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十年春,红河裹挟着碎冰的春水,在多邦城脚下翻涌成浑浊的浪涛。城头铜铃在风中发出刺耳的嗡鸣,绣着 “复唐护国” 的玄色大旗突然撕裂晨雾,猩红的 “驱周保黎” 四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静海军节度使曲承裕旧部曲览,联合岭南豪强侬氏,五万叛军集结的号角声惊飞了栖息在榕树间的白鹭,南疆大地就此陷入动荡。
叛军攻势如离弦之箭。曲览亲率三千藤甲军作为先锋,沿着蜿蜒的山道直扑钦州寨。这些藤甲由滇南特有的青藤浸泡桐油三年而成,表面泛着油亮的幽光,刀砍上去只留白痕,箭矢射中便应声而落。当藤甲军裹着铜铃与战鼓声逼近时,钦州寨守将王忠站在箭楼上,望着那片移动的青铜色浪潮,握紧腰间的陌刀。
“放箭!” 随着令旗挥动,千支羽箭破空而出,却在藤甲上迸出火星。藤甲军手持长盾与环首刀,踏着满地箭簇迅速逼近寨门。守军改用沸油泼下,滚烫的油脂顺着藤甲缝隙渗进皮肤,惨叫声中却仍有叛军悍不畏死地架起云梯。王忠率领五百士兵与叛军展开白刃战,刀刃卷了就用断剑,断剑折了便用拳头与牙齿,直至最后一人被钉死在寨墙上。曲览踩着满地尸体登上城楼,将染血的弯刀指向天际:“凡降周者,皆此下场!” 残阳为这惨烈的场景镀上血色,钦州寨的旌旗就此陨落。
战报八百里加急送至端州时,节度使府的桃花正开得绚烂。杨业拍案而起,案上岭南舆图滑落,露出标满红圈的战略要地。“曲览小儿,竟敢犯我大周疆土!” 老将银须颤动,眼中燃起怒火。他迅速调兵遣将:“杨盛,你率一千刀斧手为先锋,取道十万大山;延玉,你从水师抽调两千精兵,沿红河水路驰援!” 书房内,烛火将杨业的身影投在墙上,宛如一尊坚毅的战神。
钦州城外的晨雾还未散尽,杨盛的军队刚结束三日急行军,便在开阔地与叛军对峙。叛军阵前,三千藤甲军身披泛着油光的护甲,手持青铜长戈,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铜墙铁壁;阵后,两百头战象身披厚重的铁皮,象牙绑着锋利的铁刃,鼻卷狼牙棒,每一步都震得地面微微颤动,扬起漫天尘土。望着那坚不可摧的藤甲,杨盛却冷笑一声:“将士们,火油备好!让这些藤甲兵尝尝烈火焚身的滋味!”
随着一声令下,周军士兵将装满火油的陶罐掷向叛军。火油泼在藤甲上的瞬间,火箭如雨般射来,瞬间燃起十丈火墙。藤甲军虽刀枪不入,却抵不住桐油遇火的烈焰,惨叫声此起彼伏,有人在地上翻滚灭火,有人慌不择路冲进火海。杨盛抓住战机,率刀斧手发起冲锋,开山斧劈开藤甲的缝隙,鲜血染红了初春的草地。混战中,杨盛的肩胛被长矛刺穿,鲜血浸透战甲,他却咬断箭杆继续指挥,高呼:“斩尽叛贼,方见太平!”
