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重逢于意料之外-《明日方舟高卢舰长》

  叙拉古港口区重建初具规模,崭新的仓库地基刚打好,“基石计划”巨型工厂的蓝图刚发到工兵手里,主炮留下的伤疤还滋滋冒着硫磺味。空气里除了海风咸腥就是水泥和钢铁的气息。

  我靠在椅背,捏了捏眉心。丹尼士和幕僚们还在隔壁房间争论“合成己二胺发酵罐内衬金属合金抗腐蚀等级”和“甜菜种植区排水渠预算分配”。巨大的南疆地图和铺满桌面的文件,让整间办公室像个繁忙但压抑的蜂巢。

  “我出去透透气。”我站起身,披上挂在衣架上那件面料普通、剪裁宽松的深色外套——一件没有肩章、没有任何帝国标识的平民外套。

  “元帅?”丹尼士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有些诧异。

  “田野调查。”我简短地说,顺手将桌上那枚冰冷的“金鹰之星”勋章放进外套内袋,“去听听这座城市真正的心跳,而不是数据报告里的脉搏。这里,”我点了点桌子上堆积如山的卷宗,“交给你们了。”

  没等他再说什么,我已经推开厚重的橡木门,将嗡嗡的争论声关在里面。

  沿着新铺的、还带着沥青味的石板路往老城方向走。两边是帝国规划重建的新区,整齐划一得有些刻板。但一穿过那条充当分界线的古老排水渠,气氛陡然一变。

  叙拉古的老街,像一条在帝国铁蹄下倔强存活的血管。两侧歪斜的石头房子挤在一起,窗台上晾晒着褪色的衣物,空气中弥漫着烤鱼、廉价香水、橄榄油和阳光晒在旧木头上的混合气味。人们步履匆匆,眼神带着疲惫和对新秩序的警惕探究,小贩的叫卖声用古老的方言纠缠着耳膜。街角巷尾,仿佛随时能滋生出故事和阴影,这正是“田野调查”的绝佳样本区。

  我的目光被一家不起眼的铺子吸引。门脸狭窄,木质门板被岁月染成深褐色,模糊的招牌上勉强能辨认出“遗物回廊”的字样。橱窗不大,玻璃蒙尘,里面陈列着几件说不清年代的器皿——一只缺口的高脚杯、一块锈蚀得只剩形状的铁牌、一个表面布满划痕的黄铜罗盘,还有一只蜷缩在角落的、用粗布包裹的旧式源石唱机?这倒是稀罕物。

  推开老旧的木门,挂在上方的铜铃发出喑哑的呻吟。店里光线昏暗,充满尘埃、旧书和木头发霉的味道。

  “您随意看,先生。”柜台后的老头头也没抬,干瘪的手指依旧执着地捻着一块麂皮,在雕花手杖的某个蛇形纹路上反复打磨,指节被木刺勾破的地方结了暗褐的血痂,他浑然不觉。我的视线停驻在角落一架蒙尘的源石唱机上,粗麻布包裹已褪成昏黄,隐约能看到一道斜贯唱腔共鸣管的深刻裂痕,断裂的边缘似乎曾被仓促修补过,留下不规则的胶痕,像个愈合得不甚体面的旧疤。心头泛起一点模糊的涟漪,裂痕的形态……似乎在某个浸满雨水泥泞的夜晚见过,却记不起是某本散落的书脊,还是其他什么碎片。

  就在这时,身后那串挂在门框上的老旧铜铃,又响了。不是迎客的清脆,更像一声拖长的、沙哑的叹息。

  我侧身让开一步,眼角的余光捕捉到一抹推门而入的深色身影。

  一、

  是个年轻女子,穿着剪裁利落但面料普通的深灰色双排扣西装套裙,内搭一件洗得发白的米色衬衫。她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线条干净的下颌。臂弯里夹着一个鼓鼓囊囊、印有叙拉古新市政厅橄榄枝徽记的帆布文件袋,肩膀处布料被里面棱角分明的文件夹压出了明显的凸痕。

