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五年三月初一的朝会,比往日多了几分不同寻常的寂静。
晨光刚漫过紫宸殿的鎏金瓦当,文官们便觉察到异样 —— 阶下最靠前的位置,竟空出了一块熟悉的区域,那是陈琅任太傅时每日站立的地方。自上月他辞官退隐,这位置已空置了半月,连地砖上的纹路,都似少了几分人气。
“陛下驾到 ——”
内侍的唱喏声打破沉寂,柴宗训身着明黄龙袍,在符太后的陪同下步入殿中。少年天子的脚步比往日快了些,目光不自觉地往殿门方向瞟,指尖悄悄攥紧了袖中的 “政学章程” ,那是陈琅昨夜派人送来的,边角还带着墨香。
文武百官按例行礼,起身时,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青布官袍拂过门槛,陈琅手持象牙朝笏,缓步走入殿中。他今日未穿退隐后常着的素色棉袍,而是换上了先帝赐的 “帝师” 专属锦袍 ,领口绣着暗纹祥云,虽无太傅印信加持,却自有一股沉静威严,让喧闹的殿内瞬间静了下来。
“臣陈琅,叩见陛下,见过太后。” 他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殿中每一处,“今日叨扰朝会,是有一事,关乎大周长治久安,需向陛下、百官禀明。”
柴熙诲坐在武将首座,指尖猛地一顿。他今早收到密报,说陈琅要入宫,却没想到对方竟直接上了朝会。玄铁头盔下的眉头皱起,甲叶碰撞声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 —— 这老狐狸,退隐半月,终究还是忍不住要插手朝堂。
“太傅请讲。” 柴宗训连忙抬手,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期待。
陈琅直起身,目光扫过殿中文武,最终落在武将席上:
自河北大捷以来,军学培育的将领遍布各州,甲字军、护驾军皆骁勇善战,此乃大周之幸。然诸君可曾记得,自安史之乱起,藩镇割据成燎原之势,河北三镇尾大不掉,河朔骄兵动辄弑帅自立。及至五代十国,牙兵悍将废立天子如儿戏,朱梁篡唐、后唐易主,不过是武夫掌中玩物。彼时朝堂之上,宰相印信不如将军马鞭,律法典章难敌铁骑弯刀!
他重重叩击玉笏,声震殿瓦:
如今军学只教
打天下
之术 ,教将士如何冲锋陷阵、如何领兵作战,却未教
守天下
之道 —— 如何辨忠奸、如何知法度、如何明权责。长此以往,军权易成脱缰之虎,武将恃功而骄,文官畏武而退,朝堂失衡,社稷危矣!昔日河朔藩镇的血火殷鉴不远,难道还要重蹈覆辙不成?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
文官们纷纷点头,窦仪出列道:“太傅所言极是!如今河北诸州,武将掌政,税银、粮储皆由宁王府统筹,三司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中枢如何掌控地方?”
“臣请建 ‘金陵政学’ !” 陈琅突然高声道,朝笏重重磕在金砖上,“昔世宗皇帝曾立宏愿: ‘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今设政学,分 ‘军政’‘民政’‘律法’ 三科,选科举进士、军中寒门子弟入学,教文官懂兵法、知军务,免被武将裹挟;教武将明法度、晓民生,免恃功乱政。文武相济,权责分明,方是践行世宗遗志、牧住军权 ‘猛虎’ ,保大周百年安稳之策!”
“荒唐!” 柴熙诲猛地拍案而起,银甲碰撞声震得殿柱嗡鸣,“如今契丹压境,河北需加紧练兵,甲字军扩编还缺粮饷器械,此时建政学,是浪费人力财力!军学培育的将领忠心耿耿,何来 ‘恃功乱政’ 之说?陈太傅这是故意挑拨文武关系!”
他的目光如刀,直刺陈琅:“政学若建,岂不是要插手军务?军权归大都督府,这是三公议定的规矩,太傅想改规矩不成?”