然而,正当周军占据上风时,叛军阵后突然传来震天动地的嘶吼。曲览挥动令旗,两百头战象如移动的山峦般冲向周军大阵。象鼻卷起士兵狠狠摔在地上,象牙刺穿盾牌将人挑向空中,大地在象群的践踏下震颤。周军阵脚大乱,后方的新兵甚至开始后退。
“床弩准备!射象眼!” 千钧一发之际,杨延玉率水师及时赶到。埋伏在两侧的床弩手将粗壮的弩箭对准战象的眼睛 —— 这是巨兽唯一的弱点。随着 “嗡” 的一声巨响,弩箭如流星般射出,十头战象眼睛中箭,痛苦地疯狂打转,甚至反身冲向叛军阵营,将己方士兵踩成肉泥。
“反击!” 杨业亲自擂响战鼓,杨家父子身先士卒。杨业的佩刀斩断叛军大旗,杨延玉的长枪刺穿叛军将领胸膛,周军士气大振,开始全线反攻。叛军虽人数众多,却在失控的象群与周军的勇猛攻势下节节败退。但曲览早有退路,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往瘴谷。那里常年笼罩着毒瘴,飞鸟不过,周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消失在浓雾中。
此役,周军虽斩杀两千叛军,却未能擒获曲览,更糟糕的是,钦州寨的粮草被劫掠一空。岭南乡间悄然流传起 “保黎童谣”:“周兵来,粮被抢;黎人苦,盼旧王。” 杨业在巡查时,听到孩童们围着篝火传唱,心中一沉。他深知,若不能安抚民心,即便平定叛乱,岭南也难以长治久安。
回到节度使府,杨业立刻采取行动。他在各州府张贴告示:“凡受叛军侵扰的百姓,免租三年;流离失所者,可到官府领取赈灾粮。” 同时,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亲自到乡间安抚百姓。一位白发老妪捧着米袋,泪流满面:“将军若早来几日,我那孙儿也不会饿死了……” 杨业握着老妪粗糙的手,心中满是愧疚,也更加坚定了 “先安民心,再平叛乱” 的决心。
而在多邦城内,曲览正对着密信冷笑。信是赵匡胤的心腹送来的,承诺支援殿前司旧部与粮草。曲览将密信付之一炬,对侬氏豪强说:“有了赵氏支持,咱们不仅能驱走周军,还能在岭南建立新朝!” 他却不知,杨业已从杨延昭带回的地图中,发现了殿前司制式铠甲的线索。此刻,一封 “赵党通敌” 的密奏,正快马加鞭送往广州中军帐。
岭南的春天,花红柳绿下暗潮涌动。杨家父子在前线既要对抗叛军的藤甲象阵,又要挽回民心;而远在广州的柴荣,面对密奏陷入沉思。这场静海叛乱,早已不是简单的地方冲突,而是中枢权力斗争的缩影。若不能及时平定,大周江山将陷入更大的危机。
夜色渐深,杨业站在钦州寨的废墟上,望着多邦城方向。远处传来叛军的号角,却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坚定:“曲览,赵匡胤,你们想搅乱岭南,我杨业绝不答应!为了大周,为了岭南百姓,我定要平定叛乱,守住这疆土!” 他的誓言与士兵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在南疆的夜空中久久回荡。
叛军攻势如离弦之箭。曲览亲率三千藤甲军作为先锋,沿着蜿蜒的山道直扑钦州寨。这些藤甲由滇南特有的青藤浸泡桐油三年而成,表面泛着油亮的幽光,刀砍上去只留白痕,箭矢射中便应声而落。当藤甲军裹着铜铃与战鼓声逼近时,钦州寨守将王忠站在箭楼上,望着那片移动的青铜色浪潮,握紧腰间的陌刀。
“放箭!” 随着令旗挥动,千支羽箭破空而出,却在藤甲上迸出火星。藤甲军手持长盾与环首刀,踏着满地箭簇迅速逼近寨门。守军改用沸油泼下,滚烫的油脂顺着藤甲缝隙渗进皮肤,惨叫声中却仍有叛军悍不畏死地架起云梯。王忠率领五百士兵与叛军展开白刃战,刀刃卷了就用断剑,断剑折了便用拳头与牙齿,直至最后一人被钉死在寨墙上。曲览踩着满地尸体登上城楼,将染血的弯刀指向天际:“凡降周者,皆此下场!” 残阳为这惨烈的场景镀上血色,钦州寨的旌旗就此陨落。
战报八百里加急送至端州时,节度使府的桃花正开得绚烂。杨业拍案而起,案上岭南舆图滑落,露出标满红圈的战略要地。“曲览小儿,竟敢犯我大周疆土!” 老将银须颤动,眼中燃起怒火。他迅速调兵遣将:“杨盛,你率一千刀斧手为先锋,取道十万大山;延玉,你从水师抽调两千精兵,沿红河水路驰援!” 书房内,烛火将杨业的身影投在墙上,宛如一尊坚毅的战神。
钦州城外的晨雾还未散尽,杨盛的军队刚结束三日急行军,便在开阔地与叛军对峙。叛军阵前,三千藤甲军身披泛着油光的护甲,手持青铜长戈,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铜墙铁壁;阵后,两百头战象身披厚重的铁皮,象牙绑着锋利的铁刃,鼻卷狼牙棒,每一步都震得地面微微颤动,扬起漫天尘土。望着那坚不可摧的藤甲,杨盛却冷笑一声:“将士们,火油备好!让这些藤甲兵尝尝烈火焚身的滋味!”
