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徒密语
殿后偏堂,灯影如豆,将窗外的喧嚣与浮华,尽数隔绝。
王朴一袭素色常服,拂衣而坐。这位在朝堂的风浪里浸淫了数十载、早已看惯了生死荣辱的老相国,此刻却眉宇紧锁,那半白的须发,在昏黄的灯光下,仿佛也沾染了几分凝重的忧色。
他捋着长须,在堂内来回踱步,最终,停在了席地而坐的陈琅面前。
“仲才啊仲才……”王朴的声音,低沉得如同古寺的暮鼓,“你这‘困龙之局’,险得很,也……毒得很。”
“《限禄法》,是摆在明面上的刀,天下藩镇,人人看得见,人人都要挨上一刀。他们虽痛,却只能捏着鼻子认,因为这是阳谋,是国朝大义。”
“可这‘困龙局’,却是藏在袖中的箭。它真正的目标,从始至终,都只有赵氏一脉。你以削藩为幌,激起天下勋阀之怨;再借这怨气,去试探、去孤立、去消磨赵氏的羽翼。若用得好,确能将那条已初具雏形的潜龙,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一旦……一旦有半分风声泄露,便是你我师徒二人,立刻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陈琅的神色,冷峻如冰。他修长的指尖,在面前的紫檀木几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那沉稳的节拍,与王朴内心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恩师放心。”他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困龙之局,乃徒儿心中秘计,从未向第三人示之。只于今日,天下大势已定,方敢向恩师全盘吐露。”
“诚如恩师所言,《限禄法》是明局,‘困龙局’是暗招。藩镇见明局而心生怨怼,赵宋窥暗影而暗自惊疑,却皆不知彼此之实情。此所谓,一明一暗,双线齐驱,方能稳固我柴氏江山,为太子,为熙诲皇子,扫清前路的所有荆棘。”
王朴闻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转身,又踱了数步,猛地一拍大腿,那双浑浊的老眼中,竟爆发出了一阵骇人的精光。
“妙哉!当真是妙哉!老夫自诩算尽天下人心,却没料到,你这小子,竟能另辟蹊径,布下如此环环相扣、虚实相生的惊天大局!”
“困龙,困龙……果真,要将那赵氏一门,困得心惊胆寒,困得进退失据,困得他们……不敢再有半分轻举妄动!”
师徒二人,于这豆灯之下,对视一笑。目光之中,有智谋的火光在闪烁,亦有托付生死的信任。
他们皆知,天下虽已一统,可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局。
二、藩镇震动
一道圣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名为“大周”的平静湖面,瞬间,便在二十三镇藩镇之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河北道,魏博镇节度使府。
身为河朔三镇中最桀骜不驯的藩帅,高彦晖在接到圣旨的那一刻,当场便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只定窑白瓷瓶,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削禄?!限权?!”他须发皆张,状若疯虎,“我高家,世代镇守河朔,与契丹人血战沙场,尸骨都快堆成了一座山!如今,他柴氏天子,一道旨意,便要将我九成的税赋尽数收走,只给区区三千石禄米?这是要我高家的数千子弟,都去喝西北风吗?!”
府中幕僚,皆是吓得噤若寒蝉。一位老成持重的长史,斗胆上前劝道:“主公息怒!此乃天子亲旨,更有陈琅那等酷吏在背后操刀,硬顶,是顶不得的。如今,燕云既已光复,我等藩镇,再无边患可为倚仗。为今之计,不如……不如暂且低头示顺,保全实力,静观其变。”
高彦晖怒极,一脚踹翻了面前的帅案。他独自一人,在狼藉的堂内,枯坐了一夜。第二日,他传下令来:府中用度减半,暗中收缩府兵,并遣使入京,上了一道“涕泪横流、感恩戴德”的谢恩表。
江南西路,洪州大都督府。
此地,南唐旧臣未尽,地头势力盘根错节。镇将刘仁瞻,在接到圣旨之后,只是冷笑一声,便将那明黄的卷轴,扔在了一旁。
当夜,他密召心腹偏将,于密室之中议事。
“柴氏天子,莫不是嫌这天下,太过太平了?他今日敢削我等的禄,明日,便敢削我等的兵权!后日,怕是就要取我等的项上人头了!依我之见,不如,反了!”
