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崩,则天下危。
崇德四年十月初七。汴梁的晨雾夹着血腥与炊烟。大街上贴满了旧钞兑换告示,每一纸公文都像一张死刑文书——对整个赵宋而言。
一、朝堂崩裂:三日筹饷,绝命之令
宣德门外,禁军列阵如山,赵光义披着盔甲,脸色灰白如死人。殿内,赵普跪在丹墀之下,身形摇摇欲坠,朝服上沾满了昨夜未眠的灰尘。
赵卿。赵光义的声音沙哑得像破风箱,三日之内,筹足二十万斛军粮,十万两军饷——朕不要理由,要结果。
赵普额头触地,泪水与汗水一同流下,在冰冷的石砖上晕开一片湿迹。陛下,南朝封锁黄河,旧钞废作纸屑,河北、滑州皆乱,臣……臣纵有天通之术,也化不出一粒粮!
赵光义手一抖,几乎要拔剑而起。他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奏折,将一叠文书打落在地。化不出?你是朕的宰相!若粮尽军乱,朕先斩的就是你!
这一声怒喝,震得殿瓦轻颤。
赵普叩头再叩头,额角渗血,殷红的血迹顺着眉骨流下,滴在洁白的朝服衣领上。他心知这位皇帝已被恐惧逼疯——汴梁百姓闹粮,禁军闹饷,朝廷的根基正在崩塌。而自己,这个曾运筹帷幄、辅佐太祖定鼎天下的宰相,如今却只能跪在这里,眼睁睁看着大厦将倾。
殿外,百官噤若寒蝉。户部尚书李昉想要进言,却被同僚死死拉住袖子——这时候开口,无异于找死。
赵光义猛地转身,大步走出宣德殿,披风卷起冷风,猎猎作响。传旨——各州各县,强征百姓余粮!敢私囤者,斩!地方官若完不成任务,连坐!
这一道绝命之令,成了赵宋最后一根断弦。
赵普跪在殿中,听着皇帝远去的脚步声,忽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缓缓抬头,望着空荡荡的龙椅,嘴角泛起一丝凄凉的苦笑。
陛下,您这是要逼反天下啊……
二、民乱初起:旧钞作废,粮价疯涨
十月初八,汴梁的天波粮行被挤得水泄不通。数百百姓举着旧钞哭喊:掌柜的!收钱啊!我们要粮!
掌柜早已吓得面色煞白,躲在柜台后面,仓库空空,只剩几袋霉米。别挤了!旧钞换不了粮!朝廷的告示你们没看见吗?再挤我关门了!
什么叫换不了粮?!人群中有人怒吼,这钱是朝廷发的!凭什么说不认就不认?!
对啊!我家攒了三年的钱,全是旧钞!现在你说不认,我们吃什么?!
抢啊!不抢就饿死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炸开。几个壮汉冲破门板,涌进仓库。掌柜的想要阻拦,被人一拳打倒,踩在脚下。惨叫声、哭喊声、抢夺声混成一片。
门外一片乱。有人抢,有人哭,有人被踩死在门口,鲜血顺着青石板流进水沟。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推倒,孩子的哭声在混乱中显得格外凄厉。
到傍晚,市区已有三十余家粮铺被洗劫一空。街道上到处是散落的米粒、破碎的门板、还有被踩烂的旧钞。那些曾经能换来一家人口粮的纸币,如今像秋天的落叶一样,被践踏在污泥中。
而旧钞如瘟疫般传遍全城——赵普下令印发的公示文告反而成了催命符。百姓信不过官府,纷纷抛钞抢粮。东市上,有人以三十两银换一斗米;也有人用妻女换两个馒头。一个白发老者跪在街头,手里攥着一把旧钞,嘶声哭喊: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啊!一辈子啊!
