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的绿皮火车终于喘着粗气,停靠在了一个小小的站台旁。
站牌上写着:澜江省望海市清河县临山人民公社。
历经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和煎熬,终于到了。
“呼……” 云旌几乎是踉跄着随着人流挤下车门,双脚重新踏上坚实土地的瞬间,他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
虽然混杂着车站特有的煤烟味和牲畜气息,但比起火车上那令人窒息的混合气味,这简直如同仙气。
他苍白的脸色终于恢复了一点血色,只是眉宇间还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
小小的公社车站简陋而喧闹。
几间灰扑扑的瓦房,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
站台上挤满了挑担的、背篓的、接人的,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
知青们胸前的大红花在灰扑扑的背景中格外显眼,也引来不少好奇或打量的目光。
“京省来的娃娃们,京省来的知青,大江村的,到这边来集合咧。” 一个洪亮如钟、带着浓重乡音的嗓门穿透嘈杂,在站台一角响起。
循声望去,只见两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干部服、头戴草帽的中年汉子站在那里。
当先一人身材敦实,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是常年在地头风吹日晒的老把式,此刻正咧着嘴,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微黄的牙,笑容朴实。
旁边一人稍显年轻些,身材精干,眼神透着庄稼人特有的精明和沉稳。
云旌和其他几个知青拖着行李走了过去。
“是京省来的娃不?” 那敦实汉子见人过来,嗓门依旧敞亮,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热情,“俺是大江村的村长,江铁山,叫俺老山就成。”
他指了指旁边的精干汉子,“这是俺们大队长,江国庆,路不远,村里套了牛车来接,慢是慢点,稳当,不颠屁股。”
大队长江国庆点点头,目光扫过眼前六个带着大城市气息的年轻人,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单,清了清嗓子:“好了,娃娃们,俺点个名,对一对,别漏了谁。”
“李梅。”
“到!”李梅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刻意放低的怯懦,微微低着头,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
她迅速瞥了一眼旁边的云旌和周红霞。
“周红霞。”
“到!”
周红霞应得干脆响亮,挺了挺胸脯,她似乎已经从火车上的憋闷中恢复过来,又恢复了那种“革命小将”的劲头。
此刻她正亲热地挽着李梅的胳膊,显然在火车上李梅的“可怜人设”和“同病相怜”的倾诉,已经成功让周红霞将她视为了需要照顾的“好姐妹”。
“王建军。”
“到!”
“张卫东。”
“到!”
“赵学兵。”
“到!”
“还有最后一个,云旌在不在?” 江国庆的目光落在名单最后那个名字上,又抬头看向人群。
“到。” 一个清越温和的声音响起,云旌从后面走上前。
他身形略显单薄,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和军绿裤,在一群或黝黑或风尘仆仆的面孔中,那张白皙清俊的脸和干净澄澈的气质显得格格不入,如同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小仙人。
江铁山和江国庆都愣了一下。江铁山咂咂嘴,小声嘀咕:“乖乖,这娃子长得比年画上的娃娃还俊俏哩。”
江国庆则多看了两眼,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这娃子看着就不是干农活的料啊。
点完名,确认无误。
江铁山和江国庆手脚麻利地帮两个女知青拎起她们那沉甸甸、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的木箱。
