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帅府定策:尽废旧军号,新铸神机营
崇德六年十月廿三,大元帅府正厅的红漆公案上,堆如山积的旧军名册正被逐一掷入铜炉。火焰舔舐着 “护驾军左厢”“侍卫亲军龙捷马军” 的朱印,焦糊气息混着檀香漫满殿堂,与柴熙诲玄甲上的霜气凝成冷雾。
“都查清楚了?” 柴熙诲指尖叩着新制的十八营编制图,图上 “神机禁军” 四字以鎏金勾勒,在烛火下泛着灼目光。李继隆躬身递上账册,墨迹还带着砚台的湿意:“护驾军剩万三,侍卫亲军残部两万七,加新募五万乡勇、原甲字军三万,总计十万一千二百人。按厢、军、营四级编定,设十八营,每营辖五都,每都百人。”
柴熙诲抓起案头鎏金虎头帅印,重重盖在编制图末尾。印油渗纸的声响中,他目光扫过厅中诸将:“传我令 —— 自今日起,尽废‘护驾’‘侍卫亲军’诸号,全军统编为‘神机禁军’。” 话音未落,亲兵已捧来十八枚螭纹营牌,每枚背面都刻着 “听令大元帅” 五字阴文。
“还有三条军规。” 柴熙诲的剑鞘撞上案角,震得帅印微微颤动。他竖起第一根手指:“全军只认‘大元帅令’,除帅府鎏金牌外,凡驾帖、枢密院札子一概无效。” 第二根手指落下时,铜炉中旧名册已燃成灰烬:“每营配轰天雷百门、突火弩千支,军器局三日内起运,逾期按军法论处。” 最后一指戳在 “军饷” 栏上:“月饷由帅府直接发放,每人钱一贯、米两石,从朝市司银库支取。”
诸将哗然间,柴熙诲已抽出尚方宝剑,剑尖挑过编制图:“谁有异议?” 寒光掠过众将脸膛,想起沧州斩官之事,竟无一人敢应。唯有掌管军器的虞候张俭嚅动嘴唇:“按《军器法式》,轰天雷需三司批文……”
“战时不论法式。” 柴熙诲剑脊拍在案上,震得营牌乱响,“朝市司银库、粮库、军器局,即日起归帅府接管。凭我令牌支取,无需朝廷印信。”
二、营中整备:火器列如林,只认宁王印
三日后的黄河大营,已被火器的硫磺气笼罩。十八座营垒外,工匠们正将新铸的轰天雷架上木架 —— 这形制仿唐末 “飞火” 改进,罐身裹以铁皮,尾系麻绳,可借投射机掷出三百步。每营操场中央,千支突火弩排成方阵,弩机上的青铜扳机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正是军器局按柴熙诲 “机括简化、射速优先” 的要求赶造的新式样。
“都看好了!” 火器营校尉举着突火弩演示,箭矢穿透三层皮甲的闷响惊起鸦群,“大帅说了,下次操演谁跟不上,军饷减半!” 队列中,乡勇出身的士卒正摩挲着腰间新领的铜钱,那串钱的麻绳上系着小木牌,刻着 “宁王府制” 四字。
“听说了吗?以后饷钱直接从帅府领,不用经三司了。”
“前日领米时,管库的问我认不认朝廷印,我说只认宁王印!”
