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小童献策改引信,火器营中露锋芒-《大周皇商》

  一、雨阻火器:引信遇潮难引燃,工匠急得团团转

  崇德元年四月中旬,寿州军器营的工坊里,烟火气混着雨水的潮气,闷得人喘不过气。连日的春雨断断续续,刚赶制出的两百架神火飞鸦,正等着明日送往前线,可一场骤雨下来,麻烦却找上了门。

  “又灭了!这引信怎么回事!” 负责试射的工匠老周,把手中的神火飞鸦往地上一摔,懊恼地跺脚。刚点燃的引信被细雨打湿,“滋滋” 冒了两下烟就灭了,木翼上还沾着泥水,看着格外狼狈。旁边围着的工匠们也都皱着眉 —— 前线正等着用神火飞鸦对付赵宋的攻城锤,要是引信遇雨就熄,这火器到了战场上,跟废柴没两样。

  魏铁山背着手,蹲在地上捡起那架神火飞鸦,手指捏着湿漉漉的引信,眉头拧成了疙瘩。引信是用麻纸裹着硫磺制成的,本就怕潮,这几日春雨不断,库房里的引信都透着潮气,刚才试射十架,倒有六架因为引信熄灭没能升空。“明日就要送往前线,这要是带过去用不了,李重进将军那边怎么交代?” 他站起身,声音里满是焦急,腰间的铜牌随着动作晃悠,撞在甲胄上叮当作响。

  就在这时,一个细细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大叔,用桐油泡引信,会不会就不怕雨了?”

  众人回头,只见柴熙诲牵着陈恪,从工匠堆里挤出来。两个孩子还穿着之前那身半旧的棉布袄,只是袖口沾了些火药灰,柴熙诲的头发上还别着根没烧完的细麻绳 —— 那是他刚才帮着整理引信时不小心挂上的。

  老周上下打量着他,没好气地说:“小娃娃懂什么?桐油黏糊糊的,泡了引信还能点燃吗?” 工匠们也都笑了,只当是孩子随口胡说。

  柴熙诲却不慌,走到魏铁山面前,仰着小脸认真道:“俺爹以前做木活,用桐油刷家具防潮。引信用桐油泡过,外面会结一层油膜,雨水就渗不进去了;而且桐油能烧,反而能让引信燃得更旺。” 他说着,还指了指工坊角落堆着的桐油桶,“那边就有桐油,咱们试试就知道了。”

  魏铁山盯着孩子清澈的眼睛,忽然想起前几日这孩子精准指出引信长短的事,心里一动:“好!就按你说的试!老周,取些引信来,泡上桐油!”

  二、桐油浸引:火鸦遇雨仍升空,小童初显真本事

  老周虽不情愿,却还是按吩咐取了二十根引信,放进盛着桐油的瓦盆里浸泡。柴熙诲蹲在旁边,时不时用小木棍拨弄一下引信,确保每根都浸透了油。陈恪也凑过来,小手扒着盆边,好奇地看着油花在水面上散开。

  半个时辰后,浸过桐油的引信被捞出来,挂在屋檐下沥干。雨还没停,细密的雨丝落在引信上,果然像柴熙诲说的那样,顺着油膜滑了下去,引信依旧干燥。魏铁山让人取来一架神火飞鸦,换上新引信,老周点燃时,心里还犯着嘀咕 —— 可看着引信 “滋滋” 燃起来,火焰比之前更旺,就算有雨丝落在上面,也没半点要灭的意思,他的眼睛瞬间亮了。

  “升空了!” 众人惊呼。神火飞鸦带着燃烧的引信,顺着风势升空,木翼划过雨幕,稳稳地朝着远处的靶场飞去,最后 “轰” 地一声炸开,火光在雨雾中格外醒目。接连试射五架,架架都成功升空,引信没有一次熄灭。

  老周走上前,一把抱起柴熙诲,哈哈大笑:“好小子!你这主意太管用了!以后你就是俺的小师傅!” 工匠们也都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夸着,有的还塞给陈恪一块糖,说这孩子看着文静,没想到身边的哥哥这么有本事。

  魏铁山摸着下巴,看着被众人围着的柴熙诲,心里的疑惑更重了 —— 这孩子不仅懂引信,还知道桐油的用法,绝不是普通乡下孩子。他刚要开口追问,另一边却传来了新的麻烦声。