帐下,几名同样出身南唐的偏将,闻言,皆是群情激奋。
然而,一位随他降周多年的谋士,却泼上了一盆冷水:“主公,不可!朝廷此番动手,不独我镇,乃是全天下二十三路藩镇,一体削之!此乃阳谋,势不可挡!若人人皆敢怒不敢言,唯我等一枝独秀,悍然出头,不过是自寻死路,正好给了陈琅那厮,杀鸡儆猴的借口啊!”
“更何况,”谋士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主公莫忘了,皇商司的盐铁官店,如今,已开遍了江南。我等军中所需的铁器、军械,皆仰仗其供应。若陈琅断了我们的盐铁,不出三月,我军便将不战自溃!”
刘仁瞻沉默了。他紧握的双拳,青筋暴起,如两块坚硬的岩石。最终,他还是无力地,松开了手。
岭南,广州都督府。
反观岭南,节度使潘美在接到圣旨之后,却将自己关在书房之内,暗暗心喜。
他本是寒门出身,靠着一身军功,才爬到今日之位,素来被那些世家出身的勋阀藩镇,瞧之不起。
他独自一人,在灯下,仔细地,将那道圣旨,读了三遍。
“妙啊……实在是妙……”他忍不住抚掌赞叹。
“这《限禄法》,削的,是那些百年世家的根!断的,是那些父死子继的传承!这,正好是给了我等这些毫无根基、只凭军功上位的将领,一个向上攀爬的绝佳机会!”
他当即,亲笔写就了一封措辞恳切、忠义凛然的奏表,命人八百里加急,驰送京师。
奏表之上,只有八个大字:“岭南虽远,誓死奉诏!”
……
如此种种,二十三镇之中,有如高彦晖般,暴怒却只能隐忍的;有如刘仁瞻般,不甘却无力反抗的;更有如潘美般,暗中窃喜,欲借此更进一步的。
表面之上,天下藩镇,皆是磕头谢恩,恭顺无比。
可在那平静的湖面之下,却已是暗流汹涌,风暴将起。
三、赵宋暗疑
开封城中,赵府之内,气氛阴沉如水。
赵光义的面色,阴沉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兄长,此事,非同小可!”他压低了声音,对正独自一人,在月下举杯慢饮的赵匡胤耳语道,“陛下此番限禄,名为削藩,实则,是在动摇我等所有武将勋贵的根本!若再任由那陈琅,借此机会,大权独揽,长此以往,我赵氏一门,岂不是要被他,活活困死在这汴京的牢笼之中?”
赵匡胤缓缓饮尽杯中之酒,眼神深邃,不见波澜。
“你只看见了陈琅在台前出手,却不知,那王朴老儿,正在他背后,为其撑腰。”
“此二人,一师一徒,一明一暗,分明已成一体,牢不可破。若要除陈,须先破王。然则,王朴名满天下,乃是士林清流之首。动他,便等于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此举,不智。”
赵光义冷笑一声:“既然如此,那便不若,借刀杀人。”
“如今天下藩镇,因被削权夺禄,个个怨声载道。我等,只需在暗中,稍作推波助澜,为他们,递上几把刀子,必会有人,忍不住,第一个跳出来,与那陈琅,拼个鱼死网破。”
“待到他,树敌遍地,焦头烂额之时,便是我等,坐收渔利,取而代之的,最佳时机!”
