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九年九月初一,汴京陈府的庭院里,桂花香随风飘散。产房内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紧接着,稳婆喜气洋洋地跑出来:“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八斤重呢!”
陈琅猛地从石阶上站起身,不顾形象地冲进产房。符清漪躺在床上,脸色虽有些苍白,却满眼温柔地抱着婴儿。“你看,这孩子眉眼多像你。” 符清漪轻声说,将婴儿递到陈琅面前。
陈琅小心翼翼地接过,看着孩子皱巴巴的小脸,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笑得合不拢嘴:“像!太像了!以后就叫他……” 话还没说完,院外传来脚步声,王朴、符彦卿等人提着贺礼,簇拥着走进来。
“仲才,恭喜恭喜!” 王朴走上前,看着婴儿,眼中满是笑意,“这孩子哭声洪亮,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我看就叫‘恪’吧,取‘恪尽职守’之意,希望他将来能像你一样,为大周尽忠。”
“陈恪…… 陈恪……” 陈琅反复念着这个名字,越念越觉得顺口,“好!就叫陈恪!多谢师父赐名!”
符彦卿挤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抱起外孙,脸上的笑容比自己当年生儿子时还灿烂:“我的乖外孙,外祖父给你带了长命锁,保你平平安安长大!”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纯金长命锁,轻轻挂在陈恪脖子上。
就在众人热闹非凡的时候,一名内侍急匆匆地赶来,他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致的锦盒。走到陈大人面前,内侍恭敬地说道:“陈大人,陛下听闻夫人生下了麟儿,龙颜大悦,特命奴才送来这份贺礼,以表庆贺之意。陛下还说,待他身体稍好一些,定会招你们进宫,好好看看小公子。”
陈大人闻言,赶忙起身,双手接过锦盒,感激涕零地说道:“多谢陛下隆恩!臣感激不尽!”说罢,他轻轻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摆放着一对羊脂玉手镯,温润洁白,晶莹剔透,显然是极为珍贵之物。此外,还有一幅柴荣亲笔书写的“麒麟送子”四字卷轴,字体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足见其对这个孩子的重视。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陈府上下一片喜气洋洋。这时,符后也亲自来到了陈府。她一见到陈恪,便喜笑颜开,连忙从奶妈手中接过孩子,温柔地抱在怀中。符后轻轻地抚摸着陈恪的小脸,眼中充满了慈爱。
随后,符后从怀中取出一对金手镯,戴在陈恪的小手上,微笑着说道:“这是姨母给你的见面礼,希望你以后能健康成长,乖乖听话,长大后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保护好你的母亲和父亲。”
陈恪似乎感受到了符后的关爱,他咧开小嘴,露出了一个可爱的笑容,让在场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容。符清漪靠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姐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她的眼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这场添丁之喜,像一缕暖阳,驱散了汴京连日来的紧张氛围。可温馨之下,中枢对赵氏的制衡,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九月初五,同州赵匡胤的府邸内,他正看着手中的奏疏,脸色阴沉。奏疏上写着 “同州兵战力薄弱,恳请赴关中练兵,以增强防务”,这是他精心策划的借口 —— 实则想借练兵之名,吞并关中部分兵力,扩充自己的势力。可他等了三日,等来的却是王朴驳回的旨意。
“王朴!你敢驳回我的奏请!” 赵匡胤将奏书摔在地上,怒吼道。旨意上 “关中归张永德管辖,同州兵异动恐引发蜀地猜忌” 的理由,让他无可辩驳。他知道,王朴这是故意断他扩军的路,可偏偏挑不出任何错处。
同一时间,汴京的禁军大营内,符彦卿正对着部署图,调整兵力布局。他指着京郊大营的位置,对女婿李筠说:“石守信、高怀德原统领的禁军精锐,明日起全部调往京郊大营,由你接管。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李筠躬身应道:“岳父放心,我定看好这批兵力,不让赵氏心腹有可乘之机。” 符彦卿又下令,增派三百名巡逻队,日夜守在石守信、高怀德的府邸外,“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若发现有人串联,立刻禀报!”