陈琅毫不退让,迎上他的目光:“臣不敢改规矩,只盼守规矩。大都督府掌军权,却需受中枢制衡 —— 粮草由朝市司调配,军械由盐铁司供应,监察由御史台负责,这才是先帝定的规矩。如今河北三司被架空,军权独大,才是坏了规矩!建政学,正是为了让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守住规矩!”
殿内瞬间分成两派。
文官们纷纷附议,吕余庆捧着《大周刑统》道:“《刑统》载 ‘文武相制,天下太平’ ,政学之设,合情合法!” 连几个中立的武将也犹豫着开口 —— 护驾军副将王全斌道:“军中确有将领不懂民政,征粮时与百姓起冲突,若有懂政的人协同,倒能少些麻烦。”
柴熙诲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陈琅,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有力的理由 —— 建政学听起来全是为了大周安稳,若强行反对,反倒显得自己 “怕制衡”“想专权” 。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符太后开口了。她端坐在凤椅上,凤袍垂落如瀑,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太傅所言极是。文武相制,方能长治久安。准建金陵政学,校址设于紫金山下,与军学隔秦淮河相望 —— 军学教 ‘战’ ,政学教 ‘守’ ,二者相辅相成,共护大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柴熙诲,语气缓和了几分:“河北练兵之事,哀家与陛下已知晓,朝市司会尽快拨付粮饷,不耽误甲字军防务。”
柴熙诲握紧剑柄,指节泛白。符太后开口,又有多数官员支持,他若再反对,便是抗旨不尊。只能咬着牙,躬身道:“臣,遵旨。”
朝会散去时,柴熙诲走在最后。他望着陈琅与文官们并肩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冷意 —— 不就是建个学堂吗?能翻出什么浪?他没看见,陈琅在路过殿门时,悄悄将一枚刻着 “政学署” 的铜符塞给了窦仪;更没察觉,符太后看着他离去的方向,悄悄对柴宗训道:“这政学,是你义父为你埋下的最后一道防线,万不能丢。”
陈琅走出紫宸殿,楚泽早已候在宫门外。春风拂过,带着秦淮河的水汽,楚泽低声道:“殿下,紫金山下的校址,年前已按您的吩咐修缮过,学员名单也已备好,只待陛下旨意。”
陈琅点点头,目光望向紫金山的方向。那里云雾缭绕,秦淮河如丝带般缠绕山脚,军学的旗帜在河东隐约可见,河西的政学旧址,正等着迎来新的生机。他知道,柴熙诲此刻定在轻视这所刚获准建立的学堂,却不知,这所学堂里走出的人,终将成为制衡军权的关键力量。
“告诉窦仪,第一批学员优先选懂算术、知律法的,” 陈琅的声音随着春风散开,“军政科的课程,要加 ‘边地防务’‘粮草调配’ 两门,让他们早日熟悉北边的情况。”
楚泽躬身应下。他看着陈琅的侧脸,晨光落在那几缕白发上,竟似有了几分光芒 —— 这位退隐的帝师,从未真正离开过。他用一所学堂,为大周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少年天子,筑起了一道抵御 “猛虎” 的防线。
而此刻的宁王府中,柴熙诲正将案上的茶杯摔得粉碎。裴度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道:“王爷,政学不过是所学堂,翻不了天。咱们只要抓紧甲字军,掌控河北粮饷,陈琅就算有再多谋划,也动不了咱们的根基。”
柴熙诲盯着地上的瓷片,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裴楷,加快河北盐铁司的接管,甲字军扩编的粮饷,三日之内必须到位。陈琅想建学堂制衡我,我便让他看看,军权在手,什么学堂都没用!”
