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殿传旨,御林易帅
显德十三年九月,汴京城内秋风萧瑟。
福宁殿内药香缭绕,已数日不散。柴荣半倚在雕花龙床上,面色蜡黄,但双目依然有神。案几上摆着淮南送来的军报,字迹工整,内容却让人忧心——赵匡胤在陈桥驿频繁调动兵马,名义上是秋季演武,实则意图不明。
小黄门王承恩侍立一旁,见皇帝久久不语,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军报有何不妥?
柴荣缓缓抬手,指尖颤抖着指向案几上的一枚暖玉:传杨盛回京。速传。
那暖玉温润如脂,正是当年杨盛断臂护驾后,柴荣亲手所赐的信物。此时拿出,便是要用人之意。
三日后,驿馆门前车马纷扰。杨盛从最快的驿车上下来,身着四品忠毅郎将的绯色官袍,左袖空荡荡地系在腰间。他的脸庞比常人略显苍白,那是长期疼痛留下的痕迹,但步履依然稳健有力。
进入宫门,杨盛一路畅行无阻。守门的禁卫都认得这位曾经舍命救驾的英雄,纷纷行礼让路。到了福宁殿外,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大步走了进去。
臣杨盛,叩见陛下万岁!
柴荣示意他起身,声音虽轻但威严不减:朕召你回京,是有要事托付。御林卫统领王都虞候,朕已调他去京东路任巡检。这御林卫统领一职,你来接任。
杨盛闻言大惊,连忙推辞:臣左臂已失,恐难胜任宫禁重任。
朕要的不是你能提刀上阵,而是你这颗对柴氏的忠心。柴荣从枕下取出一枚铜质官印,印面篆刻御林卫印四字,宫城安危,全赖此印。你可愿意?
杨盛双手接过印信,入手沉重。他想起大理城下的那场血战,想起箭矢穿臂的剧痛,想起陛下亲手为他包扎伤口时说过的话:朕必不负忠臣。如今这枚官印,便是最好的证明。
臣愿以残躯报国,誓死守护宫城!
当日下午,宫中便传出诏令:原御林卫统领王都虞候调任京东路巡检使,杨盛接任御林卫统领,即日生效。
王都虞候接到调令时,正在御林卫营房内整理公文。他脸色铁青,但不敢违抗圣旨,只能收拾行装准备赴任。临行前,他把副统领张谦叫到一边,压低声音说:陛下这是在清洗御林卫,你要小心应对。杨盛此人忠心可嘉,但经验不足,你要多加辅佐。
张谦连连点头,心中却另有盘算。他早就接到了赵匡胤的密信,许诺事成之后提拔他为正统领。如今杨盛来了,正是他表现忠心的好机会。
杨盛到任当日,张谦便主动迎接,脸上堆满笑容:杨统领久在淮南,对宫中事务或有生疏,下官愿为统领详细介绍。
有劳张副统领了。杨盛客气地回应,但眼神中透着审视,先把御林卫的编制名册、值守安排、巡查记录都拿来,我要仔细查看。
张谦心中一紧,但面上不显:这就去取。
二、淮右调兵,重将戍边
就在御林卫换帅的同时,淮南节度使司内也是一派忙碌景象。
李重进坐在帅案后,面前摆着一道鎏金诏书。诏书用词平常,无非是要他加强淮右防务,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紧迫感,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中警觉。
传令各营校尉,即刻到帅帐议事。李重进对亲信副将说道。
不多时,淮南军的主要将领齐聚帅帐。李重进将诏书在案几上摊开,环视众人:陛下有旨,要我们加强练兵,固守淮右。诸位以为如何?
副将王审琦是个直性子,开口便问:节帅,汴京可是出了什么事?平白无故地加强练兵,总觉得蹊跷。
李重进沉吟片刻,决定实话实说:据我所知,禁军中可能有人心怀异志。陛下让我们练兵,一是为了固守淮右,二是为了随时能够北上勤王。
众将闻言色变。淮南距汴京不过七日路程,若真有变故,他们确实是最佳的勤王之师。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另一名校尉问道。
加紧训练,备足粮草。李重进站起身来,走到营帐外的沙盘前,指着上面的地形图说道,从淮南到汴京有两条路:一条走颍州、许州,一条走寿州、陈州。我要你们把这两条路上的要点都摸清楚,兵马调动的时间也要计算准确。
次日清晨,淮南军营便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两万精兵列阵于校场,铠甲鲜明,旗帜飘扬。李重进策马巡视,对着将士们高声喊道:陛下有旨,要我等固守淮右,护卫江山社稷!若有诏令,我等即刻北上勤王!
