的救星啊!”

  粮价稳定了,民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成都的街道上,商户们重新开门营业,店铺门口挂着 “皇商司备案” 的牌子,护榷军在街头巡逻,保护百姓的安全;田地里,农户们忙着耕种,农技员在一旁指导,绿油油的秧苗在风中摇曳,充满了生机;义诊点前,还有百姓在排队就诊,医官们依旧耐心地为大家疗伤。

  而此时的保宁军大营,气氛却十分紧张。陈琅派了三千护榷军,与杨延玉的水师一起,接管了保宁军大营的守卫。王全斌被软禁在营帐里,看着窗外巡逻的护榷军,心中满是悔恨 —— 他本想靠纵兵劫掠打击赵匡胤,却没想到引来了陈琅的援军,自己反而成了阶下囚。

  赵匡胤得知陈琅调兵封锁成都、稳定粮价的消息,脸色阴沉。他没想到陈琅的动作这么快,不仅稳住了民心,还削弱了他与王全斌的势力。“陈琅这个心腹大患,必须尽快除掉!” 赵匡胤对赵普说,“否则,咱们在蜀地就真的没机会了。”

  赵普却摇了摇头:“点检,现在不是动陈琅的时候。陈琅有护榷军与水师支持,还有陛下的信任,咱们动他,只会引火烧身。不如先等张永德入蜀,看看局势再说。”

  赵匡胤沉默了,他知道赵普说得对,可看着陈琅一步步稳固蜀地,他心中的焦虑越来越重。他隐隐有种预感,自己在蜀地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陈琅站在成都城头,望着下方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禁掠追赃、义诊救灾、盐引换粮,这三招虽然辛苦,却终于稳住了蜀地的局势。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赵氏兄弟、王全斌,还有吐蕃的松潘部,都还在暗中虎视眈眈。但他更相信,只要守住民心,只要有护榷军与水师的支持,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蜀地成为大周最稳固的疆土。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成都城上,也洒在陈琅的身上。他转身走下城头,准备前往惠民粮铺查看粮食供应情况。他的脚步坚定,眼神里满是信心 —— 蜀地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每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