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宸议功:文臣力挺护国公,武将争拥兵马帅
崇德四年腊月十二,金陵紫宸殿内,鎏金铜炉吞吐着龙涎香雾,却化不开凝滞如铅的空气。今日朝会只议一事 —— 为河北大捷论功行赏,可群臣甫一开口,剑拔弩张之势便轰然爆开。
窦仪踏碎死寂,玄色朝服扫过金砖,躬身捧起厚重账册:“陛下!河北之胜,首功当推齐王陈琅!朝市司三倍高价尽收赵宋十五万石粮储,显通金钞令宋钱贬值九成断其军饷,十二万流民得赈稳固民心。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策,当封‘护国文公’,赐食邑千户,以彰勋劳!”
文官们如群雁应和,范质、李谷接连出列:“窦御史所言极是!若无齐王釜底抽薪之谋,纵使甲字军火器精良,亦难破赵宋铁壁!护国文公之衔,实至名归!”
“一派胡言!” 韩令坤甲叶铿锵,震得蟠龙柱嗡嗡作响,“狼牙关两万敌军伏尸遍野,沧州城下万余赵军弃戈而降,五城光复、五万精锐尽歼,零战损的千古奇功,全赖宁王殿下亲率甲字军浴血奋战!当封‘兵马大元帅’总揽兵权,方能告慰将士忠魂!”
武将们轰然响应,王全斌高举朝笏:“臣附议!若不是宁王以突火弩破阵,赵军困兽犹斗,岂能轻易就范?总领兵权非宁王莫属!”
文臣引经据典,搬出《周律》强调 “粮草为三军命脉”;武将拍击甲胄,历数 “沙场定乾坤” 的赫赫战功。柴宗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龙椅螭纹,目光在陈琅的素色锦袍与柴熙诲的冷银甲胄间游移 —— 这两人,一个是维系国本的定海神针,一个是震慑外敌的出鞘利剑,稍有偏废,朝堂便要地动山摇。
陈琅立在文官前列,眉目沉静似观局外人;柴熙诲置身武将群中,银甲映着烛火寒芒,虽未发一言,眼中难掩期待之色。他深知,此刻的沉默,才是让拥护者愈发激昂的最佳利器。
二、天子折中:太傅加衔慰文臣,大都督印授武将
日影在蟠龙柱间悄然挪移,争执如沸鼎愈演愈烈。柴宗训猛地拍案,龙纹御案震颤间,铜鹤香炉簌簌落灰:“够了!齐王断敌粮道,宁王破敌于阵,皆是朕的擎天玉柱!” 他起身时,十二旒冕冠叮当作响,“礼部即刻拟旨 ——”
旨意如利刃劈开喧嚣。陈琅卸下大都督印信,却捧起太傅金印,螭龙纽在掌心泛着温润光泽,恍惚间又回到六年前先帝托孤的雪夜。而柴熙诲接过虎符,尚未焐热便将甲字军收归麾下,“便宜行事” 的旨意刚落,他已目含锋芒扫视文臣:“臣定当厉兵秣马,教契丹小儿望风而逃!”
暮鼓初响,群臣退散。陈琅摩挲着印绶上凝结的霜气,看柴熙诲的披风在暮色中猎猎如旗。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分封,实则将文武裂痕钉入朝堂肌理 —— 掌民政者扼住国之命脉,握兵权者掌控北方雄师,大周的天平,早已在暗流中倾斜。
三、散朝分野:文官围贺太傅府,武将簇拥大都督
散朝钟声未落,紫宸殿外已泾渭分明。窦仪捧着新拟的《河北民生善后策》紧跟陈琅,范质笑言:“太傅,明日府上备了薄酒,还请赏光。” 陈琅一一颔首,脚步却缓,目光穿过人群,落在远处武将簇拥的银甲身影上,神色晦暗难辨。
另一头,王全斌拍着柴熙诲肩膀:“大都督,甲字军扩编两万,火器增补之事,末将这就去军器局督办!” 李继隆递上沧州布防图:“殿下,河北军务还请您定夺。” 柴熙诲边走边议,所经之处,禁军士兵纷纷躬身高呼 “大都督千岁”,银甲在夕照下熠熠生辉。
两拨人在宫门前错身而过,文臣的谈笑与武将的甲鸣交织,却透着刺骨疏离。陈琅抬手拦住欲上前开道的随从,盯着柴熙诲远去的背影,再低头看手中的民生策,忽觉金陵的冬风,比河北战场的霜刃更冷。
柴熙诲瞥见人群中的陈琅,却未作停留。他明白,今日这场 “分野”,不过是朝堂裂变的序章。文官与武将分庭抗礼,皇帝居中调和,看似稳固的大周朝堂,实则已如薄冰上的危楼。
四、洛阳窥隙:孤臣闻变谋再起,旧部暗待乱局生
与此同时,洛阳某处深宅书房内,赵普执盏静听亲信周均密报:“…… 陈琅加封太傅主掌民生,柴熙诲任河北大都督统领兵权,文武两派散朝时各行其道,形同陌路。”
茶杯重重磕在案上,茶水在《南朝文武名册》上晕开墨痕。赵普猛然攥住周均手腕:“你再说一遍!文武分裂?”