遵令!将士们齐声呼应,声震四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淮南军的训练强度大幅提升。每日天未亮便开始操练,直到夜深才休息。行军、布阵、攻守、骑射,各种军事科目一样不落。同时,粮草、辎重也在加紧筹备,随时准备大军出动。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汴京。赵匡胤在府中接到密报时,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李重进这老狐狸,果然不简单。他对石守信说道,淮南军若北上勤王,我们的计划就要受到很大影响。
石守信建议道:不如派人去淮南,想办法拖住李重进?
不行,那样反而会暴露我们的意图。赵匡胤摇头,眼下最要紧的是加快陈桥驿的准备工作。只要我们动作够快,等李重进反应过来就晚了。
三、卫所暗探,宫禁生疑
御林卫的营房位于宫城北侧,是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杨盛的统领房间不大,但胜在清静,适合处理公务。
入夜后,杨盛独自坐在案前,借着烛光仔细查看张谦送来的各种记录。御林卫负责宫城内外的安全防务,记录繁多,包括值守安排、巡查路线、人员调动等等。
看着看着,杨盛发现了一些异常。西华门的换班时间比规定晚了一刻钟,北宫门的巡查记录中有几处签名笔迹明显不同,还有一些守卫的请假记录显得过于频繁。
正当他准备召见张谦询问时,窗外忽然闪过一道黑影,迅速向张谦的房间走去。杨盛心中警觉,悄悄吹灭案上的蜡烛,摸黑来到窗边。
隔着窗纸,他隐约听到房内的对话声:
张副统领,杨盛今日查看记录时可有异常?来人的声音压得很低,听不出是谁。
他确实问了一些问题,不过我都搪塞过去了。张谦的声音有些紧张,只是这个人比较细心,怕是瞒不了太久。
赵将军说了,你务必要稳住。只要能及时传递消息,事成之后统领之职就是你的。
下官明白,一定不负赵将军所托。
杨盛在窗外听得清楚,心中顿时明了。张谦果然是赵匡胤安插的内奸!不过他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悄悄退回房中。贸然揭发张谦,不仅缺乏确凿证据,还可能打草惊蛇,让赵匡胤提前动手。
次日,杨盛故意在张谦面前说道:近日汴京城内风声鹤唳,我们御林卫务必加强警戒。各门值守要严密,巡查要频繁,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是,下官这就去安排。张谦表面恭敬,心中却更加慌张。
接下来几日,杨盛悄悄调整了宫城防务:西华门增派了五十名亲信守卫,北宫门改为双班制巡查,每半个时辰报告一次情况。同时,他还秘密调查了几名可疑的守卫,发现其中确实有人与外界有秘密联系。
张谦见宫禁突然加强,知道杨盛已有察觉,连忙派人向赵匡胤报告。
赵匡胤接到消息后,在府中踱步沉思。良久,他对石守信说道:杨盛确实是个人才,可惜站错了队。不过他防得住明的,防不住暗的。
他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递给石守信:你派人给张谦送去,让他想办法弄到宫城的详细布防图。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与此同时,淮南的李重进也接到了杨盛秘密送来的消息。信中详细说明了宫中的异常情况,并提醒他做好随时北上的准备。
李重进看完信件,立即将其投入火盆烧毁。然后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对策:杨统领来信,说宫中可能有变。我们要加快准备,一旦接到诏令,立即出兵。
节帅,若真有不测,我们是否要分兵两路?王审琦问道。
不错。李重进在地图上划了两条线,一路走颍州直取汴京,一路走陈州迂回包抄。务必要快,不能给乱党喘息的机会。
就在各方都在紧张准备的时候,陈桥驿的营地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高怀德按照赵匡胤的指示,已经秘密集结了三万精兵,黄罗袍、龙旗等物也已准备妥当。只等柴荣一死,立即拥立赵匡胤称帝。
夜深人静时,福宁殿内依然灯火通明。柴荣躺在龙床上,听着杨盛汇报御林卫的最新情况。
做得好。柴荣的声音已经微弱得像游丝,只是你要小心,赵氏的人最会见缝插针。朕若有什么不测,你要誓死保护太子,等李重进的援兵到来。
臣誓死不负陛下所托!杨盛跪在地上,声音哽咽。
殿外秋风萧瑟,宫城内外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一场关系到大周命运的较量,即将在汴京城内上演。而这场较量的胜负,不仅关系到柴氏江山的存亡,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命运。
杨盛走出福宁殿时,秋月正高。他抬头望着夜空,心中默默祈祷:愿陛下龙体安康,愿大周江山永固。手中的御林卫印信依然沉重,那是柴氏的信任,也是他必须守住的责任。
显德十三年九月,汴京城内秋风萧瑟。
福宁殿内药香缭绕,已数日不散。柴荣半倚在雕花龙床上,面色蜡黄,但双目依然有神。案几上摆着淮南送来的军报,字迹工整,内容却让人忧心——赵匡胤在陈桥驿频繁调动兵马,名义上是秋季演武,实则意图不明。
小黄门王承恩侍立一旁,见皇帝久久不语,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可是军报有何不妥?
