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故友叙旧忆代州 杨业出征定南疆-《大周皇商》

  显德九年三月末,汴京的春雨淅淅沥沥,打湿了枢密院外的青石板。杨业身着侍卫亲军都虞候的玄黑铠甲,腰间悬着一柄磨得发亮的长刀,刀鞘上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是岁月与战场留下的印记。他刚从内殿领旨出来,就见廊下站着两道熟悉的身影 —— 陈琅穿着常服,正小心翼翼扶着身怀六甲的符清漪,细雨沾湿了两人的衣袍,却没让他们有半分不耐。

  “仲坚!” 陈琅率先开口,声音里满是重逢的喜悦。自显德三年代州大战后,三人已有五六年未见,如今再见,杨业铠甲上的铜扣还泛着冷光,符清漪小腹微隆的模样,倒让往昔的战火岁月多了几分烟火气。

  符清漪笑着走上前,语气带着打趣:“杨将军还是老样子,一身铠甲衬得人愈发精神,只是这‘破虏刀’,怎么看着比当年还旧了些?” 她口中的 “破虏刀”,正是当年代州保卫战时,陈琅特意为杨业铸造的 —— 刀身用陨铁混合精钢,锋利异常,杨业曾用它斩杀过三名契丹将领,如今刀鞘上的裂痕,还能看出当年修补的痕迹。

  杨业闻言,抬手抚过刀鞘,眼中泛起暖意:“这刀跟着我南征北战,崩了三次口,我都让铁匠补好了。当年在代州,若不是你们守住城池,我就算带着援军回来,也没机会用它再斩敌寇。” 他顿了顿,抽出长刀,刀刃虽有几处细小的缺口,却依旧寒光凛凛,“我答应过你们,要用这把刀,助陛下平定天下,这话到现在都作数。”

  陈琅看着刀,想起代州城破那夜的场景 —— 杨业带着三百骑兵从北门突围,他与符清漪在城上组织妇孺守城,箭矢射光了就扔石头,熬到援军抵达时,三人都已是满身血污。“那年代州大雪,你突围回来时身上中了三箭,还笑着说‘契丹人不经打’,气得清漪当场就哭了。” 陈琅的话,让三人都陷入了回忆,廊下的雨声仿佛都成了当年的战鼓。

  符清漪轻轻抚摸着小腹,语气温柔却坚定:“如今我有了身孕,不能再像当年那样守城,但若汴京有动向,我定会第一时间告知你们。我父亲已在京中布防,你放心去南疆,家里有我们盯着。” 她知道杨业此行凶险,叛军联合南汉残部,又占据盐场这一战略要地,稍有不慎便会陷入困境,可多年的信任,让她无需多言 “保重”,只需让他知道,后方永远安稳。

  杨业将刀收回鞘中,郑重地点头:“有你们在,我无后顾之忧。此去南疆,定夺回邕州盐场,不让盐荒再害百姓。” 三人又寒暄了片刻,春雨渐停,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杨业知道出征时间已到,抱拳作别后,转身走向城外的军营 —— 三万侍卫亲军早已集结完毕,只待他一声令下。

  内殿中,柴荣强撑着病体,在御榻上召见杨业。他看着眼前这位曾驻守北疆、抵御契丹的猛将,眼中满是期许:“仲坚,邕州盐场被占,盐荒已蔓延至蜀地、荆楚,百姓怨声载道。你此去,不仅要平定徐景迁与刘弘昌的叛乱,还要守住岭南,防南汉主力北上 —— 大周的南疆,就交给你了。”

  杨业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声音铿锵:“陛下放心!臣率三万亲军出征,三日之内抵达岭南,一月之内平定叛乱!若不能夺回盐场、守住边疆,臣愿提头来见!” 柴荣闻言,心中稍安,命内侍取来自己的御用铠甲,赏赐给杨业:“这副铠甲,陪朕征战多年,今日赐你,望你如朕亲临,震慑叛军。”

  三月廿八,汴京城外的校场上,杨业身着御用铠甲,手持 “破虏刀”,站在三万亲军面前。“将士们!南疆盐场被占,百姓无盐可食,叛军勾结南汉残部,妄图分裂大周!今日我等出征,不仅是为平定叛乱,更是为守护百姓、守护疆土!” 他话音刚落,亲军们齐声呐喊,声震云霄。随着 “全军出发” 的号令,马蹄声震得地面微微颤动,大军朝着南疆方向疾驰而去。

  五月初二,杨业坐儿子杨延玉的水师脚踏船,水路并进,终于抵达岭南桂林。他没有急于率军攻打邕州,而是先召集当地官员与将领,详细询问叛军情况。“徐景迁与刘弘昌合兵四万,徐景迁残暴好杀,刘弘昌贪婪自私,两人虽联手,却因盐利分配问题矛盾重重。盐场粮草全靠周边州县供应,若切断粮道,叛军不出一月必乱。” 桂林守将的话,让杨业心中有了计策。

  当日,杨业下达三道命令:其一,派一万亲军分守邕州东、西、北三面要道,严查往来人员,切断叛军粮草与求援通道;其二,命五千水军在邕州城南的郁江上巡逻,防止叛军从水路逃跑或运送物资;其三,剩余兵力在邕州城外筑营,每日派少量士兵佯攻,用箭矢骚扰叛军,消耗其士气。

  命令下达后,亲军迅速行动。东路军在昆仑关抓获徐景迁派往南汉的三名求援使者,缴获的书信中,满是刘弘昌催促南汉主刘鋹出兵的内容;西路军在左江沿岸截获十辆叛军粮车,车内的粮食足够叛军支撑半月;郁江上的水军,则拦下了试图运盐往南汉的船只,查获食盐两万斤。短短三日,邕州就成了一座孤城,叛军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邕州城内,徐景迁与刘弘昌的矛盾果然爆发。“都是你!若不是你坚持要分六成盐利,我怎会只筹备了半月粮草?现在粮道被断,士兵们都快饿肚子了!” 徐景迁将空碗摔在地上,对着刘弘昌怒吼。刘弘昌也不甘示弱:“盐场是我带人攻下的,分六成怎么了?有本事你自己去打通粮道!” 两人争吵不休,叛军士兵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士气愈发低落 —— 他们本就是被迫参军,如今缺粮少盐,早已没了战斗的意志。

  杨业得知后,知道策反叛将的时机已到。他找来当地乡勇,让他们伪装成 “南汉残部”,混入邕州城,联络叛军副将林经文。林经文本是后蜀将领,成都城破后被迫投降徐景迁,因看不惯徐景迁屠杀百姓,一直心存不满。

  “林将军,杨将军知道你是被迫降贼,特命我来传信。” 乡勇见到林经文,递上杨业的亲笔信,“杨将军承诺,只要你愿打开北门接应亲军,归降后不仅保你官职不变,还赏白银千两,让你掌管邕州盐场,免受战乱之苦。”

  林经文看着信,手指微微颤抖。他早就想脱离徐景迁,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我若倒戈,你们何时攻城?” 他压低声音问道。

  “明日三更,杨将军会率军在北门外接应。” 乡勇凑近道,“只要北门打开,亲军入城后,会先解决徐景迁与刘弘昌的卫队,绝不会伤害无辜士兵。”

  林经文握紧信纸,眼中闪过决绝:“好!我答应你们!明日三更,北门见!” 他送走乡勇后,悄悄召集自己的心腹士兵,告知倒戈计划,士兵们本就不愿再跟着徐景迁卖命,纷纷点头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