随着一声令下,周军士兵将装满火油的陶罐掷向叛军。火油泼在藤甲上的瞬间,火箭如雨般射来,瞬间燃起十丈火墙。藤甲军虽刀枪不入,却抵不住桐油遇火的烈焰,惨叫声此起彼伏,有人在地上翻滚灭火,有人慌不择路冲进火海。杨盛抓住战机,率刀斧手发起冲锋,开山斧劈开藤甲的缝隙,鲜血染红了初春的草地。混战中,杨盛的肩胛被长矛刺穿,鲜血浸透战甲,他却咬断箭杆继续指挥,高呼:“斩尽叛贼,方见太平!”
然而,正当周军占据上风时,叛军阵后突然传来震天动地的嘶吼。曲览挥动令旗,两百头战象如移动的山峦般冲向周军大阵。象鼻卷起士兵狠狠摔在地上,象牙刺穿盾牌将人挑向空中,大地在象群的践踏下震颤。周军阵脚大乱,后方的新兵甚至开始后退。
“床弩准备!射象眼!” 千钧一发之际,杨延玉率水师及时赶到。埋伏在两侧的床弩手将粗壮的弩箭对准战象的眼睛 —— 这是巨兽唯一的弱点。随着 “嗡” 的一声巨响,弩箭如流星般射出,十头战象眼睛中箭,痛苦地疯狂打转,甚至反身冲向叛军阵营,将己方士兵踩成肉泥。
“反击!” 杨业亲自擂响战鼓,杨家父子身先士卒。杨业的佩刀斩断叛军大旗,杨延玉的长枪刺穿叛军将领胸膛,周军士气大振,开始全线反攻。叛军虽人数众多,却在失控的象群与周军的勇猛攻势下节节败退。但曲览早有退路,见势不妙,立即下令撤往瘴谷。那里常年笼罩着毒瘴,飞鸟不过,周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消失在浓雾中。
此役,周军虽斩杀两千叛军,却未能擒获曲览,更糟糕的是,钦州寨的粮草被劫掠一空。岭南乡间悄然流传起 “保黎童谣”:“周兵来,粮被抢;黎人苦,盼旧王。” 杨业在巡查时,听到孩童们围着篝火传唱,心中一沉。他深知,若不能安抚民心,即便平定叛乱,岭南也难以长治久安。
回到节度使府,杨业立刻采取行动。他在各州府张贴告示:“凡受叛军侵扰的百姓,免租三年;流离失所者,可到官府领取赈灾粮。” 同时,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亲自到乡间安抚百姓。一位白发老妪捧着米袋,泪流满面:“将军若早来几日,我那孙儿也不会饿死了……” 杨业握着老妪粗糙的手,心中满是愧疚,也更加坚定了 “先安民心,再平叛乱” 的决心。
而在多邦城内,曲览正对着密信冷笑。信是赵匡胤的心腹送来的,承诺支援殿前司旧部与粮草。曲览将密信付之一炬,对侬氏豪强说:“有了赵氏支持,咱们不仅能驱走周军,还能在岭南建立新朝!” 他却不知,杨业已从杨延昭带回的地图中,发现了殿前司制式铠甲的线索。此刻,一封 “赵党通敌” 的密奏,正快马加鞭送往广州中军帐。
岭南的春天,花红柳绿下暗潮涌动。杨家父子在前线既要对抗叛军的藤甲象阵,又要挽回民心;而远在广州的柴荣,面对密奏陷入沉思。这场静海叛乱,早已不是简单的地方冲突,而是中枢权力斗争的缩影。若不能及时平定,大周江山将陷入更大的危机。
夜色渐深,杨业站在钦州寨的废墟上,望着多邦城方向。远处传来叛军的号角,却掩盖不住他眼中的坚定:“曲览,赵匡胤,你们想搅乱岭南,我杨业绝不答应!为了大周,为了岭南百姓,我定要平定叛乱,守住这疆土!” 他的誓言与士兵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在南疆的夜空中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