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夜色,渐入沉沉。朱门紧闭,巡街的禁军走过之后,长巷里只余寒风裹挟的犬吠几声。城楼上,更鼓声声,沉闷而悠远。
一辆青布小车,自僻静巷弄缓缓驶来,悄无声息地停在潘府侧门。府中灯火通明,廊下侍从早已奉令远避,不敢有半点窥探。
潘美亲迎至堂前,将陈琅引入内堂。屏退左右后,他亲手奉上一盏新茶,这才坐下相对。
“陈国公深夜至此,府中惶恐。不知此来,可不仅为寒暄?”潘美的声音压得极低,可捧盏的指尖却因抑不住的紧张而轻颤。
陈琅不答,只凝神望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山东舆图。图上以朱砂新标军镇要隘,正是潘美自暂代山东都部署以来,呕心沥血所绘。
他缓缓伸手,指尖在冰凉案几上轻轻滑过,仿佛丈量齐鲁山川。
“潘将军,”陈琅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字字如锤敲心,“近半月,赵氏三度遣密使,许以事成之后,奏请陛下封你为‘山东节度使’,并分其所占云州盐井五成利钱。陈某,可说错?”
潘美心头猛震,茶盏几乎倾覆。他强行镇定,将盏放回案上,脸上却掩不住惊色。良久吐出一口浊气,索性苦笑。
“陈公耳目,真可谓通天。既知赵氏之言,想必也能揣度我心。赵都点检所许……诚然厚重。”
“厚重?”陈琅微微一笑,笑意里却带着森冷。他自怀中取出一枚紫檀木盒,轻置案上。烛火下,盒内鎏金令牌熠熠生辉,上镌“山东都部署”五字,冷冽非常。
“赵氏之诺,不过镜花水月;而中枢所授,才是你能握在手里的实物。”
他语声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只要将军不应赵氏之召,陛下明日便下旨,正式册封你为山东都部署,不再是暂代。更有皇商司,在山东境内设十家盐铁联营大店,三成利润,归你潘氏世代。”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赵氏许你的是谋逆死罪,我许你的是传家富贵;他给的是空头画饼,我给的是白纸黑字。孰真孰伪,将军自明。”
潘美指尖摩挲着令牌,眉心紧锁:“若赵氏真成大事,我今日之择,岂非自寻死路?”
“你无需倒向谁。”陈琅声更低,字字如蛇吐信,直探人心,“只要按兵不动。汴京若有变,你守齐鲁,不许赵氏一兵一卒南下。事后论功,你便是中流砥柱,我以项上人头担保,保你潘氏世代无虞!”
他复又前倾,声息森寒:“杨业已遣信至我,愿自幽州引军南下;你若应诺,自山东西进。两路齐发,合击赵氏后路!”
潘美闻言,神色骤变。杨家军——大周北疆铁壁!若能南呼东应,此局便不再是孤注一掷。
犹豫片刻,他长长吐气,伸手将令牌与契约紧紧握住。
“陈国公放心。潘某不敢言死忠,但绝不会助赵氏为逆。明日起,便与杨将军互通书信,立下夹击之约!”
二、朝堂之上
三日后,丹墀朝会如常。
陈琅上奏,声如洪钟:“启禀陛下!山东东临渤海,北接燕云,为中原门户。然潘美所部,不足两万,难御变故。臣请:将其兵分驻齐鲁要地;再自淮南抽调李重进精兵一万,移防腹地,以固防线!”
柴荣病体羸弱,目光却锐利。他缓缓望向阶下潘美:“潘卿,以为如何?”
潘美肃然出列,顿首:“臣以为,陈公所奏,乃万全之策。分兵可防窃袭,添兵更固边境。臣,附议!”
赵普亦捻须而出,引经据典:“陛下,古语云:‘权分而饷一。’分其兵,使之不专;添其兵,使之感恩。两全之举。”
赵匡胤面色铁青。他岂不知这是陈琅的连环计?分潘兵以制之,添淮南兵则是插入腹心,令李重进掣肘山东!