烛光摇曳,将兄弟二人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之上,显得格外狰狞。
他们,已经隐隐察觉到了“困龙局”那冰冷的影子,却依旧,摸不清其真实的意图。
正因如此,才愈发地,感到不安。
四、朝堂暗流与尾声
殿堂之上,百官齐聚。
来自各路藩镇的使者,络绎不绝。他们手捧着自家主公的陈情表,在朝堂之上,或声泪俱下地哭诉镇中艰难,或引经据典地谏言此法操之过急,或旁敲侧击地,为自家主公,求一丝宽限。
符皇后垂帘静听,如同一尊泥塑的菩萨,自始至终,未置一辞。太子柴宗训,年不过七岁,坐在御榻一侧,看着这剑拔弩张的场面,小脸苍白,更是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唯有王朴与陈琅二人,并肩立于百官之首,沉若泰山。
每当有人言辞激烈,试图煽动群臣,王朴只淡淡一句:“此乃国本大计,非为一时私怨可左右。”便将所有的话头,都堵了回去。
陈琅,更是冷峻无情。他手持一本簿子,将每一位使者的言辞,以及其背后藩镇的奏表,都逐条记下,随即,转交身后的秘察局,命其暗中甄别,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包藏祸心。
朝堂之外,市井之中,传闻已起:“听说了吗?朝廷要削藩镇的权,怕是,又要动兵了。”
然而,在那些更深层的、真正关心国运的士人与商贾之间,却有另一股声音,在悄然流传:“削禄法若真能行得通,天下,岂非从此便可真正归于中枢?我等,再也无需忍受那藩镇割据之祸了?”
百姓心思,官吏心思,勋阀心思,交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决定着大周未来命运的巨网。
夜,已深。
王朴府邸的书房之内,师徒二人,再度相对而坐。
“仲才,此一局,真乃……行险。”王朴轻声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老夫虽为你这手笔,拍案叫绝。却也深深担忧,赵宋一门,非庸碌之辈,他们,必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你,要小心哪。”
陈琅为恩师,续上了一杯热茶,微微一笑,眼神,却比这夜色,还要冷。
“恩师放心。”
“困龙之局,妙就妙在,龙未觉醒之时,便已,身在局中。”
“等到他们,真正惊觉,想要挣扎之时,便会发现,那四周,早已是,用利益、人心、大义、阳谋,所编织成的,铁索之网。”
“挣,也挣不开了。”
烛火,轻轻地摇曳了一下,长夜,无声。
殿阁深处,已隐隐传来,风雨将至的气息。
殿后偏堂,灯影如豆,将窗外的喧嚣与浮华,尽数隔绝。
王朴一袭素色常服,拂衣而坐。这位在朝堂的风浪里浸淫了数十载、早已看惯了生死荣辱的老相国,此刻却眉宇紧锁,那半白的须发,在昏黄的灯光下,仿佛也沾染了几分凝重的忧色。
他捋着长须,在堂内来回踱步,最终,停在了席地而坐的陈琅面前。
“仲才啊仲才……”王朴的声音,低沉得如同古寺的暮鼓,“你这‘困龙之局’,险得很,也……毒得很。”
“《限禄法》,是摆在明面上的刀,天下藩镇,人人看得见,人人都要挨上一刀。他们虽痛,却只能捏着鼻子认,因为这是阳谋,是国朝大义。”
“可这‘困龙局’,却是藏在袖中的箭。它真正的目标,从始至终,都只有赵氏一脉。你以削藩为幌,激起天下勋阀之怨;再借这怨气,去试探、去孤立、去消磨赵氏的羽翼。若用得好,确能将那条已初具雏形的潜龙,压得喘不过气来。可一旦……一旦有半分风声泄露,便是你我师徒二人,立刻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陈琅的神色,冷峻如冰。他修长的指尖,在面前的紫檀木几之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那沉稳的节拍,与王朴内心的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恩师放心。”他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困龙之局,乃徒儿心中秘计,从未向第三人示之。只于今日,天下大势已定,方敢向恩师全盘吐露。”
“诚如恩师所言,《限禄法》是明局,‘困龙局’是暗招。藩镇见明局而心生怨怼,赵宋窥暗影而暗自惊疑,却皆不知彼此之实情。此所谓,一明一暗,双线齐驱,方能稳固我柴氏江山,为太子,为熙诲皇子,扫清前路的所有荆棘。”
王朴闻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转身,又踱了数步,猛地一拍大腿,那双浑浊的老眼中,竟爆发出了一阵骇人的精光。
“妙哉!当真是妙哉!老夫自诩算尽天下人心,却没料到,你这小子,竟能另辟蹊径,布下如此环环相扣、虚实相生的惊天大局!”