没人理他。所有人都疯了,都在抢,都在跑。
夜幕降临,汴梁的天空映出火光——那是银桥仓燃烧的光。火焰冲天,将半边天空染成血红色,浓烟滚滚,遮蔽了星月。
有人说是禁军放的火,也有人说是饿极的百姓点的。但无论是谁,这场大火都像一个信号,宣告着秩序的彻底崩溃。
火光中,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抱着从仓库里抢来的半袋粮食,跌跌撞撞地往家跑。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冲天的火光,眼中闪过茫然与恐惧——这还是大宋吗?这还是那个繁华的汴梁吗?
三、禁军哗变:无饷三日,血溅粮仓
十月初九,天武营内,鼓声乱如雷。
副都指挥使王崇披着半身甲胄冲进校场,看着眼前乱哄哄的场面,怒吼:谁敢造反!都给我站好!
他话音未落,几名士兵已将他扑倒。有人喊:饿三日矣!我们要吃饭!王将军,不是我们要造反,是朝廷要饿死我们!
对!三天没发饷了!家里老小都等着呢!
仓库里明明有粮,凭什么不发给我们?!
刹那间,军营炸锅。兵士蜂拥冲向汴梁北仓,呼喊声、怒骂声震天。他们不再是训练有素的禁军,而是一群被饥饿逼疯的野兽。
王崇被人按在地上,眼睁睁看着士兵们冲出营门。他挣扎着想要起身,却被一脚踢在胸口,口吐鲜血。你们……你们这是叛逆!是要灭九族的!
灭就灭!总比饿死强!
北仓守卫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冲来,吓得魂飞魄散。有人想关闭仓门,却被汹涌的人潮冲开。守仓的粮官拼命喊:别抢!这是朝廷的粮!别抢啊!
回答他的是一刀。
鲜血溅在粮袋上,粮官捂着脖子倒下,眼中满是不甘与恐惧。士兵们像饿狼一样扑向粮仓,抢粮、放火、杀人,彻底失控。
赵普闻讯赶到,亲自带着侍卫上马拦截。他看着眼前的混乱场面,心如刀绞。住手!都住手!
可他的声音在喧嚣中显得那么无力。
人群推搡间,赵普被撞下马,重重摔在地上。侍卫想要保护他,却被人群冲散。他躺在地上,看着士兵们从自己身边踩过,耳边是呼喊声、哭喊声、还有粮袋炸裂的声音。
火光映在他苍白的脸上,像末日。
退!退下!他竭力喊,可士兵根本听不见。饥饿比任何军令更有力量。
北仓被攻破,数千石粮食被抢空,十余名粮官惨死,尸体被践踏得血肉模糊。汴梁陷入彻底的混乱。
赵普被侍卫搀回相府时,朝服已被撕破,花白的头发散乱,脸上满是灰尘与血迹。他跌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天武军乱了,曹彬那边呢?
心腹低声答:沧州骑营也乱……将军已遣人镇压,死伤上百。
赵普闭上眼睛,眼角滑下一行浊泪。这便是亡国之相了。先帝在上,臣……无颜见您啊。
四、曹彬之困:兵心崩塌,帅令无效
同一日,沧州。
曹彬立于城楼,远望城下——数千禁军已围住粮库,黑压压一片,像要把城楼吞没。
陛下弃河北!汴梁要撤!
我们没粮吃了!
曹将军,您给句话,我们还打不打了?!
曹彬紧握着城墙垛口,手背上青筋暴起。他一生戎马,身经百战,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士兵逼问。他大喝:谁造谣!军粮明日即到!
可谁都知道,黄河被封,明日的粮,永远到不了。
将军!别骗我们了!人群中有人喊,汴梁都乱了,我们还在这里守什么?!
对!回汴梁!回家!
冲啊!
兵士一哄而上。有人拿起火把,泼上火油,粮仓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曹彬被逼退至校场,马失前蹄,几乎坠落。
副将拼死扶他上马,他却只喃喃道:我一生为宋,不想死在自家军中……
他策马冲出重围时,回头看了一眼那燃烧的粮仓。火光中,曾经并肩作战的士兵们正在厮杀、抢夺,像一群野兽。
那一刻,这位从太祖时期就开始征战的老将,眼中流下了两行浊泪。
大宋,完了……
五、陈琅府内:冷局既成,天命自转
此时的金陵,夜色如墨。
齐王府书房内,陈琅独坐,手中一纸密报,烛火摇曳。窗外秋虫唧唧,院中桂花飘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与千里之外汴梁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汴梁乱,曹彬乱,禁军哗变,北仓焚毁。楚泽低声汇报,语气中难掩兴奋,殿下,已成。赵宋气数已尽,正是我军北伐之时!
