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革新写入《周刑统》,北征根基自此牢-《大周皇商》

  显德十二年二月,枢密院西庑的暖阁内,陈琅与王朴相对而坐,案上摊开的《大周刑统》草稿已被朱笔批注得密密麻麻。窗外,残雪消融,檐下冰棱滴答作响,似在催促这场关乎大周国运的法典修订。

  “交子关乎国计民生,伪造者若不严惩,信用体系必将崩塌。” 陈琅蘸饱朱砂,在 “伪造交子” 条目下重重写下 “斩立决” 三字,笔锋凌厉,宛如刀刃。“官员贪墨税银,侵蚀国库,满百两便流放三千里,让他们知晓国法威严!”

  王朴颔首赞同,目光扫过 “三级货币制”“累进商税” 条款,抬手添上 “依《周礼》古法,量能而税,以安民生” 的注脚。“礼法与制度相辅相成,如此方能让新规扎根朝堂,深入民心。” 他搁下笔,揉了揉酸涩的手腕,“只是朝堂之上,守旧势力恐不会轻易让步,明日审议,怕是一场硬仗。”

  陈琅嘴角浮起一抹坚毅笑意:“恩师放心,河北试点成效卓着,足以堵住悠悠众口。为北征大业,为百姓福祉,这新规,必须入法典!”

  次日清晨,紫宸殿内气氛凝重。柴荣身着玄色衮服,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抬手示意:“今日议《大周刑统?货殖篇》修订,诸卿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石守信出列,双手抱拳,眉头紧皱:“陛下,新规过严,伪造交子便斩立决,官员贪墨百两即流放,如此重刑,恐激民怨,动摇国本啊!” 他身后,赵氏旧部纷纷附和,殿内顿时一片嗡嗡之声。

  陈琅稳步上前,躬身一礼,声若洪钟:“石将军,北征燕云,需巨量财货养兵备械。若无严明制度,财税流失,何以支撑北伐?蜀地交子之乱,前车之鉴犹在眼前!” 他转身,指向殿壁悬挂的《燕云十六州舆图》,“为收复故土,为大周百姓不再受契丹铁骑践踏,此时不严明法度,更待何时?”

  朝堂上一片哗然,支持新规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王朴见状,出列奏道:“陛下,河北三州试点已逾两月,成效显着。臣请让试点官员入朝述职,以实绩证新规可行。”

  柴荣微微点头:“准奏。”

  片刻后,瀛州知州匆匆入殿,跪地行礼,呈上一叠文书:“陛下,自推行新规,瀛州商税增收四成,交子流通顺畅,百姓安居乐业,粮价稳定在百文一石!” 他展开账簿,上面详实记录着改革后的收支明细,“伪造交子者,已按律严惩,此后再无犯者;贪墨税银官员,流放三千里,如今吏治清明,财税足额入库。”

  殿内议论声渐息,众人传阅账簿,神色各异。柴荣接过账簿,细看片刻,龙颜大悦:“好!好!如此良策,正合朕意!” 他目光扫过群臣,“诸卿以为如何?”

  众臣见皇帝心意已决,纷纷跪地:“陛下圣明,新规可行!” 最终,《大周刑统?货殖篇》全票通过,柴荣御笔亲批:“自显德十二年五月起,全国推行。”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遍大周边境。河东节度使府内,李筠将加急密报狠狠摔在案几上,青铜茶盏震得叮当作响:“陈琅这竖子,竟将累进商税写进法典!我河东盐铁商每年要多缴三成赋税,这不是剜我的心头肉?” 他的谋士赵修低声进言:“节度使勿急,可联络凤翔王景、河中刘词,联名上奏,以‘边军需饷’为由,恳请暂缓新规。” 李筠眯起眼睛,摩挲着腰间玉带:“即刻去办,若能借此削弱陈琅话语权,再好不过。”