春风吹进王府,卷起地上的瓷片,却吹不散柴熙诲眼中的戾气。他不知道,紫金山下的那所政学,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权欲之路上最大的阻碍。而陈琅此刻站在宫门外,望着紫金山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
晨光刚漫过紫宸殿的鎏金瓦当,文官们便觉察到异样 —— 阶下最靠前的位置,竟空出了一块熟悉的区域,那是陈琅任太傅时每日站立的地方。自上月他辞官退隐,这位置已空置了半月,连地砖上的纹路,都似少了几分人气。
“陛下驾到 ——”
内侍的唱喏声打破沉寂,柴宗训身着明黄龙袍,在符太后的陪同下步入殿中。少年天子的脚步比往日快了些,目光不自觉地往殿门方向瞟,指尖悄悄攥紧了袖中的 “政学章程” ,那是陈琅昨夜派人送来的,边角还带着墨香。
文武百官按例行礼,起身时,殿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轻缓的脚步声。青布官袍拂过门槛,陈琅手持象牙朝笏,缓步走入殿中。他今日未穿退隐后常着的素色棉袍,而是换上了先帝赐的 “帝师” 专属锦袍 ,领口绣着暗纹祥云,虽无太傅印信加持,却自有一股沉静威严,让喧闹的殿内瞬间静了下来。
“臣陈琅,叩见陛下,见过太后。” 他躬身行礼,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殿中每一处,“今日叨扰朝会,是有一事,关乎大周长治久安,需向陛下、百官禀明。”
柴熙诲坐在武将首座,指尖猛地一顿。他今早收到密报,说陈琅要入宫,却没想到对方竟直接上了朝会。玄铁头盔下的眉头皱起,甲叶碰撞声里,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 —— 这老狐狸,退隐半月,终究还是忍不住要插手朝堂。
“太傅请讲。” 柴宗训连忙抬手,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期待。
陈琅直起身,目光扫过殿中文武,最终落在武将席上:
自河北大捷以来,军学培育的将领遍布各州,甲字军、护驾军皆骁勇善战,此乃大周之幸。然诸君可曾记得,自安史之乱起,藩镇割据成燎原之势,河北三镇尾大不掉,河朔骄兵动辄弑帅自立。及至五代十国,牙兵悍将废立天子如儿戏,朱梁篡唐、后唐易主,不过是武夫掌中玩物。彼时朝堂之上,宰相印信不如将军马鞭,律法典章难敌铁骑弯刀!
他重重叩击玉笏,声震殿瓦:
如今军学只教
打天下
之术 ,教将士如何冲锋陷阵、如何领兵作战,却未教
守天下
之道 —— 如何辨忠奸、如何知法度、如何明权责。长此以往,军权易成脱缰之虎,武将恃功而骄,文官畏武而退,朝堂失衡,社稷危矣!昔日河朔藩镇的血火殷鉴不远,难道还要重蹈覆辙不成?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
文官们纷纷点头,窦仪出列道:“太傅所言极是!如今河北诸州,武将掌政,税银、粮储皆由宁王府统筹,三司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中枢如何掌控地方?”
“臣请建 ‘金陵政学’ !” 陈琅突然高声道,朝笏重重磕在金砖上,“昔世宗皇帝曾立宏愿: ‘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今设政学,分 ‘军政’‘民政’‘律法’ 三科,选科举进士、军中寒门子弟入学,教文官懂兵法、知军务,免被武将裹挟;教武将明法度、晓民生,免恃功乱政。文武相济,权责分明,方是践行世宗遗志、牧住军权 ‘猛虎’ ,保大周百年安稳之策!”
“荒唐!” 柴熙诲猛地拍案而起,银甲碰撞声震得殿柱嗡鸣,“如今契丹压境,河北需加紧练兵,甲字军扩编还缺粮饷器械,此时建政学,是浪费人力财力!军学培育的将领忠心耿耿,何来 ‘恃功乱政’ 之说?陈太傅这是故意挑拨文武关系!”
他的目光如刀,直刺陈琅:“政学若建,岂不是要插手军务?军权归大都督府,这是三公议定的规矩,太傅想改规矩不成?”