陈琅阖上密报,指尖微微颤抖。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案上的烛火。烛焰跳动,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良久,他才开口,声音低沉:赵宋的江山,从今日起,便是空壳。
楚无声上前一步:殿下,是否即刻出兵?
陈琅摇头,起身走到窗前。窗外是齐王府精心修葺的园林,假山流水,亭台楼阁,月光下美得像一幅画。可他却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汴梁的火光、百姓的哭喊、士兵的哗变……
他轻声道,乱未极,兵未动。待曹彬自相残杀,待赵光义众叛亲离,再令熙诲北上。此去,便是天命归位
楚泽迟疑:可是殿下,百姓已经够苦了。若再拖延……
正因为苦,才要等。陈琅打断他,转过身来,眼中有着复杂的情绪,若我此时出兵,赵光义尚有号召力,残军尚能抵抗,战事将拖成消耗战。届时死的,是两国百姓。不如等赵宋自溃,我军一鼓而下,速战速决。
他说得冷静,可握着窗棂的手却在微微发抖。
百姓将苦,我亦苦。他望着月光洒落的院墙,低声道,可若不如此,战火要烧十年。如今痛一时,换天下太平——老天应能见谅。
楚泽默然不语,只在心底叹了一声:殿下虽赢天下,却未赢心。
屋内沉默良久。烛火噼啪作响,陈琅忽然问:熙诲那边,可有消息?
荣王殿下在青龙山练兵,听闻汴梁之乱……楚泽顿了顿,据探子回报,荣王殿下神色凝重,似有不满。
陈琅闭上眼睛,深深吸了口气。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
可若他不认同殿下的计策……
那便让他不认同。陈琅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要的是一统天下,不是要他做个唯命是从的傀儡。他若有本事,将来自己做皇帝,也能有自己的主张。
说完,他挥挥手:你们退下吧。让我静一静。
楚泽与楚无声对视一眼,躬身退出。
书房内只剩陈琅一人。他走回案前,打开那份密报,一字一句地看着上面的内容——汴梁死伤人数、粮仓焚毁数量、禁军哗变规模……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必要之恶。
然后,他将纸揉成一团,丢进烛火中。纸张在火焰中蜷曲、燃烧、化作灰烬。
六、柴熙诲闻报:荣耀与耻辱的分野
青龙山。
风声猎猎,军帐内烛影摇晃。陈恪快步入帐,神色激动,眉飞色舞:兄长!父亲计成!汴梁乱了!禁军哗变,粮仓焚毁!赵宋完了!
柴熙诲正在擦拭手中的战刀,闻言动作一顿。他缓缓放下刀,抬起头来,眼神冷峻如霜。计成?你以为那叫?
陈恪愣住:这……这不是胜是什么?赵宋自乱,我军不费一兵一卒……
不费一兵一卒?柴熙诲打断他,声音冰冷,百姓饿死,城池自焚,禁军自相残杀——你管这叫?那些死去的百姓,那些被逼造反的士兵,他们不是人吗?
陈恪被问得哑口无言。
柴熙诲起身,大步走出帐门,望向北方的夜空。夜风吹起他的披风,猎猎作响。义父要灭赵宋,我不反对。可我不信靠饥荒与谣言灭国能有天命!
他转过身,眼中一片冷光,直视着陈恪。你可知道,汴梁如今是什么样子?百姓抢粮,踩死老弱;禁军哗变,杀死粮官;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样打下来的江山,能坐得稳吗?!