巡逻队刚部署完毕,就撞见高怀德的亲信试图翻墙外出。“站住!深夜外出,有何目的?” 巡逻队士兵上前拦住,将亲信押回府邸。高怀德得知后,虽气得咬牙,却也不敢反抗 —— 符彦卿手握禁军指挥权,他若敢闹事,只会落得和石守信一样被软禁的下场。
赵匡胤在同州得知兵力调动的消息,心中更怒,又生一计。他派心腹前往汴京三司,申请 “为同州增拨三万两军饷,用于改善士兵装备”。可这一请求,又被陈琅驳回。
“同州非前线,军饷按常规标准发放即可,三万两白银数额过大,恐造成冗费。” 陈琅在奏疏中写道,还特意注明 “各地军饷需严格按战事优先级分配,南疆、蜀地战事吃紧,军饷应优先保障前线”。这一番话,既堵住了赵匡胤的嘴,又向三司强调了军饷分配的原则,彻底断了他从经济上扩军的可能。
短短十日,赵匡胤的三项请求全被驳回。他坐在同州府邸的书房内,看着汴京送来的消息,气得砸碎了案上的茶杯。“王朴、符彦卿、陈琅!你们三个联手针对我,此仇必报!” 他对着心腹怒吼,眼中满是狠厉。
心腹劝道:“点检,现在汴京形势对咱们不利,不如先忍一时,等陛下病情再重些,咱们再趁机发难。”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硬碰硬只会吃亏,只能暂时妥协。
九月初十,汴京收到赵匡胤的 “谢罪奏疏”。奏疏中,他自称 “臣思虑不周,误提练兵、增饷之请,愿守同州,戴罪立功,以赎过错”。柴荣躺在病榻上,看着奏疏,轻轻叹了口气,对王朴说:“赵匡胤这是表面服软,实则心怀不满,你们还要多加防备。”
王朴点头:“陛下放心,臣与符将军、陈大人已形成制衡,赵匡胤翻不起大浪。” 此时的陈琅,刚从陈府赶回皇商司,脸上还带着初为人父的喜悦,可一想到赵匡胤的威胁,眼神又变得坚定。他知道,这场中枢制衡的博弈,还远未结束,只有牢牢守住财权,才能为大周的稳定,多添一份保障。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香气,也带着权谋的暗流,吹拂着汴京的每一个角落。陈府的婴儿啼哭与皇宫的议事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有温情又有紧张的画面。而远在同州的赵匡胤,正暗中召集心腹,加快积蓄力量,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悄然酝酿。
陈琅猛地从石阶上站起身,不顾形象地冲进产房。符清漪躺在床上,脸色虽有些苍白,却满眼温柔地抱着婴儿。“你看,这孩子眉眼多像你。” 符清漪轻声说,将婴儿递到陈琅面前。
陈琅小心翼翼地接过,看着孩子皱巴巴的小脸,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笑得合不拢嘴:“像!太像了!以后就叫他……” 话还没说完,院外传来脚步声,王朴、符彦卿等人提着贺礼,簇拥着走进来。
“仲才,恭喜恭喜!” 王朴走上前,看着婴儿,眼中满是笑意,“这孩子哭声洪亮,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我看就叫‘恪’吧,取‘恪尽职守’之意,希望他将来能像你一样,为大周尽忠。”
“陈恪…… 陈恪……” 陈琅反复念着这个名字,越念越觉得顺口,“好!就叫陈恪!多谢师父赐名!”
