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完,紧张地看着李砚秋,生怕他嫌贵。
周围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五分钱一捆柴,这价钱,简直跟白送差不多。
李砚秋却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五分?”
他摇了摇头。
“拐子叔,这天寒地冻的,上山捡柴不容易,五分钱太少了。我这不是占你便宜吗?”
李拐子一听,急了。
他以为李砚秋是要反悔,连忙摆手。
“不少了!不少了!这活儿不累,我一天能跑好几趟呢!”
“砚秋啊,就五分!你要是觉得过意不去,回头管我顿饭就行!”
李砚秋“勉强”地点了点头。
“那……行吧。不过拐子叔,咱可说好了,这不是我雇你干活,是我请你帮忙。”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这钱,也不是工钱,是我谢你的一点心意。你可别出去乱说。”
“哎!我懂!我懂!”
李拐子点头如捣蒜,脸上笑开了花。
他搓着手,兴奋地问。
“那……你要多少?我一天给你弄个二三十捆,不成问题!”
李砚秋伸出一根手指。
“先来一百捆吧。”
“一百捆?”
李拐子愣住了,随即心里乐开了花。
一百捆,那不就是五块钱?
五块钱啊!他一年到头都攒不下这么多!
他觉得李砚秋还是太保守了,连忙出主意。
“一百捆哪够烧啊!砚秋,听叔一句劝,趁现在天好,得多备点!”
他拍着胸脯。
“这样,三百捆!我把我家的婆娘小子都叫上,保证给你弄得妥妥的!”
李砚秋故作为难地沉吟了片刻。
“三百捆……行,那就三百捆。今天就能开始吗?”
“能!现在就去!”
李拐子生怕他反悔,一瘸一拐地转身就往家跑,嘴里还嚷嚷着。
“婆娘!抄家伙!上山发财去喽!”
看着他那副猴急的背影,李砚秋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三百捆柴火,十五块钱。
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不仅解决了家里的柴火问题,还能让李拐子这个村里的不安定因素消停一段时间。
他转身往家走,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
要不要把妈也接到城里去?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否决了。
他比谁都清楚,未来几年,农村虽然苦,但比起城里,要安全得多。
那场席卷一切的风暴,最先冲击的,就是城市。
……
李砚秋推开院门时,蒋春兰正和张玉梅在院里说话。
“回来了!”
蒋春兰看到他,立刻站了起来。
她看到儿子身上沾满的泥土,眉头就皱了起来。
“咋又弄得一身泥?快进屋!玉梅,给你小叔打盆热水,让他洗洗脸!”
张玉梅笑着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她很快又走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件崭新的棉衣。
“砚秋,快来试试,新棉衣做好了。”
那是一件蓝布面的棉衣,棉花塞得厚实,针脚细密。
蒋春兰也催促道。
“快穿上,让你四哥看看,他留的钱没白花。”
李砚秋心里一暖,脱下外套,将新棉衣穿在身上。
大小正合适,厚实又暖和。
晚饭很快就摆上了桌。
李砚秋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一边听着蒋春兰的问话。
“长庚找你,到底啥事?”
“好事。”
李砚秋咽下嘴里的饭。
“叔说我提的那个收购站收鱼的事,是给村里找了条活路,表扬我了。”
他话说得轻描淡写。
蒋春兰一听,脸上的担忧才散去,换上了几分自豪。
“那就好,那就好。”
李砚秋又扒了两口饭,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随口说道。
“对了妈,咱家柴火不多了,我今天让李拐子去帮忙捡点。”
蒋春兰的筷子一顿,眉头又皱了起来。
“李拐子?那个懒骨头能干啥活?你别被他骗了。给了多少钱?”
张玉梅也好奇地看了过来。
李砚秋伸出五个手指。
张玉梅猜道。
“五毛一捆?”
这价钱可不低了。
李砚秋摇了摇头。
蒋春兰的脸色沉了下来。
“你这孩子,咋这么不会过日子!五毛钱都够买多少东西了!”
李砚秋放下碗,看着两人,慢悠悠地开口。
“是五分。”
屋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蒋春兰和张玉梅都愣住了,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中,脸上的表情像是见了鬼。
“多……多少?”