陈恪被他的气势震慑,退后一步:可……可这是权谋,是必要的牺牲……
必要的牺牲?柴熙诲冷笑,若有一日,这样的手段落在我大周百姓身上,你还会说这是必要的牺牲
他大步走到帐外,对着夜空大声道:我柴熙诲若有一日领兵,定要堂堂正正,用兵法取胜,用武力平定,而不是用这种……他顿了顿,吐出两个字,阴谋!
帐外的甲士们听到这话,纷纷抬头,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有人窃窃私语:荣王殿下说得对……
可齐王这计策确实高明啊……
高明是高明,可总觉得……
柴熙诲没有理会这些议论,他只是静静站在那里,望着北方。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是千万百姓正在受苦的方向。
义父,您教我用兵,教我治国,教我如何守护江山。他低声自语,可您没教我,如何面对这样的胜利。
风起,烛灭。帐外的甲士,个个沉默。
陈恪站在帐内,看着兄长的背影,忽然觉得有些陌生。那个曾经崇拜义父、处处以义父为榜样的柴熙诲,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七、汴梁沦陷:龙座上的绝望
十月十日,汴梁城彻底陷落。
街巷燃烧,宫门紧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汴梁都笼罩在末日般的恐怖氛围中。
赵光义蜷在龙榻之侧,龙袍凌乱,冠冕歪斜,惊恐地听着外面的喊杀声。他的手在抖,整个身体都在抖。
护驾——护驾——太监的呼喊声在宫墙外响起,随即戛然而止,只剩下令人心悸的寂静。
禁军已弃旗而逃。那些曾经对他俯首称臣的将士,如今只想逃命,只想抢粮。
陛下!快走!再不走来不及了!一个老太监冲进殿内,满脸泪水,禁军已经攻入皇城,他们……他们在杀人!
赵光义抬起头,眼中满是绝望与茫然。走?朕能走到哪里去?
他忽然笑了,笑得凄厉而疯狂。朕是皇帝!大宋的皇帝!朕不走!
可他的身体却在颤抖,双腿早已软得站不起来。
赵普靠在殿门前,身披朝服,神色木然。他的朝服上满是血迹和灰尘,花白的头发散乱,整个人像个垂死的老人。
他轻轻抬头,看着殿外的血色天光,喃喃一句:仓廪崩,社稷亡——果然如此。
那一刻,他想起了很多。想起当年辅佐太祖定鼎天下的豪情,想起杯酒释兵权的智慧,想起陈桥兵变的惊险……那些辉煌的岁月,如今都化作了这殿外的血与火。
先帝,臣无能……他闭上眼睛,两行浊泪滑落,臣守不住您的江山……
轰——
一声巨响,宫门被撞开。暴乱的士兵涌入,呼喊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赵光义瘫在龙椅上,听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忽然觉得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笑。
他是皇帝,却连自己的士兵都指挥不动。
他有江山,却守不住一座城。
他想做明君,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天亡我也……他闭上眼睛,等待着末日的降临。
八、尾声:不同的道路
千里之外的金陵,齐王府的铜漏滴下一声清响。
陈琅缓缓合上《天下度支总账》,轻声道:赵宋,亡于民怨,不亡于兵。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今夜的月亮很圆,很亮,照得整个金陵城银光闪闪。可在这温柔的月光下,他却仿佛看到了汴梁的火光、百姓的哭喊、士兵的哗变……
必要之恶……他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痛苦,终有一日,我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风过长廊,灯焰微颤。
南周的国运,正随这盏烛火,静静燃旺。
而在青龙山,柴熙诲独自站在山巅,望着北方。他手中握着战刀,眼神坚定而冷酷。
义父,您的路,我不走。他低声道,我若有一日领兵北伐,定要光明正大,让天下人知道,周军是仁义之师,而非阴谋诡计。
他将战刀插回鞘中,转身下山。身后,是呼啸的山风,还有随风飘散的落叶。
两代人,两条路。
一个用阴谋夺天下,一个用正道守江山。
究竟谁对谁错,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
崇德四年十月初七。汴梁的晨雾夹着血腥与炊烟。大街上贴满了旧钞兑换告示,每一纸公文都像一张死刑文书——对整个赵宋而言。
一、朝堂崩裂:三日筹饷,绝命之令
宣德门外,禁军列阵如山,赵光义披着盔甲,脸色灰白如死人。殿内,赵普跪在丹墀之下,身形摇摇欲坠,朝服上沾满了昨夜未眠的灰尘。
赵卿。赵光义的声音沙哑得像破风箱,三日之内,筹足二十万斛军粮,十万两军饷——朕不要理由,要结果。
赵普额头触地,泪水与汗水一同流下,在冰冷的石砖上晕开一片湿迹。陛下,南朝封锁黄河,旧钞废作纸屑,河北、滑州皆乱,臣……臣纵有天通之术,也化不出一粒粮!