他怒火翻腾,却方才失殿前司兵权,竟无一语能正当置喙。只得看柴荣略一沉吟,颔首道:“——准奏。”
朝散,赵匡胤与石守信相携入偏殿,咬牙切齿:“陈琅老谋深算,步步为营!分兵制潘,引淮南兵以掣其权,我等东出之路,尽数被堵!”
石守信亦急:“若潘美真与杨业合力,咱们将来举事,岂非活活被围死?”
赵匡胤冷笑,眼含厉色:“潘美好利虚名,只要筹码足够,他未必不倒戈。速遣人再赴山东,许以封‘山东王’,并分云州盐井利七成!此等厚利,我不信他能拒!”
然而他不知,陈琅早已先布暗子。
淮南兵入鲁之日,皇商司掌柜已亲送契约至潘府:三成利润白纸黑字,另附国子监祭酒亲笔文书,允潘氏嫡长子直入国子监。
潘美对照虚无的“山东王”,与手中实在的富贵契约,终摇头拒赵氏来使:“军务繁忙,难暇顾及。”
三、风雨欲来
山东边境,暮色苍茫。
潘美披甲立于寒风,副将呈上一封火漆密信。信乃杨业亲笔:“汴京若变,十日之内,我部可兵临齐鲁。”
潘美看毕,亲手焚毁,灰烬随风而散。沉声道:“传信杨将军:我山东已备。他南下,我必西进。”
与此同时,汴京陈府。
陈琅持朱笔,于舆图上连点成线:幽州与山东划出合围弧线;淮南与齐鲁圈成防堵之环。北制与东堵,严丝合缝,终成一局。
探闻局密报自夜色送至:赵匡胤重金赴鲁,再遭拒绝。
陈琅收起密报,唇角浮现一抹冷笑。潘美虽未誓死效忠,但在看得见的利益与看不见的风险之间,他,已择定了方向。
他抬眼望向窗外那盏风中摇曳的孤灯,心知“困龙局”已然渐成。然龙若奋力一搏,天命未可知。
汴京夜风愈寒。风声里,似已隐隐传来陈桥驿的肃杀之气。
大周命数,正在风雨飘摇间,悄然逼近。
一辆青布小车,自僻静巷弄缓缓驶来,悄无声息地停在潘府侧门。府中灯火通明,廊下侍从早已奉令远避,不敢有半点窥探。
潘美亲迎至堂前,将陈琅引入内堂。屏退左右后,他亲手奉上一盏新茶,这才坐下相对。
“陈国公深夜至此,府中惶恐。不知此来,可不仅为寒暄?”潘美的声音压得极低,可捧盏的指尖却因抑不住的紧张而轻颤。
陈琅不答,只凝神望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山东舆图。图上以朱砂新标军镇要隘,正是潘美自暂代山东都部署以来,呕心沥血所绘。
他缓缓伸手,指尖在冰凉案几上轻轻滑过,仿佛丈量齐鲁山川。
“潘将军,”陈琅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字字如锤敲心,“近半月,赵氏三度遣密使,许以事成之后,奏请陛下封你为‘山东节度使’,并分其所占云州盐井五成利钱。陈某,可说错?”
潘美心头猛震,茶盏几乎倾覆。他强行镇定,将盏放回案上,脸上却掩不住惊色。良久吐出一口浊气,索性苦笑。
“陈公耳目,真可谓通天。既知赵氏之言,想必也能揣度我心。赵都点检所许……诚然厚重。”
“厚重?”陈琅微微一笑,笑意里却带着森冷。他自怀中取出一枚紫檀木盒,轻置案上。烛火下,盒内鎏金令牌熠熠生辉,上镌“山东都部署”五字,冷冽非常。
“赵氏之诺,不过镜花水月;而中枢所授,才是你能握在手里的实物。”
他语声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只要将军不应赵氏之召,陛下明日便下旨,正式册封你为山东都部署,不再是暂代。更有皇商司,在山东境内设十家盐铁联营大店,三成利润,归你潘氏世代。”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赵氏许你的是谋逆死罪,我许你的是传家富贵;他给的是空头画饼,我给的是白纸黑字。孰真孰伪,将军自明。”
潘美指尖摩挲着令牌,眉心紧锁:“若赵氏真成大事,我今日之择,岂非自寻死路?”