“困龙,困龙……果真,要将那赵氏一门,困得心惊胆寒,困得进退失据,困得他们……不敢再有半分轻举妄动!”
师徒二人,于这豆灯之下,对视一笑。目光之中,有智谋的火光在闪烁,亦有托付生死的信任。
他们皆知,天下虽已一统,可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局。
二、藩镇震动
一道圣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名为“大周”的平静湖面,瞬间,便在二十三镇藩镇之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河北道,魏博镇节度使府。
身为河朔三镇中最桀骜不驯的藩帅,高彦晖在接到圣旨的那一刻,当场便将自己最心爱的一只定窑白瓷瓶,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削禄?!限权?!”他须发皆张,状若疯虎,“我高家,世代镇守河朔,与契丹人血战沙场,尸骨都快堆成了一座山!如今,他柴氏天子,一道旨意,便要将我九成的税赋尽数收走,只给区区三千石禄米?这是要我高家的数千子弟,都去喝西北风吗?!”
府中幕僚,皆是吓得噤若寒蝉。一位老成持重的长史,斗胆上前劝道:“主公息怒!此乃天子亲旨,更有陈琅那等酷吏在背后操刀,硬顶,是顶不得的。如今,燕云既已光复,我等藩镇,再无边患可为倚仗。为今之计,不如……不如暂且低头示顺,保全实力,静观其变。”
高彦晖怒极,一脚踹翻了面前的帅案。他独自一人,在狼藉的堂内,枯坐了一夜。第二日,他传下令来:府中用度减半,暗中收缩府兵,并遣使入京,上了一道“涕泪横流、感恩戴德”的谢恩表。
江南西路,洪州大都督府。
此地,南唐旧臣未尽,地头势力盘根错节。镇将刘仁瞻,在接到圣旨之后,只是冷笑一声,便将那明黄的卷轴,扔在了一旁。
当夜,他密召心腹偏将,于密室之中议事。
“柴氏天子,莫不是嫌这天下,太过太平了?他今日敢削我等的禄,明日,便敢削我等的兵权!后日,怕是就要取我等的项上人头了!依我之见,不如,反了!”
帐下,几名同样出身南唐的偏将,闻言,皆是群情激奋。
然而,一位随他降周多年的谋士,却泼上了一盆冷水:“主公,不可!朝廷此番动手,不独我镇,乃是全天下二十三路藩镇,一体削之!此乃阳谋,势不可挡!若人人皆敢怒不敢言,唯我等一枝独秀,悍然出头,不过是自寻死路,正好给了陈琅那厮,杀鸡儆猴的借口啊!”
“更何况,”谋士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主公莫忘了,皇商司的盐铁官店,如今,已开遍了江南。我等军中所需的铁器、军械,皆仰仗其供应。若陈琅断了我们的盐铁,不出三月,我军便将不战自溃!”
刘仁瞻沉默了。他紧握的双拳,青筋暴起,如两块坚硬的岩石。最终,他还是无力地,松开了手。
岭南,广州都督府。
反观岭南,节度使潘美在接到圣旨之后,却将自己关在书房之内,暗暗心喜。
他本是寒门出身,靠着一身军功,才爬到今日之位,素来被那些世家出身的勋阀藩镇,瞧之不起。
他独自一人,在灯下,仔细地,将那道圣旨,读了三遍。
“妙啊……实在是妙……”他忍不住抚掌赞叹。
“这《限禄法》,削的,是那些百年世家的根!断的,是那些父死子继的传承!这,正好是给了我等这些毫无根基、只凭军功上位的将领,一个向上攀爬的绝佳机会!”
他当即,亲笔写就了一封措辞恳切、忠义凛然的奏表,命人八百里加急,驰送京师。
奏表之上,只有八个大字:“岭南虽远,誓死奉诏!”