赵光义手一抖,几乎要拔剑而起。他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过奏折,将一叠文书打落在地。化不出?你是朕的宰相!若粮尽军乱,朕先斩的就是你!
这一声怒喝,震得殿瓦轻颤。
赵普叩头再叩头,额角渗血,殷红的血迹顺着眉骨流下,滴在洁白的朝服衣领上。他心知这位皇帝已被恐惧逼疯——汴梁百姓闹粮,禁军闹饷,朝廷的根基正在崩塌。而自己,这个曾运筹帷幄、辅佐太祖定鼎天下的宰相,如今却只能跪在这里,眼睁睁看着大厦将倾。
殿外,百官噤若寒蝉。户部尚书李昉想要进言,却被同僚死死拉住袖子——这时候开口,无异于找死。
赵光义猛地转身,大步走出宣德殿,披风卷起冷风,猎猎作响。传旨——各州各县,强征百姓余粮!敢私囤者,斩!地方官若完不成任务,连坐!
这一道绝命之令,成了赵宋最后一根断弦。
赵普跪在殿中,听着皇帝远去的脚步声,忽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他缓缓抬头,望着空荡荡的龙椅,嘴角泛起一丝凄凉的苦笑。
陛下,您这是要逼反天下啊……
二、民乱初起:旧钞作废,粮价疯涨
十月初八,汴梁的天波粮行被挤得水泄不通。数百百姓举着旧钞哭喊:掌柜的!收钱啊!我们要粮!
掌柜早已吓得面色煞白,躲在柜台后面,仓库空空,只剩几袋霉米。别挤了!旧钞换不了粮!朝廷的告示你们没看见吗?再挤我关门了!
什么叫换不了粮?!人群中有人怒吼,这钱是朝廷发的!凭什么说不认就不认?!
对啊!我家攒了三年的钱,全是旧钞!现在你说不认,我们吃什么?!
抢啊!不抢就饿死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炸开。几个壮汉冲破门板,涌进仓库。掌柜的想要阻拦,被人一拳打倒,踩在脚下。惨叫声、哭喊声、抢夺声混成一片。
门外一片乱。有人抢,有人哭,有人被踩死在门口,鲜血顺着青石板流进水沟。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推倒,孩子的哭声在混乱中显得格外凄厉。
到傍晚,市区已有三十余家粮铺被洗劫一空。街道上到处是散落的米粒、破碎的门板、还有被踩烂的旧钞。那些曾经能换来一家人口粮的纸币,如今像秋天的落叶一样,被践踏在污泥中。
而旧钞如瘟疫般传遍全城——赵普下令印发的公示文告反而成了催命符。百姓信不过官府,纷纷抛钞抢粮。东市上,有人以三十两银换一斗米;也有人用妻女换两个馒头。一个白发老者跪在街头,手里攥着一把旧钞,嘶声哭喊: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啊!一辈子啊!
没人理他。所有人都疯了,都在抢,都在跑。
夜幕降临,汴梁的天空映出火光——那是银桥仓燃烧的光。火焰冲天,将半边天空染成血红色,浓烟滚滚,遮蔽了星月。
有人说是禁军放的火,也有人说是饿极的百姓点的。但无论是谁,这场大火都像一个信号,宣告着秩序的彻底崩溃。
火光中,一个瘦骨嶙峋的少年抱着从仓库里抢来的半袋粮食,跌跌撞撞地往家跑。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冲天的火光,眼中闪过茫然与恐惧——这还是大宋吗?这还是那个繁华的汴梁吗?