“你无需倒向谁。”陈琅声更低,字字如蛇吐信,直探人心,“只要按兵不动。汴京若有变,你守齐鲁,不许赵氏一兵一卒南下。事后论功,你便是中流砥柱,我以项上人头担保,保你潘氏世代无虞!”
他复又前倾,声息森寒:“杨业已遣信至我,愿自幽州引军南下;你若应诺,自山东西进。两路齐发,合击赵氏后路!”
潘美闻言,神色骤变。杨家军——大周北疆铁壁!若能南呼东应,此局便不再是孤注一掷。
犹豫片刻,他长长吐气,伸手将令牌与契约紧紧握住。
“陈国公放心。潘某不敢言死忠,但绝不会助赵氏为逆。明日起,便与杨将军互通书信,立下夹击之约!”
二、朝堂之上
三日后,丹墀朝会如常。
陈琅上奏,声如洪钟:“启禀陛下!山东东临渤海,北接燕云,为中原门户。然潘美所部,不足两万,难御变故。臣请:将其兵分驻齐鲁要地;再自淮南抽调李重进精兵一万,移防腹地,以固防线!”
柴荣病体羸弱,目光却锐利。他缓缓望向阶下潘美:“潘卿,以为如何?”
潘美肃然出列,顿首:“臣以为,陈公所奏,乃万全之策。分兵可防窃袭,添兵更固边境。臣,附议!”
赵普亦捻须而出,引经据典:“陛下,古语云:‘权分而饷一。’分其兵,使之不专;添其兵,使之感恩。两全之举。”
赵匡胤面色铁青。他岂不知这是陈琅的连环计?分潘兵以制之,添淮南兵则是插入腹心,令李重进掣肘山东!
他怒火翻腾,却方才失殿前司兵权,竟无一语能正当置喙。只得看柴荣略一沉吟,颔首道:“——准奏。”
朝散,赵匡胤与石守信相携入偏殿,咬牙切齿:“陈琅老谋深算,步步为营!分兵制潘,引淮南兵以掣其权,我等东出之路,尽数被堵!”
石守信亦急:“若潘美真与杨业合力,咱们将来举事,岂非活活被围死?”
赵匡胤冷笑,眼含厉色:“潘美好利虚名,只要筹码足够,他未必不倒戈。速遣人再赴山东,许以封‘山东王’,并分云州盐井利七成!此等厚利,我不信他能拒!”
然而他不知,陈琅早已先布暗子。
淮南兵入鲁之日,皇商司掌柜已亲送契约至潘府:三成利润白纸黑字,另附国子监祭酒亲笔文书,允潘氏嫡长子直入国子监。
潘美对照虚无的“山东王”,与手中实在的富贵契约,终摇头拒赵氏来使:“军务繁忙,难暇顾及。”
三、风雨欲来
山东边境,暮色苍茫。
潘美披甲立于寒风,副将呈上一封火漆密信。信乃杨业亲笔:“汴京若变,十日之内,我部可兵临齐鲁。”
潘美看毕,亲手焚毁,灰烬随风而散。沉声道:“传信杨将军:我山东已备。他南下,我必西进。”
与此同时,汴京陈府。
陈琅持朱笔,于舆图上连点成线:幽州与山东划出合围弧线;淮南与齐鲁圈成防堵之环。北制与东堵,严丝合缝,终成一局。
探闻局密报自夜色送至:赵匡胤重金赴鲁,再遭拒绝。
陈琅收起密报,唇角浮现一抹冷笑。潘美虽未誓死效忠,但在看得见的利益与看不见的风险之间,他,已择定了方向。
他抬眼望向窗外那盏风中摇曳的孤灯,心知“困龙局”已然渐成。然龙若奋力一搏,天命未可知。
汴京夜风愈寒。风声里,似已隐隐传来陈桥驿的肃杀之气。
大周命数,正在风雨飘摇间,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