窃窃私语被马蹄声打断,陈恪捧着齐王府文书闯入营中,正撞见押粮官用宁王府印信交割粮草。见此情景,他眉头紧锁 —— 朝市司本是陈琅一手创设,如今竟成了柴熙诲的私库。
“宁王此举,是要断朝廷财源啊。” 陈恪返回齐王府时,陈琅正对着三司送来的急报叹气。纸上 “帅府截走十月军饷七十万贯” 的字迹被茶水洇开,“他忘了后唐李从珂,便是因军饷独掌而亡……” 话未说完,又有驿卒奔入,带来更坏的消息:柴宗训已派亲信太监王继恩赴营任监军。
三、营门斩监:剑落惊众将,权柄一手握
十一月初一,黄河大营辕门。王继恩身着绯色内侍袍,手捧监军印信,身后跟着二十名禁军护卫。他刚踏上营前石阶,便被亲卫拦下:“大帅有令,非帅府传唤,任何人不得入营。”
“放肆!” 王继恩扬起监军印,“咱家奉陛下旨意任监军,按《大周军制》,可与主将同掌军务!” 争吵声中,柴熙诲已率诸将出营,玄甲上沾着晨霜,腰间尚方宝剑的金吞口闪着寒芒。
“陛下派你来做什么?” 柴熙诲的目光扫过王继恩腰间的锦囊,那是宫中传递密信的信物。
王继恩挺起胸膛:“监督粮草用度,核查将士功过 ——” 话音未落,柴熙诲突然上前,一把夺过锦囊,倒出里面的绢书。借着营门的晨光,诸将清晰看见上面写着 “密查神机军虚实,随时报朕”。
“好一个监督。” 柴熙诲冷笑一声,突然将绢书揉碎,“昨日截获契丹密使,供出与宫中太监勾结。王继恩,这锦囊里的字,倒与密信笔迹一般无二。”
王继恩脸色惨白:“你血口喷人!咱家要面圣 ——”
“不必了。” 柴熙诲猛地抽出尚方宝剑,寒光闪过,王继恩的头颅已滚落在地。鲜血溅在监军印信上,将 “奉旨监军” 四字染得猩红。诸将吓得跪倒在地,无人敢抬头。
柴熙诲剑指众人,声音如冰:“王继恩通敌,按军法处置。今后再有朝廷派来的监军、使者,不论官职高低,先斩后奏!” 他将宝剑插入鞘中,甲叶碰撞声震得地面尘土微动,“神机军只认帅令,不认朝廷 —— 谁若不服,这把剑不认人!”
辕门的旗杆上,监军印信被掷于尘埃。远处,轰天雷的试射声轰然响起,震得云层翻滚。陈恪站在营外的柳树下,望着这一幕,终于明白陈琅 “此子必成权臣” 的叹息 —— 那柄尚方宝剑斩下的不仅是监军的头颅,更是朝廷对军队最后的控制权。
暮色降临时,斩监军的消息传遍金陵。柴宗训在紫宸殿摔碎了茶盏,却终究未发一旨斥责 —— 他知道,如今的神机禁军已是柴熙诲的私兵,若逼得太紧,这头猛虎或许会立刻反噬。而齐王府的书房里,陈琅正将一本《五代史》翻到 “安重荣传”,在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一句旁,重重画了个朱圈。
崇德六年十月廿三,大元帅府正厅的红漆公案上,堆如山积的旧军名册正被逐一掷入铜炉。火焰舔舐着 “护驾军左厢”“侍卫亲军龙捷马军” 的朱印,焦糊气息混着檀香漫满殿堂,与柴熙诲玄甲上的霜气凝成冷雾。
“都查清楚了?” 柴熙诲指尖叩着新制的十八营编制图,图上 “神机禁军” 四字以鎏金勾勒,在烛火下泛着灼目光。李继隆躬身递上账册,墨迹还带着砚台的湿意:“护驾军剩万三,侍卫亲军残部两万七,加新募五万乡勇、原甲字军三万,总计十万一千二百人。按厢、军、营四级编定,设十八营,每营辖五都,每都百人。”
柴熙诲抓起案头鎏金虎头帅印,重重盖在编制图末尾。印油渗纸的声响中,他目光扫过厅中诸将:“传我令 —— 自今日起,尽废‘护驾’‘侍卫亲军’诸号,全军统编为‘神机禁军’。” 话音未落,亲兵已捧来十八枚螭纹营牌,每枚背面都刻着 “听令大元帅” 五字阴文。
“还有三条军规。” 柴熙诲的剑鞘撞上案角,震得帅印微微颤动。他竖起第一根手指:“全军只认‘大元帅令’,除帅府鎏金牌外,凡驾帖、枢密院札子一概无效。” 第二根手指落下时,铜炉中旧名册已燃成灰烬:“每营配轰天雷百门、突火弩千支,军器局三日内起运,逾期按军法论处。” 最后一指戳在 “军饷” 栏上:“月饷由帅府直接发放,每人钱一贯、米两石,从朝市司银库支取。”
诸将哗然间,柴熙诲已抽出尚方宝剑,剑尖挑过编制图:“谁有异议?” 寒光掠过众将脸膛,想起沧州斩官之事,竟无一人敢应。唯有掌管军器的虞候张俭嚅动嘴唇:“按《军器法式》,轰天雷需三司批文……”
“战时不论法式。” 柴熙诲剑脊拍在案上,震得营牌乱响,“朝市司银库、粮库、军器局,即日起归帅府接管。凭我令牌支取,无需朝廷印信。”
二、营中整备:火器列如林,只认宁王印
三日后的黄河大营,已被火器的硫磺气笼罩。十八座营垒外,工匠们正将新铸的轰天雷架上木架 —— 这形制仿唐末 “飞火” 改进,罐身裹以铁皮,尾系麻绳,可借投射机掷出三百步。每营操场中央,千支突火弩排成方阵,弩机上的青铜扳机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正是军器局按柴熙诲 “机括简化、射速优先” 的要求赶造的新式样。
“都看好了!” 火器营校尉举着突火弩演示,箭矢穿透三层皮甲的闷响惊起鸦群,“大帅说了,下次操演谁跟不上,军饷减半!” 队列中,乡勇出身的士卒正摩挲着腰间新领的铜钱,那串钱的麻绳上系着小木牌,刻着 “宁王府制” 四字。
“听说了吗?以后饷钱直接从帅府领,不用经三司了。”
“前日领米时,管库的问我认不认朝廷印,我说只认宁王印!”