……
如此种种,二十三镇之中,有如高彦晖般,暴怒却只能隐忍的;有如刘仁瞻般,不甘却无力反抗的;更有如潘美般,暗中窃喜,欲借此更进一步的。
表面之上,天下藩镇,皆是磕头谢恩,恭顺无比。
可在那平静的湖面之下,却已是暗流汹涌,风暴将起。
三、赵宋暗疑
开封城中,赵府之内,气氛阴沉如水。
赵光义的面色,阴沉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兄长,此事,非同小可!”他压低了声音,对正独自一人,在月下举杯慢饮的赵匡胤耳语道,“陛下此番限禄,名为削藩,实则,是在动摇我等所有武将勋贵的根本!若再任由那陈琅,借此机会,大权独揽,长此以往,我赵氏一门,岂不是要被他,活活困死在这汴京的牢笼之中?”
赵匡胤缓缓饮尽杯中之酒,眼神深邃,不见波澜。
“你只看见了陈琅在台前出手,却不知,那王朴老儿,正在他背后,为其撑腰。”
“此二人,一师一徒,一明一暗,分明已成一体,牢不可破。若要除陈,须先破王。然则,王朴名满天下,乃是士林清流之首。动他,便等于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此举,不智。”
赵光义冷笑一声:“既然如此,那便不若,借刀杀人。”
“如今天下藩镇,因被削权夺禄,个个怨声载道。我等,只需在暗中,稍作推波助澜,为他们,递上几把刀子,必会有人,忍不住,第一个跳出来,与那陈琅,拼个鱼死网破。”
“待到他,树敌遍地,焦头烂额之时,便是我等,坐收渔利,取而代之的,最佳时机!”
烛光摇曳,将兄弟二人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之上,显得格外狰狞。
他们,已经隐隐察觉到了“困龙局”那冰冷的影子,却依旧,摸不清其真实的意图。
正因如此,才愈发地,感到不安。
四、朝堂暗流与尾声
殿堂之上,百官齐聚。
来自各路藩镇的使者,络绎不绝。他们手捧着自家主公的陈情表,在朝堂之上,或声泪俱下地哭诉镇中艰难,或引经据典地谏言此法操之过急,或旁敲侧击地,为自家主公,求一丝宽限。
符皇后垂帘静听,如同一尊泥塑的菩萨,自始至终,未置一辞。太子柴宗训,年不过七岁,坐在御榻一侧,看着这剑拔弩张的场面,小脸苍白,更是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唯有王朴与陈琅二人,并肩立于百官之首,沉若泰山。
每当有人言辞激烈,试图煽动群臣,王朴只淡淡一句:“此乃国本大计,非为一时私怨可左右。”便将所有的话头,都堵了回去。
陈琅,更是冷峻无情。他手持一本簿子,将每一位使者的言辞,以及其背后藩镇的奏表,都逐条记下,随即,转交身后的秘察局,命其暗中甄别,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包藏祸心。
朝堂之外,市井之中,传闻已起:“听说了吗?朝廷要削藩镇的权,怕是,又要动兵了。”
然而,在那些更深层的、真正关心国运的士人与商贾之间,却有另一股声音,在悄然流传:“削禄法若真能行得通,天下,岂非从此便可真正归于中枢?我等,再也无需忍受那藩镇割据之祸了?”
百姓心思,官吏心思,勋阀心思,交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决定着大周未来命运的巨网。
夜,已深。
王朴府邸的书房之内,师徒二人,再度相对而坐。
“仲才,此一局,真乃……行险。”王朴轻声道,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老夫虽为你这手笔,拍案叫绝。却也深深担忧,赵宋一门,非庸碌之辈,他们,必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你,要小心哪。”
陈琅为恩师,续上了一杯热茶,微微一笑,眼神,却比这夜色,还要冷。
“恩师放心。”
“困龙之局,妙就妙在,龙未觉醒之时,便已,身在局中。”
“等到他们,真正惊觉,想要挣扎之时,便会发现,那四周,早已是,用利益、人心、大义、阳谋,所编织成的,铁索之网。”
“挣,也挣不开了。”
烛火,轻轻地摇曳了一下,长夜,无声。
殿阁深处,已隐隐传来,风雨将至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