三、禁军哗变:无饷三日,血溅粮仓
十月初九,天武营内,鼓声乱如雷。
副都指挥使王崇披着半身甲胄冲进校场,看着眼前乱哄哄的场面,怒吼:谁敢造反!都给我站好!
他话音未落,几名士兵已将他扑倒。有人喊:饿三日矣!我们要吃饭!王将军,不是我们要造反,是朝廷要饿死我们!
对!三天没发饷了!家里老小都等着呢!
仓库里明明有粮,凭什么不发给我们?!
刹那间,军营炸锅。兵士蜂拥冲向汴梁北仓,呼喊声、怒骂声震天。他们不再是训练有素的禁军,而是一群被饥饿逼疯的野兽。
王崇被人按在地上,眼睁睁看着士兵们冲出营门。他挣扎着想要起身,却被一脚踢在胸口,口吐鲜血。你们……你们这是叛逆!是要灭九族的!
灭就灭!总比饿死强!
北仓守卫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冲来,吓得魂飞魄散。有人想关闭仓门,却被汹涌的人潮冲开。守仓的粮官拼命喊:别抢!这是朝廷的粮!别抢啊!
回答他的是一刀。
鲜血溅在粮袋上,粮官捂着脖子倒下,眼中满是不甘与恐惧。士兵们像饿狼一样扑向粮仓,抢粮、放火、杀人,彻底失控。
赵普闻讯赶到,亲自带着侍卫上马拦截。他看着眼前的混乱场面,心如刀绞。住手!都住手!
可他的声音在喧嚣中显得那么无力。
人群推搡间,赵普被撞下马,重重摔在地上。侍卫想要保护他,却被人群冲散。他躺在地上,看着士兵们从自己身边踩过,耳边是呼喊声、哭喊声、还有粮袋炸裂的声音。
火光映在他苍白的脸上,像末日。
退!退下!他竭力喊,可士兵根本听不见。饥饿比任何军令更有力量。
北仓被攻破,数千石粮食被抢空,十余名粮官惨死,尸体被践踏得血肉模糊。汴梁陷入彻底的混乱。
赵普被侍卫搀回相府时,朝服已被撕破,花白的头发散乱,脸上满是灰尘与血迹。他跌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天武军乱了,曹彬那边呢?
心腹低声答:沧州骑营也乱……将军已遣人镇压,死伤上百。
赵普闭上眼睛,眼角滑下一行浊泪。这便是亡国之相了。先帝在上,臣……无颜见您啊。
四、曹彬之困:兵心崩塌,帅令无效
同一日,沧州。
曹彬立于城楼,远望城下——数千禁军已围住粮库,黑压压一片,像要把城楼吞没。
陛下弃河北!汴梁要撤!
我们没粮吃了!
曹将军,您给句话,我们还打不打了?!
曹彬紧握着城墙垛口,手背上青筋暴起。他一生戎马,身经百战,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被自己的士兵逼问。他大喝:谁造谣!军粮明日即到!
可谁都知道,黄河被封,明日的粮,永远到不了。
将军!别骗我们了!人群中有人喊,汴梁都乱了,我们还在这里守什么?!
对!回汴梁!回家!
冲啊!
兵士一哄而上。有人拿起火把,泼上火油,粮仓瞬间燃起熊熊大火。曹彬被逼退至校场,马失前蹄,几乎坠落。
副将拼死扶他上马,他却只喃喃道:我一生为宋,不想死在自家军中……
他策马冲出重围时,回头看了一眼那燃烧的粮仓。火光中,曾经并肩作战的士兵们正在厮杀、抢夺,像一群野兽。
那一刻,这位从太祖时期就开始征战的老将,眼中流下了两行浊泪。
大宋,完了……
五、陈琅府内:冷局既成,天命自转
此时的金陵,夜色如墨。
齐王府书房内,陈琅独坐,手中一纸密报,烛火摇曳。窗外秋虫唧唧,院中桂花飘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与千里之外汴梁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
汴梁乱,曹彬乱,禁军哗变,北仓焚毁。楚泽低声汇报,语气中难掩兴奋,殿下,已成。赵宋气数已尽,正是我军北伐之时!
