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金陵风起南渡浪,商贾汇集成避难-《大周皇商》

  一、码头潮涌:南渡人潮,金陵焕活

  显德十四年正月廿五的午后,金陵秦淮河码头的风里,终于没了汴京的寒意,却裹着一股空前的热闹 —— 陈琅的水师战船刚绕过采石矶,远远就看见码头边挤满了人,乌篷船、漕船、甚至寻常百姓的渔船,密密麻麻泊在河面,岸上的脚步声、呼喊声、商贩的叫卖声,混着秦淮河的水声,像一首骤然奏响的活乐。

  “这就是金陵?” 符清漪扶着船舷,望着岸上鳞次栉比的商铺,眼中满是惊讶。她记得三年前随陈琅来金陵时,码头虽也热闹,却远没有如今这般拥挤 —— 此刻的岸边,挑着担子的百姓、牵着马的商贾、甚至穿着儒衫的读书人,都在往城里涌,有的怀里抱着账本,有的背上扛着包裹,脸上虽带着逃亡的疲惫,却透着一股 “找到生路” 的鲜活。

  杨延玉驾着战船缓缓靠岸,刚抛锚,就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冲过来 —— 是皇商司金陵分司的郑掌柜,他穿着一身青布长衫,袖口沾着墨渍,显然是刚从账房赶来。“陈公!您可算来了!” 郑掌柜一把抓住陈琅的手,声音都在发颤,“这半个月,从汴京南下的豪商、百姓,快把金陵挤爆了!客栈全满了,连城西的破庙都住满了人,咱们分司的伙计,天天都在帮着安置百姓,忙得脚不沾地!”

  陈琅顺着郑掌柜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城西的方向,能看见临时搭起的草棚,棚外飘着 “皇商司施粥” 的旗子,百姓们排着长队,捧着粗瓷碗,脸上满是感激。“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陈琅问。

  “还不是赵氏闹的!” 郑掌柜叹了口气,“汴京交子废了,商铺关门了,百姓们怕赵氏抓壮丁、抢家产,听说金陵有陈公在,还能兑换铜钱、分到粮食,都往这儿跑。前儿个苏州的绸缎商张老爷,带着十车金银来的,说‘宁把家产捐给抗赵,也不给赵氏当垫脚石’!”

  说话间,一队影士挤过人群,走到陈琅面前 —— 是楚无声提前派来金陵联络的探闻局弟兄,为首的影士递上一份名册:“陈公,这是目前南迁来的豪商名录,共一百二十七家,带过来的金银大概三百万两,还有二十多家商户,愿意把产业迁到金陵,只求咱们能护他们周全。”

  陈琅接过名册,指尖拂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心中忽然亮堂起来 —— 赵氏以为占了汴京就占了天下,却不知 “民心” 才是根本。这些南迁的百姓、豪商,带着的不仅是金银,更是对柴氏的信任、对赵氏的反抗,而这,正是他抗赵复周最坚实的根基。

  二、财算局立:银钱聚心,承诺安商

  次日清晨,皇商司金陵分司的大门外,贴出一张猩红告示,墨迹淋漓,却字字透着底气:

  “奉陈国公令,设临时财算局于分司内。南迁豪商若愿捐输资金助抗赵,可凭凭证登记,待大局安定,双倍兑换汴京旧交子;百姓若有闲置银钱,亦可存入财算局,月息一分,保本保息。另,分司设‘粮草募集处’,凡捐粮百石者,赐‘护周义商’牌匾,子孙可入金陵学宫就读。”

  告示刚贴出,分司门前就排起了长队。第一个来的是苏州绸缎商张老爷,他拄着拐杖,身后跟着四个家丁,扛着两个沉甸甸的木箱,往案上一放:“陈国公,老夫这两万两白银,捐了!不求别的,只求能早日打回汴京,让老夫的绸缎庄,再开在朱雀大街上!”

  陈琅亲自接待,让账房给张老爷开了凭证,上面盖着皇商司的朱印,写着 “今收到张公捐银两万两,抗赵胜利后,可兑换双倍交子,或折抵同等价值盐引”。张老爷接过凭证,小心地揣进怀里,对着陈琅作揖:“陈公是大周的救星,老夫信您!”

  后面的豪商们见此情景,也纷纷上前 —— 杭州的茶商捐了五千斤茶叶,承诺每月再供三百斤新茶;湖州的粮商捐了十万石粮食,还说 “自家的粮船,随时能调给淮南兵运粮草”;甚至连金陵本地的当铺掌柜,都把库房里的银锭搬了来,说 “金陵是咱们的根,不能让赵氏毁了”。

  财算局的账房们忙得不可开交,算盘声 “噼啪” 响了一整天,到日暮时,登记的捐银已达五十万两,粮食二十万石,盐引、茶引更是堆了满满一屋。楚无声站在账房外,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对陈琅说:“陈公,这些豪商肯捐钱捐粮,一是怕赵氏,二是信您 —— 您这‘双倍交子’的承诺,比什么都管用。”

  陈琅点头,目光落在窗外排队的百姓身上 —— 有的百姓虽只捐了几贯铜钱,却也郑重地接过凭证,像捧着宝贝。“咱们不仅要让豪商安心,更要让百姓有盼头。” 他对郑掌柜说,“明日起,财算局再开‘便民窗口’,百姓能用旧交子兑换粗粮,一斤交子换两斤米,让大家都能活下去。”