陈琅毫不退让,迎上他的目光:“臣不敢改规矩,只盼守规矩。大都督府掌军权,却需受中枢制衡 —— 粮草由朝市司调配,军械由盐铁司供应,监察由御史台负责,这才是先帝定的规矩。如今河北三司被架空,军权独大,才是坏了规矩!建政学,正是为了让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守住规矩!”
殿内瞬间分成两派。
文官们纷纷附议,吕余庆捧着《大周刑统》道:“《刑统》载 ‘文武相制,天下太平’ ,政学之设,合情合法!” 连几个中立的武将也犹豫着开口 —— 护驾军副将王全斌道:“军中确有将领不懂民政,征粮时与百姓起冲突,若有懂政的人协同,倒能少些麻烦。”
柴熙诲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陈琅,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想反驳,却发现自己竟找不到有力的理由 —— 建政学听起来全是为了大周安稳,若强行反对,反倒显得自己 “怕制衡”“想专权” 。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符太后开口了。她端坐在凤椅上,凤袍垂落如瀑,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太傅所言极是。文武相制,方能长治久安。准建金陵政学,校址设于紫金山下,与军学隔秦淮河相望 —— 军学教 ‘战’ ,政学教 ‘守’ ,二者相辅相成,共护大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柴熙诲,语气缓和了几分:“河北练兵之事,哀家与陛下已知晓,朝市司会尽快拨付粮饷,不耽误甲字军防务。”
柴熙诲握紧剑柄,指节泛白。符太后开口,又有多数官员支持,他若再反对,便是抗旨不尊。只能咬着牙,躬身道:“臣,遵旨。”
朝会散去时,柴熙诲走在最后。他望着陈琅与文官们并肩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冷意 —— 不就是建个学堂吗?能翻出什么浪?他没看见,陈琅在路过殿门时,悄悄将一枚刻着 “政学署” 的铜符塞给了窦仪;更没察觉,符太后看着他离去的方向,悄悄对柴宗训道:“这政学,是你义父为你埋下的最后一道防线,万不能丢。”
陈琅走出紫宸殿,楚泽早已候在宫门外。春风拂过,带着秦淮河的水汽,楚泽低声道:“殿下,紫金山下的校址,年前已按您的吩咐修缮过,学员名单也已备好,只待陛下旨意。”
陈琅点点头,目光望向紫金山的方向。那里云雾缭绕,秦淮河如丝带般缠绕山脚,军学的旗帜在河东隐约可见,河西的政学旧址,正等着迎来新的生机。他知道,柴熙诲此刻定在轻视这所刚获准建立的学堂,却不知,这所学堂里走出的人,终将成为制衡军权的关键力量。
“告诉窦仪,第一批学员优先选懂算术、知律法的,” 陈琅的声音随着春风散开,“军政科的课程,要加 ‘边地防务’‘粮草调配’ 两门,让他们早日熟悉北边的情况。”
楚泽躬身应下。他看着陈琅的侧脸,晨光落在那几缕白发上,竟似有了几分光芒 —— 这位退隐的帝师,从未真正离开过。他用一所学堂,为大周埋下了希望的种子,也为少年天子,筑起了一道抵御 “猛虎” 的防线。
而此刻的宁王府中,柴熙诲正将案上的茶杯摔得粉碎。裴度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道:“王爷,政学不过是所学堂,翻不了天。咱们只要抓紧甲字军,掌控河北粮饷,陈琅就算有再多谋划,也动不了咱们的根基。”
柴熙诲盯着地上的瓷片,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裴楷,加快河北盐铁司的接管,甲字军扩编的粮饷,三日之内必须到位。陈琅想建学堂制衡我,我便让他看看,军权在手,什么学堂都没用!”
春风吹进王府,卷起地上的瓷片,却吹不散柴熙诲眼中的戾气。他不知道,紫金山下的那所政学,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他权欲之路上最大的阻碍。而陈琅此刻站在宫门外,望着紫金山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 ——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