  与此同时,西北宣抚司帅帐内,折德扆凝视着沙盘上的党项部族动向,指尖划过延州防线:“新法虽严,却让交子在西北畅通无阻。前日麟州商队送来消息,用交子兑换马匹,交易效率比铜钱快了十倍。” 他麾下大将李彝兴却满脸忧虑:“大帅,灵州监军使密报,党项贵族暗中囤积铜钱,似有抵制交子之意。” 折德扆冷笑一声:“传令各军寨,凡用交子购买军需者,额外奖励食盐十斤,我倒要看看,是党项人的弯刀硬,还是大周的法典硬。”

  江南巡抚司衙门内,徐知证望着暴涨的商税报表,笑得合不拢嘴:“早说陈总商这累进税制是聚宝盆!东南诸州商贾在我辖境经商,今年怕是要多吐三百万贯!” 他的幕僚却忧心忡忡:“大人,中枢已有密函责问,说我们‘坏法乱制’。” 徐知证将官印重重一按:“管他什么规矩!陛下要北伐,我江南就得备好粮草军械。传我命令,凡支持北伐军备的商户,商税再减半成!”

  归义军节度使府外,驼铃声声。曹延禄望着满载粮草的车队驶向燕云前线,对副将叹道:“陈琅大哥定下的新规推行后,军粮征调竟比往年快了两旬。那些说新法扰民的人,怕是没见过士兵饿着肚子守城的惨状。” 他突然压低声音:“听说赵匡胤在同州蠢蠢欲动?传令各寨,加强戒备,若有可疑人马靠近,格杀勿论。”

  岭南宣抚司内,烛火在沙盘上投下明明灭灭的阴影。杨业抚着腰间久经沙场的破虏刀,目光扫过三个儿子,苍老的嗓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新颁的经济法典已将私铸钱票入刑,看来朝堂局势要起风云。 杨延昭攥紧腰间佩剑,青铜吞口在烛光下泛着冷芒:爹,看来我们是时候回京备战了。边关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此番法典革新怕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杨延浦和杨延训对视一眼,同时抽出案上的兵书,沙沙的翻页声里,已然勾勒出千里之外的烽火狼烟。

  随着改革入法典,大周财税、货币体系迅速稳定。“燕云北伐专项库” 月增白银二十万两,库银堆积如山,闪耀着收复燕云的希望之光。河北试点区储备粮草五十万石,军粮辎重整整齐齐码放,只待北伐号角吹响。

  陈琅入宫奏报:“陛下,市场方面已具备北伐条件,后续可专注军事部署。” 柴荣望着舆图,眼中满是豪情:“好!传朕旨意,令殿前司、侍卫亲军司加紧练兵,筹备北伐!”

  然而,汴京的祥和之下,暗流正汹涌翻涌。同州节度使府内,赵匡胤脸色阴沉,将密探送来的改革成效报告狠狠掷于地上:“陈琅这小子,竟真把改革推行下去了!柴荣有了底气,北伐怕是不久将至。”

  赵普躬身献策:主公,可命石守信等殿前司旧部造势,以勤王之名强推您重返汴梁,重掌殿前司大权,如此方能掌控局势。 赵匡胤目光如炬,沉声道:即刻传信石守信,务必在五月前筹备周密,不得有误!

  而在汴京皇商司,陈琅收到眼线密报:“赵氏异动频繁,似在勾结外敌,图谋不轨。” 他眉头紧锁,沉思片刻,招来主事陈磊:“即刻调配交子准备金,暗中资助侍卫亲军与杨业,以防万一。” 陈磊领命而去,陈琅望向窗外夜色,心中清楚,一场关乎大周生死存亡的较量,已悄然拉开帷幕。但只要改革根基稳固,只要百姓拥护,他便有信心,与赵匡胤周旋到底,护柴荣周全,助大周收复燕云。此刻,汴京的更鼓声传来,他握紧腰间玉佩 —— 那是柴荣亲赐的信物,在黑暗中泛着幽光,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