“正是!” 周均压低声音,“文官唯陈琅马首是瞻,武将只认柴熙诲号令,柴宗训居中调停,反倒令裂痕更深!”
赵普霍然起身,在书房来回踱步,皱纹里都漾着笑意:“好!好!陈琅重民政而轻兵权,柴熙诲掌兵戈却疏民生,两虎相争,皇帝难制 —— 这便是天赐良机!”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舆图上沧州与金陵之间:“柴熙诲手握重兵岂会甘居人下?陈琅坐镇中枢必防兵权旁落!柴宗训越想平衡,裂痕便越大。你即刻联络军学暗桩,就说‘南朝内斗正酣,若能挑唆陈、柴反目,赵宋可收复河北’!”
周均领命欲行,却被赵普叫住:“记住,务必隐去痕迹,让他们以为是自发冲突。唯有让陈琅以为是柴熙诲挑衅,柴熙诲认定是陈琅打压,这裂痕才会深不见底!”
看着周均消失在夜色中,赵普饮尽凉透的茶汤。茶虽寒,心中却燃起燎原之火 —— 南朝文武相斗,正是他搅动风云的绝佳时机。崇德四年的这个腊月,金陵的朝堂暗涌与洛阳的阴谋算计,正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缓缓收紧,将大周拖入未知的漩涡。
崇德四年腊月十二,金陵紫宸殿内,鎏金铜炉吞吐着龙涎香雾,却化不开凝滞如铅的空气。今日朝会只议一事 —— 为河北大捷论功行赏,可群臣甫一开口,剑拔弩张之势便轰然爆开。
窦仪踏碎死寂,玄色朝服扫过金砖,躬身捧起厚重账册:“陛下!河北之胜,首功当推齐王陈琅!朝市司三倍高价尽收赵宋十五万石粮储,显通金钞令宋钱贬值九成断其军饷,十二万流民得赈稳固民心。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策,当封‘护国文公’,赐食邑千户,以彰勋劳!”
文官们如群雁应和,范质、李谷接连出列:“窦御史所言极是!若无齐王釜底抽薪之谋,纵使甲字军火器精良,亦难破赵宋铁壁!护国文公之衔,实至名归!”
“一派胡言!” 韩令坤甲叶铿锵,震得蟠龙柱嗡嗡作响,“狼牙关两万敌军伏尸遍野,沧州城下万余赵军弃戈而降,五城光复、五万精锐尽歼,零战损的千古奇功,全赖宁王殿下亲率甲字军浴血奋战!当封‘兵马大元帅’总揽兵权,方能告慰将士忠魂!”
武将们轰然响应,王全斌高举朝笏:“臣附议!若不是宁王以突火弩破阵,赵军困兽犹斗,岂能轻易就范?总领兵权非宁王莫属!”