箱子角磕在坑洼的石板路上,发出哐当哐当的闷响。
男知青们则自己扛起了各自的行李包裹。
云旌带的行李不多。
一个中等大小的木箱,里面装着日常用品和几件换洗衣物,重要的证件和一些应急的粮票钱都稳妥地放在系统空间里。
还有一套被褥用油布裹着,绑在箱子上面。
此时呼吸了新鲜空气,又偷偷含了几颗甜甜的水果糖,晕车带来的不适感基本消失了,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走嘞。” 江铁山招呼着,一行人走出喧闹的公社,拐进一条相对安静的土路。
巷子口,一辆老旧的牛车安静地等在那里。
拉车的老黄牛慢悠悠地反刍着,木质的车栏上还绑着一大捆干稻草。
江铁山和江国庆合力,小心翼翼地把沉重的木箱和包裹搬上牛车,用绳子固定好。
然后招呼知青们上车:“娃娃们,坐稳咯,路有点颠,抓紧车栏。”
江铁山扶着李梅和周红霞先坐上铺了干草的车板,然后是其他男知青。
轮到云旌时,江铁山看他那细胳膊细腿的样子,下意识地想伸手扶一把,云旌却已经动作利落地自己撑了一下车栏,轻巧地跃了上去,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
动作干净,带着点少年人的轻盈。
江铁山挠挠头,嘿嘿一笑,自己则蹲在了车头的位置,挨着老黄牛。
大队长江国庆则稳稳地牵起了牛绳,轻轻吆喝了一声:“得儿——驾。”
老黄牛打了个响鼻,慢悠悠地迈开了步子。
牛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缓缓前行。
速度确实不快,但比起两条腿走路,又稳当又省力。
大队长江国庆一边牵牛,一边回头对车上的知青们念叨,语气带着点安抚和介绍的意思:“村里早几天就给你们收拾好住处了,窗户都糊了新纸,透亮。
炕也提前烧过几遍,去去潮气,暖和着呢。
到了地方,你们先歇歇脚,喘口气。
晚饭我让婆娘(老婆)蒸白面馒头,再炖条咱江里刚捞上来的鱼,鲜得很,保管让你们尝尝咱大江村的味道。”
车轱辘碾过土路,扬起细细的灰尘。
路两旁是连绵的农田,正是夏季,玉米杆子长得老高,绿油油一片,远处是起伏的丘陵,覆盖着茂密的树林。
空气里弥漫着青草、泥土和牛粪混合的气息,原始而质朴。
云旌靠在车栏上,微微闭着眼睛养神,感受着乡间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
李梅和周红霞坐在他斜对面,头挨着头,还在嘀嘀咕咕说着悄悄话,李梅时不时发出几声刻意压低的笑,周红霞则频频点头。
云旌只当没听见。
牛车晃晃悠悠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前方终于出现了一片依山傍水的村落。
土坯房、石头房、间或有几间青砖瓦房,错落有致。
村口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绿伞。
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早已听到动静,纷纷直起腰,拄着锄头朝这边张望。
“哟,村长和大队长接知青回来咧。”
“这次又接了六个?乖乖!”
“快看快看,还有两个女娃娃。”
“那个穿白衣服的男娃,我的老天爷,咋恁白净?跟剥了壳的鸡蛋似的。”
“是啊是啊,比大姑娘还俊,这能干活?怕不是来享福的吧?”
“你看他那细皮嫩肉的,太阳一晒还不得脱层皮?”
“就是,估计连锄头都抡不动。”
“嘘,小声点,让人听见。”
好奇、审视、甚至带着点善意的调侃和毫不掩饰的怀疑议论声,随着牛车的靠近,清晰地飘进知青们的耳朵里。
云旌睁开眼,平静地迎向那些目光,脸上没什么表情。
李梅则把头埋得更低,仿佛很害羞。
周红霞倒是挺直了背,努力想表现出“扎根农村”的坚定模样,但眼底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牛车最终在村子靠里的一处院子前停了下来。
这院子明显比周围的房子气派些,虽然也显旧了,但院墙是青砖砌的,大门也比别家宽大,门口还残留着两个模糊的石狮子墩子。
“到了,娃娃们下车吧。” 江铁山跳下车,拍拍身上的灰,“这就是咱大江村的知青点,早些年村里地主的老宅子,土改后就归公了,前几年改成了知青点,地方宽敞。”
云旌抬头望去。
青砖的门楼有些斑驳,木门厚重,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呻吟。