蒋春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五分钱,一捆。”
李砚秋又重复了一遍,语气平静。
“啪嗒。”
张玉梅手里的筷子掉在了桌子上。
她看着李砚秋,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五分钱一捆柴,这……这跟白捡有什么区别?
那个李拐子,是出了名的占便宜没够,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蒋春兰也回过神来,她死死盯着自己的儿子,眼神里全是审视和疑惑。
“秋儿,你跟妈说实话,你……你到底用了什么法子?”
张玉梅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连忙摆手。
“秋儿,这太占人便宜了,咱不能这么干。”
她捡起筷子,急急地说。
“这钱咱不花,等我把这棉衣缝完,我就上山去。捡柴火这活儿,我能干。”
李砚秋笑了。
“四嫂,这账不是这么算的。”
他放下碗,看着一脸不解的婆媳二人,压低了声音。
“我跟你们说实话。”
“老祖宗托梦教我的。”
他又把老祖宗抬了出来,说得一本正经。
“老祖宗说,这人活一辈子,最金贵的东西不是钱,是时间。”
他伸出手指,在桌上点了点。
“你想想,嫂子你花一天工夫上山,累死累活背回两捆柴。可这一天的时间,你能在家里干多少活?能歇多大会儿?”
这话让张玉梅愣住了。
李砚秋的目光转向她,语气认真。
“嫂子,你在家做饭,照顾妈,看顾大丫,你这辛劳,难道就不值钱?”
张玉梅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局促地摆着手。
“一家人,说……说啥钱不钱的,见外了。”
“一家人更得明算账。”
李砚秋打断了她的话。
“我给李拐子十五块钱,让他去弄三百捆柴火。他高高兴兴,咱家一冬的柴火都有了。”
他看着张玉梅,一字一句地说道。
“最要紧的是,嫂子你就不用再操心这事。这十五块钱,就当我提前付给你的工钱,让你在我不在家的时候,能轻省点,好好照顾咱妈。”
“我不在家?”
蒋春兰敏锐地抓住了这几个字,脸上的神情瞬间变了。
“你要去哪?”
周围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五分钱一捆柴,这价钱,简直跟白送差不多。
李砚秋却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五分?”
他摇了摇头。
“拐子叔,这天寒地冻的,上山捡柴不容易,五分钱太少了。我这不是占你便宜吗?”
李拐子一听,急了。
他以为李砚秋是要反悔,连忙摆手。
“不少了!不少了!这活儿不累,我一天能跑好几趟呢!”
“砚秋啊,就五分!你要是觉得过意不去,回头管我顿饭就行!”
李砚秋“勉强”地点了点头。
“那……行吧。不过拐子叔,咱可说好了,这不是我雇你干活,是我请你帮忙。”
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这钱,也不是工钱,是我谢你的一点心意。你可别出去乱说。”
“哎!我懂!我懂!”
李拐子点头如捣蒜,脸上笑开了花。
他搓着手,兴奋地问。
“那……你要多少?我一天给你弄个二三十捆,不成问题!”
李砚秋伸出一根手指。
“先来一百捆吧。”
“一百捆?”
李拐子愣住了,随即心里乐开了花。
一百捆,那不就是五块钱?
五块钱啊!他一年到头都攒不下这么多!
他觉得李砚秋还是太保守了,连忙出主意。
“一百捆哪够烧啊!砚秋,听叔一句劝,趁现在天好,得多备点!”
他拍着胸脯。
“这样,三百捆!我把我家的婆娘小子都叫上,保证给你弄得妥妥的!”
李砚秋故作为难地沉吟了片刻。
“三百捆……行,那就三百捆。今天就能开始吗?”
“能!现在就去!”
李拐子生怕他反悔,一瘸一拐地转身就往家跑,嘴里还嚷嚷着。
“婆娘!抄家伙!上山发财去喽!”
看着他那副猴急的背影,李砚秋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三百捆柴火,十五块钱。
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不仅解决了家里的柴火问题,还能让李拐子这个村里的不安定因素消停一段时间。
他转身往家走,脑子里却想起了另一件事。
要不要把妈也接到城里去?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否决了。
他比谁都清楚,未来几年,农村虽然苦,但比起城里,要安全得多。
那场席卷一切的风暴,最先冲击的,就是城市。
……
李砚秋推开院门时,蒋春兰正和张玉梅在院里说话。
“回来了!”