文臣引经据典,搬出《周律》强调 “粮草为三军命脉”;武将拍击甲胄,历数 “沙场定乾坤” 的赫赫战功。柴宗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龙椅螭纹,目光在陈琅的素色锦袍与柴熙诲的冷银甲胄间游移 —— 这两人,一个是维系国本的定海神针,一个是震慑外敌的出鞘利剑,稍有偏废,朝堂便要地动山摇。
陈琅立在文官前列,眉目沉静似观局外人;柴熙诲置身武将群中,银甲映着烛火寒芒,虽未发一言,眼中难掩期待之色。他深知,此刻的沉默,才是让拥护者愈发激昂的最佳利器。
二、天子折中:太傅加衔慰文臣,大都督印授武将
日影在蟠龙柱间悄然挪移,争执如沸鼎愈演愈烈。柴宗训猛地拍案,龙纹御案震颤间,铜鹤香炉簌簌落灰:“够了!齐王断敌粮道,宁王破敌于阵,皆是朕的擎天玉柱!” 他起身时,十二旒冕冠叮当作响,“礼部即刻拟旨 ——”
旨意如利刃劈开喧嚣。陈琅卸下大都督印信,却捧起太傅金印,螭龙纽在掌心泛着温润光泽,恍惚间又回到六年前先帝托孤的雪夜。而柴熙诲接过虎符,尚未焐热便将甲字军收归麾下,“便宜行事” 的旨意刚落,他已目含锋芒扫视文臣:“臣定当厉兵秣马,教契丹小儿望风而逃!”
暮鼓初响,群臣退散。陈琅摩挲着印绶上凝结的霜气,看柴熙诲的披风在暮色中猎猎如旗。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分封,实则将文武裂痕钉入朝堂肌理 —— 掌民政者扼住国之命脉,握兵权者掌控北方雄师,大周的天平,早已在暗流中倾斜。
三、散朝分野:文官围贺太傅府,武将簇拥大都督
散朝钟声未落,紫宸殿外已泾渭分明。窦仪捧着新拟的《河北民生善后策》紧跟陈琅,范质笑言:“太傅,明日府上备了薄酒,还请赏光。” 陈琅一一颔首,脚步却缓,目光穿过人群,落在远处武将簇拥的银甲身影上,神色晦暗难辨。
另一头,王全斌拍着柴熙诲肩膀:“大都督,甲字军扩编两万,火器增补之事,末将这就去军器局督办!” 李继隆递上沧州布防图:“殿下,河北军务还请您定夺。” 柴熙诲边走边议,所经之处,禁军士兵纷纷躬身高呼 “大都督千岁”,银甲在夕照下熠熠生辉。
两拨人在宫门前错身而过,文臣的谈笑与武将的甲鸣交织,却透着刺骨疏离。陈琅抬手拦住欲上前开道的随从,盯着柴熙诲远去的背影,再低头看手中的民生策,忽觉金陵的冬风,比河北战场的霜刃更冷。
柴熙诲瞥见人群中的陈琅,却未作停留。他明白,今日这场 “分野”,不过是朝堂裂变的序章。文官与武将分庭抗礼,皇帝居中调和,看似稳固的大周朝堂,实则已如薄冰上的危楼。
四、洛阳窥隙:孤臣闻变谋再起,旧部暗待乱局生
与此同时,洛阳某处深宅书房内,赵普执盏静听亲信周均密报:“…… 陈琅加封太傅主掌民生,柴熙诲任河北大都督统领兵权,文武两派散朝时各行其道,形同陌路。”
茶杯重重磕在案上,茶水在《南朝文武名册》上晕开墨痕。赵普猛然攥住周均手腕:“你再说一遍!文武分裂?”
“正是!” 周均压低声音,“文官唯陈琅马首是瞻,武将只认柴熙诲号令,柴宗训居中调停,反倒令裂痕更深!”
赵普霍然起身,在书房来回踱步,皱纹里都漾着笑意:“好!好!陈琅重民政而轻兵权,柴熙诲掌兵戈却疏民生,两虎相争,皇帝难制 —— 这便是天赐良机!”
他的手指重重戳在舆图上沧州与金陵之间:“柴熙诲手握重兵岂会甘居人下?陈琅坐镇中枢必防兵权旁落!柴宗训越想平衡,裂痕便越大。你即刻联络军学暗桩,就说‘南朝内斗正酣,若能挑唆陈、柴反目,赵宋可收复河北’!”
周均领命欲行,却被赵普叫住:“记住,务必隐去痕迹,让他们以为是自发冲突。唯有让陈琅以为是柴熙诲挑衅,柴熙诲认定是陈琅打压,这裂痕才会深不见底!”
看着周均消失在夜色中,赵普饮尽凉透的茶汤。茶虽寒,心中却燃起燎原之火 —— 南朝文武相斗,正是他搅动风云的绝佳时机。崇德四年的这个腊月,金陵的朝堂暗涌与洛阳的阴谋算计,正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缓缓收紧,将大周拖入未知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