柴荣缓缓抬手,指尖颤抖着指向案几上的一枚暖玉:传杨盛回京。速传。
那暖玉温润如脂,正是当年杨盛断臂护驾后,柴荣亲手所赐的信物。此时拿出,便是要用人之意。
三日后,驿馆门前车马纷扰。杨盛从最快的驿车上下来,身着四品忠毅郎将的绯色官袍,左袖空荡荡地系在腰间。他的脸庞比常人略显苍白,那是长期疼痛留下的痕迹,但步履依然稳健有力。
进入宫门,杨盛一路畅行无阻。守门的禁卫都认得这位曾经舍命救驾的英雄,纷纷行礼让路。到了福宁殿外,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大步走了进去。
臣杨盛,叩见陛下万岁!
柴荣示意他起身,声音虽轻但威严不减:朕召你回京,是有要事托付。御林卫统领王都虞候,朕已调他去京东路任巡检。这御林卫统领一职,你来接任。
杨盛闻言大惊,连忙推辞:臣左臂已失,恐难胜任宫禁重任。
朕要的不是你能提刀上阵,而是你这颗对柴氏的忠心。柴荣从枕下取出一枚铜质官印,印面篆刻御林卫印四字,宫城安危,全赖此印。你可愿意?
杨盛双手接过印信,入手沉重。他想起大理城下的那场血战,想起箭矢穿臂的剧痛,想起陛下亲手为他包扎伤口时说过的话:朕必不负忠臣。如今这枚官印,便是最好的证明。
臣愿以残躯报国,誓死守护宫城!
当日下午,宫中便传出诏令:原御林卫统领王都虞候调任京东路巡检使,杨盛接任御林卫统领,即日生效。
王都虞候接到调令时,正在御林卫营房内整理公文。他脸色铁青,但不敢违抗圣旨,只能收拾行装准备赴任。临行前,他把副统领张谦叫到一边,压低声音说:陛下这是在清洗御林卫,你要小心应对。杨盛此人忠心可嘉,但经验不足,你要多加辅佐。
张谦连连点头,心中却另有盘算。他早就接到了赵匡胤的密信,许诺事成之后提拔他为正统领。如今杨盛来了,正是他表现忠心的好机会。
杨盛到任当日,张谦便主动迎接,脸上堆满笑容:杨统领久在淮南,对宫中事务或有生疏,下官愿为统领详细介绍。
有劳张副统领了。杨盛客气地回应,但眼神中透着审视,先把御林卫的编制名册、值守安排、巡查记录都拿来,我要仔细查看。
张谦心中一紧,但面上不显:这就去取。
二、淮右调兵,重将戍边
就在御林卫换帅的同时,淮南节度使司内也是一派忙碌景象。
李重进坐在帅案后,面前摆着一道鎏金诏书。诏书用词平常,无非是要他加强淮右防务,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紧迫感,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心中警觉。
传令各营校尉,即刻到帅帐议事。李重进对亲信副将说道。
不多时,淮南军的主要将领齐聚帅帐。李重进将诏书在案几上摊开,环视众人:陛下有旨,要我们加强练兵,固守淮右。诸位以为如何?
副将王审琦是个直性子,开口便问:节帅,汴京可是出了什么事?平白无故地加强练兵,总觉得蹊跷。
李重进沉吟片刻,决定实话实说:据我所知,禁军中可能有人心怀异志。陛下让我们练兵,一是为了固守淮右,二是为了随时能够北上勤王。
众将闻言色变。淮南距汴京不过七日路程,若真有变故,他们确实是最佳的勤王之师。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另一名校尉问道。
加紧训练,备足粮草。李重进站起身来,走到营帐外的沙盘前,指着上面的地形图说道,从淮南到汴京有两条路:一条走颍州、许州,一条走寿州、陈州。我要你们把这两条路上的要点都摸清楚,兵马调动的时间也要计算准确。
次日清晨,淮南军营便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两万精兵列阵于校场,铠甲鲜明,旗帜飘扬。李重进策马巡视,对着将士们高声喊道:陛下有旨,要我等固守淮右,护卫江山社稷!若有诏令,我等即刻北上勤王!