门内是一个不算小的院子,地面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着顽强的杂草。
正对着大门的是几间还算齐整的青砖瓦房,窗户上果然糊着崭新的白纸。
院子两边还有几间低矮些的厢房,看起来是厨房和杂物间。
整个院子透着一股被时代冲刷过的、勉强维持体面的破败感,但收拾得还算干净。
新的生活,就在这扇吱呀作响的老木门后,缓缓拉开了序幕。
站牌上写着:澜江省望海市清河县临山人民公社。
历经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和煎熬,终于到了。
“呼……” 云旌几乎是踉跄着随着人流挤下车门,双脚重新踏上坚实土地的瞬间,他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和草木清香的空气。
虽然混杂着车站特有的煤烟味和牲畜气息,但比起火车上那令人窒息的混合气味,这简直如同仙气。
他苍白的脸色终于恢复了一点血色,只是眉宇间还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
小小的公社车站简陋而喧闹。
几间灰扑扑的瓦房,墙上刷着褪色的标语。
站台上挤满了挑担的、背篓的、接人的,各种方言交织在一起。
知青们胸前的大红花在灰扑扑的背景中格外显眼,也引来不少好奇或打量的目光。
“京省来的娃娃们,京省来的知青,大江村的,到这边来集合咧。” 一个洪亮如钟、带着浓重乡音的嗓门穿透嘈杂,在站台一角响起。
循声望去,只见两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干部服、头戴草帽的中年汉子站在那里。
当先一人身材敦实,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一看就是常年在地头风吹日晒的老把式,此刻正咧着嘴,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微黄的牙,笑容朴实。
旁边一人稍显年轻些,身材精干,眼神透着庄稼人特有的精明和沉稳。
云旌和其他几个知青拖着行李走了过去。
“是京省来的娃不?” 那敦实汉子见人过来,嗓门依旧敞亮,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热情,“俺是大江村的村长,江铁山,叫俺老山就成。”
他指了指旁边的精干汉子,“这是俺们大队长,江国庆,路不远,村里套了牛车来接,慢是慢点,稳当,不颠屁股。”
大队长江国庆点点头,目光扫过眼前六个带着大城市气息的年轻人,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单,清了清嗓子:“好了,娃娃们,俺点个名,对一对,别漏了谁。”
“李梅。”
“到!”李梅立刻上前一步,声音带着刻意放低的怯懦,微微低着头,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
她迅速瞥了一眼旁边的云旌和周红霞。
“周红霞。”
“到!”
周红霞应得干脆响亮,挺了挺胸脯,她似乎已经从火车上的憋闷中恢复过来,又恢复了那种“革命小将”的劲头。
此刻她正亲热地挽着李梅的胳膊,显然在火车上李梅的“可怜人设”和“同病相怜”的倾诉,已经成功让周红霞将她视为了需要照顾的“好姐妹”。
“王建军。”
“到!”
“张卫东。”
“到!”
“赵学兵。”
“到!”
“还有最后一个,云旌在不在?” 江国庆的目光落在名单最后那个名字上,又抬头看向人群。
“到。” 一个清越温和的声音响起,云旌从后面走上前。
他身形略显单薄,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和军绿裤,在一群或黝黑或风尘仆仆的面孔中,那张白皙清俊的脸和干净澄澈的气质显得格格不入,如同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小仙人。
江铁山和江国庆都愣了一下。江铁山咂咂嘴,小声嘀咕:“乖乖,这娃子长得比年画上的娃娃还俊俏哩。”
江国庆则多看了两眼,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这娃子看着就不是干农活的料啊。
点完名,确认无误。
江铁山和江国庆手脚麻利地帮两个女知青拎起她们那沉甸甸、用绳子捆得结结实实的木箱。
箱子角磕在坑洼的石板路上,发出哐当哐当的闷响。
男知青们则自己扛起了各自的行李包裹。