  她的步伐从容,带着一种因久坐略显滞涩的职业气息。目光投向柜台时,脸上掠过一丝公务人员特有的、对下班后私人空间的探寻与放松。很干练的年轻公务员形象——这是第一印象。她的目光在我身上扫过,礼貌而疏离,如同看待一位萍水相逢的陌客观众。只是,当她的视线落在老板手中那根正被擦拭的雕花手杖时,似乎微微停顿了一瞬,随即恢复了常态。

  她在看一卷泛黄的卷轴,指尖小心翼翼地抚过上面模糊的水渍印迹。店里很安静,只有老人擦拭木器的沙沙声。片刻后,她转向老板,侧对着我这边。

  “请问这个源石唱机……”她的声音平稳清晰,带着点官方语言训练过的干净口音,但吐字之间,仿佛藏着一点不易察觉的……软糯余韵?一个极其细微、几乎被岁月和职业习惯打磨殆尽的南方腔调的尾巴。这声音像一根生锈的针,突然在我记忆深处某块麻木的区域刺了一下,留下一点模糊的酸胀感。

  她微微低头,似乎在审视唱机的标价牌。就在那一低头间,左侧脸颊被柜台上一盏劣质煤油灯昏黄的光晕擦过——一个小小的、圆润的凹陷在灯影下一闪而没。酒窝?心脏像是被那微弱的灯光猝不及防地烫了一下,条件反射般猛地收缩,撞得胸腔隐隐发闷。

  二

  “计量经济学笔记……” 这个近乎无意识的低语从喉间滑出,声音很轻,带着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探究意味,像是在确认一个尘封的标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她倏然抬起头望向我,那对镜片后的眼睛陡然睁大了。不再是方才公事化的平静,那镜片瞬间成了两面清澈的镜子,清清楚楚映出我的身影,以及这间陈旧店铺里扭曲的光影。震惊、难以置信,还有一丝竭力辨认的急切在她眼底交织沸腾。

  “……要泡烂了?” 她几乎是接着我的话尾,脱口而出,用的是字正腔圆的中文。这五个字像一把精准的钥匙,“咔哒”一声拧开了记忆深处某个锈死的锁扣。

  三年前那个雨夜的图像猛烈地撞回脑海,清晰得带着雨水的冰冷和硫磺的刺鼻。雨幕如铁,路灯的光在积水中碎裂成铜屑。铁门外散落的书页粘在泥水里的画面,还有那个跪在水洼中、用尽全力抱紧几本厚重书册的身影。米色针织衫紧贴在湿透的肩头,雨水沿着她的发丝淌过苍白的脸颊,一道湿痕正巧滑过那个清晰而小巧的酒窝——和眼前这张在煤油灯下流露出震惊的脸庞,重合了。是她。

  “程……?”我试着叫出那个在记忆碎片边缘的名字,音节生涩。

  “程舒雅。”她快速接上,像是怕这刚刚抓到的线索又滑脱。她向前迈了一步,几乎撞到旁边那个放着生锈铁牌的陈列架。那件普通的、沾了点粉笔灰的西装袖口下,她的手指正紧紧攥着怀里的文件袋边缘,指节微微用力而泛白。她迅速看了看四周,确认那沉浸在木雕里的老头对这片刻的对峙毫无察觉,才用更轻、更低,却又压抑着一股强烈情绪的声音说:“长官……先生?真的是您?”

  长官?这个称呼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一圈陌生的涟漪。在叙拉古这泥沼般的新战场,习惯了“总督”、“元帅”之类的称谓,唯独这个带着点旧帝国陆军时期意味的“长官”,反而有种抽离现实的恍然。

  “程舒雅。”这一次叫出口顺了许多,更像是确认,也带着点时光流逝的感慨。我微微点头,目光从她清亮的眼睛滑向那个酒窝,再落到那身虽然朴素却整洁得一丝不苟的职业套装上。“三年了?读完了大学……到了这里?”我的视线停留在那个醒目的市政厅文件袋徽记上。