陈琅阖上密报,指尖微微颤抖。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望着案上的烛火。烛焰跳动,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良久,他才开口,声音低沉:赵宋的江山,从今日起,便是空壳。
楚无声上前一步:殿下,是否即刻出兵?
陈琅摇头,起身走到窗前。窗外是齐王府精心修葺的园林,假山流水,亭台楼阁,月光下美得像一幅画。可他却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汴梁的火光、百姓的哭喊、士兵的哗变……
他轻声道,乱未极,兵未动。待曹彬自相残杀,待赵光义众叛亲离,再令熙诲北上。此去,便是天命归位
楚泽迟疑:可是殿下,百姓已经够苦了。若再拖延……
正因为苦,才要等。陈琅打断他,转过身来,眼中有着复杂的情绪,若我此时出兵,赵光义尚有号召力,残军尚能抵抗,战事将拖成消耗战。届时死的,是两国百姓。不如等赵宋自溃,我军一鼓而下,速战速决。
他说得冷静,可握着窗棂的手却在微微发抖。
百姓将苦,我亦苦。他望着月光洒落的院墙,低声道,可若不如此,战火要烧十年。如今痛一时,换天下太平——老天应能见谅。
楚泽默然不语,只在心底叹了一声:殿下虽赢天下,却未赢心。
屋内沉默良久。烛火噼啪作响,陈琅忽然问:熙诲那边,可有消息?
荣王殿下在青龙山练兵,听闻汴梁之乱……楚泽顿了顿,据探子回报,荣王殿下神色凝重,似有不满。
陈琅闭上眼睛,深深吸了口气。他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好事。
可若他不认同殿下的计策……
那便让他不认同。陈琅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要的是一统天下,不是要他做个唯命是从的傀儡。他若有本事,将来自己做皇帝,也能有自己的主张。
说完,他挥挥手:你们退下吧。让我静一静。
楚泽与楚无声对视一眼,躬身退出。
书房内只剩陈琅一人。他走回案前,打开那份密报,一字一句地看着上面的内容——汴梁死伤人数、粮仓焚毁数量、禁军哗变规模……每一个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四个字:必要之恶。
然后,他将纸揉成一团,丢进烛火中。纸张在火焰中蜷曲、燃烧、化作灰烬。
六、柴熙诲闻报:荣耀与耻辱的分野
青龙山。
风声猎猎,军帐内烛影摇晃。陈恪快步入帐,神色激动,眉飞色舞:兄长!父亲计成!汴梁乱了!禁军哗变,粮仓焚毁!赵宋完了!
柴熙诲正在擦拭手中的战刀,闻言动作一顿。他缓缓放下刀,抬起头来,眼神冷峻如霜。计成?你以为那叫?
陈恪愣住:这……这不是胜是什么?赵宋自乱,我军不费一兵一卒……
不费一兵一卒?柴熙诲打断他,声音冰冷,百姓饿死,城池自焚,禁军自相残杀——你管这叫?那些死去的百姓,那些被逼造反的士兵,他们不是人吗?
陈恪被问得哑口无言。
柴熙诲起身,大步走出帐门,望向北方的夜空。夜风吹起他的披风,猎猎作响。义父要灭赵宋,我不反对。可我不信靠饥荒与谣言灭国能有天命!
他转过身,眼中一片冷光,直视着陈恪。你可知道,汴梁如今是什么样子?百姓抢粮,踩死老弱;禁军哗变,杀死粮官;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样打下来的江山,能坐得稳吗?!