  郑掌柜躬身应下,心中越发佩服 —— 陈琅这一招,既收了豪商的资金,又安了百姓的心,短短一日,就把金陵的 “抗赵财力” 聚集起来,比任何兵力都管用。

  三、荒田垦殖:粮足民安,根基渐稳

  金陵城郊的荒地上,最近也热闹起来。陈琅让人在城东、城南划出两千亩荒地,贴出告示:“凡南迁百姓,愿垦荒者,免三年赋税,官府提供种子、农具,收获的粮食,六成归己,四成充作军粮。”

  告示贴出的当天,就有数百名百姓扛着锄头来报名。领头的是汴京来的老农王老汉,他带着儿子、儿媳,还有同村的十多户人家,说 “在汴京时,赵氏把咱们的地都收了,如今陈公给地种,咱们就算累死,也得种出粮食来,帮着抗赵”。

  陈琅让人从皇商司的粮库里调出种子,又让魏铁山的军器局赶制了一批简易农具 —— 木犁、锄头、镰刀,分发给垦荒的百姓。魏铁山还特意派了工匠,在荒地里挖了灌溉的水渠,说 “这水渠能引秦淮河的水,就算天旱,也能浇地”。

  每日清晨,天还没亮,荒地上就响起了锄头挖地的声音。百姓们分成几队,有的翻地,有的播种,有的挖渠,连孩子们都帮着捡石头、拔草。中午时分,皇商司的伙计们会推着粥车来,给大家送热粥、咸菜,有时还会送些馒头、肉干,百姓们吃得热乎,干活也更有劲。

  王老汉的儿子刚满十八岁,之前在汴京是个货郎,如今扛着锄头翻地,手上磨出了水泡,却笑着对陈琅说:“陈公,等这地种出粮食,咱们就能给淮南的兵送粮草了,到时候咱们一起打回汴京,把赵氏赶出去!”

  陈琅拍了拍他的肩,心中感慨 —— 民心就是这样,你给他们地种,给他们饭吃,他们就愿意跟着你,为你拼命。他看着眼前一片忙碌的景象,仿佛已经看到了金黄的稻穗、饱满的麦子,看到了淮南兵拿着这些粮食,北上抗赵的场景。

  到了月底,第一批种下的蔬菜就冒了芽,绿油油的一片,在荒地上格外显眼。郑掌柜拿着垦荒的账本,对陈琅说:“陈公,如今已有两千多百姓参与垦荒,种下的粮食大概能收五十万石,足够金陵的百姓和淮南的部分兵卒吃半年了。”

  陈琅点头,心中清楚 —— 粮食是根本,有了粮食,百姓才能安定,抗赵的军队才有底气。而此刻的金陵,不仅聚了钱,聚了粮,更聚了民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 “抗赵大本营”。

  四、旧部归心:势力凝聚,核心已成

  夜色渐深,陈琅的书房里,烛火亮了一夜。陈磊、魏铁山、楚无声、郑掌柜,还有刚从淮南赶来的李重进副将王全斌,围坐在案前,案上摊着金陵的舆图,还有抗赵的兵力、财力清单。

  “江南盐运的漕船,已全部调到长江沿岸,共五十艘,能运兵、运粮,还能装魏将军的‘轰天雷’。” 陈磊指着舆图上的长江航线,声音坚定,“苏州、杭州的盐场,每月能产盐十万斤,足够换粮食、换兵器。”

  魏铁山接着说:“军器局已在采石矶建了新的作坊,每月能造‘轰天雷’二十门,神臂弩一百张,足够装备淮南的兵卒。另外,咱们还造了十艘火船,若赵党水师来犯,正好用得上。”

  楚无声递上探闻局的密报:“汴京那边,赵氏的财库空了,百姓们都在闹饥荒,有的甚至开始逃到河北,杨业将军已经暗中收留了不少流民,还传信来说‘若陈公需要,边军可南下支援’。”

  王全斌也说:“李将军在淮南已整合了五万兵力,粮道也通了,只要陈公一声令下,就能北上,先取宿州,再图汴京。”

  陈琅看着众人,心中充满了力量 —— 这些旧部,有的跟着他从清河县起家,有的是先帝留下的忠良,如今都聚集在金陵,为了抗赵复周,拧成了一股绳。他拿起案上的鎏金虎符,这是符彦卿死前交给的,如今,这虎符不仅能调动天雄军,更能调动江南的财力、兵力、民心。

  “诸位,” 陈琅的声音打破寂静,目光扫过每个人,“赵氏虽占了汴京,却失了民心,失了江南的财富;咱们虽在金陵,却有百姓支持,有兵力、有粮草,更有先帝的遗愿、柴氏的血脉。如今,金陵已成抗赵的核心,咱们要做的,就是守住金陵,稳住淮南,再联合杨业将军的边军,等着时机成熟,一举北上,夺回汴京,为符国丈、苏局使,为所有忠于柴氏的忠良报仇!”

  众人齐声应下,声音洪亮,震得烛火都晃了晃。窗外的秦淮河,此刻正静静流淌,月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像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抗赵大战,积蓄着力量。

  而此刻的汴京,赵匡胤正对着空荡荡的国库发愁 —— 南迁的豪商带走了金银,逃亡的百姓带走了劳力,留在城里的,只有不满的怨言和对柴氏的思念。他不知道,金陵城里,一场以民心、财力为根基的抗赵风暴,已经悄然凝聚,迟早会席卷而来,将他的 “赵氏江山”,彻底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