符彦卿挤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抱起外孙,脸上的笑容比自己当年生儿子时还灿烂:“我的乖外孙,外祖父给你带了长命锁,保你平平安安长大!”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纯金长命锁,轻轻挂在陈恪脖子上。
就在众人热闹非凡的时候,一名内侍急匆匆地赶来,他的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致的锦盒。走到陈大人面前,内侍恭敬地说道:“陈大人,陛下听闻夫人生下了麟儿,龙颜大悦,特命奴才送来这份贺礼,以表庆贺之意。陛下还说,待他身体稍好一些,定会招你们进宫,好好看看小公子。”
陈大人闻言,赶忙起身,双手接过锦盒,感激涕零地说道:“多谢陛下隆恩!臣感激不尽!”说罢,他轻轻打开锦盒,只见里面摆放着一对羊脂玉手镯,温润洁白,晶莹剔透,显然是极为珍贵之物。此外,还有一幅柴荣亲笔书写的“麒麟送子”四字卷轴,字体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足见其对这个孩子的重视。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陈府上下一片喜气洋洋。这时,符后也亲自来到了陈府。她一见到陈恪,便喜笑颜开,连忙从奶妈手中接过孩子,温柔地抱在怀中。符后轻轻地抚摸着陈恪的小脸,眼中充满了慈爱。
随后,符后从怀中取出一对金手镯,戴在陈恪的小手上,微笑着说道:“这是姨母给你的见面礼,希望你以后能健康成长,乖乖听话,长大后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保护好你的母亲和父亲。”
陈恪似乎感受到了符后的关爱,他咧开小嘴,露出了一个可爱的笑容,让在场的人都不禁为之动容。符清漪靠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姐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她的眼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这场添丁之喜,像一缕暖阳,驱散了汴京连日来的紧张氛围。可温馨之下,中枢对赵氏的制衡,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九月初五,同州赵匡胤的府邸内,他正看着手中的奏疏,脸色阴沉。奏疏上写着 “同州兵战力薄弱,恳请赴关中练兵,以增强防务”,这是他精心策划的借口 —— 实则想借练兵之名,吞并关中部分兵力,扩充自己的势力。可他等了三日,等来的却是王朴驳回的旨意。
“王朴!你敢驳回我的奏请!” 赵匡胤将奏书摔在地上,怒吼道。旨意上 “关中归张永德管辖,同州兵异动恐引发蜀地猜忌” 的理由,让他无可辩驳。他知道,王朴这是故意断他扩军的路,可偏偏挑不出任何错处。
同一时间,汴京的禁军大营内,符彦卿正对着部署图,调整兵力布局。他指着京郊大营的位置,对女婿李筠说:“石守信、高怀德原统领的禁军精锐,明日起全部调往京郊大营,由你接管。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李筠躬身应道:“岳父放心,我定看好这批兵力,不让赵氏心腹有可乘之机。” 符彦卿又下令,增派三百名巡逻队,日夜守在石守信、高怀德的府邸外,“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若发现有人串联,立刻禀报!”
巡逻队刚部署完毕,就撞见高怀德的亲信试图翻墙外出。“站住!深夜外出,有何目的?” 巡逻队士兵上前拦住,将亲信押回府邸。高怀德得知后,虽气得咬牙,却也不敢反抗 —— 符彦卿手握禁军指挥权,他若敢闹事,只会落得和石守信一样被软禁的下场。
赵匡胤在同州得知兵力调动的消息,心中更怒,又生一计。他派心腹前往汴京三司,申请 “为同州增拨三万两军饷,用于改善士兵装备”。可这一请求,又被陈琅驳回。
“同州非前线,军饷按常规标准发放即可,三万两白银数额过大,恐造成冗费。” 陈琅在奏疏中写道,还特意注明 “各地军饷需严格按战事优先级分配,南疆、蜀地战事吃紧,军饷应优先保障前线”。这一番话,既堵住了赵匡胤的嘴,又向三司强调了军饷分配的原则,彻底断了他从经济上扩军的可能。
短短十日,赵匡胤的三项请求全被驳回。他坐在同州府邸的书房内,看着汴京送来的消息,气得砸碎了案上的茶杯。“王朴、符彦卿、陈琅!你们三个联手针对我,此仇必报!” 他对着心腹怒吼,眼中满是狠厉。
心腹劝道:“点检,现在汴京形势对咱们不利,不如先忍一时,等陛下病情再重些,咱们再趁机发难。”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硬碰硬只会吃亏,只能暂时妥协。
九月初十,汴京收到赵匡胤的 “谢罪奏疏”。奏疏中,他自称 “臣思虑不周,误提练兵、增饷之请,愿守同州,戴罪立功,以赎过错”。柴荣躺在病榻上,看着奏疏,轻轻叹了口气,对王朴说:“赵匡胤这是表面服软,实则心怀不满,你们还要多加防备。”
王朴点头:“陛下放心,臣与符将军、陈大人已形成制衡,赵匡胤翻不起大浪。” 此时的陈琅,刚从陈府赶回皇商司,脸上还带着初为人父的喜悦,可一想到赵匡胤的威胁,眼神又变得坚定。他知道,这场中枢制衡的博弈,还远未结束,只有牢牢守住财权,才能为大周的稳定,多添一份保障。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香气,也带着权谋的暗流,吹拂着汴京的每一个角落。陈府的婴儿啼哭与皇宫的议事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有温情又有紧张的画面。而远在同州的赵匡胤,正暗中召集心腹,加快积蓄力量,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