云旌带的行李不多。
一个中等大小的木箱,里面装着日常用品和几件换洗衣物,重要的证件和一些应急的粮票钱都稳妥地放在系统空间里。
还有一套被褥用油布裹着,绑在箱子上面。
此时呼吸了新鲜空气,又偷偷含了几颗甜甜的水果糖,晕车带来的不适感基本消失了,整个人精神了不少。
“走嘞。” 江铁山招呼着,一行人走出喧闹的公社,拐进一条相对安静的土路。
巷子口,一辆老旧的牛车安静地等在那里。
拉车的老黄牛慢悠悠地反刍着,木质的车栏上还绑着一大捆干稻草。
江铁山和江国庆合力,小心翼翼地把沉重的木箱和包裹搬上牛车,用绳子固定好。
然后招呼知青们上车:“娃娃们,坐稳咯,路有点颠,抓紧车栏。”
江铁山扶着李梅和周红霞先坐上铺了干草的车板,然后是其他男知青。
轮到云旌时,江铁山看他那细胳膊细腿的样子,下意识地想伸手扶一把,云旌却已经动作利落地自己撑了一下车栏,轻巧地跃了上去,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
动作干净,带着点少年人的轻盈。
江铁山挠挠头,嘿嘿一笑,自己则蹲在了车头的位置,挨着老黄牛。
大队长江国庆则稳稳地牵起了牛绳,轻轻吆喝了一声:“得儿——驾。”
老黄牛打了个响鼻,慢悠悠地迈开了步子。
牛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缓缓前行。
速度确实不快,但比起两条腿走路,又稳当又省力。
大队长江国庆一边牵牛,一边回头对车上的知青们念叨,语气带着点安抚和介绍的意思:“村里早几天就给你们收拾好住处了,窗户都糊了新纸,透亮。
炕也提前烧过几遍,去去潮气,暖和着呢。
到了地方,你们先歇歇脚,喘口气。
晚饭我让婆娘(老婆)蒸白面馒头,再炖条咱江里刚捞上来的鱼,鲜得很,保管让你们尝尝咱大江村的味道。”
车轱辘碾过土路,扬起细细的灰尘。
路两旁是连绵的农田,正是夏季,玉米杆子长得老高,绿油油一片,远处是起伏的丘陵,覆盖着茂密的树林。
空气里弥漫着青草、泥土和牛粪混合的气息,原始而质朴。
云旌靠在车栏上,微微闭着眼睛养神,感受着乡间微风拂过脸颊的清凉。
李梅和周红霞坐在他斜对面,头挨着头,还在嘀嘀咕咕说着悄悄话,李梅时不时发出几声刻意压低的笑,周红霞则频频点头。
云旌只当没听见。
牛车晃晃悠悠走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前方终于出现了一片依山傍水的村落。
土坯房、石头房、间或有几间青砖瓦房,错落有致。
村口一棵巨大的老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绿伞。
在地里干活的村民们早已听到动静,纷纷直起腰,拄着锄头朝这边张望。
“哟,村长和大队长接知青回来咧。”
“这次又接了六个?乖乖!”
“快看快看,还有两个女娃娃。”
“那个穿白衣服的男娃,我的老天爷,咋恁白净?跟剥了壳的鸡蛋似的。”
“是啊是啊,比大姑娘还俊,这能干活?怕不是来享福的吧?”
“你看他那细皮嫩肉的,太阳一晒还不得脱层皮?”
“就是,估计连锄头都抡不动。”
“嘘,小声点,让人听见。”
好奇、审视、甚至带着点善意的调侃和毫不掩饰的怀疑议论声,随着牛车的靠近,清晰地飘进知青们的耳朵里。
云旌睁开眼,平静地迎向那些目光,脸上没什么表情。
李梅则把头埋得更低,仿佛很害羞。
周红霞倒是挺直了背,努力想表现出“扎根农村”的坚定模样,但眼底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牛车最终在村子靠里的一处院子前停了下来。
这院子明显比周围的房子气派些,虽然也显旧了,但院墙是青砖砌的,大门也比别家宽大,门口还残留着两个模糊的石狮子墩子。
“到了,娃娃们下车吧。” 江铁山跳下车,拍拍身上的灰,“这就是咱大江村的知青点,早些年村里地主的老宅子,土改后就归公了,前几年改成了知青点,地方宽敞。”
云旌抬头望去。
青砖的门楼有些斑驳,木门厚重,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呻吟。
门内是一个不算小的院子,地面铺着青石板,缝隙里长着顽强的杂草。
正对着大门的是几间还算齐整的青砖瓦房,窗户上果然糊着崭新的白纸。
院子两边还有几间低矮些的厢房,看起来是厨房和杂物间。
整个院子透着一股被时代冲刷过的、勉强维持体面的破败感,但收拾得还算干净。
新的生活,就在这扇吱呀作响的老木门后,缓缓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