蒋春兰看到他,立刻站了起来。
她看到儿子身上沾满的泥土,眉头就皱了起来。
“咋又弄得一身泥?快进屋!玉梅,给你小叔打盆热水,让他洗洗脸!”
张玉梅笑着应了一声,转身进了厨房。
她很快又走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件崭新的棉衣。
“砚秋,快来试试,新棉衣做好了。”
那是一件蓝布面的棉衣,棉花塞得厚实,针脚细密。
蒋春兰也催促道。
“快穿上,让你四哥看看,他留的钱没白花。”
李砚秋心里一暖,脱下外套,将新棉衣穿在身上。
大小正合适,厚实又暖和。
晚饭很快就摆上了桌。
李砚秋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一边听着蒋春兰的问话。
“长庚找你,到底啥事?”
“好事。”
李砚秋咽下嘴里的饭。
“叔说我提的那个收购站收鱼的事,是给村里找了条活路,表扬我了。”
他话说得轻描淡写。
蒋春兰一听,脸上的担忧才散去,换上了几分自豪。
“那就好,那就好。”
李砚秋又扒了两口饭,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随口说道。
“对了妈,咱家柴火不多了,我今天让李拐子去帮忙捡点。”
蒋春兰的筷子一顿,眉头又皱了起来。
“李拐子?那个懒骨头能干啥活?你别被他骗了。给了多少钱?”
张玉梅也好奇地看了过来。
李砚秋伸出五个手指。
张玉梅猜道。
“五毛一捆?”
这价钱可不低了。
李砚秋摇了摇头。
蒋春兰的脸色沉了下来。
“你这孩子,咋这么不会过日子!五毛钱都够买多少东西了!”
李砚秋放下碗,看着两人,慢悠悠地开口。
“是五分。”
屋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蒋春兰和张玉梅都愣住了,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中,脸上的表情像是见了鬼。
“多……多少?”
蒋春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五分钱,一捆。”
李砚秋又重复了一遍,语气平静。
“啪嗒。”
张玉梅手里的筷子掉在了桌子上。
她看着李砚秋,张了张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五分钱一捆柴,这……这跟白捡有什么区别?
那个李拐子,是出了名的占便宜没够,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蒋春兰也回过神来,她死死盯着自己的儿子,眼神里全是审视和疑惑。
“秋儿,你跟妈说实话,你……你到底用了什么法子?”
张玉梅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连忙摆手。
“秋儿,这太占人便宜了,咱不能这么干。”
她捡起筷子,急急地说。
“这钱咱不花,等我把这棉衣缝完,我就上山去。捡柴火这活儿,我能干。”
李砚秋笑了。
“四嫂,这账不是这么算的。”
他放下碗,看着一脸不解的婆媳二人,压低了声音。
“我跟你们说实话。”
“老祖宗托梦教我的。”
他又把老祖宗抬了出来,说得一本正经。
“老祖宗说,这人活一辈子,最金贵的东西不是钱,是时间。”
他伸出手指,在桌上点了点。
“你想想,嫂子你花一天工夫上山,累死累活背回两捆柴。可这一天的时间,你能在家里干多少活?能歇多大会儿?”
这话让张玉梅愣住了。
李砚秋的目光转向她,语气认真。
“嫂子,你在家做饭,照顾妈,看顾大丫,你这辛劳,难道就不值钱?”
张玉梅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局促地摆着手。
“一家人,说……说啥钱不钱的,见外了。”
“一家人更得明算账。”
李砚秋打断了她的话。
“我给李拐子十五块钱,让他去弄三百捆柴火。他高高兴兴,咱家一冬的柴火都有了。”
他看着张玉梅,一字一句地说道。
“最要紧的是,嫂子你就不用再操心这事。这十五块钱,就当我提前付给你的工钱,让你在我不在家的时候,能轻省点,好好照顾咱妈。”
“我不在家?”
蒋春兰敏锐地抓住了这几个字,脸上的神情瞬间变了。
“你要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