窃窃私语被马蹄声打断,陈恪捧着齐王府文书闯入营中,正撞见押粮官用宁王府印信交割粮草。见此情景,他眉头紧锁 —— 朝市司本是陈琅一手创设,如今竟成了柴熙诲的私库。
“宁王此举,是要断朝廷财源啊。” 陈恪返回齐王府时,陈琅正对着三司送来的急报叹气。纸上 “帅府截走十月军饷七十万贯” 的字迹被茶水洇开,“他忘了后唐李从珂,便是因军饷独掌而亡……” 话未说完,又有驿卒奔入,带来更坏的消息:柴宗训已派亲信太监王继恩赴营任监军。
三、营门斩监:剑落惊众将,权柄一手握
十一月初一,黄河大营辕门。王继恩身着绯色内侍袍,手捧监军印信,身后跟着二十名禁军护卫。他刚踏上营前石阶,便被亲卫拦下:“大帅有令,非帅府传唤,任何人不得入营。”
“放肆!” 王继恩扬起监军印,“咱家奉陛下旨意任监军,按《大周军制》,可与主将同掌军务!” 争吵声中,柴熙诲已率诸将出营,玄甲上沾着晨霜,腰间尚方宝剑的金吞口闪着寒芒。
“陛下派你来做什么?” 柴熙诲的目光扫过王继恩腰间的锦囊,那是宫中传递密信的信物。
王继恩挺起胸膛:“监督粮草用度,核查将士功过 ——” 话音未落,柴熙诲突然上前,一把夺过锦囊,倒出里面的绢书。借着营门的晨光,诸将清晰看见上面写着 “密查神机军虚实,随时报朕”。
“好一个监督。” 柴熙诲冷笑一声,突然将绢书揉碎,“昨日截获契丹密使,供出与宫中太监勾结。王继恩,这锦囊里的字,倒与密信笔迹一般无二。”
王继恩脸色惨白:“你血口喷人!咱家要面圣 ——”
“不必了。” 柴熙诲猛地抽出尚方宝剑,寒光闪过,王继恩的头颅已滚落在地。鲜血溅在监军印信上,将 “奉旨监军” 四字染得猩红。诸将吓得跪倒在地,无人敢抬头。
柴熙诲剑指众人,声音如冰:“王继恩通敌,按军法处置。今后再有朝廷派来的监军、使者,不论官职高低,先斩后奏!” 他将宝剑插入鞘中,甲叶碰撞声震得地面尘土微动,“神机军只认帅令,不认朝廷 —— 谁若不服,这把剑不认人!”
辕门的旗杆上,监军印信被掷于尘埃。远处,轰天雷的试射声轰然响起,震得云层翻滚。陈恪站在营外的柳树下,望着这一幕,终于明白陈琅 “此子必成权臣” 的叹息 —— 那柄尚方宝剑斩下的不仅是监军的头颅,更是朝廷对军队最后的控制权。
暮色降临时,斩监军的消息传遍金陵。柴宗训在紫宸殿摔碎了茶盏,却终究未发一旨斥责 —— 他知道,如今的神机禁军已是柴熙诲的私兵,若逼得太紧,这头猛虎或许会立刻反噬。而齐王府的书房里,陈琅正将一本《五代史》翻到 “安重荣传”,在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一句旁,重重画了个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