陈恪被他的气势震慑,退后一步:可……可这是权谋,是必要的牺牲……
必要的牺牲?柴熙诲冷笑,若有一日,这样的手段落在我大周百姓身上,你还会说这是必要的牺牲
他大步走到帐外,对着夜空大声道:我柴熙诲若有一日领兵,定要堂堂正正,用兵法取胜,用武力平定,而不是用这种……他顿了顿,吐出两个字,阴谋!
帐外的甲士们听到这话,纷纷抬头,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有人窃窃私语:荣王殿下说得对……
可齐王这计策确实高明啊……
高明是高明,可总觉得……
柴熙诲没有理会这些议论,他只是静静站在那里,望着北方。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是千万百姓正在受苦的方向。
义父,您教我用兵,教我治国,教我如何守护江山。他低声自语,可您没教我,如何面对这样的胜利。
风起,烛灭。帐外的甲士,个个沉默。
陈恪站在帐内,看着兄长的背影,忽然觉得有些陌生。那个曾经崇拜义父、处处以义父为榜样的柴熙诲,似乎正在渐行渐远……
七、汴梁沦陷:龙座上的绝望
十月十日,汴梁城彻底陷落。
街巷燃烧,宫门紧闭。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整个汴梁都笼罩在末日般的恐怖氛围中。
赵光义蜷在龙榻之侧,龙袍凌乱,冠冕歪斜,惊恐地听着外面的喊杀声。他的手在抖,整个身体都在抖。
护驾——护驾——太监的呼喊声在宫墙外响起,随即戛然而止,只剩下令人心悸的寂静。
禁军已弃旗而逃。那些曾经对他俯首称臣的将士,如今只想逃命,只想抢粮。
陛下!快走!再不走来不及了!一个老太监冲进殿内,满脸泪水,禁军已经攻入皇城,他们……他们在杀人!
赵光义抬起头,眼中满是绝望与茫然。走?朕能走到哪里去?
他忽然笑了,笑得凄厉而疯狂。朕是皇帝!大宋的皇帝!朕不走!
可他的身体却在颤抖,双腿早已软得站不起来。
赵普靠在殿门前,身披朝服,神色木然。他的朝服上满是血迹和灰尘,花白的头发散乱,整个人像个垂死的老人。
他轻轻抬头,看着殿外的血色天光,喃喃一句:仓廪崩,社稷亡——果然如此。
那一刻,他想起了很多。想起当年辅佐太祖定鼎天下的豪情,想起杯酒释兵权的智慧,想起陈桥兵变的惊险……那些辉煌的岁月,如今都化作了这殿外的血与火。
先帝,臣无能……他闭上眼睛,两行浊泪滑落,臣守不住您的江山……
轰——
一声巨响,宫门被撞开。暴乱的士兵涌入,呼喊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赵光义瘫在龙椅上,听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忽然觉得一切都变得那么可笑。
他是皇帝,却连自己的士兵都指挥不动。
他有江山,却守不住一座城。
他想做明君,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天亡我也……他闭上眼睛,等待着末日的降临。
八、尾声:不同的道路
千里之外的金陵,齐王府的铜漏滴下一声清响。
陈琅缓缓合上《天下度支总账》,轻声道:赵宋,亡于民怨,不亡于兵。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今夜的月亮很圆,很亮,照得整个金陵城银光闪闪。可在这温柔的月光下,他却仿佛看到了汴梁的火光、百姓的哭喊、士兵的哗变……
必要之恶……他轻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痛苦,终有一日,我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风过长廊,灯焰微颤。
南周的国运,正随这盏烛火,静静燃旺。
而在青龙山,柴熙诲独自站在山巅,望着北方。他手中握着战刀,眼神坚定而冷酷。
义父,您的路,我不走。他低声道,我若有一日领兵北伐,定要光明正大,让天下人知道,周军是仁义之师,而非阴谋诡计。
他将战刀插回鞘中,转身下山。身后,是呼啸的山风,还有随风飘散的落叶。
两代人,两条路。
一个用阴谋夺天下,一个用正道守江山。
究竟谁对谁错,只有历史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