  三、竹筒量药:轰天雷威力不均,幼童巧思解难题

  “这轰天雷怎么回事?刚才那枚炸得连碎石都没飞起来,这枚却把靶场的土坡炸塌了!” 负责轰天雷的工匠老吴,举着两枚外壳差不多的轰天雷,急得满头大汗。轰天雷是对付密集步兵的利器,可装药量全靠工匠凭经验估算,有的装多了炸得太猛,容易误伤自己人;有的装少了没威力,根本挡不住赵宋的冲锋。

  魏铁山刚走过去,就见陈恪跑到老吴身边,踮着脚盯着他手中的轰天雷,小声道:“大叔,你是不是每次装火药,都用手抓呀?”

  老吴愣了愣,点头道:“是啊,一直这么装,怎么了?”

  “手抓的有多有少,自然炸得不一样。” 陈恪拉着魏铁山的衣角,指向工坊里堆着的竹筒,“用那个细竹筒量呀!每个竹筒装的火药一样多,装进去的轰天雷,威力就都一样了。”

  众人都是一愣 —— 工坊里的竹筒本是用来装水的,粗细均匀,用来量火药,确实是个简单又管用的法子。魏铁山当即让人取来几节细竹筒,截成一样长的小段,让老吴按竹筒量火药,装了十枚轰天雷试炸。

  试炸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服了 —— 十枚轰天雷炸开的范围差不多大,碎石飞溅的距离也相近,再也没有出现之前威力忽大忽小的情况。老吴拉着陈恪的手,一个劲地夸:“你这小娃娃,脑子比俺们这些老工匠还灵光!以后装火药,就按你说的用竹筒量!”

  陈恪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躲到柴熙诲身后,小声道:“俺是看爹书房里的《算经》,里面说‘量物需有定器,方能均’,才想到的。” 这话一出,魏铁山心里的疑云更浓了 —— 能读《算经》的孩子,家世绝对不一般。

  四、追问身份:稚童笑答藏深意,巧思再提新战术

  工坊里的气氛渐渐热闹起来,工匠们都围着两个孩子,问东问西。魏铁山趁机拉过柴熙诲,蹲下身,语气温和却带着探究:“孩子,你们到底是谁家的?能懂这么多火器的门道,绝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柴熙诲知道瞒不过去太久,却也不敢暴露身份,只是笑着摇头:大叔,俺们就是想帮大军打赵贼,只要能守住寿州,俺们是谁不重要。 他说着,目光突然变得锐利,扫过众人:当年代州大战,陈太宰用鼓风机吹混合霜冻油,把契丹骑兵冻成冰雕,那场面我每每读到此文,都至今难忘。可如今十年过去,你们还在用笨法子搬火罐? 他指着远处正在搬运火罐的士兵,你看他们搬火罐多费劲,要是能把火罐投得远些,就能在赵宋兵靠近前,先烧他们的阵脚了。

  魏铁山还想再问,陈恪却突然拍手道:“对呀!工坊后面不是有投石器吗?以前用来投石头的,要是把火罐绑在投石器上,一扔就能扔好远!”

  这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魏铁山的思路。之前投石器只用来投巨石砸城墙,从没试过投火罐 —— 要是把装满火油的火罐绑在投石臂上,点燃引线后投出去,落在赵宋的步兵阵里,定能烧得他们大乱!“好主意!” 魏铁山猛地站起身,对着工匠们喊道,“快!把库房里的投石器推出来,咱们试试绑火罐!”

  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去推投石器,有的去准备火罐。柴熙诲和陈恪站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工匠们,相视而笑 —— 他们虽然年纪小,却也能为守寿州出一份力,能为爹爹分担一点压力。

  夕阳透过雨幕,洒在军器营的工坊里,给沾满火药灰的木架、铁砧镀上了一层暖光。魏铁山望着两个孩子的背影,心里忽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 —— 这两个孩子,说不定跟金陵的大人物有关。他决定,等战事稍缓,一定要把这件事禀报给陈琅太宰,这么好的苗子,可不能埋没了。

  而此刻的中军大帐里,陈琅正对着黄河防线的舆图,与李重进商议明日的防务。他还不知道,自己日思夜想的两个孩子,就在不远处的军器营里,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决战,悄悄添上了关键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