  “是。”她挺直了腰背,那动作几乎成了职业的本能回应,一丝复杂的神色却在她眼底闪过——那里面有感激,有庆幸,还有一种面对故人(或者说救命恩人)的局促,最终都沉淀为一种更深的郑重。“拿到了卢比孔大学的学位,通过统一遴选,分派到叙拉古城建规划署。嗯……基层科员。”她简短地介绍,随即深吸了一口气,那口气息让她显得异常认真和正式,仿佛在向上级汇报最严肃的工作进展:“刚刚那件小事……我后来听说市政厅档案库的老管理员讲过一嘴,好像是当年某个外地口音的‘怪人’,捐了笔特别款项,专门要求加强主图书馆所有排水口的防倒灌设计和书籍防潮设备升级基金……”她的声音再次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有的确凿,“我一直……没有机会当面道谢。不是‘计量经济学笔记’,那天晚上您帮我从泥水里捞起来的,是《高级宏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概论》……但重点从来不是那几本书页泡发了的课本,我知道。”

  她的眼神坦诚得没有一丝杂质,直直地望着我:“在那种时间……那种地方……您递过来的,不仅仅是伞柄。如果不是您……”镜片后的目光陡然锐利了一瞬,仿佛越过我,看到了那条漆黑绝望的小巷和那双向她伸来的、沾满油污的手,她的声音绷紧,带着后怕的余悸,“我现在就不会有机会站在这里,对着市政厅签过的蓝图发愁,纠结明天的工地勘探要不要多备件雨衣。”那锐利的光芒稍纵即逝,转而化作一种沉甸甸、几乎令人承受不住的真诚重压,清晰地、一字一顿地说:“是您救了我的命。”

  三

  店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旧木、灰尘和老人擦拭木器的单调摩擦声构成了背景。煤油灯的光在她认真的侧脸上投下摇晃的暖晕,将那小巧酒窝的阴影勾勒得格外清晰,也照亮了她眼中不掺杂质的感激,那光亮纯粹又沉重。

  “职责所在。”我的目光落在她紧抓文件袋的手上,指尖因为用力显得有些苍白。这回答机械而生硬,像是一块覆盖了太多风沙的盾牌,试图隔开那段潮湿冰冷的雨夜记忆。那晚黑市的枪响、硫磺的味道、她惊恐如离水鱼般的眼神,这些都不该再被勾起。

  我朝那个安静得仿佛与世隔绝的柜台方向,不易察觉地抬了下下颌,示意环境,也暗示着隔墙有耳。目光转回她脸上,刻意地落在她臂弯里那个印着市政徽记、鼓鼓囊囊的文件袋上,迅速转换了话题,声音也恢复了几分公务场合的平静:“城建规划署?新区选址还是老城修复?”这问题如同在汹涌的暗流上投下了一片浮木。

  程舒雅立刻捕捉到了这隐晦的回避和环境暗示。她眼中那片沉重的感激之潮悄然收敛,恢复了职业的冷静与警觉,只是那份郑重更深地沉淀在了眼底。她微微点头,算是回应了环境提醒,同时自然地接住了话题这块浮木:“旧港区功能疏解,先生。主要是……仓库区和配套的劳工临时宿舍选址评估。”她拍了拍怀里的文件袋,发出沉闷的声响,“刚开完协调会,老城区原居民代表和工联代表为了下水道预留位争得差点拍桌子,蓝图都快揉成废纸了。”她嘴角牵起一丝极淡的无奈,目光扫过我的穿着,像她进来时我审视她一样,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评估,“这铺子……也是您‘田野调查’的一站?”她用了这个词,谨慎而微妙。

  “算是吧。”我的视线滑过那张古老的桃花心木方桌的纹理,又落回她沾了点粉笔灰和油墨印记的袖口,“有时候,听听基层规划员发愁明天带不带伞的问题,比看那些浮在空中的蓝图有意思。”

  她没料到会得到这样一个近乎玩笑的回答,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了一瞬,随即极快地弯了一下,仿佛那个久违的酒窝想重新浮现又被她迅速压平,只剩下眼角一点细微的纹路。她沉默了几秒,像是在咀嚼这话里的深意,随即轻轻呼出一口气,目光投向门外——透过蒙尘的玻璃,能看到外面新砌了一半的、棱角分明的石墙影子投在陈旧的街面上。