遵令!将士们齐声呼应,声震四野。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淮南军的训练强度大幅提升。每日天未亮便开始操练,直到夜深才休息。行军、布阵、攻守、骑射,各种军事科目一样不落。同时,粮草、辎重也在加紧筹备,随时准备大军出动。
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汴京。赵匡胤在府中接到密报时,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李重进这老狐狸,果然不简单。他对石守信说道,淮南军若北上勤王,我们的计划就要受到很大影响。
石守信建议道:不如派人去淮南,想办法拖住李重进?
不行,那样反而会暴露我们的意图。赵匡胤摇头,眼下最要紧的是加快陈桥驿的准备工作。只要我们动作够快,等李重进反应过来就晚了。
三、卫所暗探,宫禁生疑
御林卫的营房位于宫城北侧,是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杨盛的统领房间不大,但胜在清静,适合处理公务。
入夜后,杨盛独自坐在案前,借着烛光仔细查看张谦送来的各种记录。御林卫负责宫城内外的安全防务,记录繁多,包括值守安排、巡查路线、人员调动等等。
看着看着,杨盛发现了一些异常。西华门的换班时间比规定晚了一刻钟,北宫门的巡查记录中有几处签名笔迹明显不同,还有一些守卫的请假记录显得过于频繁。
正当他准备召见张谦询问时,窗外忽然闪过一道黑影,迅速向张谦的房间走去。杨盛心中警觉,悄悄吹灭案上的蜡烛,摸黑来到窗边。
隔着窗纸,他隐约听到房内的对话声:
张副统领,杨盛今日查看记录时可有异常?来人的声音压得很低,听不出是谁。
他确实问了一些问题,不过我都搪塞过去了。张谦的声音有些紧张,只是这个人比较细心,怕是瞒不了太久。
赵将军说了,你务必要稳住。只要能及时传递消息,事成之后统领之职就是你的。
下官明白,一定不负赵将军所托。
杨盛在窗外听得清楚,心中顿时明了。张谦果然是赵匡胤安插的内奸!不过他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悄悄退回房中。贸然揭发张谦,不仅缺乏确凿证据,还可能打草惊蛇,让赵匡胤提前动手。
次日,杨盛故意在张谦面前说道:近日汴京城内风声鹤唳,我们御林卫务必加强警戒。各门值守要严密,巡查要频繁,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是,下官这就去安排。张谦表面恭敬,心中却更加慌张。
接下来几日,杨盛悄悄调整了宫城防务:西华门增派了五十名亲信守卫,北宫门改为双班制巡查,每半个时辰报告一次情况。同时,他还秘密调查了几名可疑的守卫,发现其中确实有人与外界有秘密联系。
张谦见宫禁突然加强,知道杨盛已有察觉,连忙派人向赵匡胤报告。
赵匡胤接到消息后,在府中踱步沉思。良久,他对石守信说道:杨盛确实是个人才,可惜站错了队。不过他防得住明的,防不住暗的。
他从怀中取出一锭银子,递给石守信:你派人给张谦送去,让他想办法弄到宫城的详细布防图。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与此同时,淮南的李重进也接到了杨盛秘密送来的消息。信中详细说明了宫中的异常情况,并提醒他做好随时北上的准备。
李重进看完信件,立即将其投入火盆烧毁。然后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对策:杨统领来信,说宫中可能有变。我们要加快准备,一旦接到诏令,立即出兵。
节帅,若真有不测,我们是否要分兵两路?王审琦问道。
不错。李重进在地图上划了两条线,一路走颍州直取汴京,一路走陈州迂回包抄。务必要快,不能给乱党喘息的机会。
就在各方都在紧张准备的时候,陈桥驿的营地里也是一派忙碌景象。高怀德按照赵匡胤的指示,已经秘密集结了三万精兵,黄罗袍、龙旗等物也已准备妥当。只等柴荣一死,立即拥立赵匡胤称帝。
夜深人静时,福宁殿内依然灯火通明。柴荣躺在龙床上,听着杨盛汇报御林卫的最新情况。
做得好。柴荣的声音已经微弱得像游丝,只是你要小心,赵氏的人最会见缝插针。朕若有什么不测,你要誓死保护太子,等李重进的援兵到来。
臣誓死不负陛下所托!杨盛跪在地上,声音哽咽。
殿外秋风萧瑟,宫城内外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一场关系到大周命运的较量,即将在汴京城内上演。而这场较量的胜负,不仅关系到柴氏江山的存亡,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命运。
杨盛走出福宁殿时,秋月正高。他抬头望着夜空,心中默默祈祷:愿陛下龙体安康,愿大周江山永固。手中的御林卫印信依然沉重,那是柴氏的信任,也是他必须守住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