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御麦启航-《穿成通房,春芽初绽栖衡门》

  周主事官身不便直接探访民店,但这桩奇闻却有必要查探清楚。

  林正清何等精明,见周主事查验粮储时虽满意,但眉宇间似另有所思。

  略一揣摩便知或与城中流传的“梦授神种”之说有关。

  他心念电转,主动提议道:“周大人公务劳顿,下官已在城中备下便饭。

  这‘御麦’的诸般吃法,民间小店或许比官厨做得更精巧地道。

  且……制作这些糕饼粥饭的,正是城中百姓交口称赞、擅于此道的一位李姓姑娘。

  大人若有兴致,不如移步一试,亦可体察民情?”

  周主事正想寻机探听这位“李姑娘”的虚实,闻得此言,可谓正中下怀。

  当即从善如流,便带着两名随员,换了常服,由林正清、秦知府同样身穿便服陪着,看似随意地逛到了“玉粟斋”附近。

  时近午时,小店人气颇旺,食物的香气远远飘来。

  周主事一行人扮作寻常食客入内,只见店内伙计手脚麻利,端上一盘盘金黄诱人的食物:

  蒸得喷香的窝头、煎得酥脆的饼子、浓稠暖胃的粥羹……

  林正清和秦知府是第一次光顾小店。

  看着如此兴隆红火,林正清心情舒畅,此事儿子办的漂亮。

  就看今天周主事是否满意了。

  而秦知府的眼光被那面自己亲笔字和落款的匾额吸引。

  不由挺了挺腰身,觉得身板更直了。

  不由心中庆幸,幸亏答应了。

  当时林景衡找自己提字盖章,自己因为女儿的亲事没成,还有点不乐意。

  后来架不住林景衡好言恳求,还说是父亲林正清的意思,才勉强题字落款。

  而春芽早已得了林景衡的暗中提点。

  此时看到便服随行的林正清和秦知府,心中顿时明了。

  这几位气度不凡的“客人”恐怕就是朝廷来的观察使。

  春芽心中紧张,面上却努力维持镇定,亲自上前招呼。

  为他们介绍着各种食物的名目与用料,态度亲切和善又带着几分小女儿家的恭敬。

  周主事细细品尝,不住点头,尤其是那御麦饼干,酥脆香甜,焦黄可口,吃下入肚,甚是舒坦。

  他看似随意地问了几句:“小娘子,这‘御麦’在扬州种的人家多吗?

  好侍弄吗?产量果真如传闻那般高产?”

  问话间,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打量着春芽。

  春芽谨慎答道:“回贵客的话,此物耐旱,不挑地,比稻谷好侍弄些。

  产量……民女不敢妄言,但自家地里所产,确比寻常麦粟要多收好些。”

  她并未急于揽功。

  周主事见她应答得体,便顺势将话题引向关键处,故作闲聊道:

  “方才在街上,听得些趣闻,说是城中一位李姓姑娘,梦中得了神种指点?

  不知小娘子可曾听过?这倒是一桩奇谈。”

  春芽心下一紧,知是正题来了。

  她微垂眼帘,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谦逊与神秘,轻声道:

  “贵客说笑了。

  民女确实姓李,也曾做过些模糊的梦兆,但天意高远,岂是民女所能妄测?

  不过是千辛万苦寻到‘玉麦’后,又种出来,乡邻们觉得新奇,以讹传讹罢了。

  究其根本,还是此物本身好,能活人无数,方是真正的天赐之福。

  林家大人和公子深信此物有利民生,大力推广,方有今日之效。”

  她既未完全否认传闻,将其归于天意与祥瑞,又将实实在在的功劳归于玉米本身及官府的推行之力,应对得极为稳妥。

  林正清在旁边不动声色的拿着玉米饼干品尝,闻言,不由唇角勾起,心里美滋滋的。

  这春芽就是机灵聪慧,难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